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一月电影工业主题】中国喜剧电影史

 书橱藏金阁 2013-11-30

中国喜剧电影史

由香港民间学者郑景鸿博士历经十多年艰辛研究,自费出版的《笑里沧桑80年——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史》本月在香港面世,获得了此间学者高度评价。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郑博士10月18日表示,他赶在庆祝国庆的日子,出版这书作为献给百年中国电影的“小小礼物”。

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导演及编剧系主任刘成汉评价该书表示:香港电影学者有系统地研究中国大陆电影的著作可谓凤毛麟角,至于有关大陆喜剧电影的研究更前所未有,郑景鸿的研究是可喜和重要的突破。

 《笑里沧桑80年——中国喜剧电影发展史》一书,探索了自1909年中国出产第一部中国人拍摄的喜剧电影《偷烧鸭》,一直到1989年,80年间中国喜剧电影发展的过程,并旁及整体中国电影,以至中国近代文艺发展的一些情况。郑博士希望通过这个“十分有趣和别具意义的题目,能够填补中国电影研究空白的一角,以还中国喜剧电影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上应有的地位。”作为一个在香港土生土长的民间电影研究人,郑博士研究中国喜剧电影的“缘份”早在数十年前结下:

 郑博士说,60年代他小时候家住新界,能够听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如白求恩和雷锋及民间故事,因而对内陆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兴趣。

 70年代末,他留学美国期间参加了“美中友好协会”,在勤工俭学之余,帮助协会安排在大学放映优秀的中国电影。他还记得,当年放映的《小蝌蚪找妈妈》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动画片,美国观众都很喜欢看。

 1988年郑博士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喜剧美学研讨会”,与会者包括老牌导演王为一等内陆著名电影人。与会者,尤其是经历过多番政治风雨的老前辈,在回顾“新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史时,均认为中国喜剧所走过的是一条曲折沧桑的道路。研讨会研讨了中国喜剧电影面对困难如何提高。

 郑博士深深地为那些“经历了这么多苦难”、还“充满热情”、“充满使命感”的中国电影人所感动。此后,郑博士利用假期和工余时间,频繁走访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深入电影制片厂,搜集了大量资料,观看了逾百部喜剧电影,采访了数十位老电影人,经过十多年的艰辛,终于出版了这部具文化历史价值的研究著作。学者认为该书最重要的贡献有两方面:以年代为经,制片单位为纬,经纬分明地,逐一年代探讨中国喜剧电影的发展历程;研究整理出80年间中国内陆所出产的300多部喜剧电影目录,是现今最完整的。

二、国产喜剧突破  

 在《闲人马大姐》之后,中国的情境喜剧市场上沉寂了一些时日,除了一些方言情境喜剧例如《外地媳妇本地郎》、湖南经视的《一家老小向前冲》等在本地观众群中有不错的收视情况以外,从全国的范围来看,并没有出现一部能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情境喜剧作品。而到了2005年年末,这种情况终于被CCTV-8首播的一部古装情境喜剧《武林外传》打破。  
  按照该剧编剧宁财神的说法,《武林外传》是以郭芙蓉这个初入江湖的黄毛丫头的视角来看世界。出身名门的郭芙蓉一心向往投身武林,成为一代女侠,但是她一心助人却好心帮了倒忙,最后被同福客栈的老板娘点醒在客栈中当了个杂役。老板娘佟湘玉心地善良、风情万种,但却抠门至极,刚过门丈夫就去世了,于是担负起了抚养小姑子莫小贝的重任,她和小贝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姑嫂,还不如说更像母女。再加上和老板娘有些暧昧关系的跑堂白展堂,饱读诗书却又十分迂腐的账房先生吕秀才,厨师姜大嘴,这些人在每天人来人往的同富客栈中演绎各种各样的故事,俨然就成了一部中国式的《老友记》。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武林外传》都是一部完完全全的中国式情境喜剧。从形式上来看,美国情境喜剧例如《老友记》、《辛菲尔德》都是用20多分钟的篇幅同时进行3~4条情节线,其中的故事往往非常简单,有时甚至不成其为故事,而只是一个生活中意味深长的小感悟、小片段。而以往我国的情境喜剧则是用一至两集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武林外传》从形式上寻求了突破,它既不同于外国经典的情境喜剧,也不同于之前的中国情境喜剧,而是借鉴了我国古典章回体小说,一个回合讲两个主要故事的样式,在一集40分钟的时间里讲两个有一定关联的小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有可能是十分完整的,也有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连每集的名称都借用了章回体小说的样式,例如《入丐帮老邢丢公职,升捕头小六打官腔》。

