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技巧

 吟风听涛 2013-11-29
宝塔和古桥的摄影
塔也是风景区内旅客喜爱的拍摄对象。塔有砖瓦砌成的,也有砖木结构的以及铁铸的,著名的有西安的大雁塔、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大理海洱一隅的崇圣寺三塔,以及山西的应县木塔等。拍摄宝塔适宜用直幅画面以显出它的崇高气势,也需要用广角镜来拍摄,以便于把地面上的人物拍摄在内。天空部分需要带些云彩以破除沉寂的画面,最好用一些树枝作为前景来填补天空的空白部分。光是拍摄塔身,会感到过于单调,有时摄入一些塔下的行人,或是附摄一些塔旁的低建筑物在画面以内,也能衬托出塔的高大气势。如左图。有些塔身上饰有艺术性的砖雕,图像很美,可以用长焦镜加增距镜拍摄,光圈开小一些,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古建筑的桥,也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著名的如泉州的洛阳桥、河北赵县的安济桥、湖南三江的程阳桥、川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等。这些古桥,有的在历史上享有盛名;有的造型别致,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有的跨度特长,建造不易,都是值得拍摄的旅途名胜。拍摄桥梁,一般有三种角度:最好是采取居高临下的俯角拍摄,这样可以把大桥的全貌以及两侧的风光全部摄入镜头,但困难的是往往在桥的周围找不到据高点。如在拍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时,可在桥北的小山上,用俯角拍摄这座历史上有名的铁索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第二种拍摄角度是远距离侧面拍摄,也是一般游客经常采用的角度,即站在桥的一侧,用平视的角度拍摄大桥。这种拍摄角度的优点是可以把桥的整体和进出桥孔间的船只全部摄入镜头,因为船和桥似乎是一个联系体,船能增加桥的美感。但必须注意,拍摄动态的船,快门速度必须控制在1/250s或更快一些。这种侧面角度拍摄,缺点是要走到离大桥很远的地方,才能进行拍摄,而有些河的两岸已造满房屋,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拍摄点。第三种拍摄角度是从桥的两端,正面直线性拍摄桥上的动态。这种角度看不到桥孔和水面,但可以摄到桥上人来车往的热闹情景。另外的一个优点是往往能摄到桥头的石碑和文字说明,如在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东端,就可以看到碑亭内乾隆御笔书写的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以及姿态各异的石狮。这种拍摄角度特别适合于长度较大的桥。对于现代化的大型桥梁如南京的长江大桥、上海的南浦大桥等,还可以乘坐直升飞机从空中或在船上拍摄全桥雄姿。特别是在清晨或傍晚,迎着朝霞或落日余晖拍摄,更将是一幅富于艺术色彩的创作。
怎样在草原上拍摄?
拍摄草原风光照片时,在无垠的草原上,点缀些浅色的白羊和深色的马、牛等牲畜会给画面增加生气。在拍摄大群牲畜时,要选择高角度。取景时最好把地平线放到画面的五分之一处,甚至放到画面的边缘之处。切莫天空草地各占一半,为避免牧场给人以空旷之感,可有意识地将弯曲的河流、沼泽安排到画面之中,它不但能美化构图、丰富影调,还可给人一种水丰草茂、生机盎然的感觉。
草原上天空的云彩是变化无穷的。白云在蓝天补托下可形成很好的陪景。地面上羊群不多时,用高角度拍照就显得零散。这时应改用低角度拍摄,可使地面为数不多的羊群与空中的白云连成一体,相映生辉。
在使用全色黑白胶片拍摄时,由于它对绿色光感受能力较低。逆光拍摄草地时,最好加绿色滤光镜,并按补偿系数增加曝光量,这样会增加阴暗部分的层次。拍摄彩色照片可按测光表测出的指数再增加1/3的曝光量。在高原上,紫外线很强,晴天上午9时至下午4时之间拍彩色片,颜色容易偏蓝,可加用滤光镜校正。
怎样在船上拍摄?
在船上拍摄时,可根据拍摄的需要选用不同的镜头。如拍摄船上的景物时,一般宜使用广角镜头。如果拍摄海面风光时,可利用各种镜头的不同特点进行拍摄。在冬季北方的海面上拍摄时要注意,舱内外温差变化很大,从甲板转入舱内骤冷骤热,镜头往往布满蒸汽水珠,待水珠晾干或擦拭干净才能拍照,否则会影响底片结影的清晰。
在海上拍远景时,如果海水并不特别蓝,应缩小一级或半级光圈,如按正常曝光,将使照片上的影像反差变小和层次减少。选用逆光拍摄,水面泛出闪闪光斑会增添海面气势,但也要避免光斑过于集中,使底片产生光晕。为压低天空和水面反光,可加黄、橙色滤光镜,增加景物反差。在甲板上拍近景或中景,无论侧光、逆光都应和陆地一样,按阴暗部分的光值曝光。
春季摄影,最主要的莫过于捕捉春天的信息,描绘春意。
春雨
春天的江南春雨绵绵,但从不影响生活和生产劳动,在雨中,在雾中别有一番情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细柳满皇都”。
拍雨中的泥泞,拍如露珠的雨滴,拍如细丝的雨丝,都是春天的特点,它不同于夏天的雨如注如泼、沟满壕平,穿装服饰也不一样。
拍雨珠或雨丝,要选择深暗的背景,采用快门优先,根据雨丝的大小,用14~18秒,再根据亮度情况选用光圈。有时还可以选择含苞待放或已开放的花柳枝芽为前景,就更能表现出春天的特点。

雾可以增加空间感,为了使景物层次分开,要选择有近景、中景、远景层次分明场所。雾有浓重稀薄之分,从摄影效果着眼,薄雾比浓雾好。
拍雾,不宜用顺光,应用侧光或逆光。因为雾天阳光不强,没有投影,景物影调过分柔和,顺光不宜分出景物层次,而用侧光就会好得多。
雾,本身是一个由光珠组成的屏幕,比正常景物亮而反差小,亮度大拍照时防止曝光过度而缺乏层次。
用黑白片拍雾,可以加用UV镜、淡黄色滤色镜或偏振镜。用彩色片拍雾,可以使用UV镜或偏振镜,既可以适当的调节色温,又能提高清晰度,而又不失雾感。

这是北方春天的特点,尤其是西北和华北,一过春节直到“五一”,风中卷着黄沙细土。
既然生活中不仅仅是鲜花翠柳,也有细土黄沙,春天也不全是山青水秀,也有荒山秃岭和花不长、草不生的地方,生活摄影就不能只拍莺歌燕舞,也要拍与天奋斗。在北方的劳动人民,春天大部分时间是在与风奋斗,就连桃杏花也是在风中摇曳而开,在风中飘落。就一年四季而论,北方的春风差不多要占四分之一。
拍风,当然要借助某些风标与衬托,如摇曳的柳枝、飘展的红旗、摆起的头纱、吹起的头发等等。
风,卷起的沙土形成一道浑黄的屏障,从摄影效果上看,它能增加空间感,拍照时利用远、中、近景表现其空间透视。
从技术上讲,拍照风中景物与拍雾中景物正相反,雾“水珠”,是亮的,而风中的沙土阻光率却很大;从拍照彩色片的角度讲,雾会提高色温,而风会降低色温。故拍风景物要防止曝光不足和色温偏低。只有一点是一样的,景物都是朦胧的。
春意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这是清朝诗人叶燮的《迎春》中的名句。春天,不仅景色宜人,只要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家家户户人人处处都有春意。如柳梢碧痕,源头飞湍,固然预告千山竞秀,万类勃苏;而人人都有一颗春天的心,拿起相机,按下快门,就会留下春天生活的写照。
雪景与树挂
拍照雪景有三种情况,一是单纯的雪景,即使有人物,也是雪景中的点缀、陪衬,人物在画面中位置很小。第二种情况是以雪作景,人物为主,雪与人物之间有一定距离,雪的反光不能直接反射到人物的脸上或身上,这时形成人与雪的强烈对比。第三种情况是人在雪中,雪的反射光可以反射到人物的身上或脸上。三种情况要作三种对待。
单纯的雪景
初试拍雪的人,往往有一种误解,哪里雪多到哪里去拍,哪里雪白到哪里去拍。实际这样拍出的效果不一定能把雪“拍多”、“拍白”。道理很简单,比如在广场上全是一片刚刚降下的白雪,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呢?不但没有多的效果,而且也没有了雪的质感。多,必须有量的标志,量的比较;白,必须有黑或其它颜色的对比和陪衬。既有量感又有质感才有多雪的效果。
量感或质感都是陪衬出来的,首先是阴影,而后是以少胜多的衬托。如一枝松柏枝上的雪,要比广场上的一大片雪质感更强,逆光、斜侧光或斜侧逆光比顺光质感更好。雪的逆光,不可能像其它景物逆光会出现纯度很黑的阴影。雪,不仅要有阴影的衬托,还要有景物的衬托,如前面提到的松柏枝上或榆柳枝干上,或借助景物中的建筑物或人物衣着。
树挂是降雪后的一种景观,为拍树挂的质感,最好以树挂为近景,再有远景之雪衬之。若用黑白片拍雪景,最好使用黄滤色镜或红滤色镜。因为雪后的天空一般都是呈灰白色。若用彩色拍雪景,最好使用偏振镜。
拍照单纯的雪景最有利的时机与方法是:
雪正在降落时,特别是在降鹅毛大雪时,用小一点的光圈,如用标准镜头可用f/11或用f/16的光圈,距离标尺放在5米上,将相机装在三脚架上,找一个暗的背景,用较慢的快门速度,如1/30秒,就可以拍下落雪的痕迹。
太阳斜射地面时,起伏不平的雪自身投下阴影,会增加质感和量感。
用彩色片拍雪景加用偏振镜,一方面能够调整天空的颜色,而且可以消除反光和降低色温。因为雪天色温较高,会出现蓝色的影子。
尽可能用遮光罩,以防止杂乱的反射光进入镜头。
拍黑白片时,如果为了反差强些,就用D——76显影液冲洗底片,延长显影时间;如果为了增加层次,提高质感,就用DK——20显影液,其反差可能小些。
怎样在飞机上拍摄?
