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语文课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初中语文新课改之感言

 怡蘭轩 2013-12-0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新课改,我感到非常荣幸。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我校实行课改已有一个多学期。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校的老师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积极探索出了适合我校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下面,我代表我校语文组,就自身最突出的两点感受与大家商榷。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别让“讨论”成装饰
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一个人的学习力量是单薄的,必须重视小组间每位成员的力量与智慧。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得到张扬,又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改理念的影响下,老师在课堂上明显的变化和突出的做法就是几乎都有了小组的讨论交流。他们先把问题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二三分钟后,提名个别学生代表发言。学生答不上,答不准,老师作以否定,就把答案告诉学生。作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这一方式,我觉得应该没什么不妥。然而却有很多老师在设计小组讨论这一环节时并没有将讨论真正落到实处,为讨论而讨论,形同虚设,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因而讨论也就成了课堂上的一种摆设,一种时髦的装饰品。这样的讨论,只不过是多了一个程序步骤,师生的思想、心灵、情感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互动交流,这与以往教学“我讲你听,我说你记”式的“权威论断”应该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何思考,怎么辨析,从不知到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学生还是没学会。
我认为,在实施课堂小组讨论活动前,问题的设计要精当,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有启发性,有层次,有坡度,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光,使其打开思维联想、想像的闸门,“蠢蠢欲动”。能有争议更好。在全班交流时,不能只提问能力强的学生,还要照顾到中低水平的学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不是旁观者。学生的回答正确、合理、新颖,要真诚地给予表扬鼓励;出现偏失时,不要急于否定、打断,先让他把观点、理由充分表述完整,以便掌握他思维的方向,出错的症结。有异议时,勇于让学生展开辩论。当学生的认识基本一致,切合要求时,讨论活动方可结束。若仍不能统一时,可安排课后再思考,查资料,再辩论。时间允许的话,最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谈谈收获。要使多数学生有“原来是这样”“我怎么没注意到”“我怎么没想到”等等感悟和体验。整个过程应以使学生有所得为原则。
小组“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为学生创造了民主平等、互帮互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认识,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合作学习时,常发现有的教师静立一隅等待学生完成好进行下一个环节;有的教师蜻蜓点水似的参与学生的合作活动,象征性地了解一下学生的合作情况;还有的教师只关注一个小组的讨论,从始至终。我一直在思考,学生合作时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恰当呢?我认为,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但并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放任学生自由想象。因此,学生在讨论时,教师应以听、看为主,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对课文内容的掌握进度,并迅速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看哪些问题需要在全班再次讨论,哪些问题学生无法解决需要教师点拨。当发现有的小组思维不够集中,讨论的问题偏离主题时,应及时提醒学生收心,把他们引回正道,以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评价者,起的是导向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经历探索、质疑、交流、解惑,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必须参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也不可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摆设。

课堂老师别“太忙”
走过同行的课堂,看到的是同样的状态:“忙”。从上课一直忙到下课,几乎没有一刻“闲空”,嘴没停,手也没停。现在有些语文老师上课指导生字词,读完课文后,就开始了忙碌而深入的分析。分析完结构,分析主题意义,分析完重点语句,又分析艺术特色……大家都说语文老师上课太忙,太累。说实在的,老师们的确很认真,课也上得细致。可是时常有学生会分散注意力,而我们老师于是又不得不为此而牺牲“宝贵”的课堂时间批评教育,不得不为此生气发火。
课文的魅力在于思想情感和文字修辞,而学生接触一篇课文,最先感受到的应该是思想情感。这也是直接而首要的。如果语文老师先放下程式化的作者介绍,生字词指导,艰深的文体理论,繁杂的层次结构(不是不管,是安排在稍后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先感知文章的内涵,当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疑时,其积极性,主动性,主体性就得以体现了,教学目标也就可以较轻松地实现了。
我认为,语文老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从课堂上“解放自己”。自己课前课后忙,上课让学生忙。课堂上要“给足学生看的时间、给够学生思考的时间、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表达机会和展示条件”。该学生做的事、学生能做的事,就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同时,在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多反思。设计教学内容时,多问自己:我这样安排,目的是什么?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什么素质?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现状?符不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与规律?设计教学方法上,要设计学生的活动,重思维过程的训练。不能教师包办太多,不要总是怕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其实是自己包揽的太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放心,也不能只想自个儿讲得细,讲得精,尽量要让学生学得活,学有得,得有用。上每节课前,先问自己: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上课不贪求多而全,要求少而精。哪怕一节课就学一个点。活动内容要多样,要让学生忙——手忙,耳忙,嘴忙,脑忙,自己只忙于引导。要克服学生课堂参与的“形式主义”、追求“热闹”的表面现象,提高学生参与的深度。上完每节课后,再问自己:我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我的教学设想一致吗?还有什么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以及意外的收获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追求无极限,探索无止境。我想,只要语文老师们在“想”中“做”,“做”中“想”,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力求使“想”和“做”得以更完美的统一。相信语文课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的最爱。
一家之言,望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平凉九中:秦金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