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大黄

 淄水渔夫 2013-12-06
不好意思啊,今天是来了病人,过来耽误了一下,今天给大家讲一,现在开始给大家讲大黄。

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

通利,这个通利水道,这个在过去呢,我以前一直看的这个原文都是通利水谷,这里写的通利水道,水沙,这个就不知道是怎么来的了,因为我按着这个意思解释吧,上回我给大家出过三个问题,先把这三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交流吧,大家关于这三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吗,有什么看法吗,可以说一下。

关于人体呢,人体是这样的,有表里之分,外在有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这是五个层次。作为一身的五个层次,这是外在的,而内在的是脏腑,脏腑是什么,脏腑是精气,脏藏精,腑行气,它是精气之所在。它是人身体这个,脏器它是流行湍急这个现象所产生的,所以呢,论人体的时候,气血就要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在,就是外在的经络论气血,一个是内在的脏腑论精气,也论气血,这是两个层次,所以说药物的话,先论的是药气,先走的是经络,感应的是经络。

天行六气啊,就是说人为什么会生下来啊,《内经·上古通天论》里有句话叫做:人生于地,为什么人生于地?人这有生以来,这套皮毛血肉骨,这套精血属于依着的部分,稟于地,悬命于天,悬命于天是什么,是内在的精气呀,它与外在的气血运行,与外在的六气时时相互感应,这外在的天气感应而生了人的六气的变化,所以人类也有六气的变化,所以《伤寒论》里以六经辩证来论治百病,所以呢,我们在论药物的时候,根据药物的偏性,所以有六经的引经,人体有六气的变化,根据一气的升降周转就是说团散的不同种状态,分为六种状态,这六种状态就叫风寒暑湿燥火。

药物呢,药物其实跟人一样的,药也是生于地,悬命于天的,不要以为好像人多贵重,人虽然为万物之灵,药物也是一样的,这个药物既然秉着天气的变化,是不是,它煎药了以后服入的话,首先它所对应的药气就会与人身体的这个气相互感应,我们人秉的是中和之气呀,咱这不说有的人先天禀赋会有偏,有偏的话就会表现为容易得某些病,不容易得某些病,在黄帝内经上已经分出阴阳二十五人他的各种秉性以及身体的各种有余,不足,这个现在我就不讲了,但是大多数人以此一股和气才是不病。

这个药物呢它秉的是偏性,它也是秉着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有所偏盛,它这有偏盛的话,一进入人体就会感应,比如药气偏寒,一服入人体后就会感应寒气偏盛,风气呢就会感应人身体的风气,所以呢我们看就是说,看到寒气不要想到寒气,应该想到有一股团结之象,就是说它是一股收引之象,看到风呢,药秉的是风气,不要想到这个风,而要想到它是一股发散的状态,它吃下去会令人的元气容易处于一种散发的状态,开达。

这个热气一样,热气也是上炎,所以呢,就是说六气各有其象,这种现象呢,我们人身体呢是得其和,得其和象所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皆不现,不现其象,外在六气盛的时候,与人体相感应,所以叫外感六淫,并不是说有一个外在的寒气钻到人身体了,邪气内入了,首先现在很多人讲就是说,哎哟,这个邪气入里了,这句话一讲,就很可能,讲的人和听的人脑子里就形成了误解了。

没有邪气,只是相互感应产生了太过不及之象,本来寒气应该是,与寒气相对应的应该是属热,与阴阳之气相互都是调和的,所以不显现,所以都归于中土,有一气偏盛了就会打乱,就会显现出来,这就大家称邪气了,其实也就是不正了,斜了,它逆向了,该走的路它不走,该升发的它升发不了,都凝聚在那,所以就叫邪气了。