以往的情境喜剧都是带观众笑声的,不论是现场录制的观众笑声还是“罐装笑声”。英达甚至认为有无观众笑声是判断一部电视剧是否是情境喜剧的最重要的标准。《武林外传》的录制现场有20名观众,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调整台词、剧情和演员的表演,但是和通常的情境喜剧不同的是,这部剧从头至尾都没有带观众的笑声,而是替之以生动的具有民族器乐元素的音乐。这对于一直借鉴国外情境喜剧的中国情境喜剧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举动。  
    《武林外传》选取了中国特有的武侠作为题材,这在中国情境喜剧的发展历程上是绝无仅有的。虽说是一部武侠题材的情境喜剧,其实它不过是借了武侠这个外壳来看社会。同福客栈虽说武侠云集,既有传说中的“盗圣”,又有衡山派掌门,还有关中大侠,但他们其实只是如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说到底同福客栈更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同福客栈里的众多故事其实是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投射,在这里既有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考学压力,又有家庭暴力问题,连商业恶性竞争在其中都有所反映。

无厘头风格的台词是这部情境喜剧区别于国外情境喜剧及以往中国情境喜剧的一个重要特色。以往的情境喜剧都是从传统的相声艺术中吸取营养,这部剧则反其道而行之,大胆跟随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脉搏,事实上,这也是很多看着周星驰电影长大的年轻观众极力追捧它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吕秀才的经典台词“子曾经曰过”、佟湘玉带有陕西口音的“额滴神”(我的神)、“我化个妆先”,还有郭芙蓉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都让熟悉流行用语的中国年轻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亲切感。另外,强烈的拼贴感也是成就这部后现代风格情境喜剧的重要因素。在这部剧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幽默与温情、后现代风格的解构和现实主义的教诲、对武侠的反讽与对侠义精神的弘扬都奇妙地混合在一起,还掺杂着网络语言、流行歌曲、广告段落、综艺节目、时事新闻、时尚资讯等等,所有这些元素融为一体,就拼贴成了这部“中国式情境喜剧”。

中国情境喜剧从引进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在这十几年里,中国的情境喜剧经历了诞生时的辉煌、探索时期的平淡以及最近几年的重新崛起。随着播放平台的增多,一些优秀的创作人才逐渐加入到情境喜剧的创作队伍中来,情境喜剧不再是英氏一枝独秀,作品总体水平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加入现代时尚元素,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中国喜剧电影文化的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侠五义也在现代人的颠覆中.变得更加的无厘头.

二:外国喜剧与中国喜剧

(一) 各国典型喜剧片赏析
    如果说一个国家的电影产业能够反应这个国家的民族性的话,恐怕不会有人反对:好莱坞代表美国式的商业快餐文化;欧洲电影体现这片大陆,固执地崇尚高雅艺术的精神;但我们也不能够忘记还有夹杂其中的不列颠群岛。这个一度统治了半个世界的国家,并不仅仅有疯狂的球迷、保守的绅士、甚至世界知名的恶劣天气、它还拥有个人主义精神强烈的电影产业,而在这个无论是从技术、商业、还是艺术上都闻名于世的民族电影产业内,英国喜剧一直是最具影响力的类型之一。

  英国喜剧的语言幽默十分丰富,有五种最为常见分别是:反语、讽刺、荒诞、机智和涉及性的笑话。同时,这五种主要的幽默类型又涵盖了许多困扰英国社会的诸如民族性、口音、社会阶层以及种族等等问题。接下来就让我们在几部脍炙人口的英国喜剧电影中领略一下这些幽默机智的银幕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电影工作者一度雄心勃勃意欲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民族电影把英国电影推向全世界。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他们大量改编本国的文学和戏剧名作将其搬上银幕,在英国影坛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学电影热潮,莎士比亚、萧伯纳以及王尔德的作品都引起了电影人的极大兴趣。

  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的英国著名戏剧家,他的作品大都触及了英国上流社会的时弊,其中不乏典型英国式讽刺和俏皮的揶揄。《贵在真诚》就是这样一部剧作,其中充满了机智的语言,因为在表达力相当丰富的英语中有很多的同义不同音和同音不同义的词语,由此产生了许多文字杂耍的高手。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就以简练、揶揄的反讽一语道破英国上层社会的思维方式。

