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我要去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

 昵称535749 2013-12-02


发布于2013-12-02 08:00:00   

壹心理导读:我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有趣的。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但是我需要去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 

 

深度自我:自我发现,使命达成

我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是有趣的。因此,我不想和别人比,不用去强调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没有人比我更了解我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但是我需要去发现和展示自己的独一无二。

90后向往摆脱过去简单符号化的外在个性,转为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探索自己——从情绪性格,到观点看法,再到兴趣爱好与天赋,人生诉求。他们向往的,不是做一个与别人相比与众不同的人,而是发现自己天赋,围绕兴趣爱好展开生活,甚至能做匹配工作,同时通过独立思考和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原则,做一个自我认可的不普通的普通人。

他们焦虑的是,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却仍然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很多时候,不仅探索期有限,同时很多的探索变为随手可得的消费而非自我的学习成长,同时又时刻深受无法专注自律,果敢行动之苦。

在具体实践上,他们开始自身体和时间开始实践自我规划和管理的种种技巧;勤于记录和讲述自己的日常生活以获得自我的关照;他们热衷于通过沙龙、旅行等方式去亲身探索体验以打开自己的眼界;他们也积极探究包括宗教信仰,心理学,占星术等在内的方式来获得第三方的自我认知系统。

在追求深度自我的过程中,90后也呈现出分化的趋势:1)有越来越多的90后,虽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和工作,但热衷于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各种体会,去体验新鲜的东西,通过体验开眼界,重新发现自己;2)有另外一小部分90后,热爱自己的工作和专业,并且能够坚持投入,自我管理;3)还有一小撮90后,用更激进的方式,隔离自己当下的环境,通过自我教育,辍学或创业等方法,去开始自我发现。4)还有不少的90后,对上面三种人都无比羡慕。他们要么尚未行动,要么在过程中发觉自我发现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够,引发挫折感和迷茫。他们甚至觉得负疚。

相比之下,曾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80后,对于发现自我兴趣和天赋的要求,远没有来得那么强烈。自我探索,主要仍停留在外在个性的表达。同时,大学专业对80后来说,更多是今后职业谋生的考虑。对于自我天赋的挖掘,专业与兴趣,工作与兴趣的匹配,要求还很低。最后,80后的很多时间和精力,局限在努力学习和工作,为未来做准备,对自我和外部世界的探索和体验,要少得多。80后直到工作多年,年近30,才重启自我的探索之旅。

一、向往

90后向往的生活,是真正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去实现它。他们最羡慕敬佩的人,不是成功学里的大人物,而是他们身边同伴中,那些被称为“大神”的人。他们不一定赚很多钱,不一定被所有人理解和欣赏,甚至是孤僻怪诞的,但这都没关系。

大神“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做得超乎常人”。90后羡慕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欣赏他们能够去投入行动,并且能有一些小成绩,有成就感。他们的生活不迷茫,不慌张,是充实的,淡定的。

大神“有独立的思想,有自己的判断”。90后羡慕他们对于世界的某些方面有清醒的认识,欣赏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原则。他们不迷惑,不会人云亦云,是独立的,清醒的。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大神”。90后认为,像“大神”一样在某一个领域具有绝对的天赋有所建树很难,但是总可以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相对的天赋。即便不能像大神一样语出惊人,也要有自己的观点。

1. 向往围绕自己的兴趣建设生活,做一个不普通的普通人。

对于90后来说,确认自己的兴趣,是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发现了兴趣,就发现了内心动力和快乐的来源。他们热切地想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他们向往,1)首先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2)然后能够投入时间和心血,让自己感觉到充实,3)把这些兴趣爱好变成与自己的生活高度相关的一部分,比如喜欢动手做飞机,就做个遥控飞机,去给女朋友送花。4)不是简单以消费和复制的方式,而是在兴趣的领域,亲身参与创造。比如,学习烘焙,并且创造出自己的花色。

他们向往,在朝九晚五的上班之后,下班的生活不只是普普通通千篇一律的唱唱歌,喝喝酒,吃吃饭。他们希望自己工作普通,但是生活不普通。生活能够通过一系列自己选定的兴趣爱好,变得充满个人的味道,可以创造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尤其生活当中要做很多不想做但必须得做的事情,而个人爱好是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好像回到了我的地盘。对这片属于自己的地盘,可以不计较风险和收益,而更多享受它带来的单纯的快乐,获得成就感,不断挑战和证明自己;也找到伙伴,志同道合、有共同语言的朋友。

