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足与追求"作文导引

 daobao 2013-12-04

"知足与追求"作文导引(2012年江西高考作文)

一、作文题目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一)必须写议论文。(二)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试题命制内涵

作文命题,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的内涵特点:

1.限制性与开放性。

作文有一定限制性和开放性,提供的语段对作文的意蕴——珍惜拥有与不断进步——进行了限定,考生可以从其中一个方面或结合两个方面立意作文,也可以从换一种思维(角度)切入写作,从这个方面来讲,考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2.理性与思辨性。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文字材料具有鲜明的思辨性生活哲学意蕴,凸显了生活的对立性、两面性,进而指向了考生对生活的两种态度:珍惜拥有、淡泊宁静与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同时,这也是个理性的命题,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换一个角度思考生活。命题者的意图,肯定了90后对生活的思考与辨析。

3.人文性与价值性。

高考作文命题的目的是通过考生文本表达,不仅考察考生的文才、气质、胸襟,更是考察他们的人文素养、价值观念和思维特质等。今年作文命题内容上注重对考生的个人成长的导向,要求考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命题者还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做了考察,理性地体验、思考生活,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4.全体性和主体性。

命题的难度适中,这有利于所有考生审题立意,进而个性表达。作文命制,面向全体考生,考察考生的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符合考生的年龄阶段特点和思维特质,能激发考生的共鸣。“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这一重要提示语,尊重考生的主体性地位,让考生有空间自主立意,自主构思,自主表达。

三、解题

作文命题一方面揭示了人生处世的两种态度,属于二元对立命题,关键词是“拥有”与否的对立,其内容比较宽泛,可以是青春与梦想、物质与精神、生命与成长、情感与社会、思想与信仰等写作角度;另一方面考察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中找到合适的角度与意义:物质(金钱、权势、名利等)缺乏与精神(善良、诚实、自信等)拥有、珍惜拥有与不断进取、安于现状与志存高远等。同时,作文要求“你有何感悟和思考”,在选材上可以是有成就的文化名人,也可以是普通平凡的草根民众,也可以是“你”身边的人事。考生选取的材料后,最终要回到“你”的生活上来,体现出“你”(考生)的人格美,引发读者(阅卷者)的共鸣。

四、结语

作文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能激发学生敏锐的感受生活、思考人生的能力,它唤醒着学生本真的表达欲望,能让学生通过作文,展现自我意识的独立、思维的敏捷与深刻、自我感受的个性鲜明,是回归人文的体现。这个命题,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自我成长的思考又迈开了一步。

高考满分作文:

知足云天淡,进取风雨行

经常想想自己拥有什么,这就是知足;而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这又是不知足,不满足,不知足不满足就会去进取、追求。人生就是行走于这两面之间的,一方面要知足,另外一方面又要不满足。何以言之?

  知足是针对物质享受、生活待遇等方面而言的,是针对名利、私欲等方面而言的。而不满足则是针对理想、事业,精神境界、人格品位等方面而言的。人生这两方面的知足和不满足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先说说知足吧。人要知足,才会快乐、幸福。社会之大,财富多寡,是不可能均等的。任何社会均有贫富差别,不可能人人生而一样。如果一个人,他老是去往高处看,往上面去比,他必然产生烦恼,产生痛苦,他会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别人大鱼大肉,他只能粗茶淡饭;别人锦衣绣缎,他只能粗布短袄;别人宝马香车,他只能徒步而行……攀比是痛苦的根源,欲望是人生的大敌。

不去攀比,去除欲望,在生活方面,在名利方面,淡定从容,清心寡欲,你才会感到天高云淡,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知足,而且只有知足才能给你带来快乐、幸福。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穷人往往快乐,富人却常常痛苦。为何?就是因为穷人容易知足,而富人很难知足。

再说说不满足或进取吧。人,毕竟是高等动物,除了吃穿住行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外,毕竟还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事业、理想,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等等。在这些方面,要永远地不满足,要永远地追求、进取。

  人称“数学鬼才”的刘路从小就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爱好数学,钻研数学,但又不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他一如既往,矢志不移地追求、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最终有所获——破解了“西塔潘猜想”——震惊世界,一举成名。他说他还要走得更远。

  上演“草根传奇”的林书豪,开始只是个“板凳球员”,是他的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坚持精神,打开了他通往“罗马”的大门。林书豪的追求、坚持几乎达到了极限,像他这样怀揣NBA梦想,不停辗转各球队试训,哪怕只为一个板凳上的末席名额的球员,在美国大有人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可林书豪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他最终成功了,他表示,不管路途有多少风雨,都永不满足,去取得更好的战绩。