  《贵在真诚》是一部利用双关语而展开的故事。Earnest 欧涅斯特,这个词在英语中既可以做人的名字又代表真诚和热切。故事的主角之一杰克-沃辛虽身居乡间但却心系伦敦,因为那里有他的情人关多琳。但关多琳不知道杰克的真名还以为他叫欧涅斯特,然而杰克在乡间的被监护者塞西莉却以为杰克叔叔每每到伦敦去,都是为了管教他经常闹事的弟弟欧涅斯特。杰克的好友关多琳的表兄阿尔吉侬发现了欧涅斯特其实并不存在,就利用这个身份跑到了杰克乡间的别墅,并且和塞西莉坠入情网。《贵在真诚》是一个因为身份错乱而引起的喜剧故事,影片的矛盾集中出现在杰克在乡间的别墅内,首先,是杰克想方设法要把阿尔吉侬赶走,但后者却死心不息地跑了回来。其次,关多琳为了追求爱情自由前来寻找杰克,于是在别墅外遇见了塞西莉,由于关多琳和塞西莉都认为自己的爱人叫欧涅斯特,两位优雅的淑女展开了一场明争暗斗。

  了解英国的人们都会知道这个国家盛行虚伪之气,滋生了关于讽刺和嘲笑他人的人。此外,考虑到英国的习俗和制度大多比较僵化保守,拿它们开玩笑总比改变它们要容易一些。英国人向来有一种深奥精妙的自我嘲讽术,丘吉尔曾经说过:英国人是世界上唯一爱听别人说事情很糟糕的民族。然而在这种自我嘲讽和自我贬低的外衣之下,其实隐藏了强烈的自负和傲慢。

  曾经有一位英国影评家说过:英国电影越英国,外国人就越倾向于喜欢。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可以说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电影围绕着一群性情古怪的英国人展开,他们的故事由休-格兰特扮演的查尔斯娓娓道来。这群朋友一直在婚礼和葬礼上见面,通过这些不同的场合影片向我们精确地展示了英国社会的细节。

  虽然有人批评说,本片表现的是一个旅游者的观点,把英国看作是一个有着不寻常的礼节和古怪贵族的国家。但也有人并不赞同,并且声明只有英国人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的上流社会,要坐着破破烂烂的豪华车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婚礼。     前面曾经说过英国喜剧的幽默,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而《贵在真诚》、《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正是充分彰显此类特质的影片。在这些故事中编剧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贵在真诚》有王尔德这样的戏剧大师,而站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背后的人正是英国喜剧界的资深编剧里查德-柯蒂斯,他十分擅长为性格古怪的主角们制造尴尬场景,然后让这些人冷汗直流地面对困境。

《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主线是查尔斯与美国人嘉莉的爱情,穿插其中的是构思巧妙各有特色的婚礼和葬礼场面。其中最令人捧腹的应该是第二次婚礼,通过这次婚礼柯蒂斯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面对人生危机时英国人的最佳处理方式。

   1994年,当《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票房和口碑都大获成功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奇迹,包括电影幕后的最大功臣编剧里查德-柯蒂斯,但柯蒂斯后来的编剧作品从《诺丁山》、《BJ单身日记》再到他的导演处女作《真爱至上》都一路长红,这除了说明观众对于探索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永远乐此不疲之外,也见证了柯蒂斯本人将英国式的自嘲和自傲完美结合的能力。

  《诺丁山》和《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都重复了许多相同的喜剧元素,英美人之间一离一合的罗曼史,一群疯疯癫癫的朋友,并且遵循了类似的感情路线,在时间跨度上也比较接近。虽然在拍摄电影《诺丁山》期间曾谣传朱丽娅-罗伯茨和休-格兰特互相不和,但在电影成品里两人之间却建立起了一种可信的化学反应。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明显安娜-斯科特与平凡的英国书店老板威廉-萨克都显得非常可爱。还有更值得称赞的是两部影片中的配角,他们穿插在故事中有时比主角更加光彩。

  在《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中安迪-迈克道威尔的特点是充满活力、随和、不计较阶级身份;朱莉娅-罗伯茨就完全不同了,评论家说她是:“稳重的现代电影明星,而且像一个外来世界的人散发着神秘的气息,并且带有既绚烂夺目又如精灵般难以揣摩的另类特点。”我们就跟威廉一样被她那种,类似斯芬克斯的微笑和变色龙似的态度激起了兴趣。

