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解决喀什特地貌致干旱——专家谈贵州干旱向地下要水

 asyx 2013-12-03

  近日来,我省连续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旱情和抗旱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为何一到盛夏贵州就会出现干旱?气象专家介绍,这与夏季的副热带高压气候影响有关。

  作为水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贵州如何更好的应对旱情?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丁坚平认为,除了开发好地下水资源,更应善于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

  贵州伏旱是一种常态

  近日来,我省连续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截至7月27日,全省84个气象测站显示,干旱县市区达80个,其中特旱8个县、重旱25个县(市、区)、中旱25个县(市、区)、轻旱22个县(市、区)。

  贵州省气候中心副科长龙俐介绍,6月28日以来,贵州省干旱有所发展,“特别是7月上旬中期起,因晴热少雨、气温高,干旱发展快速,范围扩大、程度加重。”

  2009年至2010年,贵州遭遇了80年一遇的旱灾。今年的旱情与2010年的旱情相比,情况如何?

  2010年的干旱,实际上是从2009年7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3月底才结束,虽然期间多次中断或缓解,但从全省范围来说旱期较长,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干旱,涉及了我省差不多83个县市区,重旱以上的干旱区域达到了76个;今年这次旱情到7月27日为止,重旱以上等级的干旱是33个县(市、区)。

  而至于今年的旱情是否会发展成2010年的情况?龙俐表示,今年这次的干旱要继续关注降雨量,“如果说后期雨水能够补充得及时一点,应该影响会小一些,如果长时间持续目前高温少雨的天气,影响肯定会很大。”

  据统计,贵州几乎每年夏季基本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其中盛夏期干旱的现象被称为伏旱。伏旱对于贵州省来说是一种常态,“只是发生旱情的强度和大小、范围等有差异。”

  造成伏旱的主要原因,气象专家称,贵州的降水,暖湿气流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冷空气来自北方。在盛夏,贵州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挡住了暖湿气流,导致冷热空气无法交汇,因而难以形成降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时间如果比较长,高温少雨的天气就会延长,从而导致出现干旱,甚至进一步出现旱灾。

  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

  尽管贵州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然而实际上,贵州并不缺水。

  根据公开报道资料显示,贵州的水资源总量为1062亿立方米(含地下水资源260亿立方米),总量在全国排在第6位,属于水资源量较丰富的省份。

  守着丰富的水资源喊“渴”,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丁坚平认为,这主要与贵州的地形地貌有关。

  资料显示,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到其国土面积的69.1%;贵州全省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2.5%,平均坡度17.78度,其中大于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15至25度的占34.9%,两者合计占69.4%。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就是地表上面,大江大河是有,但是支流部分就存不住水,一到降雨的时候,水就进入地下,因为地面是漏的。这就是造成了我们所说的‘工程性缺水’。”他介绍,再加上贵州地形以山区为主,属于平原向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因而降水就更加难以自然存蓄。“按照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说,‘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另一方面,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也造成了贵州的水资源难以合理利用。

  “贵州年平均降雨量是1200毫米左右,这个降雨量在全国来讲是优的。但是这个降雨分布不均。从时间上来看,第一个降雨过程期结束了之后,第二次降雨期就要等很长的时间。这个间隔期间,就容易干旱。贵州的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9月,这个时段会产生全年85%的降雨量。而空间上来讲,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丁坚平介绍。

  如何有效利用地表水,将短时间的降雨储存起来?一般的途径就是修水库和水窖。然而在丁坚平看来,这种途径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贵州的干旱问题。

  “贵州没有大型水库,都是中小型水库。这种水库的特点就是,如果长时间没有降雨,在盛夏时节,气温又高,那么这个水库或者水窖就相当于一个露天的盆一样,存的水会蒸发掉。”他说。

  此外,在丁坚平看来,水窖的饮水也存在安全问题,“那些露天的水窖,你说它用来灌溉还可以,但是要让人喝,就存在安全隐患。”丁坚平说,他自己在农村看到过一些水窖的状况,“里面飘着青苔,还有虫子,很不卫生。”

