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张横秋千金诀(1)
2013-12-04 | 阅:  转:  |  分享 
  
?????张横秋千金诀:问答歌(良本标题)



?????问答歌诀二十款悉尽其中之秘(曹本标题)







??问曰:势雄脚不稳(者)何也?



??答曰:在势去意来(不接)。



??歌云:势若去时要猛跟,意旋回时身步稳。百骸筋骨一齐收,后手便顺何须恐。



??(词句分析解释:



??势雄——出手很有力量。势,手势,拳式。雄,雄壮,威猛。



??脚不稳——脚,脚步,下盘。不稳,平衡欠佳,有失重之虑。



??何也——为什么,什么原因,怎么,怎么办。



??在——原因在于,由于,因为。



??势去意来——势去,即去势,向外的力。意来,即来意,向内的力,即回势。



??不接——动作不连续,相互脱节。不接二字原件无,今据句意添。



??势若去时——力发出时。



??意旋回时——盾园还原时。



??百骸筋骨——身体各个部位,即整个身体。



??一齐收——一齐,一同动作不分前后。收,收回,还原。



??后手——下一个动作,不作前后手解。



??便顺——,便,就;顺,顺利,无碍。



??何须恐——哪里还用担心,恐,怕,担心,不作恐惧解。



??古文今译:



??问:出手的力量很大,但是下盘却有点不稳,这是什么原因?



??答:这是因为去势与回势动作不连续。



??阐秘:不论出手多么凶猛,到位后即刻盾园收回,整体就不会失去平衡。整个身子一下子就回到原始状态,下一个动作根本就不会受影响。



??补充解读:



一.??问句中的何也如果做为什么或什么原因讲,“在势去来意”的回答就存在问题。因为问的人本身就知道打出去收回来,但他就是站不稳。所以,回答应该告诉对方打出去收回来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失误,而不是告诉对方打出去收回来,物理知识告诉我们,“势雄”是重力移动的结果,“不稳”是重心没有及时回归平衡点,如果去力与回力转换及时,失重现象就不会发生。所以在势去意来后加“不接”——力与势转换间隔时间太长了。



二.??如果何作怎么或如何讲,则回答可称及问,势去意来可解释为“出势之中即带回势”。此时的意字,应作寓。出中寓回,并且是“旋回”,收放自然如环无端,无因迟重而失重之虑。这样问的是“出手凶猛站不稳怎么办?”回答是“记住出中寓回”。似此则浑然成章。)







??问曰:弱可以敌强何也?



答曰:在偏闪腾挪。



歌云:偏闪空费拔山力,腾挪乘虚任意入。让中不让乃为佳,复去翻来何地立?



(词句分析解释:



弱可以敌强——以弱胜强。



何也——怎么,该怎么办?



偏闪腾挪——偏闪,向侧面移动,让出正面。偏,不正,引申为侧。闪,很快让开。腾挪,通过移动造就空间。挪,就是挪动,小幅度移动。腾,为空出空间而转移物体。偏闪腾挪,生动,不与对方正面接触。



空费——白费。



拔山力——千斤神力。汉代楚霸王力可举鼎,作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拔山力出此。



让中不让——闪躲恰到好处,便于及时攻击。让,不争;不让,抗争。让中不让,在退避中寻求杀机。



复去翻来——原件曹传本作开去翻来,良本作闪去开来,均不如直接用成语翻来覆去更确切。



何地立——良本原作向地立。据义推论,何地立为是。何地,什么地方。立,站立。何地立,站不住脚。翻来覆去的是弱者,何地立的是强者,只有这样才是以弱胜强。



古文今译:



问:想以弱胜强应该怎么办?



答:那就要善于偏闪腾挪。



阐秘:打不到我身上他力量再大也没有用,落入我的陷阱他想逃跑就不可能。闪打是以退为进并非逃避,得机得势反客为主就把对方摆平。



补充解读:



一、?????????????本节所说的强与弱,主要是指体力亦即实力上的强弱。本节所说的以弱胜强,是用技术技巧和战略战术战胜对方,是用技艺的强战胜力量的强,是用技艺的强战胜技艺的弱。



一、?????????????这样考虑,那么问答的实际意思就是,问:对方实力比我强时我该怎么办?答:用你的技术优势与战术优势对付他。



一、?????????????这里的以弱胜强事实上讲的是以小力胜大力,其前提一定是技高一等。如果力不如人同时技亦不如人,以小力胜大力以弱胜强就是痴人说梦。



一、?????????????偏闪腾挪在传统拳中叫肺腾轴闪战,俗称让开打到。在轨迹拳学中叫让位攻击,简称闪打。闪打闪与打同时进行,不分先后,这在轨迹拳学上叫同动。)



???



问曰:下盘胜上盘何也?



答曰:在伸缩虚实。



歌云:由缩而伸带靠人,以实击虚易为力。下盘两足管在斯,撑拳托掌谁能敌?



(词句分析解释:



上盘下盘——传统武术把人体分为三节,头至胸部为上节,胸部至下腹部为中节,臀部以下为下节,各节所处的空间位置的层次叫盘,三节对应的层次即称三盘。攻击人体上节叫攻击上盘,攻击人体下节为攻击下盘。



下盘胜上盘——用下盘攻击阻击下盘侵犯。上盘应为三盘,因为事实上善攻下盘者,不论要何种情况下均可得手。



伸缩虚实——缩。束身,势团起。伸,长身,势开张。伸缩,缩身与长身。虚,空档,薄弱部位。实,切实,实实在在地用力。虚实,此处作乘虚而入全力攻击,而不作虚虚实实讲。伸缩虚实,切入空档束身得手,暴长身形整体发力。



靠人——用身体外侧贴紧对方身体发力的技击形式。跤技术语叫贴身靠,太极拳相应的动作叫斜飞式。



下盘两足管在斯——下边管住对方的两条腿。



撑拳托掌——撑,向前或向外用力;托。向上用力。撑拳托掌,根据靠法常识无法解释,因为无论是穿裆靠,痛折靠还是贴身靠,似乎都不存在撑拳托掌。勉强解释为复合用力,以待高明。



谁能敌——敌,敌挡,亦即抵挡,挡得住。谁能敌,谁都抵挡不住。



古文今译:



问:用下盘攻击致胜的关键是什么?