  安娜-斯科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好莱坞明星,而威廉则是普通平凡的离婚男人。在柯蒂斯的安排下威廉与安娜的会面既现实又超于现实,一个阴差阳错地乔装成杂志记者,另一个则要假装完全不认识对方。如果威廉和一个类似仙女的女人相爱有障碍的话,那么安娜的问题就是如何分别威廉的为人。他是一个意志坚定对她的爱一往既如的人,还是一个被她外表所迷惑的傻瓜。所以,威廉拒绝了她提出的爱,那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安娜破坏了自己宁静的生活,然而柯蒂斯并没有让这对情侣就此分手,而是用一种非比寻常的方式促使威廉向安娜告白了。

  《诺丁山》比《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预算更高,但却更像是一部柯蒂斯的个人电影,它在情节上有一个前提假设:如果一个漂亮的好莱坞明星和一个极其普通的英国男人有了罗曼史,那会发生什么?这个假设看起来就像是在做一次讽刺的尝试,目的是为了制造一个取悦美国观众的甜美浪漫史,但事实上柯蒂斯并没有厚着脸皮对好莱坞做出什么让步,电影在形式上自我嘲讽了英国电影工业的平庸、愤世嫉俗和肤浅又很确切地把英国轻松幽闲的生活方式表现成为相对美国好莱坞光芒四射、充满魔力的生活方式更为优越的一种选择。

   柯蒂斯的所有作品都精确地捕捉了当代英国人的心态。同样是由他编剧的《BJ单身日记》也不例外,但是相对于《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以及《诺丁山》的智慧和尖锐《BJ单身日记》已经柔和了许多。看上去更像是一部英国大龄女青年的求爱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每位单身女性都可能遇上的爱情难题:究竟是选择看上去绚丽夺目的花花公子还是眼前这位沉默寡言、傲慢如同达西的好好先生。

   在本片中花花公子丹尼尔-克里夫的扮演者是休-格兰特,他对这样的角色可谓驾轻就熟,有着令人着迷的银幕魅力。而好好先生达西的角色则非柯林-菲尔斯莫数,因为正是BBC所拍摄的古装剧《傲慢与偏见》中的达西另这位话剧演员一夜成名。

  电影需要不停的改变,因为人在变,社会也在变,即使是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任何英国喜剧电影中,只要有罗万-阿金森出场我们顿时就会忘记别人的存在,因为阿金森的特点太强烈了,他的外貌并不出众然而他完美的口音和收发自如的肢体语言,总是能恰到好处地支撑起阿金森风格独特的喜剧世界。

  在喜剧电影的世界里有一些人总是能够脱颖而出,令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不管他们在何时何地出现只要看到他的脸就能让观众喷饭。很显然,罗万-阿金森就是这样一位天造地设的喜剧演员,令人惊奇的是阿金森本人并不是学表演出身,而是牛津大学的工程系高材生。他的幽默风格也不仅仅像别的喜剧演员那样,以台词制胜,而是更多地通过收发自如的肢体语言。阿金森的风格兼容并蓄,略带神经质和僵硬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不仅曾受到英国喜剧前辈本尼-希尔的影响,也有法国喜剧导演和演员塔蒂的影子。然而这些人的风格一旦在阿金森的身上汇总就变成了阿金森本人的独特风格。

   影片《憨豆特派员》以英国喜剧著名的桥段,非常露骨地嘲讽了许多英国人引以为毫的文化符号。比如:间谍、皇室以及对法国人的憎恨。但或许是因为太过于露骨和明显《憨豆特派员》缺乏英国喜剧特有的细微,以至于让这部影片对外国人而言可能是一个不错的乐子,但看在本国人眼中就没什么新鲜感了,唯一特别的也还是令人过目不忘的阿金森。的确,历任的英国君主几乎都和法国皇帝有那么一点沾亲带故的关系,然而这两个国家也因此进行过血腥的百年战争,英国人和法国人互相鄙视,都认为对方喜欢管自己的闲事。或许《憨豆特派员》对英国皇室的最大嘲讽,就是让一个法国人差一点登上了不列颠的皇位,电影中法国阴谋家萨瓦奇的最终目的是把英国建立成世界上最大的监狱,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英国人曾经把罪犯都流放到岛国澳大利亚上的行为。然而我们的主角之所以能够登上阻止阴谋家的历史舞台,完全是因为英国政府的所有情报人员都死光了,自我感觉良好到甚至失去了常识的憨豆特派员先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光荣地完成了拯救大英帝国的任务。也不知道究竟是他运气太好还是其他人都是傻瓜,总之在喜剧的世界里恶搞无罪。

