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例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

 昵称3826483 2013-12-05
例谈化学试题中隐含条件的类型
长沙市第21中学 邵国光

 

命题者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敏捷而严密的思维能力,常常在题干中设置一些隐含条件,若对试题中的文字表述不作深入剖析,很可能会使思路误入歧途,得出与实际不相符合的答案。如何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就隐含条件的类型做些探讨。

 

 一、隐含在实验仪器中

 

 1.实验仪器量程的隐含

 [1] 实验室里需480 mL 1.0 mol.L-1 NaOH溶液,若用固体NaOH配制,则应称取NaOH的质量为(  ).

   A.19.2 g     B.20 g       C.29.6 g       D.39.2 g

 

解析:480 mL溶液中有NaOH 19.2 g,但实验室里无480 mL容量瓶,只能用500 mL容量瓶,故应称取20 g NaOH

 

  2.实验仪器精度的隐含

[2](1996年上海高考题)准确量取25.00mL高锰酸钾溶液,可选用的仪器是(  ).

A.50 ml量筒                 B.10 mL量筒 

C.50 mL酸式滴定管          D.50 mL碱式滴定管

 

解析:量筒、滴定管均为量器,可量取液体体积,由于量筒的精确度不高,选择量筒不符合题意。滴定管的精确度符合要求,但碱式滴定管下端有一段内塞有玻璃珠的橡皮管,由于橡皮管易被高锰酸钾溶液腐蚀,故应选酸式滴定管(下端是一玻璃活塞),即选C

 

 3.实验仪器量程与精度的隐含

[3]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制90 mL1 mol/LNaCl溶液,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  (   ).

A. 5.265 g       B.5.3 g       C.5.85 g           D.5.9 g

 

解析:若按已知数据计算,则需NaOH的质量为90x10-3Lx1mol/Lx40 g/mol=5.265 g,错选A,若考虑托盘天平的精确度,则错选B。因为实验室里无90 mL容量瓶,只能用100mL容量瓶,故需NaOH的质量为100x10-3Lx1 mol/Lx40 g/mol=5.85 g,再考虑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 g),故应称取5.9 g NaOH,故正确答案为D

 

二、隐含在实验操作中

[4]实验室用氢气还原m  g CuO,当大部分固体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质量为n g,共用去氢气为w g,此时生成水的质量为(  ).

A.8/9(m-n)g     B.9/8(m-n)g       C.9/40wg        D.9wg

 

解析:该题在题干中隐蔽一些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迷惑因素,既已知失氧的量又已知H2的消耗量,似乎有两个选项,这样析题时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忽视了隐含的信息:实验室里用H2还原CuO消耗H2的量,包括排除空气、还原CuO、冷却灼热的Cu三部分。所以题目所给的共用w g H2并不是实际参加反应用去的H2,故不能用它来计算,它是个干扰数据。剔除后,采用差量法求得答案为B

 

 三、隐含在概念或规律中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B、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两种不同的酸溶液混合,溶液一定呈酸性

  D、离子晶体也可以完全由非金属构成

 

解析:解答此题时若不能找出隐含在化学概念或规律中的特殊性,就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1)认为Cl2CO2H2SO4CH3COOH等分子晶体中含有共价键。错选A。(2)认为NaClH2O等化合物是由不同原子构成的纯净物,错选B。(3)认为H2SO4HClHNO3H2SO3等混合,溶液呈酸性,错选C。认为NaClK2SO4等离子晶体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构成,不选D。正确思路:既把握规律共性,又抓规律的个性防止运用化学规律以偏概全,对于AB例外的有HeNe等稀有元素的单质不含共价键,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如:1H2H)则是单质;对于C,例外的有2H2S+H2SO4=2S↓+3H2O等;对于DNH4ClNH4NO3等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D

 

 四、隐含在原理中

 [6]25℃PH=7(NH4)2SO4NH3.H2O的混合溶液中NH4+SO42—物质的量浓度之比是(      ).

