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湘不成军:曾国藩再次捕捉历史机遇

 五马山麓 2013-12-03

无湘不成军:曾国藩再次捕捉历史机遇

浅浅丝语 等级:狐法师 送礼物 发消息

楼主

无湘不成军:曾国藩再次捕捉历史机遇

湘军移师衡州以后,曾国藩的处境大为改观。

衡州是湖南第二大城市,民风淳朴,还没有染上省城的奢华与矫饰。对于曾国藩而言,衡州于他还有故里之谊,他少年时代曾在这里求学。而且,这里还是湖湘学派创始人王船山的故乡,令崇仰前辈学者的曾国藩倍感亲切。

湘军驻扎衡州,也有军事上的需要:衡州是历代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湘军驻扎在这里,正好掐断了太平军发源地广西与湖北前线的联系。

曾国藩重返第二故乡,顿感海阔天空。长沙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和对他的处处牵制,在这里已经感觉不到了。

衡州知府巴不得湘军移驻到他的辖地。他知道,湘军是块硬骨头,太平军不会轻易来啃它,衡州也就可保平安。乱世之中,一个知府保住了城池,就等于保住了性命和顶戴。他的身家和仕途升迁,都与这位钦差帮办团练大臣休戚相关。于是,他把修城墙的银子挪过来,交给曾国藩用于训练湘军。他盘算着这些银子还会回到他手里。湘军能够对付太平军,他们的军费,朝廷和巡抚衙门最终是会全部承担的。

但是,曾国藩在衡州,仍然有许多不如意。最大的难处,在于兵力匮乏。江忠源的部队,大部分随张亮基迁往湖北了,曾国藩手头所余不足千人。他知道,如果不扩军,湘军以如此微薄的军力,是成不了气候的。

曾国藩决定扩充兵员,初步设想是办成六千人的陆军,和江忠源统带的四千楚勇,合为万人大军。

曾国藩在长沙的遭遇,伤了他的心,也刺激了他的欲望。他认为,光靠绿营的力量,是对付不了太平军的。只有“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纯靠湘军的力量,不掺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绿营,才能驱驰中原,逐步肃清太平军。

那时候,曾国藩身边只有两员干将,就是塔齐布和罗泽南。塔齐布勇猛过人,稍缺谋略,罗泽南勤恳扎实,拙于交际。对于扩军,只有一个不在身边的王錱可作指望。所以,曾国藩刚在衡州安顿下来,便写信给王錱,请他协助招募兵勇。

咸丰三年的夏天,王錱接到了曾国藩的信函。

王錱是曾国藩的同乡,又是罗泽南的弟子。当时,他正为一件事生气,一接到曾国藩的信函,便非常赞同湘军扩编,于是和曾国藩一拍即合,定下了扩军计划。

使王錱大动肝火的事情,就是湖南子弟兵在江西的失败。

那时候,江忠源协助绿营防守南昌,深感兵力不够,向湖南请援。罗泽南和江忠淑等人,率领一千个湘乡汉子和两千个新宁汉子,分两路增援江西。

江忠淑初经战阵,缺乏经验,行军不备侦探,在瑞州遭到太平军的伏击,全军溃散。罗泽南所部闯进城内,却有八十多人阵亡,其中包括他的弟子谢邦翰等四人。这四个人都是王錱的邻居和同学,也是挚友。王錱闻讯,便发誓要率领湘中子弟,慷慨兴师,为他们报仇雪耻。曾国藩要他招兵买马,正合他的心意。

曾国藩有王錱鼎力相助,两人初次计划总共招募六千人,办一支复仇的“义师”,其中由王錱统带两千人,自筹饷银一万两。可是王錱到了省城以后,欲望膨胀,改变初衷,把招募人数增加到一万,饷银也由自筹变为官拨。

长沙之变后,省城的官吏都成了曾国藩的私敌,谁都想看他的笑话。但是,这位团练大臣掌握着一支精锐部队,虽然兵员不多,却有很强的战斗力,湖南境内的防剿还有赖于他。再说,暂时没有谁可以将他取而代之,场面上还得予以支持,凡是军事、饷事和吏事,都不得不让他几分。

长沙城内的官员们没有想到,忽然冒出了一个王錱,来到省城,向他们披露扩军计划。对于曾国藩的这帮私敌来说,这自然是一个惊喜。

王錱善战,而出身低下,倘若湖南官府在军饷和军备上予以支持,帮助他编成这支万人大军,他的势力必定强过曾国藩,而他又不像曾国藩那么难以控制。同样是公费,给曾还是给王,没有区别。有此机缘,他们自然倾全力支持王錱,而把曾国藩晾在一边了。王錱增加招募兵员的人数,就是因为有他们做靠山。

在官方提供的有限资源里,王錱得了大头,曾国藩的后勤补给减少了。军饷不再按时发给,领取武器弹药也备受刁难,曾国藩及其所部陷入困境。日复一日,土匪越剿越少,曾国藩的部队在全省防务上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低。额外的军饷没有来源,扩军之说等于空谈。他的部队无法扩充,那么届时代表湖南出境攻打太平军的人,必然是人多钱足的王錱,而不会是兵单饷绌的曾国藩了。