   英国社会虽然民主,虽然多元,虽然有知识和见识,但是他们也憧憬皇室继续让女王头戴镶嵌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宝石的王冠。然而《憨豆特派员》用行动证明了一点——世袭君主制在民主时代要繁荣发展,就只能选择破坏自己的神秘色彩。英国通俗小报把王室成员当成肥皂剧的演员,长篇累牍地报道他们的生活失检,就连电影也不放过可怜的王室,还顺带把所有的英国政府官员调侃了一番。阴差阳错之下竟然是憨豆特派员先生被加冕成为了英国的国王,这一点看似荒诞但并非毫无踪迹可循,英国人对本国王室的嘲讽向来不遗余力,曾经在木偶剧《简直一摸一样的人》中查尔斯王子被描写成生态学怪物,而马格丽特公主则成了杜松子酒鬼,这样相比之下憨豆特派员先生和这一家人到底也是十分相配的。

   英国喜剧电影里充满了对本国人阶级观念的影射,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人民对阶级差异深恶痛绝,而是充满了迷惑。英国的下层社会远远不是革命者,他们和其他人一样热切地维护现状,这或许是因为君主立宪制的根深蒂固,再加上政策温和的缘故,连带的英国喜剧也按阶级分为了不同的种类。英国喜剧电影发展的早期位于伦敦的伊灵片厂,曾经拍摄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反映下层人生活的喜剧故事,以至于后来的人们甚至将伊灵二字作为这类型电影的代名词。

  一度作为钢铁工业中心的谢菲尔德由于经济萧条,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阴郁的气氛之中,人们面临着生存危机,这就是影片《一脱到底》的故事背景。失业的男工人为了生计跳脱衣舞的故事,如果放到好莱坞恐怕会被拍成浪费纸巾的励志片,但是在英国这样的故事则能让你笑到流泪。《一脱到底》中的男性被塑造成可悲却又可爱的形象,他们没有成功的机会,又没有做坏事的本领,只能在生活的煎熬之中选择了一个并不能改变世界,但又却能极端挑战自我的职业——脱衣舞男。

  故事中的几个男性角色都面临一些或多或少的权利危机,盖里,一个离了婚的男人,如果他无法筹集到七百英镑的赡养费,那么他的儿子就会被前妻完全带走;盖里的好朋友戴夫和妻子的关系陷入僵局;而他们在街上遇到的朗帕因为一直过着孤独的生活而差点自杀;杰罗德则因为一直对妻子隐瞒失业的事实却又找不到工作,濒临心力交瘁的边缘。为了挣回自己的尊严这些临时凑起来的杂牌军招兵买马,网罗了一批潦倒的志同道合者。所以《一脱到底》说穿了是一个寻找丢失的男性身份的故事,但这个寻找的方式却是通过脱衣舞表演,而电影的大获成功也说明英国人对于反讽自身永远是不遗余力的。然而通过这样的反讽影片却成就了一种复兴。影片故事的高明之处在于对社会萧条的深层原因点到即止,而浓墨重彩都放在这些普通的失业工人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是如何独辟蹊径地做出匪夷所思的举动,又如何战战兢兢地维护可怜的男性尊严这一方面。

  经过刻苦的努力,就在他们开始显得有模有样的时候却因为有伤风化而被警察逮捕,然而即使在警察局里,即使尴尬万分主角们也还是坚持着自己的事业。作为一部讲述脱衣舞男的电影的故事《一脱到底》清涩得近乎羞涩,而影片的成功对长年处于好莱坞压力下的英国电影业来说更是扬眉吐气,可能谢菲尔德炼铁厂的光辉一去不返,然而幽默、深刻、于无声处的英国喜剧并没有随着历史一道消失。