小颖,北京人民大学的大三学生,在“单调、平淡、悠闲”的大学生活中,最让她投入的事情就是“做手工”。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的她,中学开始做了第一只“蛋娃”,之后这就成为她标志性的手工,待在宿舍没事,或遇上亲戚朋友生日就会做上一两只。最近姑姑生日,她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用鸡蛋壳为原料,配合橡皮泥和水彩颜料,再拿了一个茶的包装盒,做了一个精美的“蛋娃”。学校社团有陶泥DIY的活动,也用陶泥做了蛋娃,很开心地给蛋娃拍照片,拍完之后用美图秀秀ps写上“偶滴杰作”上传QQ空间。她的书桌上也放着自己亲手做的树叶书签,走在路上的时候注意收集好看的书签,拿回来夹在本子里,干了拿去过塑,有时间的话还会配上一首小诗,时不时拿来看一看,“感觉延续了美好的东西”。

2. 向往做与兴趣爱好匹配的工作,即便累也很开心。

90后向往更匹配自己兴趣的工作。他们最不喜欢的是,工作上做一个螺丝钉,重复单调,没有个人创造的空间,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他们向往,不一定与现在的专业匹配,但是能找到与兴趣爱好匹配的工作。这样,1)每时每刻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特别享受和充实,不觉得累;2)能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成长,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上越来越专业,即便有挑战和困难,也是激发自己的潜能;3)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能表达个人意见和想法,给别人带来有价值,有个人影响力和成就感。

比如,90后经常提到乔布斯,他们向往乔布斯能够全情投入地做一件自己充满热爱的工作。而近期中华人才网研究数据显示,近30%毕业生按照兴趣择业。

重庆科技学院的大四学生小洁,念的是艺术设计专业,喜欢自由的工作,“设计师是一个很自由的工作,很自主,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并把它实现”,但是真实生活中,设计师经常要被迫更改自己的设计,给她选择这一行的工作带来很大的焦虑感,“可能他的审美的确不是很好,但是因为他是老板或者客户,就得按照他的想法来,心里会受很多气”。正好在微博上看到阿芙精油在招聘,招的是一些有趣的职位,“首席惊喜官、首席八卦官、解压师、故事大王、熊夫人、小狗饲养员、筑家师”等等,把微博转发给朋友的同时,自己马上就投了简历,“没想到还有这么自由的工作,好喜欢他们可以带宠物上班”,“每天给员工制造一个惊喜这事儿也让我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3. 向往独立思考亲身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和原则。

90后喜欢质疑,因为在他们还在高中甚至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社会化媒体上接触各种“毁三观,掉节操”的社会现实,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愤世嫉俗的70后或是80后,比如他们的老师,告诉他们政治课本的东西不可靠,即便是历史书上的东西也不能全信。

90后向往形成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尤其是能够打破陈规、开拓出可能性就更好了。具体来说,他们向往1)通过研究和学习,建立批判的视角,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比如,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之后,众说纷纭,人们都感到困惑时,有人会发分析帖,有理论有框架,摆事实讲道理。2)通过丰富的体验,形成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方法和方式。比如,很多生活方式上的达人,通过亲身体验了不同的方式方法、产品品牌,分享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中山大学大四学生王旋,认为独立思考和按照自己的天赋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非常重要,“我最欣赏的是韩寒,我最欣赏他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独立人格,他的敢于和现行价值观相对抗的能力,用自己的判断、价值判断和天赋去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力。他在文化是一片死海的时候,自己冲出一条新鲜的水路,并且没有被截断。很勇敢的和世界对抗,并且他现在活的很好。”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大三学生小林,开始健身之后就关注了一堆健身达人的账号,“我的健身教练还有他关注的一些人”,自己也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训练视频,把土豆网上所有能搜到的视频都看了,“一个个试,最后挑了一个最合适自己的”。他也关注百度健美吧上各种人的言论,不光看理论,更看各种人是如何实践这些理论,最重要的是看大家是如何做的,有什么效果,身边也有人做了并且证明了效果是好的,我才会开始尝试”。他也开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饮食,每天饭后都会吃一个水果。同样地,他也尝试了学校附近不同种类的水果,最后找出了最适合自己的,每个人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要通过亲身尝试才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