所以说呢,根据药物六气不同的状况啊,我们分四气,药物其实你看,它不像人秉天气风寒暑湿燥火那么细,它只分寒热温凉四性,寒热温凉四性是不同种的,也是跟六气划分其实有类似之处的,但这个为什么不同,为什么不把它分为六种,这是因为古代人他们做学问的时候,他们的思维体系不一样,并不是说这里面有什么玄妙,就是说到时候,也可能哪一天,谁谁谁,咱们医学大成的地步以后,可以把这种五行六气或者说四气五味,各种学说进行个会通,真正的会通,到那个时候,可能就会这个学术思想就会统一一些,但是现在呢,大家就是很多种学说就是沿用由来已久,再加上又没有人有这么通透的智慧,来把它进行一贯通统一起来,如果硬要拉到一块来分可能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枝节。

所以说药有四气,秉气有厚薄吧,气的厚薄这就类似于就象征着风寒暑湿燥火各引用注六经的经气就不一样,它主要是药物用的气的话,它就走的偏于表,它就入的是气分,如果药物以味为主的话,它就走的是血分,而血分之中,它就又有厚薄之分,有厚薄之分,它入的这个层次就不一样,就象《内经》里说:味之薄者,其气发,就是说味之薄者,其气也是发散的,味之厚者,发热,就是说,味道薄的虽然入血分,它也是种通行的,味道厚的话入血分,它是泄的,所以说这两种不一样,你象大黄,《?》中讲,大黄,你少用点它是流通的行气的,你多用的话它就是泄下的,涤荡的。

所以说呢,从大黄的作用通关来看,大黄这个药是以味为主,所以我们要用大黄这个下淤血血闭,破癥瘕积聚的话,一定不能后下,一定要煎煮时间长,煎煮时间长的话,它的味道才会充分的入进来,至于说很多人在临床应用大黄的时候都讲究几克大黄要后下,我对于这个不太认同,为什么,因为大黄后下取的是寒性,是通泄的作用,而没有深一层的入于血脉脏腑之中,而这种苦寒之气重的话容易陷脾阳,导致脾阳下陷,所以说它这味药呢它久煎与后下有非常大的区别。

当然了,这个主下淤血血闭,当然是前辈像神农们留下来的一些用药经验了。主下淤血血闭寒热,这个本身这个寒热这个特点呢,寒热这在很多药中都出现,太阳病有寒热,阳明病也有寒热,阳明病有热大家容易想到,阳明病为什么会寒呢,太阳病有寒这个很简单,因为是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中现少阴,少阴是热气,太阳是寒气,太阳经这经有个特点就是从标从本,既现本又现标,所以既现太阳的标象又现本经的寒气。

这个左右路有气血之分吧,不要僵化,一僵化就不行了,你象彭子益这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吧,彭子益先生是搞逻辑思维的,他没有实证,对中医一点实证都没有,因为中医这个要实证的话非常困难,就是一般的医家都没有实证。实证是什么,实证就是精思入神,对阴阳的就是说至深的这种体会,阴阳已经变成就是说身心的切实体证而不是说脑子里这种相似对比产生出来的观念,已经不是抽象的东西,已经是实实在在的。

我讲出来的东西我说左路部怎么样,右路部怎么样,我嘴里在这么说,我心里不这么想其实,因为我为了表达东西我必须这么说,你领会到以后也是这样,你要是脑子里真以为有个左路有个右路,硬把它分成表象,对你以后可能看病有时候会引起很大的误区,你就是领会它的意思就可以了,如果硬要说,血分,血分就在左路,气分就在右路,这不能这么想。

本来阴阳是无处不在的,一动就是阴阳,谈到气分就有血分,谈到血分就有气分,三十六计第一计就是瞒天过海那里面不是讲的,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对,这句话其实比较有学问过去古人讲,就是说这个阳啊一定在阴的里面,不在阴的对面,就是说万物互相对比就产生这种大的割裂分歧了,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这样来看问题的,不是说把什么东西都搞个矛盾对立,这个辩证法,这么一搞就搞不成中医了,可以说对中医根本的道已经了不相涉了,很多后代谈中医的人谈出大问题来都在这里面。

第一点我给大家解释的就是说这个药物的入血分入气分,它是有着味偏重是气偏重偏于左重的现象,所以产生这种有入血分有入气分这种不同,当然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古人对这个问题从来没有说,没有过相类似的探讨。