阶级是一回事,种族又是另外一回事。英国人身上流着许多民族的血,甚至在史前时代就有部落从伊比利亚、中欧和印度次大陆来到不列颠,罗马人之后是朱特人、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斯堪底纳维亚人和诺曼人。随着历史的变迁贸易、迫害、战争、殖民等等因素使得英国增添了许多移民,不管是否情愿这个国家正在慢慢成为一个和睦的多种族之邦,移民的后代大都已经融入了英国的文化,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开始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电影工业见证了这一过程,将民族文化自觉运用喜剧的形式表达出来成为了许多亚裔电影导演常用的手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黑人文化和亚洲文化在英国主流电影中曾遭受严重的压制,然而到了八十年代之后在英国电视第四台的支持之下,许多反映移民生活题材的电影出现在英国影坛。一开始主导这些影片的是政治元素和文化元素,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商业元素开始逐渐出现,《我爱贝克汉姆》就是这样一部影片,借用文化差异、民族差异影片制造了许多可笑的场景。第二代印度移民杰丝是一个很有足球天分的女孩子,十分崇拜贝克-汉姆希望有一天能和小贝并肩作战,但是家族和宗教似乎注定了她的未来。杰丝的妈妈对于女儿踢球的行为深恶痛绝,对于杰丝来说足球并非外来文化的一部分,而是自己生长环境中最自然不过的事物,然而这样的自然事物却不属于她的家族文化,因此,她所面临的困境其实正是两种文化并存之下的必然冲突。其实《我爱贝克汉姆》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冲突下的产物,电影导演杰德拉女士正是一位在英国长大的印度后裔,所以在故事中杰丝所面临的家庭压力其实或多或少地带有着一些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

其实要拍摄出一部优秀的涉及文化冲突题材的喜剧电影,即使在英国这样以喜剧出名的国家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由文化冲突所造成的喜剧效果最为明显,但这类型的故事很容易就会被解读为带有某种倾向性,因为文化之间虽然没有高低之分,但却有大小之分,所以假如两个庞大的文化体系产生冲突的话,如何平衡电影中的民族情绪就成为了考验导演功力的最佳炼金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爱贝克汉姆》并非最成功的作品,可是它轻松、愉快并且电影巧妙地选取了一个平衡矛盾的折衷方法,虽然在故事中杰丝面临着双重压力,但最终她还是能够在父亲的支持下偷偷跑到比赛场地,完成决定命运的一场足球赛。《我爱贝克汉姆》其实并不是带着希望解决文化冲突的心态去讲述故事的,而是更多地借用了民族喜剧的由头,并且在影片的背后两种文化都庆祝了各自的胜利。虽然一者在于婚姻,而另一者在于进球,这似乎告诉了我们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不同的文化可以和谐地并存。从这一点上来说《我爱贝克汉姆》虽然肤浅,却影射了一种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银河系漫游指南》的作者是道格拉斯-亚当斯,他的这部作品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与《星球大战》《第三类接触》等星际题材的好莱坞电影属于同一个时代,然而《银河系漫游指南》和这些作品完全不同,没有征服情结,没有与外太空接触的渴望。阿瑟的旅途其实是极端不情愿的,然而随着他不断的深入宇宙的内部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部作品的伟大,它其实是一方面在强调人类和地球的渺小,却在另一方面对人类世界充满了自信。

  宇宙间最智慧的生物为了搜寻终极问题的答案,创造出了一台巨大的拟人化计算机取名“沉思”,然而当他们为了终极问题的答案在七百五十万年后出现在沉思面前的时候,机器人却给了他们一个玄之又玄的答案。

  为了追随前人的脚步,宇宙总统扎福德带着阿瑟一行人前往沉思所在的星球马格拉西亚,然而他们不幸触动了星球的警报系统,招呼他们的礼物变成了两枚感应式导弹。狼狈躲过了导弹的袭击一行人却就此失散,扎福德找到了沉思然而机器人又给了他们一个不可思议的回答。不幸被炸掉的地球就是沉思所设计的另一台能够运算终极问题的电脑,这样我们便能够理解为什么阿瑟面前会出现一名自称是星球制造者的人物——斯拉提巴特法斯特。斯拉提巴特法斯特告诉阿瑟其实我们的星球是老鼠的试验基地,因为不幸被误炸所以老鼠们授命斯拉提巴特法斯特重新建造地球二号,阿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然而他所面临的又是另一重考验。

   或许是为了缓和不列颠民族过于拘谨自负的特点,超现实的幽默得到了高度发展,荒诞剧由此构成了英国喜剧的一大分支。《银河系漫游指南》便属于这一分支。荒诞剧的特点在于这类型的喜剧对于观众的挑剔,举个例子来说同样是欧洲国家但是奔放的南欧人和拘谨的英国人所欣赏的幽默就完全不同,用时下流行的词语来说英国喜剧中的荒诞剧更倾向于高级别的冷笑话,这是一种完全不合时宜的幽默。或者我们可以说这样的幽默更倾向于一种另类的逻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所以它们只会被某一类人奉为经典。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说在面临危急的时刻除了毛巾什么也不要带,听到这样的话会发笑的大概就只有英国人了。