二、焦虑

1. “没有时间慢慢来,也不允许犯错。”自我规定的有限探索期,压力很大。

90后既向往真正围绕自己的意志展开生活,也向往品质生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相比之下,过上有品质的生活是首要的。所有的探索,都被预设为不能牺牲这个目标。因此,探索被赋予了一个明确的截止日期,就算无法做真正喜欢的事,也绝不会耽误毕业之后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在今天,这个探索期最多就只有大一大二两年,有的人甚至从大二开始就在准备就业。

如此短暂的期限,如此热切的探索期待,让90后感到压力很大。这么短的时间里,90后不敢犯错。“我要赶紧想清楚我想做什么,不然我就得按照他们说的做”。他们是指,为了获得确定的品质生活而遵循的最稳定的道路,例如,公务员,外企员工。他们向往间隔年,但很少有人敢去实践。

中山大学大四学生王旋,独立杂志《逸仙周刊》的专栏作者,对同龄人也有敏锐的观察,关于自我探索,他谈到“我们的社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不承认所谓的探索成本。我们的生活里面没有试错这么一个概念,每一个点都要选择得最好,没有人给你留任何一段时间和一部分的成本用于给你去试错。美国的所谓青春大片宣扬的是破坏,甚至是漫无目的的破坏,因为只有在这种破坏里面才能意识到建立的价值,才能在对抗之中寻找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我们这一代人,仍然缺乏一种对抗的过程,没有办法找到对社会、对于自己将要行走道路的宣泄点,缺乏独立的人格去支撑以后所谓的梦想,甚至寻找不到这一种热情所在,而只能根据社会的要求、家庭的要求继续走下去。”

2. “尝试了很多,但还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沉溺于消费式的探索,无法找到兴趣,也无法形成自己真正的判断。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几乎每一种兴趣都提供了丰富的,从美食,文艺电影到街头运动,消费选择触手可及。这些选择,包括网络上大量的资讯和娱乐内容,也包括线下大量的商品消费或是活动机会。

为了发现自己的兴趣,从线上到线下,90后亲身参与了很多。他们一方面无法停止尝试新的兴趣,从中获得新鲜刺激的体验,共同话题和谈资,寻找到同伴。一方面仍然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他们会抱怨自己的“三分钟热度”,为自己不能专注和深入一个兴趣而感到负疚。

年轻人甚至说,只有关掉手机,关掉网络,最好去非洲,才能开始自我发现之旅。因此,骑行,旅行,隔绝当下的环境,成为了很多年轻人自我发现的开始。因为这样的方式,提供了一种专注于自我的机会,从而可以真正开启自我发现。90后热转的一个帖子,是《当我们想体验的越来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体验,迷茫与热爱》。

这是因为,消费本身,并不能代替劳作和创造。消费式的探索,意味着没有接受挑战,没有在过程中付出辛苦,无法慢下来,专注和反思个体感受,并进一步的付出努力。这样,也就意味着很难真正进入到对兴趣的寻找和培养,更没有表现为创造力的实践,形成自信。同时,消费本身,也不能提供个人决策的参照系统。即使有很多的消费,也不意味着能够形成自己的原则和判断,去面对日常生活。

能说明这种消费式探索的最佳例子是,旅行成为一种流行的自我探索方式,但现在不少年轻人开始反思,它停留在消费和逃离,解决不了自我发现的问题。

“有两类现象值得关注。第一类现象就是那些体验更多后迷茫的朋友,他们想通过‘体验更多’来发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很明显,‘体验更多’没把人搞明白,反而搞晕了,愈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问题在于‘体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只要看到、听到、尝到、闻到、接触到就行了。第二个层面可能就需要我们进去初步研究、操练,自己DIY一下。第三个层面可能就得深入进去了。从时间和精力耗费上而言,第一个层面用时最少,不需要你想什么,只要敢做就行;越往上,你的用时越多,精力投入越高。而且,从第二个层面开始,要求开始从被动变为主动了,你得去自己想、自己去琢磨,难度也越来越大。相应的,越往上,人的成就感也就越高,对事物的感悟也就越多,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深刻。”-人人网上的热转日志《当我们想体验的越来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体验、迷茫与热爱》。

