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娃娃鱼)人工养殖技术
大鲵俗称“娃娃鱼”,其经济价值很高,是宴席上的名贵佳肴,在港澳和海外视为珍稀名贵补品,其药用价值更高。大鲵不但有很高食用和药用价值,而且它对研究地质学、仿生学、动物学、古生物学和动物进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被称为“活化石”。为此,我国将它列为第二类保护动物。我国大鱿除新疆、西藏、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台湾未发现外,其余省都有分布,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为多。大鲵体呈扁筒形,分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大阔扁,前端有宽大的口裂,上下颚前缘有锐而坚硬的锯状小齿,呈弧形(上颚小齿有二排)。吻端圆,有外鼻孔一对,在上颚正前位,内与口相通,头前侧有一对小眼,无眼睑,位于头背部外侧。头顶面与腹面均有较多的成对疣状物。躯干由胸腹组成,胸部两侧称颈褶,腹两侧有较厚的皮肤皱璧,有圆形的疣粒。后腹部有泄殖孔,后腺部前后两侧有附肢二对,肥厚短而扁平,后肢长于前肢,前肢四指,后肢五趾,指趾端光滑无爪。后肢外缘有膜质的肤褶,趾间有浅蹼,便于游泳。尾较短,为体长的1//3左右,侧扁,上下方有脂肪质的鳍状物,尾端钝圆或椭圆。体表光滑无鳞,皮肤润滑,多皮肤腹,受刺激后能分泌出白浆状粘液,粘性强,在水中呈透明膜状,气味似花椒味。体色多种,随着环境和栖息地不同而不同,一般有暗黑色、红棕色、褐色、黄色、灰色、浅棕色、银白色和金黄色等,皮肤上有各种斑纹。大鲵卵呈圆球形,卵球直径6~7毫米,每个胶体球有特异的卵带连接,每两颗胶体球之间的卵带长为2~2.5毫米。刚从母体产出时为淡白色,吸水后膨胀、透明。刚孵化出的幼鲵体长2.5~3.1厘米,重约0.3克,在水中向前游动后停下来侧卧于水底,体背部及尾部褐色,体侧有黑色素小斑点。7~8天后颜色变成浅黑色,前肢棒状,开始有指的分化,后肢短棒状,尖端圆球形,半个月左右,全体暗褐色,但腹面仍是黄褐色,前肢分化出四指,后肢已有分叉出现,能保持平衡。少数仍侧卧水底,幼体在水中游动快而活跃有力。一、生活习性大鲵在野生环境中,一般多喜栖居于石灰岩层的阴河、暗泉流水及有水流的山溪的山溪穴洞内。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进出一个口,洞内较宽敞平坦光滑,但深浅不一,深的有几十米。有的栖息在地下口,没有穴居,藏身于河中游弋,成鲵多为单独栖居和活动,不集群。在流水环境中性情活泼,白天多隐藏在穴洞内,夜间活动频繁,常逆水或顺水到几公里至十几公里的河岸浅水处觅食,黎明前则又回到原穴居处。早春时白天也多外出觅食和晒太阳。仔鲵有集聚的习性。常成群在浅滩乱石缝中、水草和小土穴、石穴里嬉戏,农民用畚箕可捞获。幼鲵阶段是以浮游动物及小型水生昆虫为主。成鲵在不同的环境其食物结构不同,一般主要食物为蟹、鱼类、蛙类、蛇类、水鸟、水老鼠、虾、水蜈蚣等,胃中还有小石块,杂草、植物渣。从解剖中统计,大鲵空胃肠率高,因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反胃习性,由于捕捉的刺激,它将胃中所吞食物全部吐出,所以空胃肠率一般50%~70%。严寒之冬,大鲵一般处于休眠状态,4月纷纷外出摄食。5月已是摄食旺季,此时贪食,且十分凶恶。白天也常匍伏于河边滩口觅食及晒太阳,有的甚至爬人水田寻食。11月至翌年2月份基本处于休眠。大鲵新陈代谢缓慢,从解剖中,常有捕获后停食半月多,胃中尚有未消化完的食物。其耐饥饿力很强,只要受伤不重,用清水蓄养2~3月体重不减,饥饿一年多也未见死亡。大鲵幼体有变态现象,即从蝌蚪到完成变态需要3年时间,此阶段有外鳃。当年幼体全长3~5厘米,体重0.5~1克,第7年全长60厘米,体重1~1.5公斤。从大鲵全长与体重的关系看,前五年体长增长快,体重增长慢;五年后体长增长慢,体重增长快。大鲵的性成熟与成熟的最小型,从个体体重而言,一般雌性450克,雄性300克。