在飞机上拍摄舷窗外的景色,最好选择飞机阴影一侧的窗口座位,座位最好位于机翼的前方或后方,以便获得更好的视野。
在拍摄天空中的云彩时,一定要事先准备好,抓住时机迅速地按下快门。因为云彩是变化不定的,它随着气流、温度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形状,尤其是在高速运动的飞机上看它们。若使用ISO100/21°卷,根据当时的情况,用1/60秒,光圈f/8及1/4秒,光圈f/1.4,甚至更慢的速度都可以,这时不要过多考虑拍摄速度太慢和光圈太大了。使用自动档曝光时,要使曝光补偿装置减少1~2级,以免曝光过度。
在拍摄时,可在镜头前加偏振镜,压低蓝色的天空,如果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时,需要用黄色、橙色和红色滤光镜。一般来说空中拍摄使用UV镜是十分必要的。
在高空拍摄地面景物时,镜头光圈应比地面缩小一级,也可将机翼作为前景,以增加照片深度及趣味感
风光摄影一般拍的都是青山绿水,色调比较单纯,如果不运用一些技巧,就会使照片显得平淡。首先可以利用一些暖色块来打破画面上沉静的冷色调,如在绿色的园林中,布置一个撑着红色绸伞的少女,拍摄宏伟的宙宇一角时,安排一二个披着红色袈裟的僧人,都可以起到打破画面沉静的作用,所以在风光摄影中适当地安插一些人物作为点缀,也是使画面增加生气的一种办法。当然人物的形象不要太大,否则就会变成室外人像照片了。已故的著名风光摄影家黄翔老先生在外出创作时,常常带着一些道具作为画面上的点缀,如橡皮制的鸭子、吹气后就同真的鸭子一样,放在水中,作为前景,增加了风光照的生气。
另一种是利用云雾来增加风光照的气氛,犹如黄山的群峰,如果孤单地没有云海来衬托,就会感到平淡无奇,显不出风光照的魅力。日出日落也是风光照中最好的题材,能使平凡的风景变成不平凡的照片。
怎样表现流动的水流?
在风光摄影中,要想把水流拍得如绸子般平滑,像水晶般清澈,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你可以用改变快门速度的方法来表现迷人多变的水流。
使水流凝固:使用高速快门,能使水流具有清晰的形状和透明的水花。如果在阳光下拍摄,能使水面显得波光粼粼。如果要增加景深,可以适当地收小光圈。
使水流模糊:使用低速快门,可使水流模糊而有动感,速度越慢,水流模糊程度越重,宜有强烈的效果气氛。如用5秒钟或更慢的曝光时间拍摄,能使水流变得如漂动的薄雾一样轻柔。用低速胶卷和小光圈也能获得这样效果。在这样慢的快门速度下拍摄,即便用慢片和小光圈拍摄仍然存在曝光过度的问题,可使用减光滤色镜来校正,以便你可以使用更慢的快门速度拍摄。此时,宜用手动曝光,并使用三角架。
如何强化风景照片的色彩?
怎样才能获得色彩效果比较满意的风景照呢?
使用遮光罩:使用遮光罩可以防止非景物的杂散光进入画面而影响色彩。
在色彩表现最丰富的时候拍摄:早晨和傍晚的色彩最丰富。
控制曝光量:如果使用反转片可采用正常曝光低半档的方法拍摄。使用彩色负片,应该采用轻微的曝光过度以获得色彩鲜明的照片;
使用偏光滤色镜:它可以去掉水面或叶子表面的闪烁光,使画面的色彩更清晰、纯正。
风天拍照
摄影把风拍进去就更富有生活气息。所谓“风景”,没有风,景就显得十分枯燥。
拍风,要利用一些技巧,如1级风,渔船略微摇动,炊烟随风向倾斜,看到树叶的轻摇。1级风的风速是0.3~1.5米/秒,如果要想把风摇树叶的动感拍出来,可用1/2秒或1/5秒的快门速度。
从拍风的效果上看,5~6级风最容易出效果,而且无损于照相机及镜头,不需要特殊保护装置。5~6级风大树已经摇动,内陆河水吹起涟漪,风力8~13米/秒,用1/30秒的快门速度就可以拍出树的动感。人的头发及头巾可以吹起。
7~8级大风,迎风步行已经感到困难,但作为生活摄影,拍照一幅迎着7级风行走的生活照,会显示与衬托出人物的坚强性格。
9级以上的大风威胁较大,属于危害性天气,没有特殊装备与特殊任务,一般不宜拍照。
风是借助树枝、烟、旗帜等可随风飘摆物衬托出来的,可以用相应的快门速度使其“凝固”或使其产生动感。欲使其“凝固”,就用高速度,如1/200秒或1/150秒;欲使其有动感,就用慢速度,一般用1/5秒就可以拍照中近影的动感。如4级风速为5.5~7.9米/秒,可用1/15秒,5级风速8~10.7米/秒,可用1/20秒,6级风速10.8~13.8米/秒,可用1/30秒等等。
风是借托某些可飘摆物衬托出来的,衬托物越远,快门速度越要慢,衬托物越近,快门速度越要快些,方能“抓”住风的“凝固”状态。
对于一些有危害性的风,首先要保护好相机,勿使沙土进入。镜头前面要加一只天空镜或UV镜,既可以滤过有害光线,又可以保护镜头。
光线运用
摄影本身,实际上是光和化学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光,它在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理用光,是摄影成败的关键。不同照射方向的光线,在摄影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是一个人或是一个物体,由于用不同的光线,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正面光:这是指光线从物体的正前方平射来的光。正面光对表现事物的质感或立体感不大适宜,不能勾画出物体的轮廓和它的凹凸阴阳。例如拍浮雕,如果用了正面光,浮雕的高低不平的层次,就一点也拍不出来。用这种光线照人像,会显得十分平淡而没有生气。因此,必须改变相机的角度或被摄影者的位置,使正面光变成侧面光。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就会好。
侧面光:侧面光对于摄影者来说,是比较理想的光线,它最能表现物体的凹凸层次。
使用侧面光拍摄人像或拍摄建筑物,也是最能表现它们的线条和立体感的。
侧面光由于有90度的侧度范围,所以使用时又应有所不同。侧度小有较小的反差,这对物体的质感是好的;侧度大也就有较大的反差,使物体表现了阴阳两面,这是需要拍摄者在使用光线时注意的。例如拍人像,一方面要避免正面光,同时用侧面光的时候注意角度不要太大,不然,会拍出阴阳脸,效果不好。
逆光:逆光使用得当,能够勾画物体的轮廓,也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由于光线的逆射,把物体的轮廓勾画得十分明显,使被摄物更加突出。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缺陷,正因为光线的逆射,也就增加了物体的反差,使被摄物的正面层次不易表现出来。
逆光对于拍摄透明物体或毛茸茸的东西是最适宜的。在较暗的背景里,它能恰当地表现这些物体的质感。
顶光:这是指从物体正上方照下来的光线。顶光对拍摄一般的物体都不适宜,用这种光线拍人像,会使颧额突出部分的下面留下较大的阴影(如眼窝洼陷),十分难看。用这种光拍摄建筑物,特别是中国式的建筑物,由于屋檐伸出,屋檐下的阴暗部分就缺少层次,因此,应该尽力避免。如果这样的建筑物是必须拍摄的,可在早晚的时间或在冬季的日光下拍摄。
脚光:从下照上来的光线叫脚光。脚光对于建筑物是不需要的。但对人物照明则是有的,这种光源多半是灯光。用脚光表现人物十分恐怖,如果不是演戏或拍电影(一般用来表现反面人物的恐怖凶相),最好避免使用这种光线。
散射光:散射光则看不到一个主光,光线从四面八方反射而来,如阴天时的光线就是。若一定要在散光的情况下摄影,最好不要选择天空作为背景。
现有光的摄影
现有光也称现场光,其特性就是“现有”。包括室内外自然光和即有的民用灯光及工业工作光等,没有使用任何辅助照明和修饰光。在通常情况下是比较暗的或比较单一或单向。总之属于“不理想”的光线。但它的真实感更强,生活的现场感更强,而且不会因为灯光太亮或设备过多而使被摄者感到拘束。