  人生均如此,一方面要知足,知足才能常乐,知足才有幸福;一方面又要不满足,不满足才会去追求、进取,才能抵达人生中的一个个风景如画的高地。

  【点评】

  本文题目富有诗意,入题非常快,没有啰哩啰嗦的左解释右阐述。文章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观点:人生就是行走于这两面之间的,一方面要知足,另外一方面又要不满足。紧接着,从这两个方面入论,主要采用了分析论证和举例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数学鬼才”刘路的事例和“草根传奇”林书豪的事例非常新颖、生动而典型,颇具说服力。全文层次清楚,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观点辩证,语言优美,论述大气,不失为考场佳作。(点评:李弗不)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分20分 + 表达分15分 + 发展分15分 = 总分50分

参考文:

  要知足也要不满足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而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去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细细想来,确实如此。当你失去的时候,不要耿耿于怀,懊恼不已,不如享受自己已有的,也许会轻松许多。当你已拥有了自己渴望的东西,回顾一下,是否失去了什么,还欠缺什么,切忌不思进取。

  面对苦难,知足让自己更加愉悦地去克服它。知足常乐,知足,苦难的止痛剂。

  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终究只是个普通的人。他不是神,有过迷惘,想过轻生,但他终究是战胜了自己。尽管自己不能像刘易斯那样在赛场上跨过鲜红的终点线,但自己还有头脑,还可以畅所欲言。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感,化作一泓沁人心脾的清泉,浸润着世人那干渴的心灵。正因为知足,他乐观地面对苦难,从容地面对死亡。如果当初他屈服于苦难,不懂知足,又何来今天。

  “如果这一生不幸,我希望有来生,如果这一生是幸福的,我今生已是满足的了。”是啊,没有高官厚禄,但我有怡然自得、无拘无束,没有健全的身躯,但我有灵活的大脑。知足让自己活得更潇洒。然而,面对苦难要知足,却不代表凡事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锐意进取,不满足于一点小小成就,才可能绽放人生的光芒。

  同样的起步,却有不同的终点,原因在于取得成绩时的态度,沾沾自喜终究止步不前。明确目标,更加不懈地为之奋斗,才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面对成绩,不满足让自己更加充满斗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拿破仑的话告诉我们,不满足是成功的前提。爱迪生用智慧点亮世界,袁隆平用汗水使饥饿远离,贝多芬用血泪感动世界。是什么让他们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是不满足。不满足让爱迪生实验几千次仍不言弃;不满足让袁隆平田间挥汗,几十年如一日;不满足让贝多芬失聪后仍不舍不弃。知足,让伤痛化为力量;不满足,让平庸蜕变为伟大。知足却不满足,让人生的麦田收获迷人的黄金。

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就这样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语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只会令自己郁闷,自寻烦恼。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梦想,他们原本是为了让自己更快乐,却在追寻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快乐,即使后来成功拥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乐的,何苦呢?很多人为了名利放下亲情、友情,等到后来才明白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这些都已经消逝,再找不回来了,因此他们只能空悲叹。不知足常悲,因此我们不要不知足,否则只会令自己后悔。

  知足常乐。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你会学会知足,同时,你也会快乐起来。唐伯虎曾写下“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与仕途擦肩而过,唐伯虎没有悲伤,反而对自己的田园生活感到快乐。“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纳兰容若的恬适生活令他沉醉,他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所以他是快乐的。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豁达乐观令世人感慨,虽仕途不顺,但他不过分悲叹自己,反而生出这样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的柳三变吗?“你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话,即刻就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自己的内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却成就了两宋的大词人,璀璨了两宋文坛,照亮了宋词的前程。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你就会快乐的。

 

  人生就像一场梦,要做个好梦,就得带着微笑,多看看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拥有多少珍贵的东西,怎么会不快乐呢?

不断追求,不断进取.

  “不要老想你拥有什么,要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我对此言特别有感触。我觉得,一个人,的确应该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

  想自己没有什么,是侧重于学业或事业、精神或灵魂等等方面而言的。通俗地说就是,人要不断地追求,要不断地进取,才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完美。

  同样是人,为何会有差别,会有高低不等呢?主要是看人的自身努力、进修等如何。人,从娘肚子里生出来,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但越长大区别就会越明显,为什么呢?因为后天的进修、学业、追求等情况不同。为什么有的人成为了贤人、伟人,而有的人却止步于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呢?都是后天学不学习,努不努力,追不追求,进不进取使然。

  常常想想自己没有什么,自然就会促使自己去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进取。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也可以说是多想想自己的短处,自己的不足方面。反省,才会进步;自满,永远是止步。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越快。”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贝利一生共踢进了一千多个球,记者问他哪一个最精彩,他说:“下一个……”