但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影响,其性成熟的最小型略有差异。春夏秋冬四季雌性性腺成熟出现的最高百分比是夏季,为41%,其次是春末为31%,秋季为11%,退化卵巢为50%。从雌性大鳃性腺发育来看其成熟季节主要是夏季,当然春、秋季也有成熟者,但春季大部是属IV期初,卵黄未能充满,卵球尚未长足,其成熟系数大大低于夏季。秋季则是成熟季节的尾声,因为大部分属退化卵巢。经调查,发现大鲵生殖季节为5~9月份,其中月7中旬至8月中旬是产卵的高峰期。大鲵产卵前,由雄鲵游到雌性栖息地,选择水深1米左右的隧道状洞穴,清水可以从洞口流入其中。雄鲵进入洞穴,用足尾及头部将洞口内打扫清洁,然后出洞。在产卵时,雄鲵的前脚爬在雌鲵背的后部,雌雄同时产卵和排精,卵呈念球状,远看象一条白色的绳。有的附在岩洞水淹处的水草上,约30天左右能孵化出幼鲵来。产卵多在夜间进行,一次可产数百枚。雌鲵产卵完毕即离开洞穴,产下的卵由雄鲵监护,以免被流水冲走或遭到敌害。雄鲵常将身弯曲成半月形,将卵围住,若有敌害接近则大张其口以示威胁;也有的雄鲵将带缠绕在身体上加以保护,直到孵化出幼鲵,能分散独立生活以后,雄鲵才离开产卵场。二、养殖场的设计与建造1、场址选择根据大织的生活习性,并结合考虑生产上的需要,选择适当的场地,进行合理的设计,建造适合大鲵生态要求的养殖池,才能有效地进行人工养殖,达到预期的目的。大鲵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大鲵场地应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温较稳定(最好是10℃一25℃)、水质清洁、无毒无害、水源方便的地方。场址的选择还应考虑饲料来源方便,如肉类加工厂附近,可利用禽畜屠宰的下脚料养殖大鲵。这样既可减少饲料采购运输费用,又能较好保证饲料采购的质量;或建在水生动物如蟹、虾、鱼、蛙、资源丰富的地区,另外,还应考虑交通方便。2、养殖场的设计大鲵生长慢,且在不同饲养阶段其生长速度不同,个体之间生长差异大,加之大鲵又是肉食动物,在高密度人工饲养条件下,当饵料缺乏时相互残食现象更加严重,所以养殖中必须按规格大小分池养殖,养殖池要按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的一定比例和大小修建。稚鲵池一般1~2㎡,幼鲵池5~10㎡,亲鲵池10㎡左右,成鲵池10~20㎡左右。根据具体条件,可以按室内型、室外型设计,前者投入较大,但便于人为控制,如水温等;后者相对投入较小,称为生产型。两者各有利弊。从养殖形式看:室内型的有水族箱养殖、水泥池养殖、架式塑盆养殖、平面浅水养殖、平面喷雾式干养、人防地下室养殖、涵洞式养殖等。室外型有自然保护措施型、人工梯塘型和人工平池型。不论采取哪种设计方式,但都要搞好进排水设施、排污设施和洞穴隐体设施。3、养殖池的建造(1)稚鲵池的建造:稚鲵体小、幼嫩,对生活环境和饲养条件要求甚严,若无适宜的饲养池和一定的管理措施,将严重影响其成活率。稚鲵池最好是建在室内,面积不宜太大,一般1~2㎡就可。池最好用水泥建造,池内四周要求光滑。池壁高60㎝。,水深20~30㎝,池底要装排污孔,进排水系统要搞好。(2)幼鲵池的建造:一般采用水泥结构建造。面积5~10㎡为宜,池深60~80㎝,水深30㎝左右。池内最好用石块或砖堆成洞穴,石块和砖可随时拆除,便于检查或清扫。洞穴深度比幼貌全长稍长,宽度可使其自由活动。(3)成鲵、亲鲵池的修建:成鲵与亲鲵池的建造一般大小、深浅都相似。池大多采用水泥结构,池的面积10~20㎝,池深120㎝,蓄水深度35㎝左右,池四壁和池底要光滑,每个池要设有排水和溢水孔,溢水孔高35㎝,进水可以从池的上面用钢管加入。池的底部应设有活动的石板孔穴,供大鲵栖息。总之,饲养池要求光线暗弱,以适合大鲵畏光的特性,池水保持阴凉,水温一般不超过25℃,排灌水易控制,清污洗池方便,有利于池水清新,栖息孔洞要灵活,观察检查鲵体容易,便于饲养管理。