古人说, 这个入血分,它就入血分,它入气分,它入气分,从来没说过为什么,看书就要问为什么,如果不问为什么的话到时候就会在心里隐隐的产生一个结,什么结,这个东西你不明其所以然,好像学了一条东西一样,过去古人不是讲“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这是我们中医历来走的道路,“为学日益,久而腹中快美”,好像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事实上是脑子里全身东西多得很,很多东西不会学以致用,不会临阵灵活变化,不知道变化之妙,存乎一心,这学了之后就学废了,就百无一用,学了一百种学问,该运用了拿起哪个都不合适,学了一万个方子,一看没有对证的。

我上回提的第二个问题现在讲一下,入脏和入腑的差别,你看,关于入脏和入腑在金匱要略里讲了这一点,就是说关于中风入脏入腑了,中风入脏即死,入腑昏不知人,这里就是讲了病气入脏入腑这点差别。

首先我给大家讲一下什么叫入脏什么叫入腑,不管是病气还是药物,药物的毒性,入脏入腑都是有明显差别的,而入脏入腑的这点差别是怎么评判出来的,是这样的,就是说什么叫脏,五脏者五神嘛,精神魂魄意,去掉精再加上志,魂魄精神志(神魂魄意志),就是说五脏各有所藏,就是神气,这五脏藏精气而不化,藏的这个五精,五精藏而不泄,一旦有脏器的这种脏精的这种泄漏的话,就会产生逆象,这时候就叫入脏。这入脏什么叫入脏,打乱了脏腑的藏精了,不管是药物的毒性还是邪气怎么样。

相反呢,脏腑的精气已经有盗泄有损伤了,这时候用药物的偏性来去扭转它来去收藏它,也叫入脏,有这种作用叫入脏,这个时候古人有很多经验都出来了,它入什么脏,它入什么脏,而且入脏还讲时辰,像《十药神书》里讲肺结核,像黄帝内经里讲,“人卧则肺窍开”,人往那一躺,不管你睡着没睡着,你一躺想睡了这肺窍就开了,这个时候有肺结核有肺痨有虚损呢,就是说肺气虚损,支气管扩张的病人,晚上临睡觉,服药便卧,过去古书都上有这一点,就是说,这叫药气归于脏。

所以入脏入腑第一个是根据人体疾病这个问题,第二是根据时辰,第三个根据药物的药性,药性必须重浊,药味必须持久,药性必须浓厚持久,要不然它走不了入不了脏,而且必须属阴,属阴的话助五脏收藏。

但是也有脏腑藏精之气藏气太过也有,藏气太过容易产生淤阻,并不是说藏得太多了淤阻这个地方了,这个时候你用姜桂附啊,吴萸啊,这些开破,这些不叫入脏了,治五脏者,半生半死。就是说凡是病关于五脏的话,附子严格讲起来的话,附子用的主要是温气,生用的话有它的辛味,这种辛味就是毒性作用巨大,我们现在一般都用的制附子,没这个味道,都用的温气,都走的是六经,脏腑的陈寒要靠现在这种附子效果难以达到,但生附子又非常危险,因为现在的附子有的弄不好,都是一些萝卜头呀什么的在里面,不好办,用过以后万一出现问题都是重大问题,这个医患矛盾也比较难以解决,所以说不到非常恰当的时机还是不要运用的为好,大家可以藏而不用,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腑气呢,腑气是传化物,满而不能藏,所以说入腑和入脏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人容易有脏腑的疾患,为什么呢,饮食肥厚,脏腑总有些消化不了的精气,老是吃各种肉食,讲究高营养高蛋白,这种浊阴的东西在里头蓄满了,他要运化呀,阳气又不足,阳气从哪来呀,阳气从脏来的,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它本身脏精不足,无法起亟所以浊阴化物化不掉,所以现在很多人为什讲吃素呢,就是这点,老吃荤很多淤浊在里面化不掉的话产生很多问题。

你像野生动物老虎,豹子,人家虽然吃那么多肉吧,但老活动,第一个老活动,第二个,每天没有这么多电视啊什么起居不节呀这些个,现代人呢就是说两大疾患,一个就是说声色有余,声色调动什么,调动五志五神,神气散乱而不得藏,神气淡散则藏的话,神气动于内,精气摇乎内,神气跟外在的东西一感应的话,精气摇乎内,精气就有泄漏了。