 A、等于21        B、大于21     C、小于21          D、无法判断

 

解析:不少学生认为NH3.H2O电离会产生NH4+,从而导致溶液中NH4+浓度增大,继而推断出c(NH4+)c(SO42—)之比大于21。正确思路:打破旧知识的束缚,抓住问题的本质,因为混合溶液的pH=7,故c(H+)=c(OH);由电荷守恒原理有关系式:c(H+)+c( NH4+)=c(OH)+2c(SO42—),答案为A

 

五、隐含在组成中

[7]已知由NaHSMgSO4NaHSO3MgSNaH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a%                 B.2a%   

C.1-1.75a%            D.1-0.75a%

 

  解析:混合物中有五种元素,计算时似乎束手无策。但若能抓住“NaH合起来当Mg来考虑”这一组成中的隐含条件,问题就可简化。

 

n(Mg):n(S)=1:1,    m(Mg):m(S)=3:4

 

m(Mg)%:m(S)%=3:4,m(Mg)%=(3a/4)%,即钠、氢、镁三元素总质量百分数为(3a/4)%=0.75a%,则氧元素质量分数为1-a%-0.75a%=1-1.75a%,C

 

 六、隐含在物理性质中

 

    1.物质的溶解性隐含

 

[8]将等物质的量的SO2H2S于常温下在定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待充分反应后恢复至常温,容器内的压强是原压强的(  ).

     A.1/2  B.1/4   C.>1/4   D.<1/4

 

解析:根据题意先按反应中的物质的量找出标准,再分析可能的变化。SO2H2S两气体反应按:SO2(g)+2H2S(g)==3S(s)+2H2O(l)进行,其比例为

V(SO2):V(H2S)=1:2,气体的压强可视为0.按比例题意设SO2H2S两气体的物质的量分别为2mol,反应后SO2剩余1mol,其物质的量是原来的1/4.同温同容下容器内气体的压强之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所以题中气体在反应前后的压强之比为4:1.若只分析到这一步时,思维会受阻,导致错误。但因常温下水溶解SO2的体积比为1:40,所以SO2有大量溶解,尚未溶解的气态SO2远不及原来气体体积比的1/4,故压强小于原来的1/4

 

2.空气浮力的隐含

[9]00C,1.013x105 Pa时用一只塑料袋做实验,所得数据为:塑料袋的质量为35.23 g,充满气体的体积为0.45 L。充满氧气后的质量为35.29 g,充满某气体后的质量为35.53 g。该气体的分子式为(  ).

A.CO     B.CO2       C.C3H8        D.C4H10

 

解析:若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推论:同温、同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其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应有:(35.29 g-35.23 g)/(35.53 g-35.23 g)=32/Mr,解之得:Mr=160.观察选项,没有式量为160的物质.错误出在哪里呢?化学原理和数学运算都无懈可击,仔细想来,题给条件下0.45 L氧气的质量m(O2)=32 g.mol-1x(0.45 L/22.4 L.mol-1)=0.64 g,为什么连同塑料袋只有35.29 g?相差0.58 g.此时便可挖掘出题中的隐含信息:充满气体的塑料袋受到了空气的浮力(即气体体积与空气密度的乘积),其大小为:0.45Lx(29 g.mol-1/22.4 L.mol-1)=0.58 g.同一气球在相同条件下充满不同气体所受的浮力是相等的.所以充满某气体的气球的实际质量应为:35.53 g+0.58 g=36.11g,气球中某气体的质量为:36.11 g-35.23 g=0.88 g再按思路可求得:0.64 g/0.88 g=32/Mr  解得:Mr=44  故正确答案为BC

 

3.密度大小的隐含

[10](1998年上海市高考试题) 100g浓度为18mol.L-1,密度为pg.cm-3的浓硫酸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稀释成9mol.L-1的硫酸,则加水的体积为(  )

A.小于100 mL        B.等于100 mL    C.大于100 mL      D.等于100/pmL

 

解析:本题的条件设置比较抽象,不但给出浓硫酸的密度为字母,而且没有已知稀释后硫酸溶液的密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容易产生猜测心理而忽视逻辑推理步入误区。若根据硫酸稀释前后H2SO4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且硫酸溶液的密度随浓度的减小而减小计算求解,则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设稀释后硫酸的密度为p1g.cm-3 ,则有p1<p,因为:

(100 g/p g.cm-3)x18 mol.L-1=[(100 g+Vx1 g.cm-3)/p1]x9 mol.L-1  :

V=(200p1/p)-100  p>p1

 则有:V<100mL.答案应为A

 

  七、隐含在化学反应中

 

1.副反应的隐含

 

 [11]实验室里可用乙醇与浓H2SO41:3体积比共热制乙烯.要制得2.8 g乙烯,需乙醇的质量为(  )

 

