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届党的三中全会改革的重点

 lxlzb 2013-11-30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承担着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可以说,1978年以来的每一届三中全会都是一座改革的历史坐标。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22日):会议决定全面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事业的起点。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1020日):会议指出要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利于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926—30日):全会要求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会议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这次会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扫清了道路。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111—14日):会议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8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即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以及法制建设。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1012—14日):会议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1111—14日):会议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修改宪法部分内容。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决定》提出了10个方面的内容:巩固和发展公有制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规范市场秩序、转变政府职能、金融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社保体系、深化科教文卫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109—12日):会议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改革议题: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全会提出,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119—12日):会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财税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法治建设、权力监督、文化创新、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改革等14个方面的改革内容。这次会议给出了深化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具有里程碑、转折点和再出发的特殊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