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嘉诚的少年时代

 ziwuxian 2013-12-03
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期间,广东饱受日军侵略之苦,潮汕地区经常被日本轰炸机轰炸,1940年秋天,十二岁的李嘉诚与父母、弟弟、妹妹一家人逃难,由潮州逃难到香港,投靠舅舅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个白手起家的生意人。据潮州绵德善堂的人讲庄静庵早年的家境并不富裕,庄静庵只读过几年私塾,十多岁就去广州打工谋生,在一家银号当学徒,勤奋上进,后来当上了经理,庄静庵在1935年移居香港,于1940年创办中南钟表公司,经营钟表贸易生意。
童年的李嘉诚,对香港与自己的将来,充满了好奇与许多美好的想象。但他在到达香港之后,看到香港是重利的商业社会,人情凉薄。较之故乡潮州是和谐的传统社区,这种差别使李嘉诚童真的心灵受到很大的冲击,李嘉诚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寄人篱下,心智被迫快速成熟。
李嘉诚与家人住在舅舅庄静庵的钟表行,那时的香港钟表行是前铺后家,李嘉诚就读香港中一班。
不久之后, 在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占领,李嘉诚也被迫辍学。香港由一个繁盛的转口港,一下子变成一个市面萧条的死港,香港商人叫苦连天。香港成了人间地狱,香港居民受尽无穷的苦难,生活在朝不保夕的处境中,日本军没收了贸易商的资产,控制存粮。日本军还疯狂地掠夺香港的物资,如石油与粮食、汽车、铜、铁、照相机等物资,再运回日本与其它战场,这使香港的物资变得奇缺。
1942年中,日军以军票代替港元成为香港的法定货币,禁止香港人使用港币,强制香港人将港币兑换成由日本银行发行的日本军票,其兑换比率为四元港元换一元军票。
香港的物价飞涨,尤其是大米与其它粮食、水、燃料、肥皂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奇缺。李嘉诚被环境所逼,因为水很珍贵,为了减少洗头的次数,李嘉诚把头发全剃光,剃成像和尚一样的光头,几个月才剪一次头发。
李嘉诚一家人在香港无法立足,没办法,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潮州老家,留下李嘉诚与他父亲在香港讨生活。
年幼的李嘉诚希望可以为家人尽一份力,努力去寻找工作。环境与贫穷使李嘉诚深深地体会到无奈与寂寞。
那个时代的香港,做工是要有熟人担保,能够有份低微的工作,和微薄的工资,就已经是天大的恩惠,李嘉诚因为年纪太小,在当时要找工很不容易,李嘉诚有一位世叔伯做酒楼的厨师,这位厨师让焦急的李嘉诚做酒楼的杂役小工,李嘉诚洗菜与整理餐具、泡茶扫地、侍候客人、上菜,样样都要做,酒楼提供一日三餐,只有很微薄的工资,酒楼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之地,每天有各式各样的人来来往往,李嘉诚也很自然地认识了许多人,同时也增长了很多的社会见识。第一次拿到工资,带给了李嘉诚无限的欢喜。
战争毁掉李嘉诚的童年,李嘉诚可以说是吃尽了世间苦,但少年的李嘉诚不怕辛苦,一心想向上,每到晚上便想着明天的事情,自强不息。李嘉诚正是因为这种艰苦的磨砺,才充实了自己,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正如李嘉诚所说︰「困难,就是一种锻炼的形式。」
华裔数学家丘成桐鼓励大学生:「谈到当下内陆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丘成桐依然强调大学生不要怕吃苦:“就业形势再严峻,都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强。以崛起于困难时期的李嘉诚等人为例,劝诫尚未就业的大学生边学习边找机会。只要敢于放下身段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虽然赚钱少,但总会有机会。」
李嘉诚在艰难中成长,但也因此更懂得人生,更有抱负。更有器度、更有见识。正如广东人所说:「千金难买少年贫。」
香港的日治期间,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医疗卫生条件极差、许多的市民病死,李云经因过度劳累,拖垮了身体,患上了肺痨,也就是肺结核病,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李云经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李嘉诚看到父亲在病苦中的无助,李嘉诚害怕失去父亲,然而他不敢在父亲面前流泪。这段经历使李嘉诚刻骨铭心。(对此李嘉诚至今仍充满遗憾,因此在李嘉诚发达之后非常重视发展医疗服务。)
因为父亲的病,李嘉诚便去买有关肺结核治疗与护理的旧书来看,李嘉诚看过那些书之后,不仅吓了一跳,他发现自己也出现了肺结核病的所有症状,上午时身体潮热,晚上则流汗,咳出的痰中带着红丝,他没有钱去看病,只能用坚强的意志与积极的方法去对付肺结核,每天喝盐水,向同乡厨师讨来的肉汤喝,李嘉诚活在恐惧与担忧的阴影之中。
1943年,日本人在香港实行了粮食配给制。规定了每一个人每日最多只能购买六两四钱的大米,大部份的香港居民都没有足够的粮食,很多人被迫吃草根与番薯叶、树叶充饥,非常多的香港市民饿死,还发生了人吃人的事情,香港的人口骤减。