A.等于4.6 g       B.小于4.6 g      C.大于4.6 g       D.大于或等于4.6 g

 

 

                      浓硫酸

解析:根据:C2H5OH       CH2=CH2+H2O知,需4.6 g乙醇,但制备过程中随温度的升高会出现下列副反应:

 

2C2H5OH        C2H5OC2H5+H2O

 

C2H5OH+2H2SO4    2SO2+2C+5H2O

 

C2H5OH+6H2SO4   6SO2+2CO2+9H2O,这些副反应都消耗了乙醇,故需乙醇的质量一定大于4.6 g

 

2.反应滴加顺序的隐含

 

[12]10 mL 0.01 mol.L-1的纯碱溶液中,不断搅拌并逐滴加入1.2 mL 0.05 mol.L-1盐酸,完全反应后在标准状况下生成CO2的体积为(  )

A.1.344 mL         B.2.240 mL        C.0.672 mL           D.0 mL

 

解析:Na2CO3与盐酸反应产生CO2的量与其操作顺序有密切关系。向盐酸中滴加Na2CO3溶液时,发生的反应为:Na2CO3+2HCl==2NaCl+CO2+H2O

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时,发生的反应为:

 

Na2CO3+HCl==NaCl+NaHCO3         

 

NaHCO3+HCl==NaCl+CO2+H2O       

 

发生反应的过程是分步进行的产生的CO2取决于按方程式nNa2CO3:nHCl=1:1进行反应后HCl的剩余的量。很显然,根据不同的操作顺序、不同的计量系数,进行物质的量过量分析,才能以不足的一方来计算CO2的量。本题是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因

nNa2CO3=10-4mol>nHCl=6x10-5mol,盐酸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盐酸的量都不足,故不可能再继续与生成的NaHCO3反应产生CO2,答案为选项D

 

3.反应进程的隐含

 

[13](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50 mL 18 mol.L-1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A.小于0.45 mol                          B.等于0.45 mol

C.0.45 mol0.90 mol之间              D.大于0.90 mol

 

 

解析:题干中隐含了“反应进行过程中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小”这一条件.若只考虑

 

Cu+2H2SO4()==CuSO4+SO2+2H2O被还原的硫酸为参加反应的硫酸一半,:

50x10-3Lx18 mol.L-1/2=0.45 mol.若将思路停留于此,解题陷入误区,导致错选B.事实上,随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会逐渐变稀,当稀释到一定程度时,铜就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了,所以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应小于0.45 mol.答案应选A

 

4.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隐含

[14]在含有1 mol HNO32 mol H2SO4的混合稀溶液中,加入1.5 mol Cu,加热,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体积在标准状况下约为(  )

A.5.6 L   B.11.2 L    C.22.4 L    D.44.8 L

 

解析:分析本题时,若认为Cu只与稀HNO3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O,可知Cu过量,计算得V(NO)=5.6 L,得出错误的答案A。导致失误的原因是:忽视了H2SO4中的H+Cu(NO3)2中的NO3-组合成HNO3Cu可发生反应这一隐含条件.因此该反应可用如下离子方程式表示:

3Cu   +   8H+   +   2NO3-==3Cu2++2NO+4H2O

 3mol     8mol      2mol         44.8L

1.5mol    5mol      1mol           V

 

由计算可知,H+过量,CuNO3-完全反应,NO的体积V=22.4 L,正确答案为C

 

八、隐含在数据中

1.数据的隐蔽性隐含

 

[15](1995年上海高考题) 纯净的碳酸氢钙试样在高温下分解,当剩余的固体质量为原试样质量一半时,碳酸氢钙的分解率是(  )

   A.50%     B.75%      C.92.7%      D.100%

解析:初看起来,要计算碳酸氢钙的分解率,由于原试样的质量和已分解的试样质量均未知,一时竞束手无策.但仔细分析碳酸氢钙分解前后的质量变化可知:Ca(HCO3)2完全分解时,剩余固体的质量应大于Ca(HCO3)2质量的一半,:                              Ca(HCO3)2==CaCO3+H2O+CO2

162       100

100g>162x(1/2)g 这说明题中隐含着不仅Ca(HCO3)2完全分解了,而且还有部分生成的CaCO3分解了,Ca(HCO3)2的分解率应为100%,故选D

 

2.数据的暗示性隐含

 

[16]在容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盛有2LA(g)1LB(g),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