所以说精气一天是不得安藏,时时刻刻有泄漏,所以五脏处在精气不足的状态,阳气也就不足,这时候再吃这么多厚味,蛋白质这么些东西,慢慢的就会产生五脏的这种淤滞,淤滞时间久的话,容易受外寒就会产生高血压,容易受内淤滞比较重的话就会产生糖尿病等等疾患,这是由内淤和外淤产生的两种大的疾患。长时间劳心就会产生心脑血管疾病。

脏气和腑气是如何流行?

第二点入脏给大家讲一下,腑气是满而不能实,传化物满而不实,光是蓄满的,满了以后马上就泄,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五脏是实而不能满。六腑是因虚因实,就是说肠胃里面有个虚实的交换,《内经》里面讲,“胃实肠虚,肠实胃虚”,这是它有个虚实的变化,我们讲精气的时候就讲的是满,讲究胃肠里头化物是一种实,所以对脏腑的阴浊有推荡作用的,在古人讲苦寒泄下一部分,有的讲的入腑,大肠小肠胆胃,又根据它们就是说入胆经的跟入肠胃大小肠的就有不同的区别,就跟它们秉气的厚薄产生差别。

大黄涤荡肠胃,推陈致新,光推陈致新这个话在本经里面就出现过好几次,第一个推陈致新首推柴胡,古人称柴胡又称小大黄,第二是茵陈,这三味药对腑气的推动都有作用,都有明显的作用,所以讲推陈致新,对于现代人来说对于这种腑气有淤滞的,长期饮食肥甘厚味的,柴胡大黄茵陈三味有推荡作用,用这三味药推陈致新有时候胜过温阳药,胜过温阳补气的这些药品。

很多病人如果不推陈致新的话,他第一步用温阳药马上就会淤滞,用寒凉药越寒,用温热药就会产生发热,所以有很多病人在于这个六腑的淤滞现象,在近代有一个流派叫做通下,专门讲通下,他们隶属于活血化淤派,活血化淤派在民国非常流行,盛行,就跟我们时下搞这种中西医结合。

我们大家平常不讲,就是看的那个子午流注,看的《内经》里面也有讲药物流行的次第,那个是讲营血流行的次第,就是营气流行的次第,他讲的不是脏腑,我今天讲的是脏气流行,脏气有它不一样,脏气流行是有盛有衰的,五脏每一脏都是藏精气,每一个都像一个湖泊一个海水一样,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五脏各自像一个精气凝聚的湖泊一样,然后还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又是齐集各自的能量,各自的精气,奇经八脉是大而深广的湖泊,脏气又是另外了,也是比较深的湖泊,腑就好像是大河一样。

过去讲六经为川,肠胃为海,肠胃是大海,胆小肠这些都是大的河道的支流,人身体各种五脏之气又是深藏的地方,就像是泉水深藏在很多地方一样,奇经八脉之气又是大而深广的湖泊蓄藏的能量,蓄藏的精气,他这个五脏的精气就是应于天气四时的变化,应于海水的潮汐,我们讲五脏脏气盛衰的时候,哪一脏脏气盛衰的时候一定不要按照子午流注营血流行的次第,它那个没用,应按脏气的盛衰来。

早上起来阳气是厥阴风木之气,中午是火气,丙丁之火即心气,晚上就是肾水就是收藏固密之气,只谈五脏,不谈六腑,这个是论五脏之气的这种感应,在一天之中阴阳盛衰的这种感应,还有四季,四季大家一类比就知道了。如果住在海边,海水潮汐还有影响,这个腑气才是传化物而不藏,它的流动与饮食有关系,也与生活的规律有关系,跟地理环境有关系,吃的那个阴物化物,跟天时的影响其次。