现有光容易抓住被摄者的自然姿态和神态,从而表现出被摄者的心理状态。
利用现有光拍照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掌握。
最大限度地“舍”掉一些景物。只拍非常需要的部分,哪怕是只拍一个人,也只拍亟需说明的部分,如半身以上的局部或面部。
光线不能改变,但拍摄距离角度可以改变,因而要多选一些角度进行观察,选出最佳点,即光线、表情、姿态、神态都合适的角度。
尽可能选用大光圈。因为取景范围已经最大限度地减缩,不需要太大的景深。又由于光线较暗也不允许用太小的光圈。
有时不仅要用大光圈,同时还要用慢速度。如果快门速度低于所用镜头焦距的倒数,就要使用三脚架。如50毫米焦距的镜头,其最慢速度低于1/50秒时就要使用三脚架。
黄昏美景
以日落为背景拍照
为了把落日拍得更好,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采取括弧式曝光,如果有测光表或内测光,应取天空、地面、平视三个部位读数的平均值。测光时不要正对着太阳,向天空测光时要把太阳置于取景器的边缘下部;向地面测光时,要把太阳置于上边缘;平视测光时太阳置于左或右边缘。拍照时按平均值拍一张,向上、下各开一级光圈拍两张,取得三张不同密度不同效果的底片。为防止太阳直射镜头产生眩光,应尽可能使用遮光罩。
由于天空与地面亮度差别太大,应用渐变滤色镜对天空进行遮挡。渐变滤色镜可以自制。取普通黑白全色片一张,最好是120胶片,在白光下作渐变显影(使胶片一半在显影液中,另一半不入液并轻轻摇动胶片),而后定影,晾干后剪成圆形。如果没有条件自制,可取一条没有影像没有密度的黑白底片遮挡在镜头前面上半部,也可以挡些亮度。
拍照落日,最好选择有云的时候,有晚霞更好,既可作为拍照主题,也可以作为衬景。若只作衬景,人物为主题,如果有条件用闪光灯对人物补一下,效果会更好些。
怎样拍摄黄昏美景?
摄影者意欲将红彤彤的、圆圆的夕阳与湖光山色一并摄取时,基本上可以依照相机的测光结果曝光。完全依赖测光结果确定曝光组合时,由于夕阳光线还比较强烈,会使周围曝光不足而出现剪影效果,剪影效果也是一种创作手法。不需要剪影效果时则补偿曝光。补偿曝光量一般在1~2EV左右。当镜头与夕阳保持某一角度时,镜头中有时会出现光斑。为避免光斑破坏画面,可按下景深预测钮,从取景器中观察有无光斑。当取景器中出现光斑时,可用手或帽子等在镜头前遮挡形成光斑的光线,切不可遮挡取景画面。
表现黄昏的另一种方法,是不直接拍摄夕阳,而是朝向西边,以夕阳隐入地平线后留下的余辉为背景拍摄都市景色。当晚霞映照在天空的时候,也是都市灯火快要亮起来之机,最理想的拍摄方法是采用2次曝光方法。第一次曝光拍下晚霞,这时的都市还只是黑色的剪影。第二次曝光的时机选择在晚霞完全消失,天空完全暗下来,都市的灯光基本上都亮起来的时候。
朝晖、晚霞是最富于魅力的风光题材,但机会难得。在夏季雨后1~2天之内,出现灿烂彩霞的机会较多。拍摄时机以太阳刚刚露头和即将落山的时刻为佳。日出和日落最理想的拍摄时机非常短促,往往只有几十秒钟,因此必须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选好角度,调整好光圈,速度、细致观察、耐心等待。曝光量应按天空亮度适中的部位确定,GB21胶卷在天空较明亮时可以采用1/100秒,光圈8~11,如要突出光芒效果,可选用较小的光圈,并加用光罩,防止光晕。
建筑的摄影
近年来,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涌现,过路的旅客,都想把这些新鲜事物摄入自己的镜头。但是没有超广角镜是不大容易如愿的。拍摄高层建筑,如果在平地上用仰角拍摄,要产生上小下大倾斜性的变形,不大美观。要免除变形的缺点,一般用三种方法来补救:
第一种方法是找一个高一些的拍摄点,比要拍的高建筑物更高,以俯角来拍摄要拍的高层建筑物,不但没有变形的缺点,而且还能拍摄到建筑物的全貌。这种鸟瞰式的画幅,气势雄伟,更能突出高层建筑物的特有姿态。但是这种居高临下的拍摄点,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第二种方法是当你要拍摄一座指定的高层建筑物时,应设法在这座大楼的附近找到另一座大楼的一个拍摄点,它的高度约为要拍摄的大楼整个高度的一半。这样,你用合适的广角镜头拍摄时,就不会在图像上产生变形了。问题也在于理想的拍摄点,不容易找得到。第三种方法是一些专门拍摄高层建筑的影友和专业人员经常使用的方法,他们备有专门拍摄高层建筑物的可以在相机前方上下升降的移轴镜头(Shiftlens),或叫可调透视镜头(P.C镜头),这样可以在取景器,或是在取景的磨砂玻璃上,调节镜头来观察图像,直到图像上没有变形时,再进行拍摄。以前老式的皮腔相机装有可以上下升降的镜头,目前高级的35mm相机中,少数也有这种装置,用这种相机来拍摄高层建筑物,当然是最理想的了。
林中摄影
林中摄影的技巧
在林中摄影,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正确估计曝光。在林中拍照,正确曝光是个关键。曝光过量,景物的色彩变得淡然无力;曝光不足,则会使景物的色泽显得暗淡无光。所以拍摄时不能以受到阳光照射而呈透明状的树叶为曝光依据,因为这样会使林中大部分处于背光状的树木显得漆黑一片,分不出层次、细节来。正确的方法是在此基础上,再放大1~2档光圈。
如果是在雾气笼罩的森林中拍摄,测光方法则可以测光表上的读数为基础,然后分析整个被摄范围。如果画面中亮的光线部分与较暗的部分大体上相同,就可以依照测光表所显示的数值来曝光。如果有2/3以上的画面空间比中灰更亮一些,就应开大0.5~1档光圈;要是有2/3以上的区域比中灰更暗一些,就应缩小0.5~1档光圈。值得一说的是晨雾往往能使林间变得朦胧,富有诗意,给景色增添一种神秘的气氛,特别是当逆光照明的时候;此时略为增加曝光可以保持色调和色彩的精美。
选择好所用镜头。在丛林中拍照,最好采用广角镜头,这样容易表现出树木的高大、丛林的茂密。黑白片拍摄一般景色,如加用一枚黄滤光镜,可使景色层次丰富。
冷强光热下的拍照
冷天拍照
这里的冷天,不是指雪天,即无雪冬日的寒冷。这种天气中,曝光原则应采取“最低曝光量”,增加显影时间。在选用滤色镜时,因为无雪冬日的天空、景物和人物都较灰暗,应用UV镜或偏振镜以加强天空的表现。
基本技术解决之后,就是“抓”冷的生活特征。冷,对被摄者来说,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神态,冷的神态也是千姿百态的,在朔风怒吼中的冷和无风无雪中的冷,在漫天大雪时的冷和滴水成冰时的冷,人的表情是不一样的,日常生活拍摄就是抓住这些不同的表情。另一个是服装,人们的衣着是根据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皮袄、棉袄、毛衣等等,都表示不同程度的冷。
冷天拍片,除在“冬季摄影”中讲到的注意事项外,还要注意,冷天胶片容易变脆,拍完后退片时,是扳动向相反方向卷收回暗盒的,容易拉断。解决办法有二:一是拍完后暂不退片,等到室内回暖后再退;另一个办法是不要把胶片的36张全部拍完,而是留上3~4张,“主动浪费”,可以避免折断。
强光和热
强光与热对摄影都不利。之所以说“热”也是坏天气,是因为光线太强与温度过高都不利于摄影。如夏天的中午光线又强,天气又热。有许多摄影包或摄影皮箱是黑色的,由于它们吸收光而倍增其热。温度过高会造成如下后果:
高温会使潜影衰退。对已拍完的胶片在高温下,其潜影逐渐减弱而增加灰雾。
如果温度高到50℃,胶片的药膜会变软甚至溶化起皱。(摄影包若是黑色的容易达到这一温度。)
