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教育技术18
2013-12-03 | 阅:  转:  |  分享 
  
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基础是系统科学理论。



(一)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人的观点。S-R)联结公式,由刺激得到反应而完成学习。

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客观行为,及时强化刺激,把学习内容分成许多小步子来实现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等,开始最初的教学设计尝试。 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主张“及时强化”、“小步子呈现信息”,实现程序教学。 新的新行为主义 班杜拉 社会学习理论与行为矫正术。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主要的形式。 三向交互决定论:既强调外部事件,又注重内部事件,而且还应着重分析行为、个体与环境之间互相交错的影响。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派

皮亚杰 认识结构论---认识是主体在转变客体的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性动作和活动。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对客体的适应推动认识的发展。

S-AT-R公式—强调了认识过程中,主体(学习者)的能动作用,表明了只有把外来的刺激同化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发生有效的学习。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参与和积极思维的过程。

学习要依靠学习者的主观构造作用,把新的知识同化到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才能发生有效的学习。因此,学习必须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来接受和理解新的知识,也只有丰富的知识才能启迪智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要重视学科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以保证发生有效的学习。 认知心理学派 布鲁纳 认知发现说---人的认知活动是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结构来进行的,这种心理结构就是认知结构。

学习者通过把新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知识结构论”和“学科结构论”----要让学习者学习科学知识的基本结构,并按学习者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学习。

赞同行为主义关于强化作用的观点,但认为启发学习者自我强化更为重要。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要注重学科的知识结构。

要按照学习者的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学习策略。

提出发现式教学法,注重学习者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动机。 信息加工学派 加涅 既要揭示外部刺激(条件)的作用与外在反应(行为),又要揭示内部过程(心理)的内在条件的作用。 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改变,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学习结果可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情感(态度)、动作技能五大类。

学习发生的条件有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提出层级分析法和信息加工分析法。 建构主义学派 科恩伯格斯腾伯格卡茨

维果斯基

维特罗克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获得的。

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情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情境认知学派 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力和更有用。学习不仅仅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的知识,学习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学习更要求学习者参与真正的文化实践。 按照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科学研究活动改造学校教育,使学生有可能在真实的、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的解决,形成科学家、数学家或历史学家等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真正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特定共同体文化的适应。 人本

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罗杰斯 人格的自我理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提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克服知、情分离的教育。

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眼于学生的独主性、创造性的发展

(二)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2.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理论

3.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

4.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5.布卢姆的掌握学习

6.加涅针对学习条件的指导教学模式

(三)传播理论(略)



行为主义认为知识积累的关键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的联系。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刺激作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中把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若干小步骤,并在每一步后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完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主要理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等。



认知主义把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其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与行为主义相比,认知主义重点入在引发行为的思维过程上,而不是行为本身。认知主义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设计出相应的教学。

主要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



建构主认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其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既不是预先生成的,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强调创设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主要内容之一。

主要人物:杜威、皮亚杰、维果斯基。?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奥苏贝尔)。它影响新的意义学习与保持,决定着学习者进行意义建构成功与否的关键。



认知结构变量:



是指影响认知结构发展的基本要素。奥苏贝尔发现在认知结构中有三方面的特性对于有意义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和直接的影响,称之为认知结构变量。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的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利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



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与当前所学新观念之间的异同点是否清晰可辨。新旧观念之间的区别愈清楚,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认知结构的“稳固性”——即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是否稳定、牢固。原有观念愈稳固,也愈有利于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保持。



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中上述三方面的特性,首先是要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利用性”。



教学方法、策略、模式比较



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的要求,往往不是靠单一的方法策略所能完成,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一节理化课在开始阶段往往用先行组织者策略,接着运用演示软件突破重点难点,然后用操练法巩固当前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深化对当前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探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等。



如: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协作学习模式。



教学策略的分类:



所谓生成型策略,是学生可以自己制定生成教学目标,自己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学习顺序等,学生自己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



替代性型策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学生提供多种教学活动,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组织、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



学习情境设计



情境设计的作用:激发联想、唤起原有的知识和概念、将新知和旧知联系起来。



创设情境的方法:播放一段视频录像、朗诵一首诗歌、放送一段乐曲、讲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演示专门制作的课件、设计一场活泼有趣的角色扮演……。



先决条件——必需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否则达不到创设情境的目的。



情境的创设:



问题情境



真实情境



模拟情境



虚拟情境



协作情境























献花(0)
+1
(本文系黄河图书馆...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