3A(g)+B(g)    nC(g)+2D(g)达到平衡后,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1/2,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增大1/8,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n值为(  )

 A.1          B.2             C.3        D.4

 

解析:本题若按常规解法求解,则显得繁琐,解题时若能挖掘出题中隐含条件:从正反应开始建立平衡后,混合气体总质量未变,而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这说明反应后,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了,即存在关系式:n+2<4,n<2,A.无需计算可直接得解。

 

3.数据的迷惑性隐含

(1)虚设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是解题不必要的,把本属于概念判断型或规律应用型试题伪装成计算题,这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陷阱,意在声东击西,使答题者落入圈套。如想准确无误的越过障碍,必须能理清思路,化解迷惑,揭示本质。

 

[17]NaClNaBr混合物mg溶于水后,向所得溶液中通入足量Cl2,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m-2)g,则通Cl2前原溶液中Na+Cl-Br-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可能为(  )

A.4:3:1            B.3:3:1       C.3:2:1             D.3:1:2

 

解析:如果读题之后马上按已知数据列式计算,实际上陷入命题者设置的圈套。通过虚设数据,本题貌似计算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电荷守恒原理。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n(Na+)=n(Cl-)+n(Br-),只有选项B不符合此关系。立即可得答案为B

(2)多余数据迷惑:即试题给出的数据,既有必要数据,又有无用数据。无用数据的给出达到鱼目混珠的目的,常常对考生思维产生极大干扰作用。

 

[18]有在空气中暴露过的KOH固体,经分析知其中含水7.62%、含K2CO32.38%,取此样品1 g,加入到3.65%的盐酸(密度为1 g.cm-3)46.0 mL,过量的酸再用7.0%KOH中和至中性,最后将其加热蒸发,所得固体的质量是(  )

A.1.07 g     B.3.43 g     C.4.0 g     D.4.5 g

 

解析:粗看起来,这是一道关于多步反应的化学计算题,且已知数据多,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有些数据是多余的,是命题者故意设置的干扰数据。

 

对计算题而言,最重要的是分析。即:简化题意,理清脉络,分析推进,顺序求解。先作分析如下:

含杂质的KOH 1 g   3.65%的盐酸46.0 mL  7.0%KOH  溶液蒸干  固体(KCl)

(7.62%K2CO32.38%)

 

故可判断最后所得固体成分是KCl。根据原子守恒,KCl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K+的物质的量,也一定等于Cl-的物质的量。过程中只有第一步操作中引入Cl-

设最后所得KCl的质量为x,有关系式:HCl     ~     KCl

                                   36.5            74.5

                       1g.cm-3x46.0cm3x3.65%      x

 

解得:x=3.43 g,答案选B

 

(3)隐含数据迷惑:试题给出的数据比较隐晦不易为考生直接利用。考生必须具备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化暗为明,化曲为直。

 

[19] 已知由丙烯酸(C3H4O2)与己烯(C6H12)组成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1A/8   B.3A/8    C.(48-66A)/56    D.(48-45A)/56

 

解析:本题只给出了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A,而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间又没有确定的关系,似乎很难求解.但若将丙烯酸(C3H4O2)等效变换为[(C2H4)(CO2)],则其中的(C2H4)与己烯(C6H12)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C:H=1:2).

 

根据:CO2  ~ 2O,可求得其中CO2的质量分数为:11A/8, CO2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12/44)x(11A/8)=3A/8.

 

碳氢原子个数比为定值(C:H=1:2) 的部分:(C2H4)与己烯(C6H12)的质量分数为:(1-11A/8),则此部分组成中碳的质量分数为: 6(1-11A/8)/7.

 

故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A/8+6(1-11A/8)/7=(48-45A)/56,D.

 

(4)干扰数据迷惑:有些试题数据完整,若按部就班,则陷入了命题者设置的繁琐计算中,若能发现题干、选择项中某些特殊规律便能轻松作答。

 

 [20]在密闭容器中盛有H2O2Cl2的混合气体,通过电火花点燃,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冷却至室温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5.26%,则容器中原有H2O2Cl2的分子个数比是(  ).

A.6:3:1   B.9:6:1   C.13:6:1   D.10:6:1

 

解析:容器内进行的反应为:2H2+O2===2H2OH2+Cl2===2HCl;三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

n(H2)=2n(O2)+n(Cl2)。观察选项,只有C符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