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土著先民是古百越民族的一支,被称为“南越民族”。这支“南越”原著民族生活在岭南的两广(包括今越南一部)地区。而“南越”之称谓,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又称之为“南粤”。南越人主要分为三大支:一支为广东中部和北部的“南越”;一支为广东西南部、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瓯骆”;一支为广东西江流域、广西桂江流域的“西瓯”。 据人类学家测定,四、五千年前的越人和中原人的确分属不同的种族,岭南土著的种族特征是:身材较矮小,脸形较瘦窄,眼睛较大,鼻梁较低,颧骨凸出,皮肤较黑。今日之广西壮族、海南黎族还保留了不少古越人的特征。 南越民族除了以上的种族特征外,还有许多有别于中原民族的习俗文化特征。 一.习舟善水:《淮南子.原道训》云:“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说的就是百越族人不善陆上之事,而善舟水。 二.断发文身:这也是所有百越民族(包括闽之东越)的习俗。断发就是将头发剪短(中原民族认为肤发是父母授之,故不剪发),越人断发,大概与下水方便有关。文身,则是在脸上或身上刺上花纹,原因是下水后可避蛟龙之害。在柳宗元的七律《登柳州城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有诗句曰:“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柳宗元的这首律诗,说的是唐“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等五人被贬至荒蛮之南方的五个州来当刺史时的心境。柳州在今之广西,漳州、汀州在今之福建,封州、连州在今之广东。由此可见,唐时此五州仍属偏远荒蛮,音信难通之地,并且越人文身之风俗彼时尚存。 三.干阑巢居:越人用竹木材料建成分上下两层的房子,上层用来住人。譬如,今日之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就是由干阑巢居演化而来的。 四.喜食蛤贝:这一习俗延至岭南诸省之今日。 五.拔牙之俗:这是不少民族都流行的风俗,谓之“錾齿”,是成人或者婚俗的标志。 六.迷信鸡卜:商周时期,中原人用龟壳、牛骨来占卜,而岭南越人则用鸡骨,即用鸡的头盖骨在火上烤,以鸡头骨受热开裂的图文形象来卜吉凶。 七.几何纹陶:学术界认为,几何纹陶器是南方与北方的彩陶、黑陶的主要区别。而几何纹陶器最发达的地区就是珠江三角洲。 八.铜鼓文化:铜鼓在部落里,既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在祭祀、进贡、赏赐等仪式时而使用的乐器。发展到后来,铜鼓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了。可令人遗憾的是,如今只有壮族、黎族和某些支系的苗族还存有铜鼓了。 中原人之所以将岭南越人贬称为“南蛮”,除了文化差异的因素 外,更重要的原因却来自饮食方面的偏见。在《淮南子》与《史记》中,都提到南蛮吃蛇与贝壳类动物。在广东发掘的多处文化遗址的堆积层里,均发现有大量的蚬蚌蛤蚶蛳螺的遗骸。这些在汉字名称中属“虫”字部首的贝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其实,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与食物链供应分不开的。时至今日,岭南的广东己经赢得了“什么都敢吃”的饮食文化之“美誉”。而且,岭南人的“敢吃”,也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过了五岭以北。如今,无论是蛇类还是贝壳类,都早己成了北方食肆 中的席上佳馔。 说到“不洁”,时下无论南方或北方,在如今咸、淡水资源都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那些软体动物才真正地变成了“不洁”之物。但,就是这些“不洁”的动物,也仍然抵挡不住南北食客的饕餮需求。 根据《广州旧志》记载,在东周之春秋时期,周惠王命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国兼管岭南,自此,百越人开始臣服于楚,所以,广州曾有“楚庭”的别称。但这一别称后来为何又会湮灭呢?这是因为岭南文化后来的发展己非“楚文化”所能概括了,岭南文化发展到后来己经成了中华文化长河中一股生机盎然的活水。 其实,南越民族被“王化”,并非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楚国经常自顾不暇,所以一般是由楚国任命岭南人自己来管理自己。周显王时期,就是广东南海人高因作为楚国委任的总督,管理两广地区。而岭南地区也是时而认同楚国,时而又和楚国离心离德。总之,岭南地区始终未真正成为“楚文化”的一部分。 