大鲵的人工繁殖1、亲鲵的选择与培育。选择亲鲵的标准,一是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残。二是要求达到性成熟年龄。因大鲵早期生长较慢,一般要5龄才达性成熟,此时体重400~500克,故亲鲵最好选择6龄以上、体重600克以上的个体。三是雌雄配比一般要1:1的比例,也可以雄略多余雌。亲鲵的培育是人工繁殖中的很重要一环,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选择好水源。根据大鲵生活的天然水域环境,它喜流、清、凉的水质,水温11℃~25℃;二是亲鲵培育池不宜太大,一般5平方米左右,池内要避光,阴暗;三是大小要分开培育,一般性成熟个体大小悬殊,如不进行分养,在培育中因争食发生争斗时,小的易伤或被吞食;四是稀养,投足食料。5平方米培育池一般放养5组(即10尾,5雌5雄)。培育池要投足饲料,一般以蟹、蛙、鱼或动物内脏或人工配合料等都可。2、催产亲鲵的选择。作为催产的亲鲵必须健壮无伤,雌鲵腹部膨大而柔软,用手轻摸其腹部,有饱满松软感觉,即可作人工催产用,如用手轻摸腹部有梗手感觉则不宜催产。另外由于大鲵皮肤光滑,肌肉肥厚,膀胱贮尿量多,或胃内包有未消化的食物,选择时须将鲵体托起,仔细检查,轻压后腹,挤除尿液,这样才不致于被假象所迷惑而错断。成熟的雄性大鲵,其泄殖孔周边不但有突起的乳白色小点,而且泄殖孔周围桔瓣状肌肉凸起,内周边红肿明显可见,尤其在繁殖季节这一特征更易辨认。另外,在催产前后,雄鲵能挤取精液时,必须进行显微观察检查,成熟精子,数量多,呈单个,稍加滴水,精子头尾能微微摆动或向前游动。这种精子,有良好的受精能力。一旦发现此种雄性大鲵,要重点保护,以免造成精液浪费。3、人工催产池。催产池内要求光线暗弱,池面积2~4平方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水泥池,水深为30~40厘米。池内在催产前必须清洗干净,池底铺设洗净的小卵石,池水最好微流,水清流澈透底,这样有利于观察大鲵是否产卵或产出的卵,不致于粘附泥尘等污物。催产池中放大鲵组数宜少,以利于观察。4、催产激素与注射重及方法。大鲵人工催产的激素采用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生成素释放类似和(简称LRH-A),注射时多为两种激素合用,也可单独使用LRH-A。其剂量范围是:LRH-A为26~192微克/公斤,HCG为20~40毫克或157~21731U/公斤。注射方法:从后背侧肋沟间进针,进针深度以穿过肌肉层为宜。注射激素量是根据大鱿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一般0.5~1毫升/公斤。5、催产水温与产卵的效应时问。一般在20℃以下成熟大鲵药物注射后一天产卵排精。6、人工授精。大鲵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湿法。其具体作法是:待雌鲵在池中产出卵带后,随即从水中捉起轻轻放入布担架内,并用布蒙住眼睛,然后一人用手将尾部向上稍稍提起,另一人一手端着无水的搪瓷脸盆,左手轻托卵带让卵带徐徐自然托入盆中,如遇卵带在泄殖孔内受阻只能用手捏着卵带,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力大则使卵球变形,产出也无用。当卵带托入盆中有一定数量后,挤取精液盖于卵带上,略加一3~5毫升水,再用两手缓缓进行摇动,使其精卵充分结合。待5~10分钟后,加入少量清水,过30分钟将盆中的水换两次,即可分盆进入孵化阶段。在大鲵人工授精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如下几点:先要认真检查雄鲵的精液质量。将精液挤取1~2滴于玻片上,加清水一滴,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精子数量多,呈一个一个地单独存在,其头和尾作轻微摆或向前方游动,这种精液才有活力,具有授精能力。如果精子头尾并列成束,或呈单个分散,但无任何活动,则这种精液授精能力极差甚至全无。所以,一旦发现雌鲵产出卵带首先要选好具有活力精液的雄鲵,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人工托卵时,如卵带不能顺产,不可强行用力相托,动作要轻慢,有时只能轻轻向下托力,辅助卵带产出。人工采卵,不能挤压腹部,以防卵球破裂。人工授精取卵时,盆中不能有水,因为卵遇水,接触时间长,则失去受精能力。