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东是大海——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纪实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3-12-03

向东是大海——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纪实  

向东是大海——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纪实 - 人在上海  - 中華日报Chinadaily


  宁波,向海而生,倚港而兴,流淌着蓝色的血液。

  7000年前,宁波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开始了面向大海的征程。

  从唐开始直至近代,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港,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商埠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党中央决定开发建设宁波港。从此,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成为贯穿宁波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一个战略任务。

  2011年,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身处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宁波又被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

  乘着大海浩荡的东风,宁波豪迈地宣言:通过5年的奋斗,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从大港走向大海

  港口,是宁波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改革开放30多年,宁波建成了世界级的大港,并在港口后方培育出一条纵深20多公里的临港工业带,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到2011年,宁波港拥有330座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80多座,是中国大陆大型和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货物吞吐量4.33亿吨,居世界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达1451万标准箱,居全球第六位。

  但宁波是经济大市、资源小市。为了突破资源要素和发展空间的制约,宁波把目光投向了海洋这片面积相当于宁波陆域的蓝色国土。

  岛、涂、渔、景、油,宁波拥有海洋资源的组合优势——1562公里岸线,占全省1/3;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516个,占全省1/5;可围涂资源140万亩,占全省1/3……

  2011年,宁波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到959亿元,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为主导,滨海旅游、海洋化工等海洋高技术产业为引领,海洋捕捞、近海养殖为基础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成为经济发展一大亮点。

  广阔的海洋培育了宁波无与伦比的开放型经济优势。从开发区到保税区、从出口加工区到保税港区,宁波拥有10个国家级开发区域,201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国第10位。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宁波港口岸梅山港区开放。宁波打造国际强港,发挥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功能将得到进一步支撑。

  从海洋经济大市迈向海洋经济强市,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活力迸发。宁波将建设国际强港作为“六个加快”战略的第一位,大力发展绿色临港工业,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从“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转型。

  2011年,镇海煤炭交易市场、余姚中国塑料城等14个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实现交易总额超过2000亿元,其中原油、铁矿石、塑料、液体化工等品种市场交易量位居全国第一。2011年8月,备受关注的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挂牌成立。计划经过5年努力,建设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多商品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

  从三江口走向大都市

  甬台温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连岛工程、甬金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相继建成投用,宁波由交通末端变身枢纽。

  2011年,宁波以“六大行动计划”为抓手加快构筑现代都市,50个重点区块和100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共完成投资1428亿元,再创历年新高。“五路四桥”全面建成,机场快速干道通车,11条绕城高速连接线8条建成投用,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和二号线一期工程进入主体施工……

  至2011年末,宁波中心城区道路总里程达1500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底的215平方公里扩大至2011年底的281平方公里,增长幅度达30%。

  如今,一幅依托沿江、沿海、沿湾特色,突显“一核两翼多节点”现代都市格局的宁波城市新画卷已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东部新城、鄞州新城、北仑滨海新城、镇海新城建设如火如荼,北面的杭州湾新区作为宁波的新浦东雏形初现,南面的环象山港区域加速融入大都市。

  在城市建设中,宁波坚持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城乡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要素配置一体化机制,不断优化城乡形态、城乡环境和城乡管理。统计显示,宁波全面小康实现度达到94.4%,农村全面小康实现度超过90%;城乡统筹水平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

  从经济强市走向幸福城市

  过去五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连跨四个“千亿元”台阶,2011年达到6010亿元,人均GDP达到12074美元。社会生产力发展综合水平和整体富裕程度已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的上限,正在向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靠近。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群众。宁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最终目的就是造福群众。”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王辉忠说。

  宁波牢牢把握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摆到最高位置,把群众主体作为最大力量,紧紧围绕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做到民生投入优先保障、民生工程优先安排、民生需求优先满足。

  统计显示,过去五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674元增加到340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8847元增加到1651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22∶1缩小为2.06∶1。

  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总投资40多亿元的十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投入使用。至2011年末,全市医疗机构床位数为2.7万张。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

  住房保障力度逐年加大。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4万平方米,市区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由24.9平方米提高到3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51.9平方米提高到57.2平方米。住房保障范围和水平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