  地下水管理是难题

  地表水的利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成为解决贵州伏旱时期缺水问题的关键。

  “开发利用地下水,是破解贵州工程性缺水的出路之一。”丁坚平说。

  数据显示,在贵州省内初步查明的地下河达到1300条,总流量214.03亿立方米/年;岩溶大泉1710个,总流量121.03亿立方米/年;此外尚有地下水富集的储水构造290个。

  初步估计,地下水枯水季资源量可以达到259.95亿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138.86亿立方米/年;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开发总量只有16.03亿立方米/年,仅占允许采量的11.5%,仍有122.83亿立方米/年的开发利用潜力。

  而对于贵州来说,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并不容易。

  “贵州喀斯特含水层赋水不均匀。它不像北方,北方我们这里打一口井,再过去50米打一口井同样能有水。因为它的一片地域都处于同一个均匀含水层。那么贵州呢,就是可能这里打井,出水了,但是你往旁边点再打,就打不出水,我们的地下水分布不均匀。所以开采开发就困难了,需要的资金量比平原地区也大。”丁坚平解释。

  尽管如此,贵州省在地下水的利用方面还是一直在加大研究以及实践的投入。

  丁坚平介绍,2007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指挥,组织了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煤田地质局和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等,打井找水。从2007年一直到2012年底,累计打机井2044口。

  同时,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提高,成井率也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三,“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我打100口机井,其中有80多口机井都是出水的。”丁坚平说。

  不过,丁坚平认为,地下水的利用,开采是第一步,水井管网的建设和管理才是关键。

  “年年抗旱,年年旱,除了气候和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原因。”他说。

  据丁坚平的调查了解,很多地方在地下水的利用方面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机井打好了,但是平时疏于管理,且输水的管网不完善,导致旱情发生时,机井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之一是,水源我们是有了,技术上也可以把它弄上来,但就是水弄上来之后怎么管理,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我们思考。”丁坚平说。

  为此,他建议,政府应该建立备用水井的应急启动预案,并且配备专项维护资金,“一口机井一年的维护资金大约需要5000元,我们平时投入这5000元,在干旱的时候机井能马上投入使用,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抗旱资金。”

  另一方面,机井打好之后,还要完善供水管网,使得水能够顺畅流入百姓家。“我觉得我们用水的规划需要做得十分细致、人性化。”

  丁坚平认为,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贵州可以学习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一个水务局,专门来管水。这样权责明确,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就能够高效得多。从而也可以进一步解决我们一到伏天,就出现旱情这个问题。”

  对话

  利用好已开发的地下水

  记者:以往我们讲贵州是工程性缺水,而现在您又提出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存在缺陷,这个问题对于贵州干旱的影响大吗?

  丁坚平:地下水的利用管理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我看到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备用机井打好之后就放在那里,没有配套管网或者机井年久失修,干旱时候就没办法利用这个地下水资源。我觉得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贵州“年年抗旱,年年旱”的问题。起码干旱时,山区的人畜饮水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一口机井一般每天的水流量200~500吨,而人饮水一般每天只需要80升。

  记者:怎样正视这个问题?

  丁坚平:利用好地下水需要转变观念。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能说机井打好了就放在那里,风调雨顺的时候用不着,就把它放在那里不管。一到干旱来的时候才想起来,若平时管理不到位,关键时候是用不成的。

  记者: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会否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甚至造成地质灾害?

