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灵动而悠远的百粤文化 德保,是古镇安府治地,别称“百粤”,缘于其保持了古代“尚越(粤)声”、“粤俗好歌”的民族风尚。德保山歌“丝”的音义大体与汉语中的“诗”音义相通,一般认为,德保山歌的“丝”或“西”都是汉字“诗”的借音。“吟丝”即“吟诗”是本土韵文诗口头传唱的形式,有的地方也称为“西”。德保“丝”即德保壮族山歌,久负盛名。颇有《诗经》中的“溱洧之风”。据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壮族“男子盛装……聚会作歌。”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送老》中的: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惋,……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书中强调 “自撰”二字代表了德保山歌灵动的艺术特色。正因为它语言凝炼、诗意清新、广为传诵等特点,2010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这是该县丰厚的壮族本土文化中的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 德保山歌壮语叫“诗”(sei),分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两种,均为二声部民歌。北路山歌流传于全县除龙光乡之外的所有乡镇。南路山歌流传于南部地区的龙光、荣华、燕峒等乡镇。北路山歌为集体合唱形式,一个歌组3人至10多人,由1人唱高音部,其余唱低音部,曲调雄浑豪迈。南路山歌以2人为一歌组,腔调高亢嘹亮。歌词为七言体二句式,四句为一首,押尾韵,自由变韵。德保的“诗”与“欢”有一定的区别,“欢”多为五言句,多押腰脚韵,而“诗”多为七言句,押脚韵,显然是其深受汉语诗歌传统影响较深的缘故。其中“诗”的情歌独具特色,有一首十来句的排歌,在同一首歌里,后奇句常重复前偶句的1至6字,形成连环式的复沓叠唱,有情深缠绵之感。“唱歌互答当谈心”,人们唱山歌就要对歌,一般对歌程序是:求歌、答歌、接歌、斗歌、情歌、别歌。还有一种特殊歌类“抢歌”,即在两组男女对歌时,另一男歌组从中发歌,把女歌组“抢”过来与自己对唱,使对歌活动更加热烈有趣。 德保一带把唱山歌称为“壬西”即“吟诗”,就是基于特定传统曲调而唱和的韵文体诗作,属一种“歌唱文学”。 德保壮族人“有遇事必歌、逢场必唱”的习俗。我国上古时代的所谓“诗歌”,究其内容与德保山歌并无二致,其实就源于民间歌谣,是劳动者人民以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口头诗歌创作,为文学性与音乐性结合的统一体。故。德保历代有许多经典民歌流传,是壮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德保诗歌创作的民族文化根基。通过近年来对德保山歌的研究,发现县内有不少著名的歌手、歌师的歌书、唱本等不断问世。通过这些现象表明,德保历代的山歌对唱活动,是自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