答:关键在于切入空档贴身发力。



阐秘:避实击虚是得手的保障,束身长身方容易靠出力量,用前脚管隹对方的两条腿,连挤迼靠对方就无法抵挡。



补充解读:



一、?????????????诗歌与平常语法差异,为了押韵等原因,叙述往往前后颠倒。所以白话叙述时,其句子顺序应该是避实击虚、缩身靠入,双管两腿、后撑前推。在这里,避实击虚上战略战术,后边讲的是具体操作。



二、?????????????古传拳法甚多,但双管法是《拳经》首先披露的,所以曹焕斗称之为双管秘法。



三、?????????????《拳经》的主要内容是“绵掌短打”,这从良传本拳经内容上可以证实。而绵掌实与古传通背有联系,竹林古拳谱上,二路通背记作《细寿面张通背(左月右北)捶》,因该拳谱错别字满篇,显系半文盲根据他人口述记录,仔细分析考证,细寿面张通背捶实际上就是“神手绵掌通背捶”。



四、?????????????在张三丰传世的“内家拳”拳谱上,通背拳记作“神佑通背”。而神佑通背的说法,源于通背神授——此拳法是真武大帝在梦中教给张三丰的,而这种神授说法的出现,远远迟于竹林古拳谱,所以“神授”是“神手”的讹变,神佑是神手的神化。



五、?????????????善于内家拳的技击特色,书称是“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仆”以静制动就是后发制人,避实击虚;应手立仆就是得机得势一招制敌。而双管两腿的靠尖一旦到位,其实具有应手立仆的实效,所以,双管靠入应为“内家拳”技法。



六、?????????????良轮先生叙述《拳经》的来龙去脉,称之为内家真传。据此推测,所谓内家拳,实指《古拳经》真传,其中包括“神手绵掌”。)







问曰:斜行并闪步何也?



答曰:在避冲逃直。



歌诀:避冲非斜势难当,逃直非闪焉能防。用横用直急起上,步到身傍跌见伤。



(词句分析解释:



斜行——向斜前斜后方向移,即沿×线移动,人的运动坐标是个米字,十字形为正,×线为斜。行,行走,移动。



闪步——横向移动的步法,沿十字线的横线移动,即侧闪步。



避冲逃直——即逃避直冲。直冲,正面直线冲击。逃避,即免与人接触。



势——势必,一定,不作势头讲。势难当,势必难以抵挡。



焉——怎么,哪能,安。安,怎么,如何。



用横用直——用侧身或正身;从正面或侧面。



直起上——直起,奋起。上,进攻。直起上,奋起进攻。



步到身傍——步到身傍,不是步到身旁,傍不是旁。旁是旁边,与主体有一定距离,傍是贴紧,零距离接触。步,步子,腿脚。到,到位。身傍,用身体贴近,把身体贴上去。



古文今译:



问:斜行式与闪步是干什么用的?



答:它们可以用以对付正直向我们冲来的攻击。



阐秘:如果不向斜角或侧面迂回,如何躲得开凶猛的直线进攻?趁着敌人扑空的机会奋力进攻,把步子穿过他的下盘,把身体贴紧他的身体,就可以跌坏他的身体。



补充解读:



一、斜行,即斜行步。所谓斜行步,就是沿米形步法坐标的斜线运动的步法。这种步法《拳经》上叫三角步,轨迹拳学叫斜步。



二、闪步,即侧闪步步,即十字坐标的横线左右运动的步法。闪步分纵步侧闪与横步侧闪两种,并且有半让位与全让位的分别。半让位只移动一只脚,全让位则两只脚都移动。半让位一只脚还占着原来的地盘,全让位则腾出全部的立体空间。



三、用横用直,可以理解为正身侧身。也可理解为纵步横步,其大形与意思并无差别。正身(正面)只宜纵步上,侧身(侧面)只宜横步上。正身如虎扑,无法使用横步。而侧身如迎风挥袖,进步就不好使。



四、步到身傍的步,是我方的脚。它要到的位置是对方的下盘。这里的身是我方的身。傍是贴上去,靠紧。我的身要贴的目标是对方的身体,贴紧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人我合一”。轨迹拳学说:“人我合一得势”,就是这个道理。跌,含义是双重意义,即我使用跌法使敌人跌倒。见伤,即造成一时半刻不能恢复功能的破坏,又如骨折、内伤出血、脑震荡、关节错位等等,这些都是跌法可造成的严重后果。



五、用横用直可以举例说明。例如乙左纵步立,甲右纵步右直击乙面,乙左脚向左前方滑半步,双手右立园捋甲右腕,倒步(退右步)沉身后拖,即可将敌向后跌仆。其得手为横,发力为直。



同上式,甲右拳击乙,乙左脚向左横滑半步,右转身双手右立园捋甲右臂,甲上右脚救势,当甲进步过关或未落稳之时,乙转右纵步虎扑式前发力,即可将甲远远放出此亦也是先横后直。



六、步到身傍可以用斜飞式“贴身靠”说明。当甲右纵步站,乙左侧贴身靠时,首先是半侧身进左步左脚穿过甲左脚后方,一下子管住甲的两条腿,即《拳经》所说的双管射入,这就是步到。与此同时,乙左腹贴紧甲右后腰,左肋贴紧甲右肋,左臂外侧贴紧甲胸前,整个身体贴在甲身上,这就叫身傍。在此基础上,乙横步右腿后驱向左侧发力,甲必应手而出)



问曰:里裹与外裹何也?



