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地域地理环境特点到长治人的文化性格李

 茶香飘万里 2013-12-03

由地域地理环境特点到长治人的文化性格

 

李仁和

 

   前一段天气真够冷的,凌厉的寒风吹到脸上简直像针刺刀割。可是在气温比市区还要低几度的长治北部山区一个小小村落的露天戏台下,却坐满了村民。他们正在嗖嗖寒风、蒙蒙夜色中滋滋有味地欣赏着县剧团唱的《潘杨讼》:

 

尊一声万岁爷细听臣禀
提起边廷事来令人心疼
离京城兵行至雁门关下
潘洪贼传一令安下大营
……

奈何我父子重把敌阵闯
寡不敌众被困在两狼山中
可恨那潘仁美
他他他他他他他又起歹心
用药酒灌七弟滚马落鞍
绑在了百尺竿乱射雕翎
抛尸在黑水河顺水漂流
臣的父盼子不到李陵碑碰头丧生!!!

…………

   我身旁的一位中年农民边看边唱还边伴奏,看那样子,他根本就没感觉到零下十五六度的刺骨寒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愿意看这乱哄哄的戏。他热情地给我讲了几段不是历史的“历史”:宋仁宗、杨家将、潘仁美、岳家军、黑老包……在他嘴里,这一个个戏曲中的人物都是神!

我顶不住寒风缩回住地后,听着窗外高亢悲壮的上党梆子唱腔和伴奏,不由使我想到了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民族审美情趣的关系来。

    生活在某一地域中的人类的文化特点和他们所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多重复杂联系。在中华民族史上,生活在各个不同地域的华夏子孙,在既有同一性又有不同性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中,“合而为一”,共同创造了丰富复杂、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长治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多源融合的中华大文化的一个部分,长治是一个既偏僻封闭、自成体系,又别具特色、积淀厚重的地区。因而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

   从地理位置上看。长治位于山西高原的东南部,四周有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脉环绕,中间有清漳、浊漳和众多小支流,有一个较大盆地长治和数十个散落在太行山间的小盆地。因长治位于中原地区的西部,地势突兀而起,缺乏全球观念和天文知识的古人即认为其“与天为党”,故称之为“上党”(“上”为“天”,“党”为“邻居”,意思是说长治一带和“老天爷”是邻家)。远在上古时期,长治的地理环境和今天有较大差别,是一个最适合生产力低下的古人居住繁衍的地方:从西北经亿万年吹刮而来的黄土松软而厚实,众多的河流湖泊散布其间,还有各种矿产、森林草场、动物植物……气候不冷不热,极为有利于古人掘洞而居,挖土而耕。据史家考证,长治是中国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加之长治地处高地,很少受到豫北、鲁西那样的黄河一泻千里的水灾;又因长治多山区背阴地、沟地,这些小地块日照少、避大风、水分不易挥发,因而也很少遭到中原那样赤地千里的大旱灾;所以长治既少有山东、河南那样的赤贫户,也少有江浙一带那样的大地主。加之山西富有煤铁等丰富矿藏、还有森林、棉花等,山西农民大多还能兼营如建筑、木匠、铁匠、纺织等手工业;自给自足,不必远赴交通不便的的外域去以物易物;所以古代长治的经济形式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多元经济融合而成为一体的、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又由于长治位居太行山腹地,各县各村之间多被山岭河谷阻隔,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散住在山岭四周的农民主要是通过初级贸易形式——赶集、赶会来换取自己所需的各种生活、生产物资的。这种小农业、个体手工业和集市性小商业相交融的经济体系延长了古代长治自给自足的的内敛型经济——小农经济的生命力。

