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攻克艾滋病曙光在前

 红瓦屋图书馆 2013-12-03

攻克艾滋病曙光在前

胡轩逸 《 光明日报 》( 2013年12月03日   12 版)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自从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首次被发现后,这种疾病就成为人类的梦魇。3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够预防和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人类能战胜它吗?

 

HIV病毒或许史前就已存在

 

    美国科学家日前完成的一项研究,打破了HIV病毒出现于20世纪的理论。科学界过去已经证实,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类似的慢病毒,在其他灵长目动物中出现的时间比人类早很多。新的基因研究则显示,HIV病毒最早出现在500万至1200万年前。这项研究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了解艾滋病。

 

    一般认为,艾滋病是20世纪初HIV病毒从非洲黑猩猩“转移”到人类身上后才出现的。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科学家认识到,过去人们低估了这种病毒在灵长目中存在的时间。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和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们,对黑猩猩、大猩猩、红猩猩和猕猴身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非洲灵长目动物免疫系统的基因进化表明,上述病毒出现在500万至1200万年前。

 

    虽然HIV病毒对人类来讲是致命的,但它对人类的近亲——黑猩猩的影响似乎并没那么大。因此,许多科学家尝试从研究黑猩猩免疫系统的进化入手,看看能不能找出预防和根治艾滋病的方法。弗雷德·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的迈克尔·埃默曼指出,这项研究表明,虽然灵长目动物中的慢病毒对现代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影响,但这类病毒在我们的非人类灵长目近亲当中有着古老的起源。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病毒研究中心的专家萨姆·威尔逊也认为,这类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病毒的活动方式,“我们希望有一天会带来更多更好的治疗艾滋病的方法”。

 

HIV病毒为何难以清除

 

    日前发表于美国《细胞》杂志上的最新研究称,极少量的HIV病毒可以潜伏在人体免疫细胞中,而这个“潜伏病毒库”的规模是以往估计的60倍——这就是HIV病毒难以被清除的原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HIV病毒通常会迅速卷土重来,而且一旦感染者停止使用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就可能发展成为真正的艾滋病。

 

    即使在通过验血无法检测到艾滋病毒的情况下,已知的213种原病毒,也会长期存在于身体各处的细胞和组织中。这项最新研究证明,在这些原病毒中,有25种——即总数的12%,可能会自动恢复活性,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并感染其他细胞。这让科研团队感到意外,因为这些非诱发性原病毒以往一直被认为是存在缺陷的,因而不会在感染的复发中起作用。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所有这些非诱发性原病毒都需要被清除掉,才能完全治愈艾滋病。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也是这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罗伯特·西利西亚诺说:“我们的研究结果无疑表明,寻找治愈艾滋病的方法将会比我们曾经想象和希望的困难得多。”

 

攻克现曙光

 

    这几年来,总有好消息出现:在美国,有感染HIV病毒的病人在做完骨髓移植手术后,奇迹般地再也监测不到HIV病毒;今年早些时候,接受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的一名感染HIV病毒的婴儿也痊愈了。

 

    西班牙伊尔希凯克萨艾滋病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哈维尔·马丁内斯·皮卡多曾说,彻底治愈艾滋病的方法有两个:消灭人体内的病毒,或者让人体产生自我控制病毒的能力。多年来,全球众多科学家孜孜不倦地全力攻克艾滋病。仅就今年来说,已经有多个新研究成果,为人类在不久的将来战胜艾滋病提供了乐观的希望。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科学家们首次建造了HIV病毒内部甲壳状“内室”的详细分子模型——通过综合利用高倍显微镜检查、详尽的X光分析和超级计算机,研究人员得以拼凑出构成病毒衣壳非凡结构的1300个蛋白质内部数百万原子的准确位置。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的生物物理学家克劳斯·舒尔滕教授说:“HIV病毒衣壳其实有两个截然相反的性能。它必须保护遗传物质,然而一旦它进入细胞就必须释放出遗传物质。”

 

    这一突破可能会使研究人员得以找到新办法打破衣壳的完整,以便干预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后的自我复制能力。“这个时机必须把握得恰到好处,太快了不好,太慢了也不行。我们就是要在这个时刻可以破坏其秩序。”研究人员表示,他们的发现有望带来一种新型药物补充现有的抗逆转录艾滋病治疗药物。

 

    美国南加州大学凯克医学院的生物学教授葆拉·M·坎农则提出了另一种构想:“瑞士军刀”酶。他解释说,一般而言,人体内的CXCR4和CCR5基因是艾滋病毒进入细胞的通道。有少数人体内的这两个基因发生变异,使病毒难以侵害人体细胞。那么能不能借助一种能做多种任务的酶,人为使CCR5基因变异,从而掐断HIV病毒进入人体的通路呢?不过,这种基因疗法风险不小。马丁内斯·皮卡多指出:“不幸的是,这种形式的干预太复杂、风险高,难以大范围使用。”

 

    更多的人还是建议对待“治愈”应更为谨慎。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就发表评论说:“那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小孩已被治愈了?”目前最好、最确切的答案是“也许吧”。同时提醒大家不要过于乐观,因为这个孩子有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西利西亚诺说:“尽管治愈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但清除潜伏的病毒库是一大难题,不清楚需要花多长时间才能找到这一途径。”

 

科学看艾滋,走向“零歧视”

 

    联合国提出的防控艾滋病“三零愿景”是零新发感染、零歧视和零死亡。其中,零歧视曾被认为最容易做到,但现实却很严峻。11月初在曼谷召开的亚太地区艾滋病大会的报告显示,亚太还有11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同形式限制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进入或居留在公共场所等。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亚太地区负责人史蒂夫·克劳斯说:“这些惩罚性法律、政策或习惯几乎已经成为抗艾的第一大阻碍。”

 

    研究显示,艾滋病的三个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不通过皮肤接触传播,甚至也不通过在公共浴室里可能接触到的尿液、汗液传播。因此,诸如禁止艾滋病患者进入公共浴室之类的歧视性政策毫无科学依据可言。

 

    自然科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治疗艾滋病,不再恐惧和歧视,而社会科学则说明“零歧视”的重要性:只有在没有歧视且充满帮助的环境中,艾滋病患者才不会感到绝望,这将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今年在世界艾滋病日致辞中提到实现“三零愿景”时说:“在这个世界艾滋病日,我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乐观。”(黄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