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东:治病先调整身心制造好心情大洋新闻 时间: 2013-11-13
名医简介 黄平东,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运用中西医理论诊治各种内科疾病,尤其在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方面有较高的造诣。 本报记者 朱志安
约访黄平东主任原是在医院,但客气的黄主任在接到记者到达的电话后,竟亲自走出几百米远的医院大门外迎接记者,让记者感受到了他的亲切与和善。 名医故事 学医开方 崭露头角 健谈的黄主任一开始就向记者坦言,早在大学的时候觉得学医很累、压力也大,曾一度因此感到迷茫。 大学三年级的一次为表哥开方,让他真正体会到治病救人的快乐。那时,当老师的表哥因为操劳过度,患上了乙肝,得知表弟在读中医,便希望借亲戚之便叫表弟开个方来试试。当时表哥已经外形消瘦、脸色蜡黄,病情比较严重。回到学校,黄主任当即翻查医书、查找病例、请教老师,最后为表哥拟出了一条中药方。表哥按方配药,服药数周后,症状明显改善,身体也逐渐恢复。从那以后,黄主任对学医的热情大涨,也逐渐找到了方向。 热爱医学 沟通至上 黄主任告诉记者,真正喜欢医学,其实是在从事临床之后。谈到这里,黄主任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多年前有位女病人,刚刚退休便测得血糖值偏高,达到糖尿病的临界范围。这个女病人开始时非常紧张,急于让黄主任开药将血糖降下来。黄主任根据这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她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和指导。在黄主任的指导下,病人坚持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体重减下来了,血糖一直都控制在正常范围,更重要的是,随着生活方式的调整,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比以前更加开心和快乐。 现在患上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病人越来越多,经常出现医生应接不暇的情况,医生跟每个病人沟通的时间也不多,很多正确的治病理念无暇与病人分享。但黄主任从医多年,一直坚持与病人交流,还和许多病人成了朋友。黄主任说:“我很乐意把手机号码留给病人,我的办公室也是对病人开放的。”他为能治好病人的疾病感到开心,为能帮助病人重新找到快乐而感到快乐。 名医健康观 身心并重 防治结合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速紧凑,看病也不例外。由于时间紧迫,医生往往缩减了健康宣教的时间。其实,很多时候,身心调理和吃药治病同样重要。黄主任认为,在中医治病的理念中非常强调整体调理,具体一点就是从全身乃至精神、心理进行全面的调治,当人的身心调理好了,达到阴阳平衡,那么,病自然就好了。 例如有一些病人,血糖值其实只是高一点点,就为自己制造极大的心理负担,吃不香、睡不好,这对于病情十分不利,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恶性的循环。其实只要有正确的防治糖尿病观念,从身心两方面进行系统合理的调治,就可以控制好血糖。 饮食与运动是控制糖尿病 的必要条件 良好的生活方式对于健康极为重要,尤其饮食和运动是防病治病的重要环节,特别是糖尿病这类疾病。很多人对糖尿病有一个误解,一旦血糖超标,就要吃药。其实血糖还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来调整,生活方式调节是糖尿病必要的初始治疗。 简单来说,糖尿病的饮食要诀可概括为两个字——“清淡”。要少油、少盐、少肉、少糖。不能吃太饱,七分饱即可。水果并非糖尿病的禁忌,但最好选糖分低的,如圣女果、番石榴。摄入的量要控制,最好两餐中间时段吃。吃糖分高的水果尤其要注意,吃完水果后,下一餐的饭量要适当减少。 运动必不可少,尤其是餐后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饭后散步半小时以上对于控制餐后血糖非常有帮助。快步走简便易行,是老年人的最佳选择,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为度。太极拳、广场舞、游泳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食疗方面,广东人的体质多为脾虚湿困型,可用黄芪、党参、淮山、薏米、芡实等药材来煲汤,可健脾祛湿。结合大多的糖尿病患者都有血瘀的情况,可用丹参、田七打成粉,每日冲服2~3克,可以改善循环、减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 名医养生经 天人相应 饮食运动相结合 已过不惑之年的黄主任也有自己的养生经。首先他很重视调整自己的心态。中医常道“天人相应”、“天人合一”。他每天都力求保持心情开朗、心态平和、友善待人。黄主任表示,“在饮食方面,我会尽量多吃蔬菜,少吃肉,也不会吃太饱,特别是晚餐。” 黄主任强调,要把运动融入生活。他每天都是步行上、下班,一趟4公里,快步走约20分钟。上班时候也不坐电梯。这样,他每天可以走约10公里,一天的运动量也就够了。 黄主任悄悄告诉记者,最近他在学习太极和咏春,待学有所成时再耍一套给记者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