秦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赢政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并把自己称之为始皇帝。秦始皇此时也有了把岭南并入大秦帝国版图的打算。秦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赢政派大将屠睢领兵五十万进军岭南。初时岭南各部落,互不相属,各自为战,很快就被秦军瓦解了。但是,岭南的南越民族非常刚烈骁悍,他们不愿臣伏。于是,南越人又重新组织起来,他们不仅实行“坚壁清野”,以切断秦军的粮草来源,还组织部落战士成立突击队,或从山林偷袭,或从小路出击,直打得缺少供给的秦军狼狈不堪。一次,南越人在山谷设伏,利用夜战大败秦军,混战中,连主帅屠睢都被杀死了。《淮南子》记载了这场著名战役,谓“伏尸流血数十万”,这是秦军在荡平六国时都未曾遭受过的重创。于是,秦军陷入“三年不解甲弛弩”尴尬局面。而大败秦军的主力,就是广东西江流域,广西桂江流域的“西瓯”这支骁勇骠悍的南越部队。 秦军之败,除了不擅山地战和水战外,还有因五岭山脉的阻隔,造成补给线太长,致使部队给养不济等因素。鉴于此,秦始皇决心开辟水路。由是,秦政府征集民工,在广西开凿“灵渠”。通过灵渠,将湘江水引入漓江,然后又汇入珠江,这样,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就由一条灵渠沟通了。灵渠的建成,虽然出于军事目的,但它对南方的开发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继都江堰和万里长城之后,所创建的又一宏伟工程。 解决了补给的运输问题后,秦始皇便换帅再战。秦军新任主帅为任嚣,水军统领为赵陀。常言道:“换帅如换刀”,新刀就是好使。秦军换帅后,战略战术果然不同从前,不再蛮打蛮干了,而是在岭南采取了多项应对措施,譬如:“屯垦戍边”、“筑道设关”、“谪戍移民”、“与越共处”、“攻心为上”等。由于任嚣措施得当,又能结交各部落酋长,善待当地土著,因此,在赢政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中国大一统的霸业遂告完成。 据《史记.淮南王列传》记载:秦未,赵陀(时任嚣己死,赵陀继任)曾请求秦中央政府发配女子南来与秦军士兵婚配,他“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人”(上级对下级提出的数量请求,一般都是减半批准的)。但这区区一万五千女子对数十万留守岭南的秦军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如果说得俗一点,就是“还不够塞牙缝的”。由是,绝大多数秦军士卒就与当地的越族女子通婚了,后来,他们的后代血脉都融入了岭南这片热土。写至此,不禁让我想起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内陆大量招募年轻的女农垦队员赴疆支边的故事。 在秦始皇完成了对岭南地区的统一后,岭南也并入了秦朝的郡县制管理。当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其中,岭南为三郡:一为南海郡,包括了今天广东大部分地区;一为桂林郡,包括了今天广西大部分地区;一为象郡,包括了今天越南北部和广西部分地区。这三个郡都是由南海尉任嚣统管。 秦始皇在统一岭南之后四年就死了。而就在始皇帝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天下苦秦久矣”,各路义军在大泽乡的爆发中,也纷纷揭竿而起,风云际会,狼烟四起,不出两年,不可一世的秦王朝就灭亡了。 南海尉任嚣很有战略眼光,他看清了“秦为无道,天下苦之”,也看出了中原各方“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原扰乱,未知所安”,天下将有一段时间的混乱。所以,他决定不参与中原的流血纷争,而是采取据关自守,保境安民,拥兵自重,割地称王的自保策略。可惜,将军短寿,无福称王。任嚣在临终前,将如何经营岭南的计划全盘交付给了时任龙川县令的赵陀,赵陀便依计而行。遂派重兵封锁秦关,隔绝五岭南北交通,阻止战火向南蔓延。公元前204年,赵陀乘中原楚汉相争之际,正式竖帜建立了南越国。 赵陀,恒山郡真定县(今河北省正定县)人。他虽无逐鹿中原的雄心壮志,但若论治理好一个国小民寡之邦,其能力却是绰绰有余的。赵陀领军南下后,一直担任龙川县令,对地方民政瞭若指掌;再加上五岭雄关就像一道天然屏障,阻隔了中原兵燹与匪患的南伸,所以,当中原战火弥漫之时,南越国在赵陀的治理下却能相安无事。其实,南越王国的疆域并不算小,它包括了今天的两广、海南全部和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的一部分及越南北部。值此天下大乱之际,惟南越一隅,经济昌荣,国泰民安。 据史料记载与文物发掘证实,在中原战乱连绵之时,南越国却在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这样的举措,使得落后的岭南逐渐追上或致少拉近了与中原先进生产力的距离。更难得的是,赵陀对民智开发,文化扶植,也颇有贡献。