行,下面我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下第三个问题吧。

药物的简单归经和取用部位,这个讲起来就是稍微比较简单一些,因为药物的取用部位跟归经说实在就是一个简单的取类比象,再加上一些临床应用的经验,但是经验反馈回来还是得取类比象,没有取类比象做基础的话都是不可靠的,都没有上升为这种理性的。像我们经常用的一些花呀,叶呀,其气都是浮,反为主(听不清),走表,都是以升散为主,但花不一样,有个别花就像旋复花,它升极而降,树叶的枝都讲究条达,比如四肢关节有问题的时候他就用桂枝桑枝啊,枝干啊它都走脉络,它的主干呢,一般呢药物用的都是茎,用茎的比较多,然后根茎比较多。

药物一般用根的话,它的根气都是比较收藏的,就是说它的药物的归经都是比较走阴分,阴分就是下焦之气,下焦就是肝脾肾,左三阴,但是用根的部位的也有走上焦肺的,虽然走上焦肺的,也都是往下降的,用花的都是升散的,都是往上升的,用根的都是往下降的。

但是根剂也有降极复升的,花也有升极复降的,但是都是极少数,它们再根据药物的各种取类比象,对于果实里的籽,它们就治一些疝气啊,睾丸啊,什么荔枝核啊,什么橘核啊,这都是用的取类比象的方法。

像有一味药大家非常熟悉的,瓜篓,瓜篓根是天花粉,天花粉这味药呢,白色入肺,它为根部是从肺部往下降的,这味药的药气偏于比较薄,比较浮散,比较薄比较淡,它入脏腑就趋于五脏之中阳的部分,阴中之阳,瓜篓,瓜篓实,上焦就是瓜篓皮,瓜篓皮就是开胸顺气的,瓜篓子呢,通泄利痰的,泄痰浊的,痰浊粘稠,然后胸中有郁结之气不散,它就是籽,这个籽本来就有郁结之象,用它这种现象来扩散那种郁结的部分,这是取类比象。

大家可能想,就是说,本来就郁结了,你再找个郁结的东西那岂不是更郁结了,比如过去治疗结石,或者是治疗肾病,要吃?什么的,这是引经药,这不是它的作用药,光吃这个作用小,用这个来引经效果就大了,所以取类比象有时候就是引经,引经了以后药物本身又带有它的各种特性,用这种特性去治疗它的病,用这种取类比象的形象去用的是引经。

药物本身,天下万物都存在一个同气相求,用取类比象就是说找到它们现象的共通点,契合处,然后再考虑到它们性味的弥补的地方,当然也有取类比象入肾的药,你一吃他肾病加重了,这就是这个药它虽然能入肾,但是药性不符合他现在的情况,不能够纠正逆气,反而是助长了逆气,所以致导致了这个现象。

这三个问题简单给大家讲一下,然后给大家讲一下大黄。

中国古人经常讲,夺命救急三宝,第一味药人参,第二味药大黄,第三味药附子,大黄这味药在临床上运用是非常广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临床之上就是说,对于虚损久劳或者说亡精失血的固托的这种作用,人参可以回元气,人参可以恢复五脏之元气,它可以收藏五脏弥散而元气已经溃散而不得收了,已经诸药无用,这个时候一般可以用好的人参来治疗。

所以说很多急症病人可以用人参来救命,大黄是什么,腑气郁浊不通,人参可以使气血相互为用,就是说气滞了血马上滞,大黄特性就在于这一点,不但能通腑气,主要的还是破血瘀,中风的急症病人,血压马上高起来了,血压一下涨到特别高,血气就是厥而不回,一下子气机就是厥逆上了,这个时候一定要观察腑气通不通,如果入脏的话那就不用救了,如果入腑的话,昏不知人的话这种腑气不通的话,这个时候一定要用大黄,酒军也可以,炒大黄也可以。

先通腑气,大黄这味药本身就是入血分然后通腑气的,它可以把血分的郁浊和胃肠道的郁浊整个破开,因为为什么要通腑气呢?因为大家知道,这个中风是什么中风,脑梗,脑淤血是不是,血气郁结于上,都是三阳之气降不下来了,三阳之气靠什么降,人身之气关键在于阳明,阳明之气一降,这太阳少阳之气也跟着降,三阳之气都降,所以说关键在于阳明,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腑。

