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教学设计

 香喷喷的芒果 2013-12-05
(2011-07-25 18:31:59) 

一、本专题的总体教学设计

  • 课标要求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渐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

(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 知识线索

1个性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个原因:二战爆发的原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

3次突袭:德军突袭波兰(1939-9-1)

德军突袭苏联(1939-6-22)

日本突袭珍珠港(1941-12-7)

4次会议:1943年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

1945年  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5个节点:爆发、进一步扩大、最大规模、转折、胜利

  • 高考四项基本能力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二、本专题的重点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策略

  • 学习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特点

(2)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3)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二战的历史教训

  • 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发展。

3.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4.英、法、美推行绥敬政策和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 二战的特点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

2.1935~1936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3.1936~1939年,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4.1939年9月初,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特点:德意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迅速发动一系列武装侵略,由局部战争迅速扩大为世界性战争。

  •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1.建立前提:德、意法西斯侵略成为全世界人民公敌,威胁英、法、美、苏等大国利益。

2.绥敬之害:1931-1939年间,英法美在亚欧推行绥敬政策,苏联与德、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助长了法西斯侵略。

3.美国政策的调整:1939年修改《中立法》,为英法购买军火打开方便之门,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各种援助。

4.《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美英苏发表《大西洋宪章》,宣布不承认法西斯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

5.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 二战的影响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德意日被彻底打败,英法被严重削弱。

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欧亚出现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社会主义阵营力量壮大。

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系列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还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分化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形成了以“冷战”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关系格局。

  • 二战给世界人民带来深刻的教训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2)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挑战。

(3)所有国家都应走和平发展道路,侵略扩张导致灾难。

(4)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 本专题学习难点

反思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

英法的绥敬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两次世界大战的相同点:

(1)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背景、原因)相似

①共同原因之一: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根源在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②整体世界的形成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可能。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世界大战促进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结果和影响相似:两次世界大战均给世界造成损失和灾难;都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衰落。

(3)都壮大了美国的实力。

(4)都促进了战后国际关系的调整,战后都形成新的国际关系格局。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动摇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则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奠定了两极冷战对峙格局的基础。

(5)都促进了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一战催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帝国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例如德国发生了十一月革命,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使欧亚产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殖民体系崩溃。

(6)战争教育了世界人民,战争争取和平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 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不同点:

1.战争爆发的背景不同:

1)一战爆发前,世界只有资本主义体系;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分化组合结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巴尔干地区作为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成为引爆战争的火药桶。体现的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2)二战爆发前,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外,还存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以其掠夺性而引发战败国的不满,成为酝酿新战争的温床;而该体系的反苏反社会主义的基调成为英法美等大国放纵法西斯势力坐大继而阻碍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重要根源;日本在华盛顿体系之下受到压制,加之军事封建性制度的急剧膨胀,使它走上法西斯道路;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利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使得其法西斯侵略扩张不断得逞;而法西斯势力与英法美之间的矛盾注定法西斯势力一定会向其开战,这样最终导致二战的爆发。

二战体现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有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法西斯主义之间的矛盾;法西斯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法西斯主义与一切被侵略国家和人民间的矛盾等等。而一战体现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战争责任不同:一战是战争双方共同挑起的;二战是由德日意三方挑起的,被侵略国家被迫应战。

3.战争形式不同:一战前双方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萨拉热窝事件后,战争很快爆发。二战经历了由局部战争向世界大战的转变。

4.战争的目的和性质不同:

1)一战时交战双方的目的主要是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双方进行的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2)二战时,法西斯国家不仅要打败对方,而且要征服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建立法西斯制度,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与之相反,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人民,进行的以打败法西斯、争取人类和平与安全为目的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5.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同:

1)一战战胜国把战争责任推到德国为首的战败国身上,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未追究个人的责任。

2)二战后处理战败国的基本精神是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非军事化,在战败国建立民主体制;追究个人责任,审判战犯。

6.影响不同:

1)一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战争灾难,对人类心灵产生巨大创伤;所建立的战后世界秩序仍然体现大国压迫小果、强国控制弱国、战胜国掠夺战败国的帝国主义原则。

2)二战不仅打败了法西斯主义,更教育了世界人民,使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所建立的战后世界新秩序尽管仍体现大国主宰,但较多地倡导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关于“绥靖政策”

1.含义:“绥靖政策” 的含义是“一战”后西方大国的统治者为了确保既得的根本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妥协政策。

2.原因:

1)英法尽管同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2)战后英法两国国内政治状况也极为复杂。凡尔赛和约对德国规定了颇为苛刻的条件,这不仅引起了德国方面的不满,在英法两国相当一部分居民中也造成一种负罪感,他们对战后德国出现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采取一种容忍的立场。

