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要触及学生的“人性”

 行者006 2013-12-03

   

  教育要触及学生的“人性”

 

                      石 军

 

        (广东省广州市新穗学校,510315)

 

 

       法国作家拉封丹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对于这一件事情,北风显得很自信,一开始就大施淫威,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就显得非常机智它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

 

      这则寓言虽然很简单,但是,却蕴含着别样的教育意义,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同样一个问题,教师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明显不同,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学生不能“疾风骤雨”,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要触及学生的“人性”,只有这样的人性化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体验到,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德性”。

 

     人性是指人类作为一类存在物生而故有的普遍本性,人性具有生成特征和可变特性,并且朝着趋善避恶的方向去生成,去改变,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该是触及的学生“人性”。如果人性不可改变,那么根本就不会存在教育。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优秀,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优秀;一个民族的伟大,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伟大。而“人性”的优秀和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德性”的优秀和伟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既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育就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大学》开篇就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彰显人人自身所具的“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垢”纳“新”,从而趋于终极的“善”,达到“人性善”的教育目的。

 

      即使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普通的中小学,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体罚和变相体罚、暴力行为和压迫教育等现象,这些现象都是“非人性化教育”的具体表现。因为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往往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健全,更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偏差行为”;暴力教育下的孩子,他们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深信暴力的力量,容易学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压迫教育下的学生往往显得呆板,缺乏生气、缺失活力、没有主见、缺乏个性;这些“非人性”的教育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却广泛地存在在于我们的日常教育之中。

 

       基础教育中的有些老师仍然希望自己的学生害怕自己,这样在学生面前才有威信,才有威严,才能更好地管理好学生。殊不知,教育不是让“害怕”占据学生的内心,学生需要的真正的扶持,学生需要的是真正的“良师益友”,无数的事实说明,只有学生消除了恐惧与不安,感到教师是通情达理、与人为善的,他才会向你敞开心怀,倾吐心声,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师要和善地、愉快地教育儿童,以便在没有殴打、没有号泣、没有暴力、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

 

       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在开篇之处,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人类的中心问题——人性化问题,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解放”,解放的过程,就是阻止“非人性化”推动“人性化”的过程,提倡“人性化教育即通过人文关怀,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心人,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人生幸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倡“人性化”的教育,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改变教师高高在上,作为权威者,学生作为服从者,只能被动服从的局面。“灌输式”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隐蔽的压迫手段,是一种“非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披着伪善外衣的压迫者控制被压迫者的手段。为此,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提倡“对话”式教育。对话式教育基于教育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以及“爱和谦虚”的基础之上,教育如果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教育就不能存在。

 

        人性化教育,主张教育以“人”为起点,关爱“人”的生命体,关注“人”的生命过程,注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的教育。只有真正地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温暖,在“人性的滋润下生长起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地明白人性的可贵,才会生成丰富、饱满的“人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成为一个善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段话告诉我们,教育没有那么复杂,本质上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关心学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只有触动了学生“心灵世界”的“人性化”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性化,是教育的应然走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