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很早就就将催化作用利用于酿酒、制醋。在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就曾通过焙烧硫磺,用硝石作催化剂制造硫酸;13世纪时还发现浓硫酸能使乙醇转变成乙醚;18世纪发明出以一氧化氮为催化剂,铅室制造硫酸的方法。
人
类对催化剂作用的认真观察和系统研究是从19世纪以后才开始的。1811年11月30日,俄国化学家基尔霍夫(Gottlieb
Kirchhoff,1764.02.19-1833.02.14)在圣彼得堡科学院报告淀粉经过发酵转化为糖的实验,发现了生物催化作用。基尔霍夫经过
研究发现酸的存在能使淀粉变成糖,他还注意到,尽管能大大加快这种反应的速度,但整个过程中,酸本身并不消耗。这种“加快了反应”,一般是从复杂的物质朝
着分解成简单物质的方向进行的,后来称之为“催化作用”。这样,酸就是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催化剂。
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ns
Jacob
Berzelius,1779.08.20-1848.08.07)指出,“催化力似乎仅由于其存在,而不是由于亲和力,使在这一温度下固有然而潜睡着的
亲和力被唤醒,使复杂物质中的元素发生重新组合而构成另外一种关系,在这一关系下可能引起很大的电化学中和。”这段颇为混乱的带有浓厚的希腊哲学风格的描
述和解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根据现代研究这种见解并不正确。但为此后化学家们逐渐探究和发现各种催化作用提供了思路。
基尔霍夫对催化作用的研究,是以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1743.08.26-1794.05.08)的定量化学为先导。催化作用对揭开生命的奥秘和现代化学工业的建立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