   在英国《蒙蒂-派松和圣杯》的地位无可动摇,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制作者1969年开始表演的蒙蒂-派松的飞行剧团是英国荒诞剧的泰山北斗,更因为在这部影片之前甚至之后都再也没有哪一部电影能够将支持英格兰历史的亚瑟王传说调侃到无以复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蒙蒂-派松和圣杯》是一部成本非常低,甚至低到能够在影片中被创作人员用来调侃的电影。亚瑟王和他的随从潘西为了召集圆桌骑士而游历英国,但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买不起马匹所以只能用椰子壳相互敲击的声音代替,可是英格兰地属寒带根本不可能生长椰子,因此这个矛盾本身就成为了本片的开场笑话。在亚瑟好不容易召集了全部圆桌骑士之后,他们意外地碰上了闲闲没事做的上帝,在上帝的授命之下这几位脑容量堪比牡蛎的英国神话人物开始了他们的低成本,低预算的圣杯搜寻之旅。《蒙蒂-派松和圣杯》不仅仅调侃了英格兰的神话还涉及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民族问题、阶级分别、宗教信仰、性问题以及英国与外国,也就是法国的关系。在寻找圣杯的路上亚瑟与法国人经历了一次不同寻常,但同样是低成本的对峙。亚瑟王的计算失败,跌落的木马刚好压死了他的忠实随从潘西,然而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继续着圣杯之旅,在经历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隐藏最重要线索的洞穴。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用动画片来表现怪兽是一种低成本的调侃,并且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之所以能够逃脱怪兽的追杀是因为负责作画的动画师突然心脏病发作,在这一连串荒诞不经的冒险之后他们终于接近了圣杯的所在,但是就在这个时候电影却以一种绝对反高潮的方式结束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众说纷纭。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派松剧团正是希望通过现代社会与历史传说的对比,让人仔细思考话语的复杂性,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历史?

   喜剧电影对此提供了独辟蹊径的解答方式,而支持这种解答的形式被称为“派松体”,是派松剧团的独特表演风格,对于后来的所有超现实主义喜剧而言派松体是一种无法超越的巅峰。看到这样的影片我们或许会想到周星驰,但周氏无厘头喜剧毕竟比蒙蒂-派松晚出现了二十多年。

  《蒙蒂-派松和圣杯》这部上演于1979年的影片在二十年后依然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好的五部喜剧片之一,甚至连这部影片的宣传片也足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每一个国家得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喜剧电影,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的喜剧电影都能够像英国喜剧那样做到世界知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令这些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

(二)、中国喜剧与外国喜剧对比
  无论在中国还是外国,作为一部喜剧电影来说它的基本特点就是滑稽和令人发笑,但是怎样能够让人们大笑,而且是在一部影片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任何可以让人发笑的因素,在这方面中西方的喜剧电影元素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了。
  在中国,电影的最大加工基地是香港,所以自然而然的香港喜剧电影就自成一派,有了它独特的风格。香港自有电影以来,喜剧一直是主流,李翰祥、许氏兄弟、周星驰等,这些几乎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喜剧明星,用自己独特的笔墨反映出香港几十年来的发展。

 香港喜剧电影有一个很显著地特点就是平民化和草根化,许氏兄弟和周星驰的草根及小人物类型作品,沈殿霞等人拍的《富贵逼人》家庭喜剧系列,现在的都市浪漫喜剧系列,这些都反映着香港的社会生活。香港电影还有一个大的类型就是武侠片,而在这其中又衍生出一个喜剧类型——动作喜剧,这其中最大的代表人物就是成龙,他把两个类型的电影完美结合起来,使香港喜剧有走向了一个高峰。

 在关于香港喜剧电影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无厘头”。“特立独行”和“不同寻常”是无厘头这个粤语词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除此之外,无厘头所包含的内容还有反精英、调侃一切、无所顾忌等等。它是伴随着香港喜剧电影的发展逐渐出现并日趋成熟,最终成为了香港喜剧电影的主流。

