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书法欣赏:烙印二王风韵更趋自由挥洒 | 书法欣赏

 沌沌 2012-11-13

王阳明书法欣赏:烙印二王风韵更趋自由挥洒

王阳明书法,深深烙印着二王风韵,却又更趋向自由挥洒。王阳明书法清劲峻游,自由散逸。王阳明的书法,取势凌厉,点划精谨。发自肺腑,凝于笔端。直书胸臆,犹如风卷云舒。俊逸而蕴籍,外放而内敛。毫无滞涩之处。在章法上每行略向右呈倾斜势,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王阳明是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兴起的先锋,书法成就只是被其突出的哲学成就所掩。
一、王阳明书法欣赏

    王阳明的书法,取势凌厉,点划精谨。发自肺腑,凝于笔端。直书胸臆,犹如风卷云舒。俊逸而蕴籍,外放而内敛。毫无滞涩之处。在章法上每行略向右呈倾斜势,呈现出灵动飞舞的气势。对于王阳明的书法理论,文献记载不多,他的学生回忆道,师云“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由此可以窥见他师承古人,而中得心源的创作心路。

    王阳明是一代“心学”大师,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书法清劲峻游,自由散逸,风格独特,在明代书法史上也有重要一席,只是被其突出的哲学成就所掩。王阳明是明代中后期浪漫主义书风兴起的先锋。

王阳明书法欣赏01

王阳明书法欣赏01

    王阳明的书法深得二王的精髓,尤其是圣教序和十七帖,对他的影响最大。他也受明代初期的书法家宋克,张弼,李东阳等人笔法劲健,笔锋锐利之书风的影响,在承袭晋唐遗韵的基础上有明显的明人时代风尚。

    在书法上,王阳明也有极高造诣。他曾对弟子说:“我开始学习写字,对照临摹古人的字帖,只是得到字的形状。后来拿起笔来不轻易落在纸上,专注思索,静心思考,在心里构造它的形状,时间久了才开始懂得它的法则。”

王阳明书法欣赏02

王阳明书法欣赏02

    历史上的伟人多因他们专精的事业而名世,实际上能达到事业专精高度的伟人则通常都是博大宽广的。只是他们的博大宽广往往被他们的专精之名所掩。王阳明在哲学和思想方面的巨大身影,不仅掩盖了他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功绩,更掩盖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王阳明追求的人生境界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悟“状态,他的书法体现的正是这种超然怡悦,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现代人观古人书法,往往看字丢文,容易忽视诗文的精神内容,历史上好的书法作品多是于诗文交融一体。观其书法,我们看到的是,书法创作亦是一种“知行和一”的过程与体验。流露的是卓然超越的真性情。

王阳明书法作品01

王阳明书法作品01

    王阳明的楷书沉着刚劲,端庄高雅,《时雨堂记》、《纪功碑》等风骨峻迈,蔚然庄严;行书《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神采苍秀,笔势纵逸,蕴藉而隽逸,豪放而舒展;草书笔意清新,瘦劲坚挺,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纵横跌宕,变化万端,是神韵超逸、气势豪迈的佳作。

王阳明书法欣赏04

王阳明书法欣赏04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书法家朱长春评价其书艺时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重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归庄赞誉说:“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其敢不勉。”在《中国书法史论》中,陈云君评价说:“他书法学晋人,守古法中风韵悠长,儒人重书古使之然也,阳明力行。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国际阳明学研究大师、日本九洲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称其书法“骨挺神骏,笔势飘逸,流畅清丽,有弘毅骏拔飘逸之气象”。

王阳明书法作品02

王阳明书法作品02

    明代中期之文人书法,虽以吴门最著,但也不能以偏盖全,吴门之外亦不乏高手。这些书家与吴门书家一道同汇当世泱泱书坛洪流,其中代表书家有王守仁、陆深、丰坊、王世懋等人。

    王阳明在书法上亦可称为明代大家。作品以行草为主。王阳明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相关评论有: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阳明则“以人掩其书”。明朝,徐渭。“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清朝,朱彝尊。

王阳明书法作品03

王阳明书法作品03

    王守仁是杰出的学者,也是书家,书法多以行草为主。王阳明无意于书,却矫矫不群,这是以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的结晶。他曾说过:“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充分地表达了道与技的关系:以道立于心中,技也自然高妙,反之,则道不专技也平常。王阳明的行书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