答曰:在圈里圈外。



歌云:圈裹自里裹打开,圈外自外裹入来。拳掌响处无间歇,骨节摧残山也颓。



(词句分析解释:



里裹个裹——动作名称,又叫里外剪手,轨迹拳学叫错手。其动作模式是两手一前一后猛烈地左右交错,后手拦腕,前手反关节。里裹,双手以合的方式剪击;外裹,双手以分的方式剪击。



圈里圈外——即向里向外。以自身部位为坐标,双手包向中心为向里,双手分向两边为向外。



无间歇——不间断,无时间差,即同时到位,轨迹拳学称之为同动。拳掌响处,即动作响应时,亦即拦截出手时;无间歇,即前后手同动并且同时到位。



骨节——关节,这里指肘关节或膝关节,此两处是错手攻击的主要目标,主要部位。



摧残——这里指折断,即关节形态超过生理极限。



山也颓——颓,崩裂,倒塌,败坏,山也颓,就是大山也会倒塌。



古文今译:



问:里裹与外裹从何说起?



答:主要是它们的用力方向有所区别。



阐秘:里裹是双手由交叉状分开,外裹是双手由分开交叉。敌手到位的同时,我双手也同时拦截到位,得手发力一瞬间即可折断对方手臂。



补充解读:



一、裹是一个动词,表示一种状态,即用覆盖物把目标控制起来。裹的动作俗称抱裹,抱是动态,裹是状态。裹的结果俗称包裹,即抱裹是形成的事实。



二、武术上的裹,是以本身为覆盖物,以对手为抱裹的目标。在传统武术中。裹的意思更倾向于双手控制,而非全面包裹。



三、在定性于双手控制之后,裹演变为抱持,夹持。更由于双手控制于不同点而非同一部位,相互错位且动作方向相反,古人依其形象称之为剪。于是裹尖便有剪手,腕,剪臂的名目。



四、依据轨迹与大形,轨迹拳学称古传裹法为“错”,因为其无论如何千变万化,其异地反向运动的并无区别。在轨迹拳学,“错”因为不同的部位而有错手、错臂、错脚、错腿的分别。



五、少林拳的猿猴拍杆、太极拳的手挥琵琶,动作均这后手拍敌内侧,瓣手拍敌肘外侧,相互反向发力,反折肘关节,是为错手,俗称剪腕。



少林拳的?篮式,直趟八卦的周仓扛刀,动作均为后手制敌手腕,前臂(不是手,是小臂)制敌肘关节,相互反向发力,反折肘关节,固以臂为支点(力点),故称错臂,俗称剪肘。

错腿不在古拳裹的范围,暂不赘述。)

问曰:胜长又胜短何也?

答曰:在插上按下。

歌云:身长插上正相宜,身短按下一般齐。眼鼻心口肾囊上,不遭打损也昏迷。

(词句分析解释:

长短——在此作高低,即个子高低。

插上——打上盘,即攻击头面。

按下——打下盘,即攻击裆膝。

身长插上——高个打低个要多打他的头部。

身短按下——低个打高个要多打他的裆部。

不遭打损——打损,打坏,打死。不遭打损,即使打不死。

古文今译:

问:双方个子高低不现该怎么打?

答:双方都要自取其便。

阐秘:高个子对小低个打脸最顺手,低个子对大高个打心窝打裆最方便。头脸心窝或裆部一旦遭重击,对方不死也要三昏三迷。

补充解读:

一、?????????????胜长又胜短,曹本《拳经》作“胜长又胜矮”。根据用词惯例,长对应的是短,高对应的是矮。古人常把身高称为身长,与长对应的只有取短。如必用矮,则身长对应应该为身高。

二、?????????????胜长又胜短是考虑战胜身高不同的对手,由于身高不同,打起来会感到有点别扭,故有此问。

三、?????????????插上按下是建议身高优势。高有高的优势,低有低有优势,所本节不是教人在技术上扬长避短,而是建议在形势上随高就低。

问曰:短打胜长拳何也?

答曰:在短兵易入。

歌云:长来短接易入身,入身跌拨好惊人。里裹打开左右角,外裹打入窝里寻。

(词句分析解释:

短打——接手近身的打法,或称短手。

长拳——放长击远不接手的远距离打法。

短兵易入——短手接手后容易攻进去。

长来短接——以短手接长手,即的近身处用手或者肘来拦截对方伸长的手臂,

易入身——易,方便,入身即身入,即让身体钻进去。易入身,方便把身体钻进去贴近对方。

左右角——两边,侧面,边线。

窝里——中间,正面,中线。

古文今译:

问:短打能够战胜长拳的道理是什么?

答:这是因为短手得手后容易链接贴身打法。

阐秘:没古人说过吗?短手接住了长拳就很容易近身,近身后转入了缠斗形势就非常吓人。长拳被拦到内侧就切入他的两边,长拳被拦向外侧就直踏他的中门。

补充解读:

一、长拳,动作舒展大方,充分利用手脚长度优势的拳,特别注重踢打,其信条是“一寸长,一寸强”,“进攻是最好的防守”,故提倡外围作战,远距离解决问题。被人突破外围防线是长拳的大忌。

二、短手,即短打。充公利用手臂宽度与肘膝硬度的拳,特别重视缠斗,其信条是“一寸短,一寸险”,“离敌人越近越安全”,故提倡贴身近战,零距离解决问题。遭人阻击被迫外线?,是短手的大忌。

三、里裹外裹在这里的意思,与圈里圈外问答篇不同。那里是双手反关节技术,这里是单手引进落空技术,那里是直接用于摧毁目标,这里是打开局面为下一步行动做准备。

?