 中国内陆的喜剧电影有一个代表性人物——冯小刚,他的电影风格也开创了内陆电影的一个时代,也可以说国产喜剧电影的辉煌期是冯小刚一手缔造的,集结号之前的冯氏贺岁片就是国产喜剧片的黄金时期。它不同于周星驰的无厘头恶搞,没有香港喜剧中的那些低俗笑点,它所拥有的是类似于法式喜剧的生活趣味,是来源于生活之中的平淡幽默。这种幽默所带来的欢笑有着巨大的亲切感,因此赢得了大批国内观众的喜爱。直到好莱坞的《惊声尖笑》系列在世界范围内的轰动,恶搞的风格也开始冲击国内喜剧市场。例如开创国内恶搞电影先河的《大电影》和今年刚上映完的《十全九美》。在好莱坞,恶搞是当今美式喜剧的主流趋势,《惊声尖笑》系列所创造的票房与口碑已经是一个典型的证据,今年的《超级英雄》与《洋葱电影》也继续着恶搞的势头,并且都取得了极好的欢笑指数。英国还保持着相对纯正的表演式喜剧。西蒙.佩吉以《僵尸肖恩》、《热血警探》所创造的喜剧神话也在欧洲大陆上表现出了强大的对抗实力。除此之外,法国喜剧在世界喜剧电影中也占据着主流地位,法国人的幽默是众所皆知的,他们的喜剧电影其实是他们法式幽默的本能体现,没有任何刻意的修饰与安排,所有的笑点都来源于最真实的生活,这就是法国喜剧片的魅力所在。而且可以说法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电影就是喜剧片,近20年的法国电影里,除掉风格多变的“作者电影”,喜剧以绝对多数压倒了其他电影类型,也有过路易德。费奈斯这样不朽的喜剧明星,更甚至像贝尔蒙多、阿兰.德龙、德帕迪约和让.雷诺等许多著名演员都曾演过成功的喜剧,可以说美国能出多少个布鲁斯.威利斯式的动作英雄,法国就能出多少个贾梅尔.德布兹这样的喜剧小生。无论是美国式的荒诞,还是法国式的直白,还是英国式的说说笑笑,三个国家的喜剧电影风格不竟相同,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世界性的喜剧,是没有文化障碍的喜剧。

 国产喜剧与欧美喜剧相比,他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一点也充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它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语言种类、多彩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于他国文化的融汇吸收。

  就例如冯氏电影就带有一些法国式的反讽幽默,最近的几部恶搞电影就又模仿了好莱坞,但又相对而言这些电影中又有着明显的中国元素,中国式的做人风格,中国的古装、武侠,还有很特色的一个——方言,这些都成为搞笑的卖点。
  喜剧片算是种娱乐电影,影片本身并不需要像文艺片那样包含很多意识流的东西,包含很多深刻尖锐的社会问题,看过之后值得观众去思考,其实要观众笑就是最大的目标了。



二:喜剧电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心理健康指标,第一点就是有幸福感。它是一种综合心理素质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人们自我的心理压力日趋严重,找回真正的幸福感是目前不少都市人都渴望的。农历新年到来之际,以此文献给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愿辛苦的人们别再“心苦”。

  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梦想着获得幸福,但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似乎都不在身边,所拥有的条件似乎都不足以让我们感到充分幸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2005年,72.7%的城乡居民感觉生活是幸福的,比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人的幸福感在滑坡,虽然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生活境遇)称心如意”。还配了这样一个例句:“随着喜剧电影的发展,人民越来越幸福”。可事实并非如此,面对着我们失去的这5个百分点,人们如何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该笑就笑,笑也是保持心脏健康的一剂灵丹妙药。研究发现,看15分钟喜剧电影,可以给人带来45分钟的外周血管松弛和血通量增加,这样对促进心脏功能很有好处.研究人员建议,人们每天应该大笑15分钟.

  美国医学杂志《心脏》日前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观看喜剧片能够对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产生非常积极地影响。

 试验过程中,研究人员共挑选了两组年轻健康的志愿者。试验期间,第一组志愿者观看的节目被限定为严肃和惊险题材的电影(其中也包括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而第二组则以观看喜剧片为主。测试期间,所有的志愿者都被要求不得饮用酒精饮料、开展体育运动或是服用维生素类药物--也就是说,完全排除了其他因素可能对被测试者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志愿者们观看影片前后分别测量了他们的血压。结果显示,在观看严肃题材电影的20名志愿者中,有14人的血液循环速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现象。而在观看喜剧影片的志愿者中,则有19人的血液循环出现了明显的增强现象。测试的组织者们认为,在观看喜剧影片的过程中,人们无意识地增加了对氧气的摄入量,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转。

喜剧电影往往给人一种幸福感,幸福感是持久的,延续不断的.就如回忆起喜剧电影里头某些桥段,一些无厘头的搞笑片段,心情自然而然就好了起来.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喜剧电影往往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巨大反差和强烈冲突中将传统与现代、正规与反常、高雅与庸俗、新奇与陈旧等多个对立项捣毁成“痕迹”的碎片,导致了常规期待的落空和阵阵笑声的爆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