王阳明书法作品04

王阳明书法作品04

    钱氏在《铜陵观铁船歌卷》题跋中说:该作“书法劲拔,神采苍秀。”王阳明的书法用笔雄健,使笔如刷,又迅捷遒健。线条刚劲而有张力,行笔轻重缓急,单字牵丝不断,通篇飞白不断,苍润相杂,整幅有一种奇崛纵逸的气势和风韵,反映了他当时沉郁愤懑的情绪。王阳明的行书,深深烙印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风韵,却又更趋向自由挥洒;在他留下的大量信札中更为突出,他的创新风格也非常明显。《七言绝句》行草作品,潇洒秀逸,流畅圆转,用笔劲健老辣,受李东阳书风影响颇深,《七律寿诗》为天香楼王氏家藏,其书法挥洒自如,爽直风健,得右军之骨。王阳明可谓是明代的书法大家。传世书法墨迹代表作有《七言绝句》、《矫亭说》、《与郡伯梁执事手札》、《七律寿诗》、《送萧子雍诗轴》、《铜陵观铁船歌卷》等。

1、明  王守仁  矫亭说(局部)

《矫亭说》之文是其父王华应朋友崑山方秋卿之请而作,此件原大,藏于上海博物馆,但已被割裱成册页。纵21.6厘米,横11.1厘米,共194字。徐渭曾评其书:“翩翩然凤翥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册页后有清人钱大昕、方治、陆世仪、归庄等人题跋。钱氏评价《矫亭诗》说:“笔势纵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说真迹,以此为最矣。”

王阳明的草书也很有个性,艺术表现力很突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草书墨迹《龙江留别诗卷》,可为其代表作,凡十一行,共八十七字。全幅作品透出一股清逸之气,遒丽洒脱,笔意佳妙,虽欠拙厚,然自是高迈清劲。《别妻诗轴》行草,七行一百一十九字,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刊于日本《明清书法图说》,此幅可见其行笔快捷却不浮滑,用笔浑厚秀劲,给人以含筋裹骨之感。结字瘦紧绵密,并有欹侧之势,章法摇曳多姿,变化不定却又统一协调,全篇有跳荡之感。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1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1

2、《行草手札》

字伯安,初名云,更名为守仁.曾建舍于故乡阳明洞中,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专心儒学,“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其学识影响巨大,自成“姚江派”,流行日本,善诗文,工书法,流传作品有《七言绝句》、《七言律诗》等。王守仁是杰出的学者,也是著名哲学家,书法多以行草为主。《七言绝句》、行草作品,潇洒秀逸,流畅圆转,用笔劲健老辣,受李东阳书风影响颇深,《七律寿诗》为天香楼王氏家藏,其书法挥洒自如,爽直风健,得右军之骨。

《行草手札》。手迹。经折装共14纸,上海图书馆藏。守仁手札流传甚少。此为 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 唐龙)书,计一通,书法挺劲古逸。 款署“守仁”钤有“阳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广信具”。 当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时所作。另钤有“流传在海昌 张渭渔处”旧藏印。

3、王守仁《与郑邦瑞尺牍》

4、王守仁《七言绝句轴》

5、王守仁《五言诗轴》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2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2

二、生平简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王守仁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但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也很喜欢其他书籍。思想也比较怪癖,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3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3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权臣王导。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为官颇有情操,为明孝宗器用,历任礼部侍郎。正德年间因得罪刘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书,又被贬职,之后被罢免。据《年谱》记载,王守仁出生前夕祖母梦见有人从云中送子来,梦醒时他刚好出生,祖父王伦便为他起名叫王云,乡中人亦称其降生处为“瑞云楼”。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位奇特的人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和通常的书香门第不同,年轻的王守仁则经常跟从父亲出游居庸关、山海关,并时常出关外,纵览山川地理。

    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4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矫亭说】04

    他十岁时,父亲高中状元,王阳明随父赴京,路过金山寺时,他父亲与朋友聚会,在酒宴上有人提议做诗咏金山寺,大家还在苦思冥想,王阳明已先一步完成:“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四座无不惊叹,又让他做一首赋蔽月山房诗,王阳明随口诵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表现出非凡的想象能力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十一、二岁在京师念书时,他问塾师“何谓第一等事?”老师说“只有读书获取科举名第”,他当时说:“第一等事恐怕不是读书登第,应该是读书学做圣贤”。尽管如此,他从年少时代起就从不循规蹈矩,所有记载都说他自少“豪迈不羁”。如13岁丧母后,继母待他不好,他竟买通巫婆捉弄其继母,使得她从此善待他。他学习并非十分用功,常常率同伴做军事游戏。

    跟“老好人”乡愿相比,王阳明更欣赏狂狷之士。他解释说:“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阔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其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他五十二岁时评论自己说:“吾自南京以前,尚有乡愿意思。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才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进了主奉道教旌阳真君的铁柱宫,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唤回去。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归余姚,船过广信,王阳明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王阳明书法欣赏【与郑邦瑞尺牍】01