彩色片会使饱和度降低,色彩也将改变,失去原有的鲜艳。
鉴于上述原因,在高温下不管拍照与否,都要保管好胶片和装上了胶片的照相机,勿使其受热。所以摄影包最好是浅色的,必要时保存在较厚的隔热包袱内。
在拍照时,尽量用阳伞遮住照相机,勿使太阳直射在照相机上,一方面防热,一方面防止光干扰。
在强光下拍照,为了使人物神态自然,不致于使阳光刺眼,应尽可能拍逆光或半逆光。在强光下的逆光要比一般逆光拍照时增加更多的曝光时间。为了使其质感得到高层次的表现,通常要比顺光拍照时增加8倍左右的曝光时间,即增加3级光圈。
蜜月旅游摄影
蜜月旅游摄影的意义
就拍摄当时,也许认识不到拍摄某一个场景有什么意义,但到若干年后,打开影集,或被什么杂志、刊物看中,就会感到当时为什么不……与其后悔,不如在拍照时多作一些考虑。此外,想象回味一番新婚燕尔的温馨,会更促进夫妻的恩爱。
“到此一游”,这是大多数人拍照时的动机。为了说明“到此”,而不是到“彼”,必须抓住独到之处,唯有此地才有的特点,让人们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地方。比如北京的故宫、天安门,沈阳的北陵和故宫,都有红墙,琉璃瓦;所有的召庙寺观,也都有香炉、碑鼎;所有的公园都有小桥、凉亭……但它们又都有各自的特点,拍照时必须抓住。
增加历史知识。旅游胜地大都有历史遗迹,如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昭君墓;成都的武侯祠、都江堰;沈阳的故宫、东陵、北陵;上海的龙华寺;苏州的虎丘山;扬州的平山堂;南京的中山陵等等,都记载着历史的典故。到这些地方旅游,拍下这些地方的景观,了解这些地方的历史。
增加地理知识,了解风俗民情,乃至土特产。结婚旅游,不一定都要去名山大川。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陕北的窑洞,内蒙古的沙漠和草原,还有一些革命地、古战场、长城、长江、黄河、森林、海洋……对旅游摄影都是很有价值的。
基本设备和技巧
旅游,提倡轻装,也就是说,有一台“傻瓜”就够了。当然,有现代化设备更好,广角、长焦、变焦都用得上,但爬山涉水,这样多装备就太重了。
旅游摄影的技术要求并不复杂,一般多属于“到此一游”,以作纪念。
旅游结婚摄影有三种拍摄方式;一是夫妇合影,以景为前景;二是以某一方为主体人物,以景为背景;三是只拍景不拍人。
无论以景为主,或以景为背景,都要把景的特点、季节的特点,甚至是时间的特点表现出来,以兹说明某时到某地的特殊纪念意义。
景,大体上分四种情况,即一、远景;二、中景;三、近景;四、特写。
以远景为背景,或单纯拍远景,目的是涵摄全貌或概貌。由于远处紫外光遮景,又有空气中介质,尽管亮度大于近景,但缺乏鲜艳度,缺乏对比度。故以远景为主时,应用侧光。为了拍全,可居高临下,俯视拍摄;为了景深长些,应采用小光圈。如用f/8或f/11的光圈,将距离标尺对在无限远的最近清晰点上,即镜头上的距离标尺的最后一级数字,有的是10米,有的是15米。这样,如果用的是标准镜头,其景深范围就可以保证从近处的人物到远处的景物,都获得清晰的影像。
中景,是旅游摄影运用比较多的取景范围,如到北京以天安门为背景,或以故宫为背景,均属中景。其它如沈阳的北陵、成都的都江堰、桂林的骆驼山等等。中景可以表现出古建筑的艺术结构,如许多旅游地的召庙寺观。我国古典建筑本身就具有均衡的结构,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色彩配置与运用上鲜艳夺目。如有些建筑,大红的柱子、门窗、墙壁;檐下青绿点金的彩画;金黄的或翠绿的或宝蓝的琉璃瓦顶,特别在秋高气爽,阳光灿烂时,衬在蓝天白云下,真是相映成趣。
近景,在旅游摄影中拍摄不太多,因为近景不太容易拍出地域特点,因此,拍摄时必须注意抓住“独此一家”的特征。比如,我国的寺庙,大多有类似的兽头、仙人、走兽、流云等等装饰或雕刻,大同小异。如果以它为近景,则不会被一眼看出是在什么地方。我们还看到过一些旅游者拍的纪念照。站的离景物太近,看不出在什么地方,就失去了“到此一游”的意义。
特写,在旅游中所拍特写一般就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拍某些有特点的文物资料,如雕刻、碑文、壁画等等。拍照雕刻、碑文、装饰应用侧光,而拍摄壁画则应用顺光。
选择准确的拍摄位置
我们在讲述镜头的视野角度时,就提出要准确地根据自己所用相机镜头的角度,判断出拍摄时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但在真正拍照时,只考虑视野角度还不行,同时还要考虑光线的方向及色彩结构等等,然后确定从哪一个方向拍。要想拍出理想的照片,应该从方向、角度、距离等方面考虑,来选择准确的拍摄位置。
怎样用光
摄影本身,实际上是光和化学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光,它在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合理用光,是摄影成败的关键。不同照射方向的光线,在摄影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是一个人或是一个物体,由于用不同的光线,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构图的基本知识
表现高大:高大的物体,一般来说是以竖线条为主的物体,如高山,高大的楼房、塔等。应该把长方形的取景框竖起来。使用竖的取景,可以使景物向上引伸,更能表现它的高大。如果用横框取景,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拍摄高大的物体,有时可以把镜头仰起,这是合理的。取景的角度,应合乎人的视线。
表现宽广:以横线条为主的景物。因此,在取景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用横画面,这也是便于使横线条的景物得以向两方面引申,这样便能表现宽广的特点,如长江大桥、万里长城等。
拍摄注意
选择准确的拍摄位置
我们在讲述镜头的视野角度时,就提出要准确地根据自己所用相机镜头的角度,判断出拍摄时应该站在什么位置。但在真正拍照时,只考虑视野角度还不行,同时还要考虑光线的方向及色彩结构等等,然后确定从哪一个方向拍。
方向
拍照前首先根据被摄景物的具体情况,选择拍摄方向,无论人物、风光或建筑,都有其最佳面。
正面拍摄,主要适用于主体在画面中心部位的景物,主体两侧的空间一般为对等平均,有庄严之感。
在日常生活摄影中,人物肖像,团体合影大多从正面拍照。
正面拍照应当注意:
防止呆板,尽可能让被摄对象活泼多样些。
由于正面像横向线条是平行的,平行线不要正置中间将画面上下等分,不要出现一条贯穿整个画面的横线,给人造成一分为二的错觉。
由于正面拍摄,景物都处于平等位置,不易分出主次。如合影,必须将每个人都拍清楚,不能因为谁在中间或谁在某个位置,就把谁拍得更清楚些。而应一视同仁,在结构上不分主次。
正面构图的趣味中心多在画幅中央,这就给人以拘谨之感。为了使画面活泼,应尽可能将主体中心或重心处理在黄金分割的趣味点上。
侧面拍摄。侧面拍摄主要表现被摄体的侧面特征。确切地说,是从侧面表现正面的外部轮廓。方向性比较明显,因而它的前面的空间要大于后面的空间。
侧面拍摄适合于那些轮廓清晰、线条变化较多的景物或人物。比如拍照人物侧面像,如果颧骨很高,鼻子很低,下颏内收,就不能从侧面拍照。
侧面拍摄还适用于拍照横向行走或行驶的动体。
有时以风光或城市塑像为背景的人物纪念照,也是从侧面拍照好。
侧面拍照会表现出动的趋势,生动活泼。
侧面拍照应当注意:
防止平行线的贯穿,将画面一分为二或中间分隔。