曾国藩探知此中关节后,大为恼怒。可是,无名火终归是无名火,只能自己憋着。唯一可行的,无非希望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把王錱从政敌们的阵营里争取过来。

于是,曾国藩给王錱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率领所部归附。但是,王錱只想着要率领军队为阵亡的同学报仇,却不体会曾国藩的隐衷。他连信也不回,忽略了曾国藩的忠告。

曾国藩见王錱无动于衷,便分别给巡抚、布政使和长沙知府写信,要求他们只让王錱统带两千人,作为先锋,而不能让他统带万人。他还劝说官府让王錱裁减超出计划的兵员。他又给一些乡绅写信,阐述这层意思。但是,曾国藩的这些努力,收效甚微。

然而,就在曾国藩一筹莫展的时候,否极泰来。太平军给了他一个扩军的机会。

太平天国定都金陵以后,洪秀全对战略撤退时放弃的武昌,一直念念不忘,派出两路大军出师北伐和西征。

北伐一路,由李开芳和林凤祥统帅,目标直指清廷都城北京;西征一路,由胡以晃和赖汉英统帅,溯江西上,第一个攻击目标就是武昌。西征军的目的,是在占领武昌之后,打通经湖南去广西的交通线。

咸丰三年九月,北伐的太平军水陆并进,第二次进攻武汉。

太平军的西征军,很快就在长江沿岸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们水陆并进,首战攻克了武汉三镇外围的第一道屏障田家镇,然后攻下黄州,黄州知府战死。接着又攻下汉阳,汉阳知府俞舜卿投水身亡。

清廷的两名知府死于战乱,武昌已暴露在太平军的军锋之下,湖北的官场大为震动,省城武昌再次戒严。

太平军攻下汉阳后,又攻占了武汉北部的孝感、麻城和德安,拔掉了武昌周边的清军据点。此时,武昌守军兵员不足,清廷的绿营兵,几乎已全部调往江南和江北两座大营。对于武昌的防守,朝廷已是无兵可派。

朝廷见湖北军情吃紧,任命江苏人吴文镕为湖广总督,负责组织湖北的防务。

吴文镕也是一个读书人。他是曾国藩戊戌年会试的座师,对曾国藩有恩。他从贵州去湖北上任,途经湖南。曾国藩理应隆重地接见他,但曾国藩却以军务太忙为借口,没有与他会见。

吴文镕到达武昌时,太平军正在加紧攻城。他知道单靠湖北的军力,无法抵抗太平军,只好坚守武昌待援。他向曾国藩求救,但曾国藩拒绝发兵,理由是湘军还没有训练好,拉上前线无异于送死。

吴文镕向朝廷告急,请求朝廷调派湘军。皇帝下诏,令曾国藩湘军北上阻挡太平军,湘军的开支,由湖南巡抚骆秉章供给。骆秉章也怕太平军打到湖南来,便给曾国藩写信,请他带领湘军来长沙,和绿营共守省会。曾国藩回答:湘军还在训练,不能出征。

那时候,具有战斗力的湖南军队,除了曾国藩所带的二千多人驻扎衡阳,还有王錱新募的三千多人驻扎长沙。曾国藩不肯出兵,骆秉章就派王錱的部队支援湖北。

王錱的湘军在湖北作战英勇,立下了战功。十月,攻打武昌的太平军撤围。

这时候,朝廷任命江忠源为安徽巡抚,但江忠源兵力太少,无力对抗安徽的太平军。侍郎宋晋请朝廷派湘军援助安徽。当时,曾国藩新募的湘勇分头攻打土匪,没有得到休整,军饷也很匮乏,武器、旗帜和军服都很简陋,曾国藩还是不肯派兵出省作战。湖北和安徽两省,频频向他求援,皇帝也在一个月内几次下诏,催促曾国藩出师。

曾国藩却有自己的主意,不想仓促出征。他认为,军队刚刚募集,训练不够,武器粗劣,远出作战,必然失败。王錱却总是跃跃欲试。曾国藩本来想把王錱当作湘军的大将,而王錱动不动就要出兵,心高气傲,不听指挥,所以他干脆把王錱排斥在外,让他自行其是。他把湘军合并为十营,不包括王錱的部队,王錱对此大为不满。

曾国藩虽然没有带兵援救湖北,甚至也没有带兵前往长沙,但他在衡州郁郁不得志的日子里,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这个希望,就是朝廷需要湘军来解救困厄。

这时候,曾国藩再一次抓住了历史给他的机遇。朝廷要湘军北上对付太平军,但湘军光有陆军不行,过了岳阳,就是洞庭湖和长江。如果没有水师配合,恐怕连太平军的影子也见不到。于是乎,他必须让朝廷知道,操办水师是当务之急。

十月二十四日,曾国藩上奏咸丰皇帝,请求操练水师。文宗早就担心长江之上没有水师抗扼太平军,见了这个奏本,龙颜大悦,立即称赞曾国藩很有见地。于是,曾国藩靠着敏锐的目光,发掘了自身存在的价值,湘军水师这一新型兵种,也随之浮出水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