四、窝里寻的窝,本指心窝,引申为胸腹正面,窝里寻,即攻击正面,亦即古书常说的抢入怀。)

?

问曰:脚步能胜人何也?

答曰:用坚堕跪。

歌云:前腿弯兮后腿箭,前足如矢后足线。用肩推靠不能摇,坠跪勾挞随人变。

(词句分析解释:

脚步——步法,用步法直接攻击,而不仅是为身体而行动,

前腿弯后腿箭——腿原作脚,今,始能与后之箭对。但原件如此,存之。箭,意实为直。如箭,就是如箭杆一样端直。此即俗话说的前弓后箭,亦即前弯后直。

?

矢,线——矢,即箭;线,即弓弦。

推靠不摇——即间架牢固,上下完整一体。

?

坠——向下用力。

跪——前胫向前向下用力。

勾——用足前腕拖带。

挞——愿意为鞭打,引申为用腿抽击。

坠跪勾挞——腿脚在下盘上下左右前后六面发力,攻击对方下盘。

古文今译:

问:步到人翻的秘诀在什么地方?

答:在于随形就势的六面发力!

阐秘:纵步的大形是前腿弯后腿直,俗称弓箭步。步法夺位时应如箭离弦,是后腿把前脚射出去而不是前脚拉着后腿走。整体间架不能散并且要保持随遇平衡,在此基础上利用客观形势用下盘腿法攻击对方的下盘。

补充解读:

?

一、步形用弓箭形容是取弓的弯和箭的直,步法用弦矢比喻是取箭的势和弓的力。同样都以弓箭做比,意义大不相同。

二、后足射前足如弓放箭,是拳学步法的核心机密。或称弓射步,或称射步,或称射出,或称后撑步,或称陆地行舟步——一言蔽之,后腿射前脚而已!陆地行舟,解曰如篙撑船,篙后船前,篙撑船行,力在篙而势在船,即前脚如船后腿如篙之谓。此种形式,轨迹拳学谓之后驱。

三、坠,利用向下的势用体重加害对方。利用步势加大坠力的典型动作有三个,

一个是倒步顺手牵羊,倒步沉身的坠力足以把对方拖仆;一个是后甩腿滚身,对付后抱有奇效;一个是前踢腿凌空横滚,堪称沾衣跌绝技。

跪法的代表动作是,勾脚跪膝。例如用右脚尖勾隹对方的左脚的脚后跟,用右膝及小腿挤跪对方的左小腿,得机得势,即可将对方跪倒。

勾法的典型动作是踢,即用脚腕部象镰刀割草一般砍割对方的脚腕,踢的动作与双手或单一手的横拖动作配合,手到脚到对方必应手而翻。

挞法的典型动作是反崩,即搓步用腿的后侧崩弹。当对方右手拉住我左手,左手推我右肩,左脚绊我左腿,右转身欲使用亮翅式摔我时,在他左腿贴近我左腿的瞬间,我只须左脚搓地左腿抽后反崩,对方必应腿而仰跌。

四、摇撼不散的间架结构从桩功是求证,在慢动中深化,在快动中保持,是操作的不二法门。依此进行,事半功倍,似慢而实快。

问曰:身法能压人何也?

答曰:在排山倒海。

歌云:一身筋节在肩头,带靠从来山也愁。翻身用个倒海势,纵然波浪也平休。

(词句分析解释:

压——从上向下施加重力。

压人——压倒人,压垮人。

排山倒海——排山,把山推开,喻向前的力,倒海,海水从上向下倾斜,喻向下的力。排山倒海,涌挤滚压之力的复合力。

筋节——据理推断,应为劲力。众多重物首选用肩扛。便是证明。

带——拖拉之力。

靠——挤撞之力。

倒海式——即探海式,动作古名夜叉探海,即向下探身的动作。

古文今译:

问:用身法压倒人的诀窍是什么?

答:行动时一边挤撞一边滚压。

阐秘:上盘的力量集结在臂根和肩部,用这些部位贴身攻击力量大得惊人。居高临下使一个探海式,一下子就能把对手摆平。

补充解读:

一.用身体压人,必须有手脚先行控制对方,在此基础上始可放胆进身。

二.用肩部发力制人,其形式基本上可分为肩头,前肩,后肩三种,用肩头叫拱,用前肩有压有撞,用后肩叫靠。

顶拱的经典动作有前抱腿顶腹。后抱腿顶臀,以及低姿态仆技抱腕顶膝。

前肩压的代表动作是亮翅式——例如,我左手抱敌右腿,右臂敌左腿,右肩贴敌小腹,下压左拖,即可将对手放倒。

前肩撞的典型动作还是亮翅式——敌人迫近,右脚踏我中门,我以左手抱敌腰,右肩前耸,左转身手抱肩摆同时发力,以右肩前猛击敌胸,敌必应招而伤。

后肩发力制人的代表式是下斜飞,当敌方纵步立右脚在前时,我左脚穿过敌左脚后,左肋抵敌右胯,左大臂贴敌小腹,头部贴敌上腹,在此基础上,向前向下陡然发力,即可将敌压垮放出。)

问曰:拳法足以克敌何也?

答曰:在披窍导窍。

歌云:一身筋节有多般,百法收来无空间。谁能熟透其中妙,恢恢游刃有何难?

(词句分析解释:

披——打开,劈开。

导——据句意推断应为捣,捣,冲击。

窍——孔洞,引申为要穴,即人体要害。

披窍捣窍——即打击要害。

一身筋节——筋节,应为要害,即薄弱点。

百法收来——据句意推断,收来应为收束,收束,又叫收持,自我保护的意思同。百法收束,即想法遮护。

无空间——据句意推断,应为有空间。

恢恢——古诗“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隐指不失,引申为插翅难逃。

游刃——游刃有余,引申为得心应手。

古文今译:

问:只用拳法就足以消灭敌人秘密何在?

