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学史上的今天——11月30日

 老庄. 2013-11-30

  • 1992年11月30日

    保罗二世为伽利略平反


  •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面旗帜,他全面批判了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 BC-322 BC)的物理学,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惯性定律、摆的等时性、摆物体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相对性原理;还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更重要 的是,他对实验科学方法和量化研究的奠基作用。被后人誉为“近代自然科学之父”。
    伽利略坚决捍卫“日心说”,并用优美的意大利文发表了《关于托 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对话》等著作,招致论敌和罗马教廷的不满。1633年6月22日,伽利略因“涉嫌异端邪说”的罪名,被迫接受罗马教廷宗教裁判所 的审判,在“悔过书”上签字,被判终身监禁(后没有严格执行)。但伽利略并未屈从于教义和教会的淫威,他心里一直坚信“日心说”的正确性。他认为,科学的 使命是探究自然界的规律,教会的职责是救赎人们的灵魂。宗教与科学有各自的职责范围,罗马教廷不应该跨界干涉科学研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很尖锐的 看法。
    1979年,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迫于压力,不得不设立一个特别委员会对伽利略案件进行复查。1980年10月,保罗二世在世界主教会议上承认对伽利略的审判是不公正的,梵蒂冈教廷在300多年前对他的迫害是严重的错误。
    1992 年11月30日,教廷作出决定,正式为伽利略平反。350年时间,人类历史的“一刹那”,但正是伽利略之后的这段时间,科学冲破了宗教的藩篱,以惊人的速 度积累着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与知识。科学真理不会屈从于任何外界压力,它只是摆出来,然后接受评判。正如伽利略所说:“真理就是具备这样的力量,你越是想要 攻击它,你的攻击就愈加充实了它和证实了它。”





  • 1956年11月30日

    磁带录像


  • 1956年11月30日,波尼亚托夫(Alexander Matveevich Poniatoff,1892.03.25-1980.10.24 )播送了第一个用磁带录像机预先录制的大西洋两岸的网络电视节目《爱德华兹和新闻》。

    贝 尔德(John Logie Baird,1868.08.14-1946.06.14)于1928年最早进行视频录像。图像通过贝尔德“电视接收机”输入,录在当时电唱机用的每分 78转唱片上。迅速发展的电视技术使这些录像很快变成了“不能适应发展”的东西。那么,怎样使磁带录像机能有效地录像、录音和播放呢?波尼亚托夫在芝加哥 举行的全国广播者协会会议上,用一种机器进行了演示。

    波尼亚托夫是一名有俄国血统的工程师。1967年,他的亚姆皮克斯公司研制成功一种专 门的录像系统。这种系统是使用一个大的金属唱片进行录像。虽然这种唱片每次只能录30秒的节目,但它在4秒之内便能定位并准备好重放。这可能是电视录像的 “瞬时重放”的最著名利用。亚姆皮克斯公司还发明了一种对电视台非常重要的盒式磁带录像机,从而使新闻报道和广告节目之类的小段节目的自动播放成为可能, 一种高速接触复制系统,首次使录像磁带的复制变得既经济又快捷。




  • 1926年11月30日

    美国内分泌学家安德鲁·沙利出生


  • 安德鲁·沙利(Andrew Schally,1926.11.30-)出生,美国内分泌学家,获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15年11月30日

    美国化学家亨利·陶布出生


  • 亨利·陶布(Henry Taube,1915.11.30-2005.11.16)出生,美国化学家,198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 1889年11月30日

    英国电生理学家,埃德加·阿德里安出生

    英国电生理学家,埃德加·阿德里安(Edgar Adrian,1st Baron Adrian,1889.11.30- 1977.08.04)出生,他曾任剑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因为对神经的研究而与谢灵顿共获193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艾 德里安研究控制肌肉的运动神经冲动,发现刺激增强到一定的域值,就会引起神经冲动。然后,即使再增加刺激强度,也不会使神经冲动的强度和传导速度有所增 加;如果是域值以下的弱刺激,就不会引起神经冲动。这就像枪声与子弹的出膛速度不会随着扣扳机的力量而改变一样,要么扣扳机引起全部最大反应,要么扣不动 扳机而不能射击。这就是生理学中著名的“全或无”法则。神经冲动伴有一种特征性的电变化,叫做动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叫“兴奋”,研究神经冲动常以 动作电位做指标。艾德里安将当时无线电技术中的放大管和毛细静电计相结合,使神经冲动发出的电位差得到成千倍的增强,记录下以前难以测出的微小电位变化。 他阐明了体内的每一种感觉刺激,通常都作用于几条感觉神经纤维联系的若干个感受器,所以传向神经中枢的传入神经冲动是混合信息。随着刺激强度增加,不仅每 一根感觉神经纤维会发放更多的冲动,而且还有更多根感觉神经纤维发放冲动。这样传进神经中枢的冲动频率就会更高,引起的感觉就会更强。






  • 1869年11月30日

    瑞典工程师达伦出生


  • 瑞典工程师达伦(Gustaf Dalén,1869.11.30-1937.12.09)出生于斯坦斯托夫。达伦研制成一种能够引起闪光的电子管,用它可制成灯塔及浮标的光源,因此达伦被誉为“水手的保护人”。达伦也因此荣获19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1811年11月30日

    发现生物催化作用


  • 人类很早就就将催化作用利用于酿酒、制醋。在中世纪欧洲炼金术就曾通过焙烧硫磺,用硝石作催化剂制造硫酸;13世纪时还发现浓硫酸能使乙醇转变成乙醚;18世纪发明出以一氧化氮为催化剂,铅室制造硫酸的方法。

    人 类对催化剂作用的认真观察和系统研究是从19世纪以后才开始的。1811年11月30日,俄国化学家基尔霍夫(Gottlieb Kirchhoff,1764.02.19-1833.02.14)在圣彼得堡科学院报告淀粉经过发酵转化为糖的实验,发现了生物催化作用。基尔霍夫经过 研究发现酸的存在能使淀粉变成糖,他还注意到,尽管能大大加快这种反应的速度,但整个过程中,酸本身并不消耗。这种“加快了反应”,一般是从复杂的物质朝 着分解成简单物质的方向进行的,后来称之为“催化作用”。这样,酸就是淀粉分解成葡萄糖的催化剂。

    瑞典著名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ns Jacob Berzelius,1779.08.20-1848.08.07)指出,“催化力似乎仅由于其存在,而不是由于亲和力,使在这一温度下固有然而潜睡着的 亲和力被唤醒,使复杂物质中的元素发生重新组合而构成另外一种关系,在这一关系下可能引起很大的电化学中和。”这段颇为混乱的带有浓厚的希腊哲学风格的描 述和解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根据现代研究这种见解并不正确。但为此后化学家们逐渐探究和发现各种催化作用提供了思路。

    基尔霍夫对催化作用的研究,是以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1743.08.26-1794.05.08)的定量化学为先导。催化作用对揭开生命的奥秘和现代化学工业的建立意义重大。





  • 1701年11月30日

    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出生


  • 安德斯·摄尔修斯(Anders Celsius,1701.11.30-1744.04.25)出生,瑞典天文学家,制定了摄氏温度标准。




  • 1609年11月30日

    伽利略观测月球


  • 1609年,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用自制望远镜观测月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