因为横线处于平行状态,没有消失点,因而不适合拍照毫无轮廓变化的景物。
侧面像与逆光相结合比侧面平光效果好,因为大多人工修造或修饰的景物主要装潢均不在侧面,拍侧面也是为了表现正面的变化的曲线。有些纯自然物,虽非人工修饰,如各种物、生物、花卉,凡有正侧之分的对象,侧面都不如正面臻美。
斜侧面拍摄。这是比较多用的拍摄面,因为它能兼顾正、侧两面的特征,生动活泼、变化多样、曲线丰富,直线有消逝点,既宜于表现空间感,立体感,也富于表现层次和透视感。
斜侧面拍照具有正面的庄重,又有侧面的活泼,斜侧面主体前面的空间应大于后面的空间。
斜侧面取景还可以弥补正侧面的缺陷。如拍摄人物,有的人一只眼大,一只眼小,从小眼睛的斜侧面拍摄,就可以得到弥补。
斜侧面若再与斜侧光照明相结合,使其轮廓清晰,效果更好。
斜侧面拍照应当注意:
斜侧取景包括正侧两面,一般忌正侧对等分配,对等各半就会显得太拘谨。
斜侧取景更利于表现空间感和透视感,因此,主体与陪体的配置必须适当,主体应处置在黄金分割的趣味点上。
秋季摄影
秋天,无论是赏秋景、忙秋收、品秋果、逛秋市,都是秋季生活摄影的好题材。
秋景
秋天,空气清新,天空特别蓝,白云也非常白,自然构成奇妙的图画。尤其是一场秋雨过后,空气中尚有淡烟疏雨,斜阳穿过树隙,一缕缕光束似锦织彩缎,无论是在这种环境中劳动还是散步都十分惬意,真如人在画中游。
到野外或山林,你会看到红橙黄绿交映,瓜果谷菜丰登,“三春不如一秋忙”,这些天然景色更是一番情趣在镜头。
用黑白片拍照秋景,要注意滤色镜的使用,因为,自然景物色彩十分丰富,如红色的果子、绿色的叶子,肉眼看去十分鲜艳,但摄入镜头后,由于黑白胶片感色性的关系,红果与绿叶对比度却很小,几乎分不出层次。如果加用红色滤色镜,就会出现白色或浅色的果子,黑色或深色的叶子;若加用绿色滤色镜,就会出现白色或浅色的叶子,黑色或深色的果子,使果子与叶子在色调层次上都出现对比。
拍照秋景秋色,不仅记录曾此一游,更主要的是增加了生活的情趣,拍照本身就是一种情趣,欣赏拍照出的作品也是一种情趣。因为,每按一次快门都凝聚着摄影者的情感,都是一次摄影技术的考核。
拍照秋景的技术要求:
秋景色彩最富,前后景层次最分明,这种色彩和层次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由空气透视造成的,如近处色彩鲜艳,远处有紫外线和空气中的介质;另一种是由不同颜色的较大面积的色块构成的层次,如红、橙、黄、绿等光波长的色光给人以近的感觉;青、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光给人以远的感觉。鉴于上述原因,在取景时要考虑颜色对远近感的影响,如不能将光波长的色光作比它光波短的色光作背景,否则就有一种镶嵌感。
拍照黑白片,可以用滤色镜进行调整。从总体上讲,主体是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的滤色镜,或者想让什么颜色突出,就用什么颜色的滤色镜。
取景构图要尽量简洁,因为秋天色彩较多,如果在一个画面上,五光十色,就会给人以很乱的感觉。在一幅作品中,其主要颜色有一两个就够了,就如人们穿衣服,一般人不喜欢用各种颜色缝在一起的百衲衣。
当然,有时客观就有这样的景物,如市场或商店,但在比例上主体的颜色不能太碎。
从用光的角度讲,无论彩色片还是黑白片,最好用斜侧光。比如拍一张以农家小院的蔬菜、瓜棚、豆架为背景的田园生活,平光或逆光都不如斜侧光更能使主体与环境联系得紧密,色彩呼应和谐。如果旨在突出人物服装的色彩,使其更显得亮些,则可以用较暗的背景或逆光。
取景常识
怎样取景。所谓取景,就是怎样把镜头前面的各种不同的景物,有选择地、合理地安排在一张有限的画面上,艺术地表现出来。取景,也可以说是取景框中的构图。
构图的基本知识
表现高大:高大的物体,一般来说是以竖线条为主的物体,如高山,高大的楼房、塔等。应该把长方形的取景框竖起来。使用竖的取景,可以使景物向上引伸,更能表现它的高大。如果用横框取景,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拍摄高大的物体,有时可以把镜头仰起,这是合理的。取景的角度,应合乎人的视线。
表现宽广:以横线条为主的景物。因此,在取景的时候,应当尽可能用横画面,这也是便于使横线条的景物得以向两方面引申,这样便能表现宽广的特点,如长江大桥、万里长城等。
表现深远:深远和宽广不同,它所表现的景物更能给人以辽阔广大的感觉。因此,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必须注意如下两点:
表现深远最好有远景和近景的陪衬,因为只有近,才能相对看到远。
为了表现它的辽阔和广大,照相机的角度以俯摄为宜。至于表现深远的景物,究竟以横取为好,还是竖取为好,这要看具体情况而定。
表现动向:例如,人物、车辆会向前行进,取景的时候,要把它们的前方留出前进的空隙;一座不动的建筑物,也有它的正面和背面,取景时,也需要在它们的前面留下一定的空隙。如果不是这样处理,拍出来的照片就会给人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傻瓜相机
出门旅游,人们用的大多是小巧方便的傻瓜机。使用时,有些地方尚需注意。
“傻瓜相机”大多是焦距为35毫米左右的广角镜头,视角较宽,即使在最近距离也只能拍成半身人像,不能拍登记像或头部特写,同时,近距离拍摄变形比较明显。
“傻瓜相机”的自动测光系统是按镜头视野内不同景物亮度的平均值确定曝光的,取景时一般不宜保留过多的天空,拍逆光的近景人像,如果是天空、水面、浅色物体作背景,人物面部也容易曝光不足。为了增加暗部曝光可把感光度调节纽调到较低的度数,如由ASA100,降为ASA50,即可增加一倍的曝光量。此外,可以使用闪光灯补光。
溶洞纪念照片
首先,应该目测好距离,调好焦距。因溶洞中无法在相机中取景调焦。
其次,在洞里拍照,要注意的问题是曝光不足。这是因为当人长时间呆在洞里时,眼睛的瞳孔会自然逐渐放大,来适应暗淡的光线。但是如果因此就认为洞里光线不错,而采用较快的曝光速度,就必定会犯曝光不足的错误。
其三,因速度慢较难持稳相机,可用三脚架来拍摄。切忌使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如1/60秒、1/125秒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想获得一张理想的岩洞留念照片,必须使用闪光灯,溶洞内使用闪光灯要注意,必须使闪光灯的光恰好照射到人物,让主体(人物)准确感光,而不能让闪光灯的强烈光照射到背景(溶洞内各种色光勾勒出的轮廓)上,这样容易使背景失去色彩。这就要求背景远离人物至少4米。如灯的指数为16,除以人物站立处摄距4米,一般可用光圈4,速度1/8秒;或光圈5.6,速度1/4秒等。
上述方法实际上是采用的慢曝光与闪光灯相结合的拍摄方法,因为闪光灯仅是几百分之一秒甚至几千分之一秒的强光,其他时间是用洞内的光线曝光。
当然,要想得到最好的效果,应该按下述方法操作:先选择确定洞景和人物所站立的位置,然后相机用三脚架固定牢,人站在景前不要动,开启相机“B”门进行较长时间(约1~3秒)的慢曝光(此曝光是让洞景记录到胶片上),在曝光行将结束之际,人工按亮一次闪光灯(这次曝光是让人物记录到胶片上),这样经过混合曝光,就能得到一张美丽的洞景与人物相结合,曝光充足的照片。
注意:因开启“B”门曝光是对洞中景物进行拍摄,各个洞中的光线不同,所以曝光时间不可能相同。普通中低档相机不可能对如此暗的光线测光,所以应该采用梯级曝光法来解决这一难题。即以自己估计的曝光量为中心拍摄一次,再分别开大和缩小一级、两级光圈各拍摄一次。这样的五张底片中,必然会有一张是曝光准确的底片。
沙漠中拍摄
怎样在沙漠中拍摄?