答:在于拳拳都打中要害。

阐秘:人身上的要害部位有多处,一个人无论怎样掩盖都盖不完。你只要对全身的要害有足够的了解,每一一下都打到点上并不难。

补充解读:

一、“一身筋节有多般”如果准确无误,那么本节问中的拳就应为拿而不是拳。如果问曰中的拳字确凿无疑,那么首句中的筋节就一定是要穴——薄弱点,简称弱点。

二、由于浑身上下弱点密布,所以各自方要百般遮护,以防被人打中。这是人之常情。因此,百法收来判为百法收拾应该无误。

三.弱点太多,两只手根本遮不完,顾此失彼,也就在所难免。顾此失彼,就会露出空档,这就有了可乘之机。这是标准的有空间,所以原件无空间的“无”应判为“有”。

四.熟识(牢记部位)妙记(随遇攻击),就不难下下打中,是作者的经验之谈,并非空穴来风。

例如,我击敌头,敌护头,我就重击其腕骨,其手被头挡住,腕部悬空,重击之下,尺骨与挠骨难免应拳而折。或者,我击敌头,敌护头,我前手击头,后手即急击敌肘部麻穴,一旦击中,接下来则胜卷在握。或我击敌头,敌举手护头,我猛击敌手,敌手即自击要害,凡此种种,因时而宜,敌必防不胜防。)

问曰:掌起可以百响何也?

答曰:阴阳幻化。

歌云:阴变阳兮阳变阴,反拖顺托不容情。手外缠来怀中出,两手搬开奔耳丛。

(词句分析解释:

百响——多响,连声响。

变阳变阴——接触点着力点由手掌变手背或由手背变手掌。

反拖顺托——前推后拉,后拉前推。

外缠中去——外缠,外带,缠住敌人的手向外带开。中去,中线出击,怀中去,直奔心窝。

两手搬开——用双手同时把敌人两手分开。在上面分开通常叫撕开,在正面分开通常叫扒开。

奔耳丛——,耳丛,耳门,两个耳门。奔耳丛,掌击双耳,欲名双风贯耳。

古文今译:

问:掌法连击的要领是什么?

答:在于掌的两面和用法变化无穷。

阐秘:正面和背可随时变幻,出势回势相互,蓄势节约时间,把敌手向外带开就势即直取华盖(正胸),分开敌人的双手就猛击头部两侧。

补充解读:

一、掌起百响—即出手噼里啪啦响声不断,手掌不接触物体不会发出响声,表示连连击中目标。

二、古人用阴阳概括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对于手掌来说,是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对于手势来说,是向后为阴,向前为阳;向下为阴,向上为阳。

三、手掌要想连击,并且节奏密集,那么要是只用一面击打或是只朝一个方向出击,都是很难做到的。为什么?因为它每击一次,就要运行360°。如果换面双向出击,那么它击打一次只要运行180°,当然是节省了一半时间。

运行360°和180°是轨迹拳学的理论解释。对于不明此理的读者,可用实际距离解释。当连续击打单向出击时,手的运行距离是拉回加出击。当双向击打时,出也是打。回也是打,各自的距离只是单向击打的二分之一。距离短自然时间短自然节奏快,道理不问可知。

四、第三句“怀中去”曹本作“怀中出”,根据技击常识,出手应指向目标,故取良本说法。

五、第二句“反拖顺托”良本作“反拖顺拖”,根据手掌连击的原则是出回不空,不存在单向连击的一拖再拖,故取曹本。)

问曰:勾挽能进身何也?

答曰:在柔能胜刚。

歌云:拳出腿来势莫当,勾分并挽柔胜刚。若人犯着勾挽法,进身横托不须忙。

(词句分析解释:

勾——用钩子勾取。这里是用腕肘的夹角勾取。

挽——拉。

勾挽——复合动作。前手勾与后手挽联合运作。

柔能克刚——以柔克刚。

犯着勾挽——撞到勾挽的网眼上。

进身——上身靠近,下盘过位。

横托——向前向上用力。

古文今译:

问:借助勾挽为什么可以迫近敌人?

答:原因就在于以柔克刚。

阐秘:长拳快腿劲大力猛不能硬抗,半闪半消顺势引导以柔克刚。拳脚一旦落入勾挽的网上,咱射腿傍身打他个冷不防。

补充解读:

一、勾挽与勾搂手不同,勾搂手是单手连击,即掌起百响之谓。勾挽是双手联合得手,联合出击。

二、在轨迹拳学中实施勾挽时的轨迹大形是绞翅斜飞。无论是接手还是接腿,得手均是前肘勾后手挽,亦即前?后拿。

三、对拳的勾挽方式,敌右拳击胸时,我右转身左肘向右勾拦敌右臂,右手抓敌右腕,得手后左步左剌,穿过敌左脚后,左大臂向前向上挑敌右臂,肩头肩胛撞敌肋,斜飞式发力猛然左靠,将敌击倒。

四、对腿的勾挽方式是,敌右腿踢我中盘时,我倒步右手抓敌右脚腕,左肘勾?敌右腿。得手后右步剌过敌左脚后,左臂上挑,右手前送,猛然向左发力,将敌抛出。此式也可右勾左挽,效果相同。

问曰:用膝可以敌人何也?答曰:在摧上击下。

歌云:两手相交乱扰攘,无心思到下盘伤。横直撇膝应穴道,纵是英雄也遭殃。

(词句分析解释:

摧上击下——摧,曹本《拳经》作推,据意推敲,二者皆不妥,以扰为是。

两手相交——两个人四只手绞在一起。

乱扰攘——乱纷纷。

应穴道——应穴道,曹本作因穴道,推敲字意,以应为是,应,对应,照准。

也遭殃——原件作也着忙,字义欠佳,今改之。也遭殃,即也要倒大楣,远不止吓一跳。

古文今译:

问:膝打人不防的诀窍在哪里?

