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圣婴:悲壮的素食主义

 汉高周老师 2013-12-03
 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动物保护和素食,常常在各种讨论中成为紧密相关的主题。素食主义者们多同意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具有暴力的、虐生的、奢侈等诸多劣性,有悖于动物保护、女性解放甚至人类平等。批判传统饮食文化和保护动物是素食主义理论与实践上的两个重要支点。《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一书阐述了不少素食的好处,对以往的一些误会做了解释,为素食主义者塑造了新形象。作者蒋劲松先生自我介绍是一位素食者。
       全书从科学与科学之外双重角度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非科学的意义,科学与宗教和传统的关系等,要破除唯科学主义,提倡科学应该为人类生活服务,并与宗教展开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类心灵的自在逍遥。其两大落脚点就是素食和佛教。不过老实说,对作者的很多观点我都不敢苟同,尤其是书中对素食主义的几项赞美。
       关于素食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该书第三部分“建设天人和谐的美好家园”。由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鲜明观点:素食和动物保护是“天人和谐”建设“美好家园”的必经之路,甚至是唯一途径。保护动物权利可以拯救人类的心灵,而肉食文化“是人类对于动物最常见、最普遍的制度性迫害”,因此素食革命必将意义深远。同时,由于传统文化“关于素食构建了许多误解和偏见,甚至扭曲了科学”(《人天逍遥·从科学出发》,第110页。下引该书只注页码),所以批判传统的肉食文化是倡导素食的必然选择。
       关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批判中国传统饮食习惯是作者声讨肉食文化,赞美素食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见于《传统文化的口腔化批判》一文。作者认为,传统饮食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却存在一触即发的重重危机。中国饮食文化过度感性化、身体化、,存在种种丑陋的表现,可以称作是“丑陋的口腔文化”(第152页)。国人在美食的诱惑下变得残忍而麻木,而酒文化则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和生活的勇气。认为好吃好喝就是人生的最大意义,所以中国缺乏追求形上超验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第151页)。超越传统口腔文化才能努力向上、探索心灵奥秘,复兴民族文化。因此,素食主义可以救中国。
       我觉得这些观点很偏颇。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想传统、生活方式一致的,是一种极具地方性特征的文化。从整体范围讲,它不仅与中国古代的哲学传统密切相关,也符合中国地广物博、民族众多的地理和人口特征。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下产生的传统饮食文化,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饮食文化就是人类理解、体会大自然的一种途径,是身体与精神的结合方式。对食材和烹饪方法的精妙掌握正是人们融入自然的证明,既有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又有充分的生存智慧。在掌握这些复杂关系的过程中,通过经验积累,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更加和谐、融洽。不同民族、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不同的条件创造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风俗,也积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大套知识和技能。这些相应的内容不仅构成了各种独特的饮食文化,而且也是整个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中提到“几乎中国文化的所有智慧都与饮食烹饪密切相关”,对此,作者用西方人的观点作比,说西方人“吃仅仅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因此主要关心食物的营养,附加在饮食上的文化内涵并不很丰富”。但我认为,正因为如此,说明中国人善于从最日常不过的事物上触类旁通,用对自然的了解去指导社会生活。至于西方人的饮食文化,且不说用餐礼仪复杂细致,法国、意大利均以美食著称,美国人也要在平安夜吃一只火鸡,应该不是因为那很营养吧。作者后文又提到中国“尊卑有序、主客和睦的礼仪来自进餐的规矩”(第151页),但我想,应该是进餐的规矩来自尊卑有序的观念吧。