李云经病危之时,李嘉诚安慰父亲,对父亲说︰「我们一家一定会过得好的。」李嘉诚自己告诉自己知︰「对父亲做出的承诺,自己必须加倍努力才能够做到,让一家人生活得好好的。」
病重的李云经对李嘉诚说︰「求人不如求己。」某一位女强人说︰「靠天靠人不如靠自己,求神求佛不如求吾心。」
1943年秋天,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肺结核病而病逝。李嘉诚的母亲与弟妹远在潮州,李嘉诚独自处理父亲的丧事。
在1944年,16岁的李嘉诚要独自面对父亲去世后的困境,李嘉诚很懂事,靠辛苦地工作给远在潮州的母亲和弟妹寄生活的费用,但对母亲与弟妹们绝口不提自己的艰难,还懂得安慰母亲,报喜不报忧,也不敢向母亲与弟妹或其它人诉苦。
李嘉诚对面贫穷与肺结核病的折磨、父亲病逝的痛苦、精神上的孤独,还有无处可诉说的苦。经历了一生中最难过的日子。
因为没有钱,李嘉诚的父亲染病得不到医治,最终逝世。因为没有钱,李嘉诚自己不能上学,李嘉诚只有赚取金钱,才能养活母亲与弟妹,…悲惨的现实环境促使李嘉诚产生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
在李嘉诚的父亲逝世不久之后,李嘉诚到舅舅庄静庵的中南钟表行上班,任职杂务小工,肩负着供养家人的重担。正如曾国藩所说:「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著名的武侠小说家古龙说过:「一个人在年少时的折磨,却往往使得日后能有更大的成就。一块美玉,不经琢磨,不能成器,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李嘉诚太想读书,但是,现实与环境不允许,李嘉诚不愿向现实与环境低头,去二手书店,买很便宜的旧教科书,读完又卖给二手书店,再向二手书店买另一本教科书来自学,李嘉诚在每一天里,尽量让出一些时间,用旧的教科书与旧的辞海自学中学课程。书籍是李嘉诚的精神食粮,也是他的寄托。
某一天,李嘉诚帮老板写信给客户,获得客户的好评,让老板觉得很有面子,再加上李嘉诚为人诚实可靠,老板把他从做杂务小工调升为仓务员,让李嘉诚管理钟表与表带、零件等货品的入仓与出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香港重光,日本在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统治结束,香港又落入英国的手中,又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香港原有工业与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李嘉诚换工,在塑胶公司任职推销员,推销员就是香港俗称「行街」,李嘉诚的表妹送一只精工表给他,李嘉诚把表妹送给他的精工表拨快20分钟。少年李嘉诚的仪容整齐清洁,注重个人形象,做事认真,自我要求高,深得客户的好感。
一般的推销员每天工作8个小时,而李嘉诚则每天工作16小时,李嘉诚走遍于香港的大街小巷,很努力地争取客户的订单。
李嘉诚是穷人家的孩子早独立。在推销员的职位上,让李嘉诚了解市场的动态与运行方式、销售网络等。做推销员对李嘉诚来说是很好的商业磨练,使李嘉诚领悟商品与市场、顾客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让李嘉诚对市场的需求有深刻的认知,同时也训练了李嘉诚的商业触觉。
1945年底,李嘉诚的母亲与弟弟、妹妺由潮州再返回香港。
李嘉诚勤奋自修,自强不息,苦学查英语辞典,订阅《塑料工业》与《当代塑胶》等塑胶杂志,了解当时世界塑料的信息与技术。
当李嘉诚最初打工的几年里,有很大的压力。李嘉诚要养家,又要自修,买廉价的旧书,还要供弟弟与姝妹读书,李嘉诚自己只好尽量勤俭,非常辛苦。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说过:「困苦多虑,正是磨练英雄的时候。」悲惨的苦难经历磨炼了李嘉诚,同时也加深了李嘉诚的人生体验,在艰苦的环境之中,李嘉诚慢慢地想通了:「自己能自知,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且能有效地自我管理,自己为人积极,肯去求知,肯常常去想创新的意念,能够实心做实事,了解市场与产品的需要与发展方向,悭俭自己,对人慷慨,又肯真心帮人,自己分析得到与做得到的,就尽力去做,如果从这条路走,迟早一定有某一程度的成就。」
李嘉诚常常自动请缨,帮塑胶公司写宣传文,深受众多客户的好评,老板与同事们都称赞李嘉诚文采好,再加上李嘉诚自己的业绩又好,李嘉诚深得老板器重,这给李嘉诚带来很大的自信。少年的李嘉诚,业绩是全公司里第一,工资连同花红(分红)一起算,比总经理还高出2倍多。公司里的同事们妒忌李嘉诚,李嘉诚体会到人性不好的一面,主动向老板要求降低自己的分红,以减轻同事们的妒嫉。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香扑面来。」
因为业绩杰出,1946年,18岁的李嘉诚被老板升职为业务经理,管理两百多名员工,这时李嘉诚可以说是出人头地,李嘉诚理了流行的发型,穿着新潮的衫衣与西裤。
业务经理这个职务让李嘉诚学会如何处理与商业伙伴的关系,学会如何管理与领导员工。同时,塑胶贸易公司的快速发展,让他深刻体会到新兴工业与新技术的重要性(塑胶业在当时是新兴工业与新技术)。
1947年,19岁的李嘉诚升职为总经理。在潮州的乡亲听说李嘉诚在香港当总经理,都称赞李云经的大儿子有出息,引以为荣。
李嘉诚当上了塑胶公司的总经理不久之后,资助与接济潮州家乡的亲戚朋友,常常给他们寄去钱财与日常所需的物品、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