答:在上扰下击。

阐秘:四只手在眼前乱成一团,此时最容易疏忽下盘的危险。运用适当的膝法照准要害来一下,再英雄的人物也要倒大楣。

(词句分析解释:

摧上击下——摧,曹本《拳经》作推,据意推敲,二者皆不妥,以扰为是。

两手相交——两个人四只手绞在一起。

乱扰攘——乱纷纷。

应穴道——应穴道,曹本作因穴道,推敲字意,以应为是,应,对应,照准。

也遭殃——原件作也着忙,字义欠佳,今改之。也遭殃,即也要倒大楣,远不止吓一跳。

古文今译:

问:膝打人不防的诀窍在哪里?

答:在上扰下击。

阐秘:四只手在眼前乱成一团,此时最容易疏忽下盘的危险。运用适当的膝法照准要害来一下,再英雄的人物也要倒大楣。问曰:轻勾可以倒人何也?

答曰:先在手后在足。

歌云:承手牵来将次颠,用脚一勾跌自然。足指妙在勾身用,微微一缩望天掀。

(词句分析解释:

勾——勾绊,用脚勾拉或阻碍对方的脚,

先手后脚——先用手拖拉,再用脚勾绊。

将次颠——快要倒时,快要倒了,站不稳了。

跌自然——自然会跌倒。

足指——脚手,不是脚指头。

勾身——团身,团背,身体前折。

微微一缩——稍稍向后倒步。重心稍稍下沉。

望天掀——朝上挑。

古文今译:

问:轻轻勾绊人即倒的道理是什么?

答:巧处在于先拖拉,后勾绊。

阐秘:连拖带拉眼看这人就要倒了,这时候加上勾绊他自然会跌倒。脚手反向发力猛烈团身正好使上劲,重心稍稍下沉,脚往上挑时就更省力。

补充解读:

一、先在手后在足,原件作在手不在足,与歌解的“承手牵来用脚一勾”的说法不相符合,所以肯定原件有误,今改之。

二、足指判断为脚和手而不是脚指头,原因是古时脚指手指的指是不一样的。脚指的指上足字旁的趾,而手指才是提手旁的指。本指古人写作指,显然是手指而非脚趾。

三、勾身是身体弯曲,即弯腰曲背,就是团身。勾身便于脚与手反向发力,是前人的经验之谈。其中的道理可以用轨迹理论来解释,当人团身有蚨,其身体事实上构成了双向旋转,上半部是前立园,下半部是后立园。胸背的发力是向下向后的切线,腹臀发力是向前向上的切线,此切线正好与手的拉和脚的掀相对应,自身就因此容易发力。这一点,从轨迹拳学的“拖绊”亦即顺手牵羊一式中,可以看得很明白。

四、脚前手后,脚“推”手拉、脚上手下,用物理学解释,叫“不在同一直线的两个不同的力产生旋转”,即力偶现象。我方利用力偶原理迫近对方垂直旋转,在此状态下,对方的轴心悬空而没有支持点,结果只有自由落体形式而告终。这种物理现象和解释,是学的物理书上就有。)



问曰:跌法能颠越人何也?

答曰:在乘虚用势。

歌云:乘虚而入好用机,见势因之跌更奇。一跌不知何处去,体重千斤似蝶飞。

(词句分析解释:

颠人——把人颠起来摔出,即凌空抛出。

乘虚用势——虚,空,不实。这里指可乘之机。势,形势,局势,状态,这里指可供利用的体态。乘虚用势,利用有利的时机与有利形势。

好用机——容易达到目的。机,心机。用,达到。

见势因之——顺应客观形势。势,形势;见势,客观形势。因之,应之,顺应它,应和它。

古文今译:

问:凌空跌人的秘诀是什么?

答:在于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当时形势。

阐秘:乘虚而入容易达到目的,顺应形势效果就会更好。不等对方反应过来,身体已经飞了出去产。

补充解读:

一、颠,作倒讲。但颠倒连用,则说明颠倒与其他的倒法有所不同。颠倒的颠含颠簸的意思。颠簸是一种状态,含括波动、跳跃、飘起、翻滚、抛起等等状态。所以此处所言之颠倒,与此前所说的跪坠跌、带靠跌、勾腿跌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此前之跌对方多是原地倾倒或原地自由落体坠地,而此跌则为对方凌空飞出,沿物线位移落体。

所以,颠人就是凌空抛人。

二、凌空抛人使人如风飘蝶,并且要使用技巧而非拼实力用蛮力,这就决定凌空跌人的技术级别较高。立姿的过肩摔、过背摔、过胸摔(过桥摔)等等,虽然也能把人凌空抛出,但那绝对是需要力量的,与颠的轻松不符合,所以这几种摔法不是本节所说的颠摔。

三、跪姿的过肩摔、过背摔、过胸摔,仰卧的过身摔等等摔法,都是通过降低自身的重心以反衬对方的重心,然后充分利用自身的势能和对方的惯性轻松地完成凌空跌人的,所以这几种摔法接近本节的叙述。

四、轻巧的凌空跌,关键在于借力乘势。顺对方的势让随,对方就不会变势;顺对方的力加力,对方就会因过位而失势;顺着失势的势加力,对方就会飞出去。

以后倒后抛为例:双手与敌纠缠,敌推我让,则敌身前倾失重,我仰身后倒,则敌失势;我借后倒之势双手向头顶带敌手,同时以一腿在后边踢敌臀,身坠、手拉、腿踢的力同时作用于倾倒之敌,敌必从我身上方远远飞出。

又如跪姿的过肩摔,敌击我上盘,我则沉身抱敌前腿,稍稍向前用力,敌必前倾以抗,形成失势。我跪后腿,身后倾,手上带,后折身,长身发力,则敌必从我身上方远远飞出。问曰:拿法可以夺人何也?