       关于动物保护
       素食主义者的另一面大旗是动物保护,在道德的角度上强调和解释素食的必要性。“素食无论如何是可以帮助少杀害生命的,无论是动物和植物”(第161页)。我觉得这个说法不大站得住脚。首先,我认为正常的肉食行为无可非议。虽然人可以主动放弃自己的某种权利,比如食肉,但不能把是否放弃这个权利作为一项道德标准来要求其他人。第二,传统肉食用的动物基本上是家庭饲养的,而且在几乎所有地方都有关于宰杀饲养动物的规矩,例如在草原上,多产的母羊不能杀。猎户打猎,也有不杀怀孕的或带着幼仔的母兽的规矩。相比之下,机械化养殖和屠宰容易造成人对牲畜的麻木和残忍。第三,这个表述或多或少带有宗教色彩,类似佛教的“杀戒”。而绝大多数人遇到蚊子的时候还是要拍的,遇到蟑螂还是要踩的。
       《从餐桌开始的解放》一文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素食主义的坚定立场。“在当今中国,基于动物权利的素食主义也许有过于超前之嫌,甚至常常缺乏作为辩论对手的资格……受到攻击、嘲笑、谩骂甚至迫害,是先知先觉者的宿命,但这是任何有价值的新文化为自己开辟道路必不可少的牺牲”(第160~161)。慷慨悲壮,仿佛素食者是世界上掌握更高真理的少数,而肉食必然是不道德的。在作者笔下,素食的宣传者、实践者遇到的责难通常是苛求,例如关于植物权利的质疑。如果强调植物权利是对素食者的过分苛求,那么素食者反过来指责“声称关心植物权利的人,连动物权利和素食都反对,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和伪善”(第160页),同样也是欲加之罪。第一,用植物权利反击素食主义的并不一定就主张植物的权利;第二,。反对素食不一定就反对动物权利;第三,素食者既然说植物是有待于进一步道德扩展的对象,那么肉食者怎么就不能先主张植物权利?第四,素食中追求某些食材或者模仿荤菜几近惟妙惟肖,难道不是隐含着口腹之欲过度的倾向?书中很多结论武断或者大而化之,没有给出更多的论述和证据。
       细节问题
       在论证素食有理的过程中,书中的某些细节值得商榷。作者在第151页写道:“酒文化的过度发达,同样往往让国人丧失了直面严酷而丑恶的现实的勇气和理智。不仅如此,国人过度追求感性享受的恶习,使得国人常常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最终走向对身体的戕害。”首先,把个体的酗酒行为归结为民族文化就很过分。中国诗人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情,也有“花间一壶酒”的细腻,而西方“酒神文化”下的那些人不也曾日日“会饮”?其次,说“国人毫不顾及营养、卫生”更有失公允。中国文化传统中还有与饮食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中医和养生文化。中医讲食疗、食补,对每种食物的性质以及与人体的关系都作了解释。几千年的历史证明这并非无稽之谈。很难想象,一个发达的饮食文化中完全缺乏营养与卫生的部分。
       作者还说:“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应对之策居然是撒开了吃,可见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难怪中国缺乏系统发达的追求形而上超验目标的本土宗教,也缺乏系统发达的近代科学文化”(第151页)。我倒认为,能用“吃”来缓解面对死亡的恐惧,有什么不好呢?祭祀、庆典、节日时用美味来表达所需要的隆重、欢乐、祝福等各种情感,同时也满足了身体与感官的物质欲望,似乎不能由此说“吃好喝好就是人生的意义”。“吃”在这个场合总有着更深更丰富的意义,方法、姿态、内容往往是身份、思想和文化传统等的象征,先秦时期一些重要的礼仪就是在酒肉宴席中完成的吃的。“素食主义”不也是通过“吃”表达自己的主张?
       作者认为,中国饮食文化的畸形发展“从根本上说,恐怕还是宋明理学为了与佛道二氏争抢意识形态地盘,不遗余力地排斥佛道两教超越性的精微教义,从而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造成的”(第152页)。这个推理同样太鲁莽了。且不说理学也讲过与佛道会通,至少它将“国人的身体化、口腔化推到极致”并造成了“恶劣”后果的推论要有证据。后文又提到“在揭批中国传统文化沉溺于口腹之欲,普遍不惜虐杀虐食动物的恶习时,不应该忘记中国大乘佛教素食的优良传统”(第152页)。这里说“普遍”不但有点夸张的嫌疑,而且普遍的肉食情况也说不上是“沉溺”、“虐杀虐食”的“恶习”。另外,佛教的素食是宗教原因,不适合与饮食传统作对比。
       在我看来,以传统饮食文化和中医为代表的地方性知识空间已经所剩无几,保护动物权利也不只有“口腹之欲”这个“敌人”。南极的企鹅被千里迢迢地运往内陆,黑猩猩、狮子、老虎被关在几平米的见不到太阳的小屋中,大象、黑熊被各种手段诱惑、逼迫表演倒立……这些是更迫切需要改变的。提倡素食主义大可不必非得悲壮地从批判传统下手。
       (本文编辑:李 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