在沙漠里拍照,天气的选择较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照片的质量。一般宜选天气晴朗的日子,这时的沙漠层次较好。如果在阴天,由于沙漠是黄色的单一基调,拍摄后的照片将没有明暗反差。
并不是晴天的任何时候都能拍出好照片来。一般情况,在日落日出的前后1小时的时间里拍摄最佳。此时的沙漠突出部受到阳光的照射,凹部也能受到亮光线的反射,明暗部分形成很好的反差。
在拍摄过程中,应当利用侧光,这样可以减小因逆光摄影而造成的阴暗部位相接处没有中间色调过度的毛病。并能增强立体感。在选择曝光量时,由于沙漠比陆地的光亮度高约两倍,所以要相应地减少二级光圈的曝光量才行。
在沙漠里拍照时,被摄物体放在亮处较好。如果你想以沙漠为表现主体,宜采用高角度。
怎样拍摄山景
拍山景,须牢记以下要诀:
拍山景,摄影器材以轻便为宜。最好配备一个广角镜头和一个长焦距镜头,这样,无论是拍远处耸立的山峰或是拍邻近的峻岩峡谷,都能自如对付。如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山峰的竖画面,会使山岳外形的垂直线变成斜线,透视感戏剧性地增强,从而产生一种似有很大纵深度的错觉,使人备感山峰之高;而若用广角镜头拍山岭的横幅画面,开阔的视野则可把山势连绵起伏的情景表现的淋漓尽致。
拍山景,拍摄位置的选择也很有讲究,一般来说,拍摄点宜选择高一点,并且以站在此山拍那山为好。因为若在山谷底下或在山腰中拍山峰,山顶往往会瞧不见,或者由于透视变形的结果,原先峻峭的山峰会显得既不陡,也不高。而要是登上邻近山的一个高坡拍摄,则可看到整座山雄伟的气势。
拍山景时,明亮的天空与深色的树林、岩石组合在一起,会构成很强烈的反差,造成山峦像剪影,层次细节全无。要避免这种不良现象,曝光时就不能单以天空亮度为曝光依据,还要兼顾阴暗景物的明度。用黑白胶卷拍摄,冲洗最好是采用软性显影液,以使山岩的细部层次能得到充分的表现。除了使用增加曝光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滤光镜来降低天空的亮度。如拍黑白照片,可选用橙色滤光镜;拍彩照,则可使用偏振镜。
拍山景时如果有云,要注意处理好云和山峦、树木、建筑等景物的关系,以深色景观与云海相掩映,使色调有变化。画面上仅茫茫一片云海,会显得十分单调。云海亮度高,拍摄时应按云海亮度曝光,否则汹涌多姿的云海会变成一片苍白。
旅游摄影须知
旅游摄影须知
人们外出旅游,一定要拍一些纪念照和风光照,回来细细品味,别有一番心情。为了拍出好照片,您须注意以下几点:
携带的摄影器材要少而精,以够用为准。这样可以减轻随身行李的重量。
应选用135型相机为主。其机体较小,方便灵活,特别适合室外拍摄。
一般选用两只变焦镜头,一个小型闪光灯即可。镜头规格为28mm——85mm、70mm——200mm。
胶卷要带足,避免因遇到好景而胶片用完。就地购卷真假难辨,应特别小心。
摄影包不易太大,颜色不要过于显眼,以免坏人注意。包内应准备一些防雨的设备。如塑料袋、干燥剂,以防阴雨、潮湿天气。
乘飞机的旅游朋友应注意胶卷的保护。避免胶卷用X光机检查。以防暴光降低胶卷的感光度,导致照片冲洗色彩不鲜艳。可将胶卷从包中取出,请安检人员手工检查。
为确保照片质量,有条件的应带上一个折叠方便的小型三脚架。其在慢速拍摄中必不可少。
拍风光照片,应选择较小光圈,以加大影深,提高照片的清晰度。如F8、F11、F16光圈。光圈小,快门速度相对较慢,这时必须使用三脚架,手持拍摄很可能造成照片模糊。
拍人物照不需要背景清晰时,光圈可以开大一些,快门速度相对加快,手持相机拍摄即可。
旅游摄影有什么特点?
旅游摄影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广泛性。题材涉及面广,凡风光名胜、风土人情、奇花异草、名兽珍禽,以及吃、住、行等等,都是旅游摄影的基本题材。
二是机遇性。旅游生活流动性大,计划性强,时间受到一定限制。旅游景观、气候变化等都有很大的机遇性。有的人十上峨眉山也未拍到“佛光”,有的人第一次上就碰上了。阴晴雨晦,颇难预料,拍摄光线的选择有时也会受到较大的限制。同时,也可能遇到一点“突发性”的天象变化或题材。
三是纪念性。各种题材的旅游摄影作品都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个人或群体的游览留影,也有很珍贵的纪念价值。
石窟和陵墓
在我国的风景区内还有很多著名的石窟,一般都有很悠久的历史,像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以及四川的大足石刻,都是经过了千百年的风雨侵蚀,至今还保存比较完好的艺术宝库。我们到了祖国文化绚丽的名胜区,自然会想把这些佛像拍摄下来。除了莫高窟不准游人摄影以外,其他各处的露天高大石像,都是可以自由拍摄的。困难的是这些佛像都高达数十米,而观赏处的前方空地又不宽敞,要把大佛拍全,就要靠广角镜,甚至超广角镜来完成。拍摄石窟佛像一般采用正面拍摄。由于佛像都是灰白色的本色,色调比较单纯,如用彩色片拍摄,最好在四周摄入一些绿色的树木或是蓝色的天空,或是穿红衣的人物来调节一下画面的单调。为了避免仰角拍摄时像身变形,如附近有比较高的拍摄点,最好在高处拍摄。为了表现石刻的纹理,不要用平淡的顺光来拍摄。由于石刻本身的色泽比较平淡,要用侧光来反映它的明暗层次,呈现出画面的质感。
在旅游景点中,还有很多人文景观的古今陵墓,作为后代人凭吊和瞻仰的遗迹,像南京的中山陵、杭州的岳坟、绍兴的禹陵、沈阳的北陵、呼和浩特的昭君墓,以及包头南首的成吉思汗陵等。这些陵墓大都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历代的修缮,而益趋于完整。拍摄陵墓,比较简单,因为要把陵前那块墓碑上的字拍清楚,大多从正面方向拍摄,而且以墓碑为聚焦标志。为了防止单调,应尽可能把前景中的石人、石马等陈设品也一同摄入。如果四周有树木和蓝天,也应该包含在画面内,以清除色泽上的冷感。
中午摄影
中午摄影,有其特殊困难,这时光线强,反差强,色温高。光线强,拍摄人物活动时,容易皱眉头;反差强,冲击质感:色温高,拍彩色片时偏蓝。
古诗有“中庭日正花无影”的描写,说明中午太阳当头,影子投在景物下面,不利于造型。但生活并不因为中午而停止活动,有活动就应拍照。中午摄影应表现出中午的特征。甚而“晌午矇眬睡”都可以作生活摄影的内容。
中午摄影,从技术上应解决三个问题:
中午人物摄影宜用侧逆光或逆光
为了防止由于阳光强皱眉头,应请被摄人物背向或半背向光,用反光屏或闪光灯向人物面部作辅助照明,以增强面部层次和质感。如果没有辅助照明,就从两个角度考虑:一是正常曝光,使其出剪影或版画效果。所谓版画效果,就是强烈的明暗或黑白对比,黑处和白处都没有细腻的层次。因为强光与黑暗的照度差,远远超过胶片的感光宽容度,若取其平均曝光值,强光与暗部得到兼顾,就得进行兼舍,只有黑与白没有层次。这一方法一般只适用于人物侧面活动的影像。另一个是舍其一,按强光处曝光,使强光部影纹层次都得到表现,使阴影部完全没有层次;或按阴影部曝光,使阴影部影纹层次都得到表现,使强光部没有层次,只有一道白线。
对强反差的运用
对强反差的理解,应该看作是一种特性,而不能看作是一个缺点。从底片宽容度的角度讲,不利于兼顾表现层次和影纹,但可以利用反差强,表现炽热的效果、图案的效果、线条的效果、黑白分明效果以及某些特殊效果。
色温与色彩的掌握
拍照彩色片时,由于色温高彩色偏青蓝,光线强而彩色又欠饱和。在直观生活中我们都有这种感觉,在强烈的阳光下,看绿色叶子时,阳光部几乎是白色,阴影部几乎是黑色,失去色彩的鲜艳感而是一种“隐艳”,但却显示出“炽热”感。