答曰:在反筋偏骨。

歌云:膂力千斤真个奇,筋骨乖舛任施为。紧拿不许轻松放,神速牵来莫钝迟。

(词句分析解释:

拿——用手攫取,抓拿。

拿法——以手抓为前提的缠斗方法。

反筋偏骨——据实践经验,似应以“偏筋反骨”为宜,偏筋,使筋腱肌肉神经索移位;反骨,反关节,使关节张度屈变或旋转度过位。

膂力——臂力,泛指本力,实力。

筋节——筋络关节。

乖舛——乘,不顺,不和谐;舛,错乱,违背。

筋骨乖舛——筋脉失和关节反背。

任施为——由你随意采取行动。

不许——不得,不要。

神速——速度极快,这里是说速度要尽量地快。

古文今译:

问:拿法制人的原理是什么?

答:是拿筋脉、反关节。

阐秘:无论一个的力量多么大,他的筋节和关节依然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拿法第一是要抓紧不留松动的余地,同时拗筋脉、反关节要果断要尽量地快。

补充解读:

一、拿原本是手的功能之一,其效果是实施对物体的把持和控制,但是作为一项技击技法,显然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上了破坏的内容,而这种破坏的原因,是加大了拿对物体施加的压力。

二、近代对拿的通俗解释是,“抓筋、拿脉、反关节”。筋包括筋腱、肌腱;脉包括神经索、神经暴露处;另外还有敏感部位、要害部位,而关节则包括所有可以活动的骨与骨连接部位。其中有些关节地处要害,一旦反骨也可能造成伤亡。

三、太阳、耳根、后颈、前颈,腰窝、颈窝、双目……等处,均为宜拿的要害部位。脉麻点、颈麻点、膝麻点……等等,均为宜拿的神经戎露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足关节,均为反关节的常用部位。其得手各有巧妙,留得专章论述。

四、虽然拿法偏重技巧,主张借力乘势,但是拿法要取得效果,还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如果力量差距太大,弱者拿强者一如蚂蚁抱大树,反颠覆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比如对方的脖子可以对抗20公斤的压力,而你的手指却只有10公斤的力量,你掐得再准心再狠,对方也不会断气儿。对方的肘部可以40承受公斤的压力,你的手臂只有20公斤的力量,你按得再准,对方的肘也不会断。

五、因此,习武者必须重视实力训练,力量不是万能的,但是力量不足是万万不能的!)

问曰:抓法能破体何也?

答曰:在便捷快利。

歌云:进退轻跳称便捷,伸缩圆活快利间。体破血流红点点,指头到处有痕斑。

(词句分析解释:

抓——钩抓,划拉。如用铁钩钩肉,钩入肉中后再向后拉开,留上一道沟槽。

便捷快利——便,方便,轻便;捷,快,速度快。在这里指步法身法移动迅速。快利,轻快锐利,快利在此用于描述手法指法。掌轻拳重,是人的自我,用掌出击自觉轻快。物锐则利,锐,即尖,接触面小,利,锋利,割划很容易,轻而易举。

古文今译:

问:用指爪抓人应该注意什么?

答:步法手法都要轻快。

阐秘:步法轻快灵活就能近身到位。手法目不及暇自然容易得手,心狠才能出手见红,手毒自然指过留痕。

补充解读:

一、抓有两种形势,一种是如鹰爪抓兔,五指握抓是为勾抓;一种是五指固定成耙状,白班如耙地是为搂抓。在实际运用中,勾抓首选目标是裆部,其次是头面;而搂抓则首选头面,其次是颈胸手臂。

二、抓法的力点在指尖,攻击面部多用指尖肉帽,攻击皮肤则多用指甲,但仓促间多不加区分,信手挥洒。

三、凡用抓法,指甲宜短不宜长,如留甲过长,容易折断或劈裂,给自身造成痛苦。

四、古之善抓者,传有鹰爪王之爪,今天已失传,今可见者,则有《少林十三抓》,其豹头搂怀抓上盘,妖鹰闪身抓脸面,凤凰展翅抓裆,猿猴摘果抓裆,匠心独运,设计精彩。十三抓江湖人称一毒二狠三要命,并非虚言。有志于抓艺者,不可不读。)

问曰:身法当如何操持?

答曰:在收放卷舒。

歌云:常收时放是操持,舒少卷多用更奇。一发难留无变计,不如常守在心头。

(词句分析解释:

当——应当,应该。

操持——操持、把握、掌握。

收放卷舒——收,聚拢。放,扩展,卷,把平面的东西裹成园柱状。舒,把筒状的物体展成平面。

一发难留——一发无余,毫无保留。

常守在心——不敢掸以轻心;时时提防突发事件;时刻保持警惕。

古文今译:

问:身法应该如何把握?

答:注意把握好收放卷舒。

阐秘:收的近才能放长击远,卷得紧才能舒展如鞭,与其虚张声势炫耀武力,不如不动声色心怀杀机。

补充解读:

一、?????????????收放,含有驰张的意思,卷舒,也含有驰张的意思。而驰张,则含形的往返与力的松紧。因此,收放形势如拉弓放箭,而卷舒,则卷如屈竹舒如反弹。

二、?????????????以此而论,收放似多指弹射式发力模式,收短为蓄势,放长为发力,打拳蹬腿。而卷舒,则似多指挥摆式发力模式,卷紧为蓄势,舒张为发力,例如绞翅斜飞、反背横拳。

三、?????????????一发难留在此有轻举妄动、冒失躁的意思,无变计,一买卖,孤注一掷,不考虑后路:万一攻击失利怎么办?没考虑。

四、?????????????常守在心,是心里时刻下着劲,绷着一根弦,题词做好防守与出击的准备。人之攻防,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攻防形式,即架式;上是芳防意识,即心态。常守在心,是强调不做表面文章,追求形势上的完美,而是要把功夫下在心里。所以,译为不动声色,心怀杀机。)

?