这可能得益于赵陀的长寿,他治理南越国长达六十七年之久(从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37年),而这个边陲邦国总共才存在九十三年,他在位的时间就占去了三分之二还多。据记载,赵陀活了一百零一岁(公元前238年-公元前137年)。 既便如此,岭南在中原人的眼中,仍旧是属乌烟瘴气、断发文身,偏远荒蛮的不毛之地。 南越国在赵陀的治理下,汉字开始普及,粤语也作为一种独特的语系开始形成,其语言特点是中原语言结合当地越族土语,属汉越文化的混合体。故而今日之粤语,是全中国保留了最多中原古汉语的声韵和字汇的语言。 赵陀并非纯粹赳赳武夫,而是一个除了武功外,还很有文化品味和喜欢音乐的人。在岭南的历次文物发掘中,都出土了很多乐器,从它们的音乐体系上看,基本属于中原汉乐,但也加入了大量的越族地方乐器,这种南北融合的形式,正是南越统治阶层的文化取向。 当中原逐鹿完成,王朝易帜为“汉”后,对于孤悬南天的南越国,汉高祖刘邦乃审时度势,未妄动干戈。汉十一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派大臣陆贾出使南越国进行册封,赵陀欣然接受了汉高祖授予的“南越王”玉玺。从此,南越国开始对汉朝岁岁进贡了。南越国虽然与大汉宗主国进行贸易往来,但其实际上仍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司马迁在《史记.南越列传》中,是这样记录这一段历史的:“秦己破灭,陀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南越武王。高帝己定天下,故释陀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赵陀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高祖驾崩后,吕后垂帘听政,南越国与大汉中央王朝的关系恶化。究其原因,是太后吕雉改变了先帝刘邦的睦南政策,她禁止贩卖铁器农具和马牛给南越国,即使卖出牲畜,也只能卖公不卖母,使牛马等牲畜在南越国无法繁殖。赵陀三次派使者赴长安上奏,均被扣留。吕后不仅派人挖掉了赵陀在河北老家的祖坟,还杀尽了留在中原的赵氏宗族男丁。由是,南越国叛汉自立,赵陀去王称帝。但,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很久,吕雉死后,汉文帝重修赵氏祖坟,恢复赵氏宗祠,再派老臣陆贾出使南越,赵陀遂自动废除帝号,再度称臣。 至汉武帝时,赵陀己故,南越王位己传致第三代南越王赵胡手中。此时,闽越王(即东越)兴兵击南越境,汉天子在赵胡的请求下兴兵讨闽越,闽越投降,南越边境遂靖。而后,赵胡又传南越王位于孙赵兴代立。此时,南越国发生内乱,王室宗族与越族士宦发生了冲突,越族士宦拥立越族王妃所生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和楼船将军发大军分路南下讨伐平乱,战争历时一年,由赵陀建立的南越国终于在立国九十三年,传五世后,在自己内乱的引导下走向了灭亡。 尽管南越国亡于内乱,但在南越王得国近一百年的时间里,真正的岭南文化己扎下了根系,并且开枝散叶,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自西汉以后,“越族”这一族群名称是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为“粤”字所取代。但,由南越国衍生出来的独特文化和语言,却被永久的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南越国的开国之君-赵陀的不可磨灭之功绩。 在近现代中国的激荡历史中,岭南仍然人材辈出,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都是承先启后,开创历史文化新纪元的伟大人物。其后,虽然在举国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中,粤人属于全国各省中最具政治冷感的族群,但到了文革结束后的改革开放年代,粤人终于又开始重新发力,恢复了“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创造力。他们为广东,乃至全国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经济奇迹。 不可否认,如今南粤文化圈的价值取向,更认同香港。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文化和语言的趋同外,更重要的是香港的自由与法制。但是,香港的自由与法制,却让近在咫尺的粤人可望而不可及。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敢领天下风气之先的粤人,不但能继续创造经济腾飞的奇迹,还能在保持独立的岭南文化和语言特征的基础上,敢于在自由与法制的价值取向上,向前迈一大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