   长治在在政治文化方面,也大致经历了一条与农耕经济水平相和谐的发展道路。长治似卧牛状高居于中原西北,居高临下地紧扼冀鲁豫三省要冲,特别是虎视着古都安阳、洛阳等“京畿”要地,所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故长治的政治文化在冷兵器时代历来比较先进。在原始蒙昧时代“属帝都畿内”,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处于国家的政治治理中心区的范围。因而史前文化传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等都是由长治酝酿发端的。历代还产生过微子、羊舍赤、冯唐、冯奉世、魏征、房玄龄、刘龙、任环、吴“王典”(注:——这是一个字,我打不出来)等封建文化名人和朝廷重臣名将。辉煌的封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长期积淀在长治民众的意识深层。时至今日,无论是在长治、还是在各县的街谈巷议中,或是在市志、县志的记述中,都能听到或看到以自己家乡出过宰相、尚书、状元为荣的议论或文字。在不少古籍中,往往在“人文荟萃、英才辈出”之后列出一系列帝王将相的姓名。长治境内的各类剧种的剧本基本上都是以帝王将相为主角,甚至连才子佳人都极少。关于帝王将相的传说特别多。凡此种种,正是封建政治文化积淀深厚的反映。

   相似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和政治文化必然会形成相近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长治人在精神文化方面也有自身的特点。从正价值的角度看,有如下特点:

   1、苦寒的地理环境迫使长治古人在山坡、沟底的小块耕地上世代幸苦劳作。如长治人为了生存,往往开垦了产量较高的河滩地。但河滩地又极易在夏季多雨时被山洪冲垮,这就迫使山民们不得不屡垮屡建。世世代代,久而久之,养成了长治人与天奋斗、与地奋斗、顽强而富有韧性的生命力。

   2、此类主要依靠繁重体力劳动的农业生产,使人们形成了体力劳动特别重要的观念,进而形成了以吃苦耐劳、勤劳节俭为美德的审美观念。建国以来仅长治东部山区一隅就产生了李顺达、申纪兰、武侯梨、郭玉恩等一系列以艰苦奋斗、勤俭建社闻名全国的劳模就是一个证明。

   3、交通不便,出山道路崎岖陡峭、关隘重重;山内又有星星点点、物产颇丰的小盆地,导致了几千年来很少迁徙的集族而居的居住方式。由此使长治人普遍具有恋乡情结,并进而升华为精忠报国、热爱家乡、忠于家庭的价值取向。

   4、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稳少变的小农生活孕育了长治人重农尚农、求实求稳观念和笃实善良的性格。

   5、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上层建筑——如文学艺术范畴的民间故事、戏曲、评书等,以抗击外侮、为民请命为主题的戏曲十分流行。经长期潜移默化,孕育了人们崇拜民族英雄、忠臣、清官的审美取向。我所看到的寒风中看戏的场面就与此有密切联系。这一传统美德成为一种重要的内在精神源泉,使长治人较典型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抗战时期,沁源人民坚持抗战“二年半“,全县没有产生过一个汉奸,就和当地民众本来就有这一审美取向有关。

   但对长治文化也应作全面的、唯物辩证的分析。还应该看到长治精神文化中的相当多的德目和价值取向的另一面。由于这些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长期浸透在中国封建社会“大染缸”里,其负价值也是不可避免的。

   1、宗法观念凝重。民众普遍对乡里情、宗族情、血缘亲情特别看重。这就极易带来裙带风,给建立公平竞争的现代用人机制造成妨碍。

   2、因获取生活资料艰辛,物质生活苦寒,久而久之,形成了节俭吝啬、不善投资,不习惯物质享受的社会风气。

   3、在世代延续的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的熏陶下,形成了安土重迁、重农轻商、夜郎自大、封闭保守意识;“闯关东”、“走西口”式的开拓创新精神较少。

   4、因小农抵御天灾人祸能力有限,久而久之形成了比较普遍的期盼、祈求明君、清官、侠士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当官要为民作主”的“草民”思想。明君清官戏至今仍拥有较多观众就是一例。

   5、在长期封建政治文化的教化之下,普遍存在重政治道德、轻自然科学,重儒家人伦、轻人性自由,重官位爵位、轻知识智慧的价值倾向。

   上述精神文化特点,固然在五四以来、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有了极大变化,个别特点甚至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这种数千年形成的文化性格积淀,在长治这样一个山间盆地内、绝不是经过几年、十几年就可以产生本质性的解构重构的。所以,长治人有必要主动对自身的精神世界做一“整理国故“式的清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精神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剔除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使长治人不仅在外部,而且在内心都转型为“科学”的、“现代”的。这样,方有可能真正做到科学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