王阳明书法欣赏【与郑邦瑞尺牍】01

    二十岁时,王守仁第一次参加乡试,中举人,之后的他更加适才讨论军事,并且善于射箭。然而,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不中,来科必中状元,试作来科状元赋。”王阳明悬笔立就,朝中诸老惊为天才。嫉妒者议论说,这个年轻人若中了上第,必然目中无人。二十五岁再考时被忌者所压,又未考中。同学中有人以不中举为耻者,他笑道:“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二十七岁,他在读朱熹的《上光宗疏》,读到讲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王阳明开始懊悔以前读书虽然勤奋却无所得,都是因为自己过于贪图读书的速度。于是他开始循序以求,但终于认识到“物理吾心,终判为二”,以致旧病又复发,这时见到有道士谈养生之说便因之而喜。

    弘治十二年,二十八岁的他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出使治葬前威宁伯王越,还朝后上奏谈论西北边疆防备等八件事情,随后授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决断囚狱,随后因病请求归乡。久之,起用授兵部主事。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施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勃,苗、僚杂居。王守仁亲自劝导当地民众学习,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不久,刘瑾被诛杀,王守仁升为庐陵县令,后升为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清改其供职于验封司。此后他屡次升迁,历任考功司郎中。正德七年,再升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九年,改鸿胪寺卿。

王阳明书法欣赏【与郑邦瑞尺牍】02

王阳明书法欣赏【与郑邦瑞尺牍】02

    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由于明末的朱舜水远渡日本,把阳明学传到了日本,现在日本的水户市,还存有朱舜水的雕像。阳明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所以现在的日本,传统保留得比中国好很多。蒋介石在日本期间,看到电车上很多日本人都在看王阳明的《传习录》 ,看一会,闭目沉思一会。他大为震惊,于是开始阅读《传习录》,并崇拜王阳明。陶行知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并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行为准则。并据此改名为“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陶行知从心学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受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虽然王守仁是唯心思想,但在历史教科书上是有介绍的,他与陆九渊统称为陆王心学。《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王阳明)者。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王阳明的学说深深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的官员、学者(如果没有他,明代晚期的历史将被改写好多次),后来心学流派一分为七,但“王学”到了清代就落没了,因为竟然还有人将明朝的没落归到王阳明的“心学”上。但“王学”对日本、朝鲜等国的思想界影响极大,现在每年都有一些日本学者前来阳明洞朝圣参拜,日本三岛毅博士的一句诗“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东乡平八郎有句名言“一生俯首拜阳明”。只可惜墙内开花墙外香。

王阳明书法欣赏【与郑邦瑞尺牍】03

王阳明书法欣赏【与郑邦瑞尺牍】03

三、文学成就:

    王阳明的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往往被其事功、哲学所掩盖。《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阳明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 。其中《教条示龙场诸生》又入选香港中小学课本。

    王阳明在年少时就流露出很高的文学天赋。十一岁时,跟随父亲王华去北京上任,路过金山寺(在江苏镇江),众人饮酒赋诗,但均无佳作,此时王阳明脱口而出:“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大人们甚为惊异。后来王阳明在京城,常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交游,刻意辞章之学。后来阳明自我意识到沉溺辞章的弊端:“吾焉能以有限精神为无用之虚文也!”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1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1

    《四库全书》中有评论曰:“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王阳明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王世贞《书王文成集后》评:“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
四、思想成就:哲学思想与个性儒家

    阳明子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子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

    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心学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并以此作为讲学的宗旨。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知先后行”以及各种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他论儿童教育,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形成了阳明学派,影响很大。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

    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日本大将东乡平八郎就有一块“一生伏首拜阳明”的腰牌。他的弟子与心学影响了很多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名扬海外! 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非常热爱故乡的山山水水,回故乡时,常游览名胜古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他将心学凝成四句话,即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余姚“四碑亭”,留有纪念他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贤王阳明故里。楹联:曾将大学垂名教,尚有高楼揭瑞云。横额:真三不朽。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2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2

阳明学:心学和知行合一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王守仁留有三本传世之作《传习录》、《阳明全书》(即《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门人所辑)、 《大学问》。《大学问》被认为是王阳明最重要的哲学著作。

    《大学问》是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论著,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大学者,昔儒以为大人之学矣。敢问大人之学何以在于明明德乎?”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焉,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圮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戒慎保真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阳明学在现代中国仍有广泛影响。现代新儒学的开山祖师之一熊十力,及其弟子牟宗三都继承并发展了阳明学。著名学者徐梵澄经过几十年对中国,印度,欧洲思想研究以后,在晚年也对陆王心学赞誉有加(见《陆王学述》收录于《徐梵澄文集》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中国大陆的当代学者蒋庆也对阳明赞誉有加(见《政治儒学》一书)。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随身腰牌上刻有七字”一生伏首拜阳明”。蒋中正也是王阳明学说的信徒,并因此将台北草山改名为阳明山。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4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4