所以说阳明郁结血气马上郁结,这个时候光通大便不行,还得要破血,所以说大黄这味药非常关键,一般这个时候建议,当然我建议了,我临床上对这种病人一般用什么药呢,大黄要用,生姜要用,为什么,这类病人往往下寒,大黄,生姜,第二,护中气甘草,大黄甘草生姜汤,生姜也一定要用到大,因为什么,它这一股不是浊阴,不是纯阳顶着上面,一股浊阳顶在上面,你要降浊气的话必须得生姜,大黄降的是实浊,虚寒浊气降下来还必须要生姜。

所以说用这几味药,配合用大黄生姜甘草,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是纯虚寒的病人只用生姜甘草,如果是平常肠胃壅实,元气旺盛的病人就只用大黄甘草,当然附子就不用讲了,回阳救逆,脏气整个寒结了,然后是郁阻在里面,必须要附子来开通了。

现在附子没有生附子的话已经没有这效果了,虽然没这个效果,但是还是其他药物不能取代的,就是肠胃里呢,他都积聚些什么呢,大黄,大家一想起大黄,肯定是下宿便,通大便的,治疗脏腑的痞满燥实坚的这种燥粪燥屎这些,其实不然,你看本经,它祛的不但是脏腑之间的这个郁浊,而且饮邪也可以,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转输,上归于肺,这个脾气要不能转输怎么办呢,这个饮气就会流行在肠胃之间,《金貴要略》里有个方子叫己椒沥黄丸,就是治疗痰溢水饮的。

所以说大家学这个第一步需要把内经里面,如果不能看内经觉得太麻烦,可以看黄元御先生这个五脏精气化生,这个精气怎么化生的,你知道它的路,就知道它逆过来怎么回事,他得病肯定是精气化生路逆住了,逆住了,精为浊,气为郁,痰就为饮,津液就变为郁浊痰饮,这个时候就产生了,既然知道了以后,就知道怎么样把它顺过来,它既然郁,那该排泄排泄掉,在肠胃腑中的你就要通过大便排泄掉,在上焦的就通过发汗排泄掉,在血脉的就要活血通郁浊,如果是在周身皮肤肌腠里的,就考虑用利水药。

当然了,我跟大家说一下,这个血呀,总归属于阴分,津血同源,这个津是津液的津,就是说天津的津,像临床上很多胸水的病人还有腹水的病人,他吃完了大黄以后,他饮邪走的道路从大便走,但是这里没有通道,西医他们很多人想不通,就是没有通道,这是他们一直搞不明白的,其实就是说中医讲的这个精气化生的道路一旦通了以后,就像胸水腹水马上就会转化掉,然后通于腑气,然后排泄掉。

这在过去刚才讲的那个就是说先泄后补他们这个流派之中的用药,他们经常讲到这些,就是关于转化的问题,就是说怎么样把脾气淤滞住,你首先第一个就是说要苦泄,脾阳要升发,先把脾阳升发之气要郁阻住,然后精气就能通过大肠下去,而大黄这个苦泄作用可以抑制这个,抑制住以后,本来由脾气转输到肺里郁结住的这些个痰饮水浊之气就会倒流回来,这个是关键,如果没有精气倒流的话,它不能从大便里出来,不从大便里出来,光凭利小便,光凭温中焦,健脾燥湿利湿都不管用,而且容易在胸肺之中产生痰浊的郁阻。

所以说关于十枣汤的运用,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我们学了黄元御学说知道一定要温脾肾,一定要健中土,一定要暖水燥土,但是不知道就是说暖水燥土有暖水燥土的作用,然后遏制脾阳升发有遏制脾阳升发的祛邪的作用,所以说有精有泉这个在伤寒论中表现得非常明白,仲景是大宗师,这后代医生实在是一点都没于办法比。

行,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问一下,生山谷啊,这个没什么讲的,这个只是过去古人对它的一个生长的产地的一种简单的描述,因为很多药啊,生在山阳面,生在山阴面,生在山谷,生在河畔,它都有不同讲法。

这不一定,这个可遇说:腑气的流行和精气的流行的关系。

你不能这么问,你知道吗,腑气流行有腑气流行,腑气怎么流行呢,它随着饮食,腑气有它流行的次第,脏腑都是精气团结的一个地方,你只能讲盛衰,每天有每天的盛衰,根据气候,根据每一日有它的盛衰,根据饮食的规律。

而精气的流行是什么,精气流行就是营气流行的次第,《内经》上讲的,营卫的营,营血啊,血流行的一个次第,现在讲精气流行,子午流注讲的是十二时辰对应的那个经脉,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天行健问,通常中药能够保存多长时间?