3. “管不住自己,受不了失败”。极度的自我保护,害怕挫折,不能坚持,也缺乏自主管理的能力。

当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之后,很多90后受困于无法坚持。

在进大学之前,高考是唯一的清晰目标,有人监督鼓励。进入大学之后,找工作是清晰目标,有学校和家长的支持和鼓励。而自我探索是唯一自我设定的任务。探索的过程需要个体极强的自主管理能力和意愿,包括面对挫折和失败,风险和未知的管理。

90后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仍然是保护多于放手试错。而学校和家庭教育,也没有提供自我探索所需要的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能力。

因而,90后容易害怕挫折,而且缺少自主管理的能力。在具体行动中,拖延症和不靠谱,成为典型的病症。拖延症意味着,完成很多事情,是需要投入时间,要迎接挑战和可能的挫折,这些都意味着牺牲当下的轻松愉悦,90后因此而逃避,直到躲也躲不过去的时候再面对。而不靠谱,表现为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具体要行动的时候,面对可能的挑战时,即使刚刚信誓旦旦,也可能转眼临阵脱逃,或者半途而废。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拖延,明明计划好了今天看书,却一不留神看电影、玩游戏到了深夜,明明想好今天要收拾房间,却怎么也不愿意动手,时间匆匆过去,计划又没有落实……常常在期末的时候,后悔之前为啥不好好学习,常常在拿到成绩单的时候,懊恼考试的前一个晚上应该少玩一个小时游戏……每个学期初,我们都在雄心壮志地谋划一学期的大计划,要提高成绩,要学英语,要锻炼身体……一次又一次地计划,一次又一次失望,慢慢地,我们仿佛习惯自己的状态了,甚至还给自己一个理由,计划赶不上变化,还是不去计划的好…”-复旦大学引进战拖工作坊

三、实践

1. 围绕兴趣创造产出

与兴趣相关的消费正在上升,但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基于消费可以参与,可以创造,分享和表达,获得成就感。因为有产出才能对生活有建设。能够有产出的领域的兴趣爱好在上升:

*帮助自我表达:比如绘画,摄影,视频拍摄剪辑等;各种周边产品。

*帮助提高生活质量与品位:比如烹饪,甜点,做咖啡,手工等。

2. 学习自我管理

为了更专注于自我,年轻人开始学习培养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改善注意力,培养专注力,自律能力等。

*使用科技工具:ToDoList软件,番茄钟,各种新的app等。

*加入集体相互鼓励:晨读小组,战拖(战胜拖延症)小组等。

*通过运动锻炼自律:持续的跑步和健身等

*管理日常个人作息:打卡早睡等。

3. 记录个人历史

对个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捕捉和记录,主要的目的,是想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有个人的印记,表达自己。同时,通过日常的这种自我叙事,更重要是可以时常反观自我发现和探索的实践。主要方法包括:

*更多的自我定义的纪念日:比如家里宠物去世的时间,购买第一双球鞋的时间,跟女朋友在一起的总时间等。

*随时捕捉美好的日常生活细节:记录对自己有意义的人,事,物品等。“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

*更关心时间的长久:DaysMatters等app可以计算,在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所累计的时间。“累积的时间就有了历史感”。

4. 打开眼界去体验

通过离开现有的环境,去体验不一样的人和生活。这包括,自己亲身去体验,也包括,与有丰富体验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和交流,得到启发和鼓励。

*亲身体验:比如出国,包括留学,交换学习,游学,国际志愿者项目,AISEC等各种国际性学生组织。获得接触不同文化和视野的机会,认识更多的人。比如旅行,自己独立在新环境下生活,对世界有了不同的体验,丰富自己对世界的感受。比如更频繁的实习和跳槽。

*与有丰富体验的人直接进行接触和交流:比如参与TED等各种分享沙龙。短短的几年时间,TEDx在全国70多所大学落脚,举办者都是大学生。比如关注感兴趣领域的达人,通过网上或者线下见面进行交流。

5. 寻找关于人生意义的新认知系统

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之外,90后想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适合什么样的人和事,有怎样的前景,想给自己找到最佳的成长道路,日常生活的原则性的指导,以及探寻人生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