色彩对比,会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变化。同是一个场景,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色彩表现会有明显的不同。中午,由于色彩的亮度对比强,而饱和度欠佳,会给人一种情绪上的紧张感。从彩色与明暗关系学上讲,当物体的亮部的颜色属于暖色相时,其暗部就呈“冷色相”。即当中午阳光最强时,亮部的色相,受“光线色”的影响,其暗部就呈“冷色相”。中午的影子偏蓝色,蓝色就属于冷色相。
这样,就出现一个问题,当一幅照片亮部占画面中面积大于暗部时,其温度感服从亮部;其暗部占画面中面积大于亮部时,其温度感服从暗部。因而,中午拍片,虽然阴影部是蓝色,属冷调,但其亮部大于暗部,暖调大于冷调,故给人的总体印象仍是“暖色相”。
拍彩色片,大多是希望色彩鲜艳些,故在中午拍彩色片最好使用偏振镜,以消除某些反光,增加鲜艳度。另外尽量使主体近些,近景是主要表现对象,远景只供作衬景,因为中午的远景的颜色受紫外线干扰大于上午或下午。上午或下午景物的颜色是“显艳色”,尽管远景也被紫外线蒙上一层“轻纱”,而且越远越重,但它是在“显艳色”基础上演变的“隐艳色”。因而,不能简单地理解,凡远景都是“隐艳”,近景都是“显艳”。如天空的白云,虽远是显艳,近处暗色的墙,虽近但“隐艳”。
“隐艳色”也不是缺点,而是特点。有时为了突出某景物或人物的色彩,可以在中午将要突出的景物置于近处,不要中景,直接用远景作背景,就会使近处景物的色彩显得更鲜艳,更突出。
夏季摄影
田园生活照
夏季,绿树浓荫,到处一片生机,而田园生活照成为不少到乡村旅游者摄影首选。
田园生活摄影最好不要拍呆照,只是以某些特定的背景站在前面拍照,而应在做某些农田劳动时拍照。如为果树施药、采瓜、摘豆、浇水输渠,牧鹅喂鸡之类拍照。拍照时以人物为前景,以特定环境为中景或背景。
夏日的特定活动
夏日的特定活动在个人生活中是最富有纪念性的。因为,在个人生活中,虽然每年都有夏天,但每年都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兴趣爱好都会在夏天的活动中体现出来。如划船、游泳、戏水以及对阳伞服饰的爱好等都会标志出不同的“时代”。
由于夏天光线强,气温高,可以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和较小的光圈,故不必担心焦点不清和景深不够,只要能拿稳相机,完全可以和估计距离取景,不用在取景器的裂缝或重影调焦器上调焦。但也有一些弊端:
第一,夏天光线强拍照最容易出现反差过大,色温过高。所以:
尽可能避开光线过强的中午,如果错不开就用逆光拍照,对主体人物应用反光屏或闪光灯从阴影的方面作反射辅助光,以降低反差,并增强阴影部的质感。
如果拍黑白片,在光线对比度大时,为适当地降低一些反差,可以在拍照时曝光量稍大些,减少一些显影时间。
在强光下拍摄人物,为降低面部反差,增强阴影部的质感,可以加用黄绿色滤色镜加以调和。
第二,夏季阴雨天多,对日常生活摄影来说,不要回避阴雨天。相反,阴雨天更富有夏天的生活气息,有些景物在雨天反而更美,如莲花荷叶松针柏枝、田间禾穑、城市路面都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在茫茫细雨中拍摄出的远景更富有诗情画意。
由于拍照夏日活动,活跃的题材较多,如划船、游泳,而且经常处于阴暗差较大的照明条件下,容易产生对主体曝光时间判断上的失误和拍照瞬间的失误。如活动着的人物,处于侧光时,其曝光值为EV13,但其姿态情绪均不理想,不能按动快门。当他运动到逆光的位置时,姿态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但曝光值只有EV10,相差3级光圈或快门速度,超过了胶片的感光宽容度。遇到这种情况,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防措手不及。
在自然光下的人物摄影
在夏天,穿白色或浅色衣服的人较多,穿花花绿绿色彩鲜艳的衣服的人较多,而同时是面色皮肤黝黑者较多,这就给拍照提出一个难题:很难处理反差与色调的平衡。因此,在拍照以人物为主的黑白照片时,要加用黄色滤色镜或黄绿色滤色镜。而彩色片则应尽可能避开光线太强时拍照人物肖像。反差太大时会严重丧失质感。如果避不开,宁肯用逆光加辅助光或闪光灯、反光屏。尤其拍照游泳戏水等人物活动,利用逆光可拍出晶莹的浪花和水珠。
夏天拍照人物还怕顶光。从正上方射来的太阳光,使人物的眼窝和鼻下形成强烈的黑影,所以不要在正中午拍照人物的生活照。
夏天不仅容易出现高反差,而且也容易出现低反差,因为阴雨天较多。这样就容易出现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反差过大和反差过小。
反差过大或反差过小,都会造成缺少层次,影响质感。因此,夏天生活摄影还要注意:
使用有测光表的相机或自动曝光相机,在光线强,对比度大时,若主体处于暗部或暗部比例较小,要防上曝光不足,应“宁过勿不及”;若是阴天,几乎看不出明显的明暗差,要防止曝光过度。
如果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很小(事实上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如在海滨或山顶上),其背景是大面积的青天白云,有大量的紫外线。背景的亮度远远大于主体人物,测光表给的读数远远超过人物实际照度,故也容易造成主体人物曝光不足。若是以山为背景、以丛林为背景、以暗景或深色景物为背景,测光表给的读数偏低,就会使人物曝光过度。故如遇前类情况应增加一些曝光量,遇到后一种情况要减少一些曝光时间。
雪景摄影
雪景摄影
拍摄雪景,最好有暗调的建筑、树木、岩石、河流等景物加以衬托,或者寻找某个鲜艳的色块加以点缀。雪后晴天,柔和的阳光拍摄效果较好,这时运用侧光或侧逆光,最能表现雪景的明暗层次或雪粒的透明质感,影调也富有变化。掌握拍摄雪景的曝光难度较大,如果仍用平时阳光下选定的光圈和速度拍照,必然曝光过度。正确的作法应该是收缩1~2级光圈。假如用测光表或相机内测光系统测光,由于阳光和雪景的反射,测光表的指数大,也易曝光不足,可按表的指数值略微放大半级至一级光圈。如果用彩色胶片拍摄雪景,最好用偏光镜,以吸收白雪反射的偏振光,压低天空亮度,调节影响,使蓝天白云突出。如果用黑白胶片,则可用黄绿或橙黄滤色镜,以减弱雪地亮度,压低天空影调,使景物影调柔和。
在下雪拍摄雪花飘舞的镜头,应选择快门速度1/30秒或1/60秒,这样雪花飘动感就能够表现出来了。
拍摄雪景,还应充分利用带雪或挂满冰凌的树枝、篱笆、屋檐等物作为前景,以提高雪景的表现能力,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加强人们对冰雪的感受。
夜间摄影
从黄昏后至黎明都属于夜间,从万家灯火到万籁俱静,月明星亮,正是拍摄星空的好时间。因为拍摄星空,需要将相机装在三脚架上长时间曝光,若不是夜静更深,大地的轻微颤动也会使照相机颤动而影响成像清晰度。
由于夜间并不是漆黑一片,只是照度低,只要曝光时间长些还是会感光的。有时可能要几分钟,有时可能要一小时。
在农村题材就更好,如“几舍烟村停画舸,更深钓叟归来,数点残灯火”,就是一幅渔村夜景。
从技术上讲,这些题材并不难解决。将照相机装在三脚架上,如拍“静物”,用长时间曝光就可以了。为了突出夜景气氛,只要轮廓线清楚就行了。
有时了为拍摄在城市雕塑前的纪念照,在夜间用闪光灯照明,可以甩掉后面不想要的背景。如果想要人与背景兼顾,就用“两级”曝光。将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打开慢门1秒或2秒,拍远景,用闪光灯照近景人物,光圈按距离与闪光指数计算。
