分享

疯狂电子商务:用人力成本代替时间成本

 北国雪松 2013-11-29
本文版权属黄钦东所有
转载请注明:
中人网论坛-黄钦东-(链接地址:http://community./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17222)
凡客的张主管
“喂,您好,是凡客的张主管吗?”
“我是,哪位?”
“张主管您好,我是猎头公司的。业内有家很知名的传统企业要做电商,急需人才,您是否有意向谈一谈?”
“他们月薪能给多少?”
“您现在月薪5k吧?至少翻倍!”
“不能低于12k!”
“呃……好,没问题,那明晚有空吗?老板想和您聊聊。”
“恐怕不行,最近一直有约,下周三吧。”
这应该是电商猎头对话中,最保守的版本吧。一个85后,可能也就做了两三年的电商,但是因为在凡客待过,在京东、当当、红孩子待过,或者做过淘宝大店的运营主管,接到猎头询问时,月薪要价不会低于10k,不包括其他绩效。
即便如此,心急如焚想上电商项目的传统企业老板也未必能够招到合适的人才,有时候他们甚至说,你说你要多少吧?只要你肯来!
业内人士大呼看不懂。这批年轻的电商从业者疯了吗?他们的月薪已经超过传统企业普通主管的1倍,还不用对项目成败负责,他们难道完全不考虑自己能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吗?

狂躁的需求
每一种畸形现象的背后都有一群不理性的人。
电商人才薪资高涨,大的电商企业,员工每年增加1倍,小一点的几倍。电商人才的需求太旺盛?
表面看是市场供需不平衡,实际上,这些需求并非都是良性需求。正如肿瘤也需要营养,但是,只会使身体更糟。
凡客张主管级别的人才,有两种类型的企业都需要:一种是创业型电商公司,比如酷运动、初刻等,他们的创始人大多来自凡客、红孩子;另一种是传统企业要上电商项目。
前一种需求,稍微理性一点,因为创始人大多是行业资深人士。初刻的许晓辉说,你这个人值多少钱,半斤还是八两,我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不会轻易雇佣这些要价太高的人。
当然,也有一些创业者,很轻松地拿到了风投,有的是钱,高薪挖角也在所不惜。不过,酷运动CEO朱启功提醒,现在有太多人是电商从业者,而非电商人才。人才是值钱的,但是你真能辨清人才吗?
后一种需求有点病急乱投医的感觉。只要你做过电商,能带团队,尤其在凡客、京东等大型电商里待过的,就都需要。正是这种盲目的需求,再加上媒体的不断炒作,让电商人才的成本一下子涨上去了。电商企业赚不赚钱先不说,打工的肯定是挣到钱了。
亿玛CEO柯细兴对这种心理有个很好的总结:他们在用人力成本代替时间成本。
“有的企业年增速达10倍,他们不愿付出时间成本。那好吧,就付出人力成本。它在这个阶段要这部分人,不是为了给它赚钱,而是为了达到高成长的速度。现在谁能把它的发展速度带上去,谁就是人才。很难评估这个人应该值多少钱,人力成本应该占据收入的多少。没到这个阶段。”
问题是,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会成功吗?

豪华团队的分崩离析
不妨猜想一下:IT系统的人来自京东,市场经理来自凡客,产品经理来自李宁,物流来自新蛋,快递来自红孩子,渠道合作来自走秀网,再加上来自淘宝系的干将一批,来自传统企业的采购若干,雇佣了豪华团队,这家企业就真的可以快速腾飞了吗?
告诉你,这种团队不到一年一定会分崩离析。
已有前车之鉴。某传统零售企业,做独立B2C,重金聘请了如上豪华团队。不到半年,人员几乎换了一遍。一个很好的项目,企业背景、运作模式、领头人的资历、老板的决心都无可挑剔,唯独在豪华团队上,栽了大跟头。
酷运动CEO朱启功对这个现象做了个比喻:就像皇马和曼联对比,皇马的银河舰队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世界一流的人,一个球员可以买下某些对手的一个球队,但是,他们很少拿冠军;而曼联则是不断挖掘和培养那些默默无名但是很有潜力的队员,从而成就了那个辉煌的曼联时代。
电商也是一样。一开始就财大气粗,到处挖豪华团队,一来,你的钱浪费得更快,因为你让花钱的人觉得你好有钱啊;二来,来自不同企业的人,有时候很难磨合到一起。
很多电商人在原先的企业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比如淘宝人更长于从中小企业或者淘宝店长的角度看问题,语言称呼还有明显的淘宝痕迹;而从京东来的人,又有一些个性的东西,传统企业过来的人也有自己的思路。
来自不同企业的人,有时候很难磨合。大家都是有棱有角的,年轻气盛血气方刚,都想指点江山挥斥方遒,都有各自的经验和想法。而这个领域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理论,没有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没有伟大思想永垂不朽一统江湖放之四海而皆准,谁的观念才是正确的?要通过试验才行。而试验就要耗费机会成本,一旦有争执,无论试验结果如何,企业都会受损,因为失败方对成功方会深埋怨恨。
另一方面,大家能力都很强,都是老板亲自促膝深谈三顾茅庐八抬大轿请来的,凭什么服你啊?!
公司政治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有时候看起来是路线之争,实际是为了搞掉对方。你说这个品类增加还是不增加?你说先发展老会员还是先拓展新会员?你说重电子还是重商务?有定论吗?需要定论吗?每一个技术层面的争论都有可能折射到战略层面的差异,都可以上纲上线,关键在于,争论的双方是否同心同德。
如何捏合来自不同文化的人?要先问老板,你的文化是否足够强大?无论是来自淘宝还是京东、新蛋,到一起之后,自己的企业文化究竟有多大的同化力和控制力?文化路线走下来就是派系路线,每个人进来的时候,都代表各自不同的利益,就会有很大的冲突,你能平衡吗?

疯狂年代,用沉静的人
无论是酷运动的朱启功,还是初刻网的许晓辉,都表示不会轻易用那些月薪上万的“张主管”,他们更需要的是志同道合的人,哪怕这个人需要培养。若是在意薪酬,若是想投机,则很难融入这种艰苦奋斗的创业型公司。
培养一个有理想、没技能的人需要多久?4位CEO的意见很一致,3个月上手,最多半年可以灵活调用。
若想减少对复合型人才的依赖,派代网CEO邢孔育给出了很好的意见,那就是让流程细化。系统流程越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就会越低。好乐买在物流配送环节,将流程细化到培训3个小时就可以上岗。
疯狂的年代,最好少用疯狂的人。像“张主管”那样,被高估的身价委于一个浮躁的老板,他真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吗?老板用一个高估身价的人,真的可以实现自己的电商雄心吗?
错误的期望,必然有恶的结果。拔苗助长,是肯定要付出代价的。
做大事还是要用沉静的人。愿意脚踏实地又胸怀抱负,不跟随浮躁,有自己的想法。他们想找到的是一个更好的舞台,捆绑在一起,打造志同道合的团队,才能真的成就大事业。

作者:冯华魁
文章来源:《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