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消品业物流模式的未来?FMCG供应链思考

 hiddy1 2013-12-04

快速消费品制造企业是要物流配送商还是要经销商?经销商在传统意义上担当了物流的角色,随着物流公司服务网络的不断健全,经销商的物流功能正在被弱化,而且随着现代渠道的蓬勃发展,快消品制造企业将更多地选择与物流配送商进行合作。依托经销商当地经营产品多样化的优势寻求更加便利经济的进场方式。商超配送一直被视为企业最头疼的物流业务之一,业务内容繁琐而且单位成本高。但是随着[wiki]第三方物流[/wiki]的兴起,快消品开始使用第三方物流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对制造企业来讲,要物流配送商还是要经销商?要讨论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谈快速消费品行业的物流模式变迁。

走进任何一家超市,你都可以看见牙膏、清洁剂、口香糖、啤酒等产品,这些产品都属于快速消费品的范畴,快速消费品的基本特征是:单品价值低;消耗周期短;消耗后需及时补充;属于冲动性购买,品牌忠诚度不高。对于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大的中国市场,如何将合适的产品,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到合适的地点对企业物流经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快消品企业主流的分销通路都是采用代理模式,即通过代理商、批发商最终将产品分销到消费者,这种销售模式下的物流模式基本是:由各个销售分公司/办事处独立管理分布在当地的中转仓,中转仓可能是当地销售自己租的,也可能是直接使用经销商的仓库,在这种商流与物流合二为一的体制下,虽然给销售工作带来了一定的灵活性,但是总体弊大于利,第一销售人员的本职工作是接单,如果又要去忙收发货的工作,往往是既不专业,又顾此失彼;第二快消品的淡旺季波动性很大,运力和仓储资源在销售高峰期是一个巨大的瓶颈,爆仓或断货时有发生;第三销售或经销商做物流也存在管理漏洞,货物被私自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公司带来潜在的财务风险

从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商品流通领域开始进行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百货体系逐步弱化,跨国零售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若干零售巨头正逐步在整个供应链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应对流通领域的巨变,抢占货架,更紧密地贴近客户,以便在未来的供应链链条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众多快消品企业开始介入零售商的直供业务,KA直送业务的特点是:配送的时效比传统经销商要严得多,延迟送货的后果轻则被罚款,重则取消订单;收货的环节也异常严格,任何与规定不符的产品都将被拒收,比如超过三分之一保质期的产品都会被拒收。KA直送业务对快消品的物流带来了空前的挑战。

KA直供业务的出现直接加速催生了一批物流公司的成长,因为此时由销售再来应付KA的物流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同时物流外包也加速了商流与物流的分离,即销售只管接单,物流公司只听从企业物流部的指令,不见指令不放货,这样无形中也解决了货物被挪用的问题,销售也可以专心于接单。伴随着零售商开始向二线城市扩张及物流公司能力的不断增强,整个分销通路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经销商和KA的销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其实从传统意义上讲,经销商除了分销的职能外,也承担着物流的角色,而随着物流公司服务网络的不断健全,经销商的物流功能正在被弱化,当然由于KA零售网络布局的局限性,经销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二、三级城市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也有些经销商逆势而动,积极向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业务转型。

 随着物流公司与快消品企业合作的不断深化,除了常规的仓储、装卸、运输服务外,物流公司还承担着改包装、贴标签、退货回收、条码扫描、信息查询、客服等更多的增值服务,未来的格局应该是快消品与物流公司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为最终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