雨中风景
怎样拍摄雨中风景
拍摄雨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雨天拍摄,容易判断错误,使曝光偏多,而曝光过度会使反差更小,照片看起来是灰蒙蒙一片。所以,一般多采用减少曝光,延长显影的办法,来改善反差状况。可按正常曝光量减少一挡到一挡半,每减少一挡时,可增加20%~30%的显影时间,这样有助于提高画面反差。
选择深色背景,才能把明亮的雨丝衬托出来。
雨水不会是垂直落到地面,一般以选择雨丝成45°方向时效果最佳。不可使用过高快门,因为高速度会把雨水凝住,形成一个个小点,而没有雨水的感觉。但快门速度太慢时,雨水会拉成长条,效果也不好。一般以使用1/30秒至1/60秒速度为好。
用彩色片拍雨景时,由于阴雨天的光线色温高,使用日光片时,照片会出现明显的偏蓝色调。用黑白全色片拍摄时,最好加用中黄滤色镜,以增强画面影像的反差。
霏霏细雨的雨丝很难表现,拍摄大雨应选择深色暗背景,快门速度以1/30秒或1/60秒为宜,这样才能使降落的雨点形成雨线。为烘托气氛可将地面积水、倒影和持雨伞、穿雨衣的人摄入画面;透过雨水淋漓的车窗、门窗玻璃拍摄,影像模糊,雨感甚强。雨中摄影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相机,以防淋湿。
早晨的摄影
通常把从黎明到太阳出后一小时左右称早晨,大地刚刚苏醒,人们开始一天的生活,自然景观是空气清新。四季的早晨景象各有不同,拍摄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春秋的早晨有云的时候多,而且变化也多,有时是彩霞,有时初升的太阳光束从云的间隙或边缘射出,使云彩出现亮边,景色动人,无论是以太阳和云景为主题,或以其为背景,都是拍照的好题材。如果在湖边、海岸、河旁,在水中出现倒影,出现“水中天际一时红”的诗情画意。若用它为背景,拍照早晨的人物活动,散步、养鸟、打太极拳等等,其生活气息更浓。
在秋天或初冬,花草还未全部凋谢,上浮晶莹透亮白霜,迎着朝阳呈现光环。由于这时色温较低,用日光型彩色片拍照将是金光闪烁。人物活动在早晨太阳初生时,其轮廓也会出现光环。
拍照时用不同的曝光时间,会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按太阳曝光,太阳轮廓清晰,人物是剪影效果。所谓按太阳曝光也不是将太阳置于取景器中间,而且在取景器中,让太阳变换三个位置,作三次测光,取三个曝光读数的平均值。另一个是按上面测光法得出读数后,再增加3~8倍的曝光时间,将取得主体人物不同层次的影像,边缘轮廓产生金色光环,太阳呈一片金光。
早晨也是拍月亮的好时光,在春末秋初日长夜短时,太阳从东方将将升起,月亮还挂在西方,这时天空较亮,景物轮廓清晰,可以用较高的快门速度,拍出夜间的效果,而且比真正夜间效果更好些。原因是真正的夜间景物太暗,无法与月亮作一次性曝光。
夏天的早晨,太阳出来的较早,人们穿着多是鲜艳的浅颜色。而且有风时比较少,炊烟要直上青宵。晶莹的露珠在碧绿的叶子上,呈现“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散余光横碧霄”的景象,加上清鲜的空气,人们在这种环境中活动非常惬意,拍上一张生活照,是多么典型的田园生活。
由于夏天的早晨空气清新、亮度高,一般的活动都可以拍照,无须加用辅助光。
冬天的早晨若无风,可见度比较差,尤其是北方城市,早晨烟尘很大。人物的衣着也臃肿,故不适合拍人物活动的全身照,也不适合拍远景,只能拍近景或特写。但冬天的早晨同样可以拍照生活照,而且更能反映人物的性格。由于只拍近景或特写,不需要有较大的景深,故可以用大光圈,可弥补光线之不足。
保护摄影作品
保护作品
保护好你的“作品”
对黑白胶片来说,在冲洗时必须充分水洗,否则不宜保存。黑白照片也一样,若水洗不澈底,最多保存五年,就会发黄。
底片的保存
底片能否长期保存,与冲洗时关系很大,而且最重要的是最后的水洗。如果水洗充分了,就是保存的方法问题了。
无论黑白胶卷或彩色胶卷冲完晾干之后,都要反卷(感光药膜面朝外)撂置1~2天后,剪成4~6张一联,展平分装保存,切不可将冲好的胶卷作为“欣赏”品,反复地看来看去,撸来卷去。有些人,胶卷冲出之后尚未见样片就已将底片划伤,实在可惜。
为了长期保存底片,要在底片袋上标明拍照时间,以免时间长了忘记拍照时间。
保存底片要防止潮湿,防止折伤,防止摩擦,也要防止干燥和受热。还要防止化学气体的侵蚀。
保存底片最好的条件是正常室温,其湿度保持在20~30%左右。不低于15%,不高于60%。尤其是彩色底片,超过上下极限,就会变脆,褪色或卷曲。
照片的保存
许多人手中都有相册,年代久了,不是黄了便是影像脱落、褪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如底片一样,一是洗印照片时水洗时间太短,一是保存不当。
照片的保存,一般都是贴在相册中或装在镜框中。从保存的角度讲,还是保存在相册中为好。
保存在相册中的照片能否耐久,取决于怎样把照片装裱在相册上。现代相册种类很多,有的是“袋装”,有的是粘胶薄膜,有的用黏合剂粘贴,有的用“相角”。如果用前两种方法,“袋装”或粘胶薄膜,当然最好,用“相角”也可以,这些方法对照片没有损害。问题常出在黏合剂上。有些人常常随便用点浆糊就粘了,当时还好,过不了多久,照片就发黄了。请记住:
粘贴照片,不能用有防腐剂的浆糊或胶水,防腐剂对照片腐蚀性很大,很快就会使照片变黄或褪色。故粘贴照片应使用没有防腐剂的浆糊或胶水。
照片粘好之后,写上简单的说明,以备欣赏。
珍藏记忆
旅游摄影的意义
许多人说,旅游是“旅游前兴奋,旅游中激动,旅游后却觉得‘不去想去,去了也就是那么回事’”。缘何会有这种失落感,觉是收获了呢?很重要的原因,可能与没有作好摄影有关。旅游,如果不拍照留念,就等于“如入宝山空手回!”
摄影留念,是旅游效益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旅游点无论吃、住、玩得有多好,都会成为“过眼烟云”。而旅游中拍照就大不相同。旅游过程中,无论是在青山秀水中还是在少数民族地带,亦或你是在乘车的旅途中,肯定有不少美丽的瞬间值得你赶快按动快门,将其定格为永恒。你说你到过万里长城、天安门,或者人间天堂苏杭,以什么来作证明?当然最好的就是摄影照片。当时间过去了若干年,再拿出这些旅游照片来,该多有意思!你还会觉得旅行没有多少意思吗?不会了吧!美好的感觉会激发你旅游的更浓热情与激情,请做你自己的摄影家吧!
选择最佳照相地点
旅游摄影的题材非常广泛,风光名胜,风土人情、奇花异草、名兽珍禽,以及吃、住、行等等都可选择。旅游纪念照主要是突出景而不是人,又贵在有特色,把景点中最美、最有特点的地方拍下来。如何选取抓住最佳点呢?有两个小窍门:
其一是在旅游景点的商业摄影点找到标准样本。从这些当地商业摄影点的展示照片中还可以找到较好的风光位置及拍摄角度,因为这是他们经过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套路”。
其二是,最能代表旅游地的风光名胜,旅游者可以从当地的导游图和导游的介绍中了解。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北海、八达岭、长城等,西安的大雁塔、兵马俑、钟楼、古城墙,成都的望江楼、杜甫草堂、武侯祠、昆明的大观楼、滇池龙门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特殊的地点和场合,可能禁止拍照,千万不可一意孤行,违反国家政策,擅自拍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