不好说,你保存好了十年二十年没问题,看你怎么保存了,每种药有每种药保存的时间,你像艾叶,艾叶就得弄上四五年以上才有好用。

营气的流行啊是应合于外在的六气的变化的,就是应合于在天六气运行的变化的,然后才有表里变化联系,它脏腑之气主要是脏气受天气的影响,腑气受地气的影响,它俩各有阴阳的不同,腑气受地气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的差别吧。

至于它们之间如何起作用,你的意思就是说它们之间会怎样互相影响,营气的流行次第对脏腑之气是营养的过程,人的饮食入胃,靠营气周流来营养脏腑之气,所以人半日不食则气少,一日不食则气衰,讲的这个就是营气的流行对脏腑流行的滋养。

行,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今天有点晚了。

营气流行不通畅的话是否可以带来表气未解?

这个不一定啊,五脏啊跟一天的太阳运行的关系上,太阳一天运行由盛到衰啊,阳气有出有入,这五脏的阳气也有盛衰,月亮有盈亏,人体六经的气血也就有盈亏,所以五脏的盛衰,跟这个一日的早晚关系比较大,这个月亮的盈亏呢,一月之间这个呢跟脏腑精气也有关系,这个六经和五脏它是表里的关系,你说是天之六气和地之五行的关系,它不是这样的。

人的饮食五味,然后收藏天地的精气,然后运化了以后藏于五脏,五脏藏精气不化,藏的是什么精气,藏的是饮食的精气,藏的是鼻气通天,外在的呼吸的天地之气,五脏藏的是这些气,五脏藏精气以后再归于肾,受五脏六腑之源,然后肾再藏精气,藏精气以后满而不溢的话归于奇经八脉,这个次第。

如果营气不流畅的话,肯定是血淤了,不会说是表证未解,这个有时候还谈不上,至于说表证未解是营卫不和,营郁导致卫闭,卫气闭阻了以后,卫气闭在那里会导致什么情况,卫气本来是要敛的,收的,卫气现在不能收了,这可能人怕冷不能卫外而为固了。

小孩受风后容易咳嗽,为什么?

这个你稍微想一想,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道理,为什么会咳嗽呢,咳嗽是因为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呢,它有两点,风气这个受了风以后,这个风气鼓荡肯定是感应什么,我刚才不是讲了吗,外感嘛,感应的是里面的营气,肝木之气是往上升达的,肝木之气要往上升的,本来小孩感冒后期的话,他脾肺之气有点弱,还没有恢复过来,这个时候再一受风啊就动了他的风木之气了,他风木之气往外一动的话,肺气的敛降就受影响了,就会咳嗽。

这个时候呢,一般以健中焦为主了,但是受风了以后如果出现营郁卫闭的情况,可以桂枝汤为主了。风从哪来,天之淫气,天之气是风邪,人感应的是什么,感应的是肝木之气,肝木之气是营血条达升达之气,外在风气盛的话,里面营血之气也就盛,营血之气要条达往上升,升的时候它不能尽生,整个气升有余而降不足的话,不是火克金,就会导致肺气敛降不足,就会导致咳咳,咳几声,没风了好了。

不要套五行,火克金,脑子里老是这些词,要求做到没有五行也没有六气,六经脏腑全都撂到一边,这个时候你才能行。

辨阳盛与阴盛请教

这都没法给你说,建议你看一看郑寿全的《医理真传》,看一看他辨阴虚阳虚的条目,阴阳本自一贯,你这么提出来问题就不太合适,而且这个题目也比较大,行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大家再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