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功小记74

 隐士的书屋 2013-12-02

    我的工作,经过二百多天的泅渡,终于上岸,而且是我梦想的单位,心情虽好,但也没有以前想像的那样令我兴奋,这毕竟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因为到单位上班还需要一段时间,现在是真正放松的时间,感觉打拳和练功的感觉也不一样了。好像一下参悟了很多,以前百思不知其解的问题,不经意间全都明白了,以前苦苦追求的东西,不经意间得到了,不仅没有了原先预想的那样兴奋与快感,反而感到心更沉了,什么也看的淡了,好像得到的永远都是一个起点,而没有终点似的。我的人生与修炼太极拳如此合拍,真是让人惊讶。或许这也是太极拳的独特魅力所在吧。

    这两天在整理老拳谱,无意在发现有一个关于练习太极拳要点的口诀:“太极本是内家拳,不用拙力意当先。虚领顶劲神贯注,下额收回即自然。含胸自然能拔背,切莫形成罗锅背。练时沉肩又坠肘,腰不塌住灵活难。塌腰能起全身力,肩纵肘悬不是拳。”这个口诀从上向下说明了人所共知的练习太极拳的身法要点,如虚领顶劲、下额收回、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和塌腰。但,一个初练者,对照按这些要点去练,却很难练成太极拳功夫,因为这些要点是对功成者的体型描述,一个初学者没有太极拳基本功的训练,只是照着这样的要点去要求自己的身体,只会离真正的太极拳要求相差越来越远,也就是贡师傅经常说的:“这样练是没有得法。”其实在这看似简单的要求背后隐藏了无数开关展窍的功法和功夫,没有这些功法和功夫,就是穷尽一生精力,也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比如,没有桩功和松腰的训练,命门打不开,怎么做得到塌腰?夹脊穴打开不,如何能做到拔背?背不能拔如何能做到含胸?大椎和玉枕穴打不开,如何做到沉肩?肩都沉不下,如何能做到坠肘?颈椎打开,气不上头,头如一根棍子支撑头颅一样,又何谈顶头悬呢?没有这些功法和功夫做基础,强做这样的要点,不仅不会达到太极拳松柔的基本要求,还会造成身体各个部位的局部紧张,别说气遍周身不稍滞了,恐怕时间久了,全身处处是僵硬啊!真是应了郑师傅那句话:“如果练习太极拳不得门路,不知要点,不明规矩,下的功夫越大,偏离越远痼疾形成,就是再大的明师也无能力为力,最终想改都难了! 最后只能落个四不相的结局。”

    太极拳练习一段时间后,必然要涉及到推手,其实,先师早就讲过,推手只不过是太极拳训练体系中的一个普通的训练方法而已,很多人拿他当作功夫来练。岂不知,如果自己体内松活不够,就过早的进入推手阶段,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太极拳的增加,反而会因在较多的推手较技中把本以松活的姿体又搞僵硬了,一方面在打拳时练习自己身体的松活,一方面又在推手中把自己的身体搞僵硬,如此反复,几年下来,功夫没少下,汗水没有流,就是功夫不见长,就是走了弯路。就算是知己达到了推手标准,如果没有合适的伙伴,要不是怕输丢面子,要不是如李先祖师在《双练三要》中所言:“夫双练者乃二人对练也,对练不可吸取成套,盖成套为一定不移之法,练者心于神驰,手脚俱设假象,屈而不伸如戏台之比势,无非虚应故事也,练之即久,不但无益,而反有害之。”这也是为什么同门中师兄弟之间推手感觉很顺手,为什么换了一个不熟悉的人,就会手足无措的主要原因。太极拳全是知己功夫,自己身上的太极功夫有多少,自己心里最清楚。推手是知彼功夫,当自己的太极功夫达到浑身通透之后,与敌一搭手,便可接入敌体内之气为已所用,此时,敌之身躯犹如我之身躯的延长部分,敌岂有不听我指挥、为我所制之理。这种纯正的太极功夫远非是靠蛮力把人推出很远所能比的。其实,就算太极功夫达到不到李先祖师所言的大通,只要明了得机得势之理,也是可以感受推手的乐趣。太极拳发人,大都是自己把自己跌出去的。如果一个人放松站着不动,很难发出去。这个得机得势是指敌我双方都恰到好处之意。机如枪之板机,势是敌之身势。有过射击经验的人都知道,抠动板机的时机,一定是运动的目标进入射击范围,瞄准目标之后,这个运动目标的运动轨迹就是势。这个机就是我的最佳发力范围,此时,我凝神聚气,气定神闲,身如拉满之弓,静等敌进入我的发力范围,敌入我圈,我借敌势顺势一发,敌必如箭被我射出。 

    太极拳练的是自然之功,宇宙之能。只所以称为太极,是因为他大到包含宇宙,小到一个比如芥子。太极拳为内家拳术,是修道的阶梯,运行的体内气血,调动的是真气运行。有的人一听到要运行气血,感觉很神奇和不可思议,其实,气血无时无刻不在按自己的路线运转,大多数人是感觉不到自己的气血的运行,是因为自己心不够静, 比如,白天在乱市中,有时连自己的手机也听不到, 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能听到很远的声音,而在深夜,当自己非常放松的时候或是很静的时候就能体会和感觉到自己气血的运行,所以这是很自然的东西,不是迷信,也不神秘。太极拳既然是自然的东西,那就说好练也好练,不好练也不好练,好练是拳架一学就会,有的人学完了拳架就说自己会太极拳了,这就是说好练的意思。不好练是因为太极拳内功不好练,如果没有严格的师承,没有完整的体系,没有逐级而上的训练方法,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体验到太极拳所独特的:“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 的玄妙感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很多人以为松静的练习,把气血沉到脚底,就算练成了,其实,这只练成了太极拳功夫的一半,固然把气血沉到脚底不易,但关键还是要如何再从脚底调上来,发到自己心意所处,才算练成完整的太极功夫。常见多年练习太极拳者,极致松柔,与人搭手时,蓄化还可以,发打却出不了内力,原因就是不知如何把沉下去的内力再调上来。有一天,我在文化公园散步,看一老者在广场放风筝,当时天气无风,老者却可以轻松的把风筝放的很高,经过细心观察我才明白,老者原来是利用了风筝在空中盘旋的道理,风筝平放地上,老者突然急速斜拉线,风筝受力沿线腾空而起,此时,老者突然把线一松,风筝借滑翔在空中向下盘旋。当风筝头朝向老者时,老者又突然急速斜拉线,以加速风筝的旋转,这时又突然放线,让风筝自然螺旋上升。当旋转速度放慢,风筝的头部较低朝向老者时,再一次把线拉紧,如此,一紧一松,在一个没有风的天气里,老者却可以凭借技巧把一个很沉的风筝放的很高。此时,我突然恍然大悟,这个放风筝的道理,不就是调动体内真气的原理吗?太极拳行拳时,何偿不是一阴一阳把内气荡起,一紧一松让荡起的内气在身中流淌,一起一落让真气在体内盘旋而起,不断反复让内气完成蓄发的过程就是行拳的过程,可惜,这样的练功方法已经很少有人知晓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