3)第一次世界大战充分显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它导致了交战国军队和人民的大量伤亡,严重破坏了交战国人民正常的经济生活,因此,战后在英法等国中出现了一种鼓吹不惜代价避免战争的和平主义思潮。

4)30年代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内阁更换频繁,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英法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本能仇恨,对弱小国家的固有蔑视。在一个时期内,希特勒竭力造成一种似乎惟有共产国际,惟有苏联才是德国敌人的假象,英法统治集团相信了这一点。

  • “绥靖”表现

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英法控制的国联未制裁日本。

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未对意禁运石油等重要物资。英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军使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不向双方运送武器,实际上有利于意大利。

3)1936年,西班牙爆发内战,德意援助叛军,公开武装干涉。英法采取不干涉政策,禁止西班牙内战双方购买武器过境,但对德意向佛朗哥提供武器听之任之。美国继续实行“中立法”。

4)1938年9月,英、法、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企图祸水东引,绥敬政策达到顶点。

  • “绥敬政策”的影响

“绥靖政策”的最大影响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增强了其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地位,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二战爆发后,英法对德宣而不战的“奇怪战争”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继续。绥靖政策的主要执行者英法先于苏联遭到了国的攻击,法国的沦亡是法国统治者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直接结果。

  • 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于苏联而言,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客观上确实有利于法西斯侵略的一面。

    1)苏联与英法关于建立集体安全的谈判迟迟未能达成一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法“祸水东引”的反苏企图更加昭然,苏联对英法更加不信任,为了自己国家的安全,重新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始缓和同德国的关系,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苏联摆脱了遭受德日两面夹击而又孤立无援的境地,给英法祸水东引的阴谋以沉重打击。同时,苏联也避免了首先卷入战争,赢得了备战的时间。

    2)当时二战已迫在眉睫,苏德签订条约使祸水西指,使德国免除了进攻西欧国家的后顾之忧,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特别是该条约附有秘密附属条约,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瓜分第三国领土为代价,是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体现,与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并无实质差别。

    3)尽管法西斯侵略有其内在的驱动力,但大国对其侵略未加及时的约束甚至放纵,是加速二战爆发并在爆发后一段时期内法西斯占尽优势的重要外因。

  • 二战的进程

    1)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扩大标志:1941年6月,德国突然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3)转折的标志:1942年夏到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者,又是二战的转折点。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阿拉曼战役是北非战役的转折点。

    4)胜利的标志: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 二战对后世的借鉴意义

    1)为了赢得战争,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不仅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力量,弥补了单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足,而且使得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潮流。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要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形成了抑制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因素。

    2)“妥协”意味着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意味着各国在捍卫自己核心利益的同时,必须承认和照顾他国的合理利益,意味着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中的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三、结合案例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一课的教学设计

  • 课程标准: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历史教训。

  • 课标化解:

1.知道德、日法西斯所犯的主要暴行。

2.知道二战造成的主要危害。

3.认识法西斯集团失败和反法西斯同盟胜利的原因。

4.认识二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5.培养学生从和平角度反思战争,从战争角度审视和平的思维意识。

  • 教师在讲述本节课时应注意一下三个问题:

1.指导学生正确判断和认识战争性质,正确认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2.指导学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增强历史课程的时代性。

3.要注意评价方法与观点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本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如何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2.教师如何进行课程资源的重组与素材的选择。

3.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理解二战的性质、教训,胜利的原因、意义及影响。

  • 尘埃落定话战争——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影响等有关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一柄多刃剑,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过考查上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性质、影响,展示材料,呈现情景,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路径、方法和手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灾难等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的珍贵,为了和平必须进行不懈的努力的抗争。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其他方面的影响的学习,认识到尽管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不尽是负面的,但这决不能成为歌颂战争、感谢战争和发动战争的理由,从而使学生明了为了和平自己应担当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的正负影响之间的关系。

  • 如何让有效地课程资源为我所用?

1.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科学合理地优化教材结构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在利用可开发课程资源取向上,要做到“因人而异”、“因课而宜”。

四、如何使历史教学体现学科特色?

  • 教师在处理教材重点难点时,要富有学科特色,主要反映在以四大方面: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课堂语言感染力强,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

2.教学史料选择恰当,创设学习情境,史料教学法得以充分展现。

3.情景问题设计合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三维目标得以有机结合。

4.以学生研究性学习为载体的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 对史料的选择应坚持三个原则:

1.典型性:史料的选择首先立足于基础知识,应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来选取。

2.针对性:史料的选择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应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

3.多样性:尽可能选择不同种类的史料,做到文字、图片、口述等史料兼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