 

五、思想主张:

1、心外无理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2、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3、致良知
  王守仁经历过百死千难的人生体验,在五十岁时提出犹如画龙点睛般的学说宗旨“致良知”:“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人性本善,良知现成,但要懂得戒慎恐惧,所谓“慎独”(独处时犹如在大庭广众前,言行、思想均合乎礼仪),“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没有丝毫不善夹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心灵不受任何染污,这样良知自能百发百中。王阳明解释说:“夫心之本体,即天理也。天理之昭明灵觉,所谓良知也。君子戒惧之功,无时或间(间断),则天理长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自无所昏蔽,自无所牵扰,自无所歉馁愧怍,动容周旋而中礼(合乎礼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斯乃所谓真洒落矣。是洒落生于天理之常存,天理常存生于戒慎恐惧之无间(间断)。孰谓敬畏之心反为洒落累(牵累)耶?

4、唯求其是
  王阳明倡“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的“求是”学风,并多有阐发。时至今日,“求是”精神仍然十分重要。浙江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5、士农工商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中提出,“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管仲)。”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其归要在于有益于生人之道,则一而已”,且进一步说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的观点,他把传统观念中一直被视作“贱业”的工商摆到与士同等的水平。(《节庵公墓表》)王阳明《传习录拾遗》说:“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此说被称为“新四民论”。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8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8

六、政治主张:

1、明赏罚

  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他认为:赏罚乃“国之大典”,应当受到充分重视和正确地加以使用。而当时“盗贼”日益增多,是由于“招抚”太滥,“招抚”太滥是由于兵力不足,而兵力不足是由于没有很好地实行赏罚,以至于“进而效死,无爵赏之劝;退而奔逃,无诛戮之及”。象这样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有百万的兵力,也是没有用处的。他还主张“赏不逾时,罚不后事”,认为过时的奖赏,等于没有奖赏,过时的惩罚,等于没有惩罚,都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些主张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提高统治效率,以“破山中贼”。

2、量情法

  强调执法要“情法交申”,区别对待他反对“贪功妄杀,玉石不分”。例如处理“宸濠之乱”的反叛人员时,主张只对主犯处以极刑,至于各“从逆”的人犯,则认为“原情亦非得已,宥之则失于轻,处斩似伤于重”,不如“俯顺舆情”,判处永远充军,使“情法得以两尽”,“以存罪疑惟轻之仁”。在另外一个“告示”中,他甚至宣布对于胁从“作乱”的人,免于追究,“俱准投首免死,给照复业生理”。这样作既使得“谗谀知警,国宪可明”,也显示了朝廷的“仁慈”。这正是他的“绥柔流贼”策略在法律上的具体运用。此外,他还主张适用法律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在“地里遥远,政教不及”的边远地区和“小民罔知法度”的情况下,一切“词讼差徭钱粮学校”等事务,都可以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作权宜的处置:“应申请者申请,应兴革者兴革,务在畜众安民,不必牵制文法”。在“行法以振威”的原则下,他已注意到运用法律的灵活性问题。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5

王阳明书法作品欣赏05

3、重纲纪

  求重视“纲纪”,整肃执法之吏,杜绝“法外之诛”他认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对那些寅缘窃踞官职的豪门势家子弟的不法行为,如居心刻薄,“骚扰道路,仗势而夺功,无劳而冒赏,懈战士之心,兴边戍之怨”的情况,要大力加以整肃,特别是对“戾于法”的执法之吏,应当严格要求。但是他指出,在司法审判中,“刑曹典司狱讼”,事情“繁剧难为”。他们往往受到权贵的拂抑和牵制,以至使得依法断狱之词,“未出于口,而辱已加于身;事未解于倒悬,而机已发于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使他们“不挠于理法,不罹于祸败”是很难的。这就尤其要从整肃吏治、严明赏罚入手,消除执行法律的阻碍。他还力主加强监狱管理,杜绝“法外之诛”,指出京师的“提牢厅”,是“天下之狱皆在焉”的重地,负责提牢的官吏,不能不慎重对待,特别对于“桎梏之缓急,扃钥之启闭,寒暑早夜之异防,饥渴疾病之殊养”,甚至于微贱到“箕帚刀锥”、“涤垢除下”的事,无不应当认真注意,以“身亲之”。这样才能既防止“变故不测之虞”,又可免使囚者被“轻弃之于死地”。他还强调,狱中囚犯的再行“犯罪”,并非全是“禁防之不密”,还有促使他们再犯的监管不当的原因。所以只有监狱里做到“令不苛而密”,使囚犯免受“法外之诛”,才能避免“弊兴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