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话实用字典》编纂启动(图)

 率我真 2013-12-02
    昨天,闽都文化研究会、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与本报合作,正式启动首部《福州话实用字典》(暂定名)编纂工程。这部以现代音注音的字典,在传承闽都文化、保护福州方言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福州方言面临生存危机

    昨天,闽都文化研究会、福州民俗文化研究所与本报联合举行了《福州话实用字典》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在榕的部分语言学、历史学专家学者卢美松、王昌茂、邱德辉、邹自振、赵日和、唐若石、薛菁、林秀玉等,以及民间方言韵书研究者黄浩生、王可铨、涂祯樑、施文铃、林圜、林雁怡、陈立信、王东波等,围绕着《福州话实用字典》的编纂原则、思路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他们认为,应该抓紧时间编纂完成《福州话实用字典》,以保存和继承以福州方言为载体的闽都文化,保护福州方言。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目前福州的少年儿童中,能流利说福州话的不到15%。由于精通福州方言者越来越少,福州一些闽剧剧本只能请不懂福州方言的莆田人等外乡人创作,使闽剧的传承受到影响。特别是现在一些人用汉字注音福州方言,影响了福州方言的音、义,使一些方言产生严重的讹传。他们认为,福州方言面临生存危机,为了避免失传,必须建立正确的传承途径,编纂《福州话实用字典》已刻不容缓。

    目前学福州话主要靠《戚林八音》

    目前,除了口口相传之外,人们学习福州话主要依据《戚林八音》。《戚林八音》是著名的福州方言韵书,是《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和《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两部韵书的合订本。据了解,《戚参将八音字义便览》成书于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入闽抗倭之时,《太史林碧山先生珠玉同声》编纂于三百年前的清朝康熙年间。关于这两部韵书的作者,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考证。两部韵书的合订本由福州人晋安汇辑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迄今已流传260多年。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戚林八音》用的是清朝康乾之音,两百多年来福州话无论白读还是文读均已发生了许多变化,且《戚林八音》也有一些不合理之处,现在的人根据《戚林八音》很难学好福州话。

    据悉,除《戚林八音》外,福州方言韵书还有外国传教士编纂于1870年的《福州话拼音字典》、编纂于1906年的《美全八音》。但现在的人根据这两部韵书也很难学好福州话。

    新字典将标注今音

    昨天,与会专家学者在三个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一是字典名称暂定为《福州话实用字典》;二是注音应与时俱进,注今音;三是严格按语言学规律,依学理编纂字典。

    领衔主持《福州话实用字典》的闽江学院副院长、闽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赵麟斌教授表示,编纂一部集众家之长的《福州话实用字典》的时机已经到来,编纂者将整合调查、研究成果,编纂一部学术界充分认可、百姓方便实用的字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