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篇--巧借他山之石 助力转型升级——海外地区应对产能过剩之道!

 求佛如求己 2013-12-06
 
 
来源:中国水泥网信息中心 张晓烨(整理)  2013-12-03
        核心提示: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产能过剩或产能严重过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世界应对产能过剩之道,或许能对化解目前产能严重过剩起到借鉴作用。

  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历史,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重要课题。可以说,市场经济从一定程度来说也是“过剩经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在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产能过剩或产能严重过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探索世界应对产能过剩之道,或许能对化解目前产能严重过剩起到借鉴作用。

  日本:市场淘汰起到关键性作用

  治理产能过剩,日本惯常的做法是在必须淘汰一些产业时,政府会出台某种政策,让需要淘汰的工厂,尽快将劳动力、投资方向转向新产业。为此,国家也会给企业一些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甚至给一些企业以补助。然而,水泥业却没有享受这样的政策,市场自然淘汰起到关键性作用。日本建筑商不太会变更水泥供货商,各家水泥厂的技术水平大致相当,不存在明显的质量好坏之分,在能维持自己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企业便选择放弃一部分过剩的产能。如今,日本大多数水泥企业,实现了控制产能、转向环保这两个方面的转变。虽然产能过剩的问题并未根治,但情况已好转。而且在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部分多余的产能,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派上了用场。处理生产生活方面的垃圾,也让水泥厂有了新的功能,为维持水泥厂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不惧产能过剩 竞争力是制衡关键

  德国人相信和注重竞争实力。他们普遍认为,一个行业或一种产品,产能过剩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竞争实力就是没有生命力,最终必然被市场淘汰。德国政府和企业界有一个共识,对于国内落后产能,越早淘汰越主动。另一方面,德国属于工业强国,会放空一部分生产能力。这种“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企业的产能储备。德国政府认为,对于那些雇佣规模较大的行业企业,只要不是赤字经营,或者是短期虽然亏损但长期能够平衡或略有盈余,就不属于落后或要淘汰的产能。在德国很少听到对产能过剩的议论。这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即使有些产能过剩,也是缘于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是阶段性的,不足为惧。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的驱动下,企业会主动对过剩产能进行调整。德国的企业家有两大特点:一是不怕竞争,二是始终瞄准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这种特点缘于他们生存和成长的良好市场环境,而这种市场环境的主要特征就是公平竞争。

  美国:企业破产和并购重组缓解产能过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经历了三次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二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三是21世纪初期。在前两次产能过剩中,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美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都曾下降到79%~80%,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汽车、钢铁等传统制造业。为解决工业产能过剩的危机,美国采取了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升级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工业经济也开始向信息经济转型。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工业部门的生产波动对整个经济稳定性的冲击减小,而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投资增长点和工业生产增长点。在美国21世纪初的产能过剩中,2000~2002年,工业产能利用率再次跌落到81%以下。这一次过剩的产能不是出现在钢铁和汽车,而是集中于电子制造业和信息通信产业。这轮高新技术产业“产能过剩”,最终通过相关企业破产和并购重组等方式得以缓解。

  英国:通过海外输出,转移过剩产能

  通过补贴、投资、政府购买再转让、强制折旧等多种具有倾斜性和连续性的政策措施,加快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如直接由财政给予国家保留的煤炭生产价格补贴;国家拨款投资或资助传统产业的环保工程建设;对部分特殊的传统产业企业,国家直接提供一些出口信用保险、减免税政策;对部分老企业(生产技术尚可,破产会造成较大的失业动荡),采取先由国家出资买下,经过重组、发展后再卖掉的办法,实现稳妥转型过渡;实施船舶加速折旧政策,强制缩短船舶使用年限,以支持造船业加快技术改造与更新。20世纪50-60年代,英国采取通过海外投资,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等措施,把一些存在严重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低的行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减少和停止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

  印度:节约成本 提升自身竞争力

  外媒用“令人难以置信”来形容2012年的印度水泥工业,大概对于其一方面产能过剩,一方面又大规模扩张显得不可思议,但是相比较于中国水泥工业所走过的路,可以理解印度正在经历中国前几年的高速发展期,也就是群雄争霸的三国时代,大浪淘沙,唯有拥有市场最后才能立足。可以预见的是,印度水泥业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大的整合。生产商可以通过提升水泥质量,避免同质化,或者节约成本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例如,采用可替代燃料,那么在需求增长的时候同其他企业相比,就会具有竞争力。

  台湾:中小水泥业退出行业或成下游通路配套企业

  从台湾过去5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飞速成长期,大小水泥企业搭乘顺风车,赚得盆满钵满。2、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放缓直至筑顶,产能过剩,企业谋求外销,全行业顺势洗牌。3、进入21世纪,水泥工业逐步完成产业整合,台泥、亚泥两家龙头企业主导七成以上市场份额,不少中小水泥业退出行业或成下游通路配套企业,尽管市场需求呈缓慢下降态势,但是整个行业还是能够稳定获利运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