  我平时最喜欢《周易》中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俗地说就是,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我还喜欢另外一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人只有在不断地追求中才会感到持久的幸福和满足。追求永远超过狭小生活圈子之外的更有用的东西。

  没有追求的人,必然是怠慢的。让整个一生都在追求中度过吧,那么在这一生中必定会有许许多多顶顶美好的时刻。追求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

                               找回童年
    某一天下午,坐在返校的公交车上昏昏欲睡。突然间,周围热闹了许多,睁眼一看,身边全是小朋友,背着书包,戴着红领巾,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我的耳膜。她们说笑着,吵闹着,男生女生开着玩笑,好不热闹。
   
某一个小朋友问:“老师说哪个周末去踏青?
   
一个小朋友顿时说:“不行啊!我周末都要练钢琴!我妈说钢琴很重要,以后很有用的。”
   
另一个声音说:“我也不行,周末要画画。现在要学水彩画了,过一个月要去参加市里的比赛。”
   
顿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为了赶走瞌睡虫,我把身边的小女孩拉近,问道:“你们知道什么叫踏青吗?
   
她说:“不知道啊。不过,老师说就是去公园玩。”
   
“我知道,我知道。”旁边的小孩抢着说,“踏青就是去野外玩。我妈妈说的。”
   
“那你妈妈带你去过吗?”我问知道的那个小孩。
   
小孩说:“没有,放假的时候都要学舞蹈。妈妈每回说春天带我去,都没有时间。舞蹈老师总是说春天是身体开展的时候,这时候舞姿的效果是最好的。”
   
“你们每个人周末都要学特长吗?
   
“我们班很多都学的,周末和假期都排得满满的。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都要补习功课,然后就是练习自己的特长。我星期六上午会去学英语,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就去跳舞。”
   
“那你们平时看电视吗?”我很惊讶她们的时间安排的这么满,似乎比我们还忙。
   
“会看啊。补完功课就看。”
   
“那什么时候睡觉呢?
   
“晚上九点半。”
   
“那你们看什么电视呢?动画片?
   
“恩,看《网球王子》、《喜洋洋》、《奥特曼》。有时候还跟妈妈一起看电视连续剧。”
   
“电视连续剧,你们看的懂吗?
   
“看得懂啊。妈妈说少儿不宜的时候,就让我闭眼,说电视剧里的姐姐很能干的时候,就要我向她学习,看到里面跳舞的姐姐,就说我以后也要那么厉害。”
   
“那你看过《黑猫警长》、《聪明的一休》吗?
   
“没有,没看过。”
   
正当我还要问下去的时候,突然小朋友被另一个话题吸引过去了。只听见一个小朋友说班上的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很要好,顿时小朋友们都一边说“羞羞脸”,一边起哄。一个小朋友为了证明那个事实的真实性,:“我看到他们两个亲亲了。”
   
我问小孩:“你们知道什么叫爱情吗?
   
小孩用鄙视的眼神看着我,:“姐姐,你当我们没智商吗?”接着她转向小朋友的那边,:“我们以后不理莹莹了。哼,她不过就是家里条件好,又不漂亮,学习成绩也不好,怎么能做他的男朋友啊!
   
听到这,我已经无话可说了。看着这群小孩,只能感慨小孩的早熟。能够知道现在学特长是为了以后好;不知道纯粹的动画片,却知道那些情情爱爱的电视剧;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偏信传言,且讨论男女朋友……他们的童年就是这样过去了?
   
我们的童年在野外长大,爬山,睡草地,认识花草植物,有时候还去品尝花茎、花汁的香甜。有时候,和小朋友们一起躲猫猫、猜字谜、踢毽子、跳方田……我们看动画片,看《黑猫警长》说以后长大要做警察,抓坏人;看《聪明的一休》就羡慕一休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看到《舒克与贝塔》就想要做个诚实的小孩,觉得小老鼠也很可爱。
   
可是,现在小学生是怎么了?没有小孩的纯真和可爱,没有天真和烂漫,却呈现出我们成人的世界。从穿着打扮,到说话的语气无不仅让人在感叹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的同时,也感叹现在孩子的早熟。连智力都尚未完全发展的他们,怎么能懂得人类的感情的伟大,怎么能懂得本应当属于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纯洁,怎么能懂得他们整个人生中最纯真的年代?
   
童年,这个美好的年龄段,是一个塑造人性的时期。本如一张白纸的他们可以被描绘成五彩缤纷的水彩画,灿烂而夺目,却因为家长人为地加入,让他们的色彩被改变,灰暗而惨白的统一色。能否为他们找回童年,正如将那灰暗而惨白的颜色更换为炫亮而夺目的彩色? 1457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