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也?

答曰:在会意用力。

歌云: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在何处力随往,上下一线似金梭。

(词句分析解释:

筋力——劲力,力量。

在乎——在于。

蹉跎——荒废,白白浪费。

心向力往——意到力到。

上下一线——颈领身拔,精神提起。

似金梭——如织布梭穿过经线,引申为大形过位。

古文今译:

问:身法的练习有什么窍门呢?

答:只有四个字:会意用力。

阐秘:一个人的力量是一定的,能有多大作用只看他会不会用。意念要专注,力量要集中到同一点,精神要提起,大形要过位。

补充解读:

一、?????????????会意用力,即用力要会意。会,合的意思。会意用力,也就是力要合意。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意与力合。

二、?????????????筋力人身本不多,并不是说人的力量不多,力量少,而是说力量是一定的,就那么多。而人与人相比,力量大小的差别也不大。但是同样都是那么大的力量,有的人打人如拔草,有的人打人如搬桩,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会用力不会用力的问题——会用力的得心应手,势如破竹,不会用力的瞎忙活一事难成。

三、?????????????心在何处力随往,就是“意与力合”,就是心到身到。如果身不到力是绝对不会到的。这就是意动形随。心与意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只有形,外人可以通过形了解心和意。而心到身到(手到)的过程,自身是可以体会觉察到的。

??????武学修养深的人,想与做几乎是同时的,如影随形。武学修养浅的人,想和做是膝关节的,手往往比心慢了半拍,所以常常是想到做不到。

?????因此,心在何处力随往的随应该是伴随的随而非随后的随。

四、?????????????上下一线,是上下要直,而身形的直,必由拔伸而致;而身形的拔,轨迹拳学叫上下对争,形意拳叫头如顶屋,太极拳叫顶头悬,意思相同,上下一线颈领身拔,除了可以增加势能外,还特能提神,一旦颈领身拔,立刻便自沉灵气上身。跃跃欲试,读者一试便知。

五、?????????????似金梭,是以穿梭形容步法移动之快。金梭织布只作水平运动,不作上下运动,可知这梭穿的不是上下一线,而是平面运动,而作平面运动的,则一定是步法。

???????梭是织布工具,它的任务是带着纬线在经线中间往返,每一次,它都要穿过经线代表的布面,不是停在经线上。所以过位是它的行动特征。因此,以梭喻脚,也就是暗示脚要过位。

六、脚不过位,大形就不能过位,而大形不过位,就不能高效率地发挥自身的力,手不过位,就打不出穿透力;身不过位,就不能远距离放人;脚不过位,就无法控制下盘。凡此种种,读者一试便知老李言之不虚。)

?

问曰:拳法何由得精也?

答曰:在熟不在多。

歌云:拳法千般与万般,何能精透没疑难。须知秘要无差漏,一熟机关用不完。

(词句分析解释:

何由得精——由何得精,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练得出神入化?

在熟不在多——熟,动作熟练、理解透彻、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是谓之熟。多,指数量多,学的内容多,知道的东西多,会的东西多,是谓之多。在熟不在多,即少而精。

千般与万般——许许多多。非实数,比喻其多。

何能——哪能。

精透——技术精湛,认识透彻。

无疑难——无,没有;疑难,想不通不理解做不到的问题。

秘要——秘传要点,亦即秘诀。

差漏——差,错。漏,遗落,少了什么。

机关——机变,随机应变,根据情况加以变通。

古文今译:

问:拳法怎样才能练所出神入化?

答:长时间苦有限的动作。

阐秘:世上的拳法有许许多多种,哪能门门样样都精通?自古真专一句话:一样其实练好了已经足足够用。

?

补充解读:

?

一、????????????拳法千般与万般,是极言其多。其多有再生意思,第一上门泒多拳种多流派多,第二是具体内容多。例如传统武术分两大门泒即少林泒和武当泒。武当泒又分太极、八卦、太乙……等等拳种,太极拳又分陈杨武三大流派,每一个流派又有不同的支泒……每一个层面都以几何模式倍增,是为拳种多。而与此同时,拳法与也同样以几何模式倍增,其内容之多可想而知。因此说它千般与万般,并不为过。

二、????????????每一个自立门户的拳种流派,对都有自己的解释和说法,对拳法都有自己的标准。并且一个个都认为“神圣不可侵犯”一点都不许走样,这样一个人穷毕生精力,也难以精确复制一两门,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这是客观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三、????????????古人云:“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学不完的,手艺是学不完的。一个人不可能学会所有的技艺,但是只要掌握一门技术,只要一门技术出色,一个人即能够很好地生活。这就是常言所说的“一招鲜,吃遍天”。

武术也一样。一个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拳种练好所有的技术,但他完全可以学好一门拳术,练好几手绝招。凭几手绝技并且加发善用,他就完全可以独树一帜立足武林。

四、????????????一熟机关用不完,突出的是熟能生巧。这个巧,就是巧于对应,以同一种服务满足不同的顾客,即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鹰爪王以抓对付拳打脚踢,千跌张以跌对付踢打抓拿,李半天以踢对付踢打抓拿,即是最好说明。

五、????????????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是成功的前提。如果选技不当,则苦亦难成。学者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献花(0)
+1
(本文系响武睿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