  丁坚平:抽取地下水确实可能产生岩溶塌陷,也可能造成地裂缝。但是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是可控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控制抽水量。还有就是抽水的影响范围我们是可以预测出来的。这样即使发现沉降等也是小范围的,可以防治。  近日来,我省连续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旱情和抗旱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

  近年来,为何一到盛夏贵州就会出现干旱?气象专家介绍,这与夏季的副热带高压气候影响有关。

  作为水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贵州如何更好的应对旱情?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丁坚平认为,除了开发好地下水资源,更应善于利用管理地下水资源。

  贵州伏旱是一种常态

  近日来,我省连续发布干旱橙色预警信号。截至7月27日,全省84个气象测站显示,干旱县市区达80个,其中特旱8个县、重旱25个县(市、区)、中旱25个县(市、区)、轻旱22个县(市、区)。

  贵州省气候中心副科长龙俐介绍,6月28日以来,贵州省干旱有所发展,“特别是7月上旬中期起,因晴热少雨、气温高,干旱发展快速,范围扩大、程度加重。”

  2009年至2010年,贵州遭遇了80年一遇的旱灾。今年的旱情与2010年的旱情相比,情况如何?

  2010年的干旱,实际上是从2009年7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2010年3月底才结束,虽然期间多次中断或缓解,但从全省范围来说旱期较长,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干旱,涉及了我省差不多83个县市区,重旱以上的干旱区域达到了76个;今年这次旱情到7月27日为止,重旱以上等级的干旱是33个县(市、区)。

  而至于今年的旱情是否会发展成2010年的情况?龙俐表示,今年这次的干旱要继续关注降雨量,“如果说后期雨水能够补充得及时一点,应该影响会小一些,如果长时间持续目前高温少雨的天气,影响肯定会很大。”

  据统计,贵州几乎每年夏季基本上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其中盛夏期干旱的现象被称为伏旱。伏旱对于贵州省来说是一种常态,“只是发生旱情的强度和大小、范围等有差异。”

  造成伏旱的主要原因,气象专家称,贵州的降水,暖湿气流主要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冷空气来自北方。在盛夏,贵州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挡住了暖湿气流,导致冷热空气无法交汇,因而难以形成降雨。副热带高压控制的时间如果比较长,高温少雨的天气就会延长,从而导致出现干旱,甚至进一步出现旱灾。

  喀斯特地貌存不住水

  尽管贵州几乎每年夏季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然而实际上,贵州并不缺水。

  根据公开报道资料显示,贵州的水资源总量为1062亿立方米(含地下水资源260亿立方米),总量在全国排在第6位,属于水资源量较丰富的省份。

  守着丰富的水资源喊“渴”,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水文水资源研究中心教授丁坚平认为,这主要与贵州的地形地貌有关。

  资料显示,贵州喀斯特地貌占到其国土面积的69.1%;贵州全省山地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92.5%,平均坡度17.78度,其中大于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15至25度的占34.9%,两者合计占69.4%。

  “喀斯特地貌的特点就是地表上面,大江大河是有,但是支流部分就存不住水,一到降雨的时候,水就进入地下,因为地面是漏的。这就是造成了我们所说的‘工程性缺水’。”他介绍,再加上贵州地形以山区为主,属于平原向高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因而降水就更加难以自然存蓄。“按照老百姓的话讲就是说,‘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

  另一方面,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也造成了贵州的水资源难以合理利用。

  “贵州年平均降雨量是1200毫米左右,这个降雨量在全国来讲是优的。但是这个降雨分布不均。从时间上来看,第一个降雨过程期结束了之后,第二次降雨期就要等很长的时间。这个间隔期间,就容易干旱。贵州的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月到9月,这个时段会产生全年85%的降雨量。而空间上来讲,分布趋势是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丁坚平介绍。

  如何有效利用地表水,将短时间的降雨储存起来?一般的途径就是修水库和水窖。然而在丁坚平看来,这种途径并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贵州的干旱问题。

  “贵州没有大型水库,都是中小型水库。这种水库的特点就是,如果长时间没有降雨,在盛夏时节,气温又高,那么这个水库或者水窖就相当于一个露天的盆一样,存的水会蒸发掉。”他说。

  此外,在丁坚平看来,水窖的饮水也存在安全问题,“那些露天的水窖,你说它用来灌溉还可以,但是要让人喝,就存在安全隐患。”丁坚平说,他自己在农村看到过一些水窖的状况,“里面飘着青苔,还有虫子,很不卫生。”

  地下水管理是难题

  地表水的利用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干旱问题,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就成为解决贵州伏旱时期缺水问题的关键。

  “开发利用地下水,是破解贵州工程性缺水的出路之一。”丁坚平说。

  数据显示,在贵州省内初步查明的地下河达到1300条,总流量214.03亿立方米/年;岩溶大泉1710个,总流量121.03亿立方米/年;此外尚有地下水富集的储水构造290个。

  初步估计,地下水枯水季资源量可以达到259.95亿立方米/年,允许开采量138.86亿立方米/年;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当前开发总量只有16.03亿立方米/年,仅占允许采量的11.5%,仍有122.83亿立方米/年的开发利用潜力。

  而对于贵州来说,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并不容易。

  “贵州喀斯特含水层赋水不均匀。它不像北方,北方我们这里打一口井,再过去50米打一口井同样能有水。因为它的一片地域都处于同一个均匀含水层。那么贵州呢,就是可能这里打井,出水了,但是你往旁边点再打,就打不出水,我们的地下水分布不均匀。所以开采开发就困难了,需要的资金量比平原地区也大。”丁坚平解释。

  尽管如此,贵州省在地下水的利用方面还是一直在加大研究以及实践的投入。

  丁坚平介绍,2007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由省国土资源厅直接指挥,组织了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省煤田地质局和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等,打井找水。从2007年一直到2012年底,累计打机井2044口。

  同时,随着勘探开采技术的提高,成井率也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三,“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说,我打100口机井,其中有80多口机井都是出水的。”丁坚平说。

  不过,丁坚平认为,地下水的利用,开采是第一步,水井管网的建设和管理才是关键。

  “年年抗旱,年年旱,除了气候和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原因,也有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原因。”他说。

  据丁坚平的调查了解,很多地方在地下水的利用方面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机井打好了,但是平时疏于管理,且输水的管网不完善,导致旱情发生时,机井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之一是,水源我们是有了,技术上也可以把它弄上来,但就是水弄上来之后怎么管理,使其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我们思考。”丁坚平说。

  为此,他建议,政府应该建立备用水井的应急启动预案,并且配备专项维护资金,“一口机井一年的维护资金大约需要5000元,我们平时投入这5000元,在干旱的时候机井能马上投入使用,就可以节省更多的抗旱资金。”

  另一方面,机井打好之后,还要完善供水管网,使得水能够顺畅流入百姓家。“我觉得我们用水的规划需要做得十分细致、人性化。”

  丁坚平认为,在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上,贵州可以学习深圳、上海等地的经验,“成立一个水务局,专门来管水。这样权责明确,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也就能够高效得多。从而也可以进一步解决我们一到伏天,就出现旱情这个问题。”

  对话

  利用好已开发的地下水

  记者:以往我们讲贵州是工程性缺水,而现在您又提出了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存在缺陷,这个问题对于贵州干旱的影响大吗?

  丁坚平:地下水的利用管理是人们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我看到很多地方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备用机井打好之后就放在那里,没有配套管网或者机井年久失修,干旱时候就没办法利用这个地下水资源。我觉得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贵州“年年抗旱,年年旱”的问题。起码干旱时,山区的人畜饮水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一口机井一般每天的水流量200~500吨,而人饮水一般每天只需要80升。

  记者:怎样正视这个问题?

  丁坚平:利用好地下水需要转变观念。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能说机井打好了就放在那里,风调雨顺的时候用不着,就把它放在那里不管。一到干旱来的时候才想起来,若平时管理不到位,关键时候是用不成的。

  记者: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会否对地质环境造成破坏,甚至造成地质灾害?

  丁坚平:抽取地下水确实可能产生岩溶塌陷,也可能造成地裂缝。但是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是可控的,比如说我们可以控制抽水量。还有就是抽水的影响范围我们是可以预测出来的。这样即使发现沉降等也是小范围的,可以防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