人工授精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只宜在室内进行。再者,成熟好的雄鲵精液,如果保护好,可供多次人工授精之用。7、人工孵化方法与管理:我国首次大鲵人工催产获得人工授精卵的是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1978年首批获得的人工授精卵,曾采用微流水于盆中孵化,孵化中发现大鲵胚的卵黄膜十分脆弱,流水孵化易使卵黄膜破裂,使胚胎发育中途夭折,所以孵化率极低。1980年的受精卵采用搪瓷脸盆定时换水的静水孵化。换水加水时,动作要轻细,同时注意新加水与盆中水温差不能超过2℃,3~4小时换水一次,每盆装卵50~100颗,不宜过密。孵化管理中一般采取以下措施:①孵化用水经过沉淀,使水清洁见底,无泥杂物,这样可避免孵化卵粘附泥污,便于观察卵的发育变化。②分阶段采用15~30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卵胚3~5分钟,防止水霉病的发生。③确定专人加强孵化卵的管理,特别是神经胚阶段,卵胚易发生“贴壳”现象。这时期,每次换水时要轻微触动胶体球,使卵胚翻动,不至于长期静止在一个方向而“贴壳”。④据大鲵畏光的特性,盛卵盆应始终置于光线暗弱的环境中孵化。1978年大鲵受精卵的孵化,在水温14℃~25.5℃范围内,经历33~40天之久才孵化出大鲵苗。1980年大鲵的卵胚期为38~40天(水温14℃~21℃),孵化率56.5%。
8、大鲵的胚后发育与培育大鲵人工繁殖一般是夏末秋初。其卵产出后经一段较长时间孵化,胚胎的胚后发育已进入冬季了,从湖南开始向北走,冬季水温较低。因此,为了提高胚后的发育成活率,水温要保持在11℃~24℃范围(最好保持18℃~20℃),其自然水温达不到上述条件的,要采取一定的增温措施,如温泉、工厂余热水、室内保温、电热恒温等加温方法。大鲵孵化出膜后的胚体,其腹面还有一个较大的卵黄囊供胚后一段时间发育的营养。大鲵胚后发育可划分为如下三个时期。(1)卵黄囊营养期:这一时期的划分是从出膜到卵黄吸收完为止,历时一般30多天。初出膜形似姗抖,全长2.8~3.0厘米,体重0.28~0.3克。胚后发育30天,全长3.5~4.6厘米,体重0.3~0.8克,头向下低弯,体两侧肋沟13~14条,背深棕色,腹浅黄前肢已有四脂,后肢开始分四叉,鳃红色。体内胸腹腔已形成,食与肛门连通,囊状胃内尚存有少量未吸收完卵黄小顺粒。胃长1.7厘米,肝脏分两叶,肾脏已出现,呈线状,色肉白,心脏每分钟跳动33~35次。(2)开口摄食期:出膜一天后,由母体带来的营养物质已经吸收完毕,开始转入摄取外界的饵料为营养。这时胚体全长4.5~5厘米,体重0.8~1.3克,消化器官肠胃已形成,胃长1.2厘米,小肠3.2厘米,直肠1.3厘米,肝脏比前增大,约占腹腔1/3左右,胆囊在两叶肝之间的下端,胆汁清淡,不具颜色,呈水泡状。因此,稚鲵吞食的食物还不能充分消化,排泄的粪便残渣中,还有所吃食物的残体存在,这说明稚貌刚开口吃食由于内部器官生长发育还不完善,表现出消化力还不强,进食后两星期内,因为吞食过多,消化困难,发现有的稚鲵浮于水面,时而上下游动,感到难受不安,排泄在水中,粪便象小老鼠屎。稚鲵头已平伸,背棕黑色,腹面肉白色,鳃红棕色。此时污争的分化基本上完成,只是后肢仍是四趾。体已能保持平衡,四肢在水底可作短时缓慢爬行。(3)稚鲵定形期:出膜70天左右,全长5~8厘米,体重2~5克。这一时期,除稚统还有外鳃外,其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基本完成。此时活跃有力,触觉敏锐,但视力差。这时投喂红虫、蚊蝇、水生小昆虫、小虾等。吃食活动多在夜间,白天也吃,但有忌光的特性,常栖息于饲养池的小石孔穴中。稚鲵生活在水中虽有外鳃,但每隔1~2小时将头伸出水面进行气体交换。
、大鲵的人工养殖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用这一珍稀动物资源拓宽了新路。(一)养殖大貌的水与环境要求1、水源以清、凉、流水为好,水源上游水要无毒、无害,符合渔业用水标准。如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2、水温温度对大鲵的摄食、生长、发育及成熟起着决定性作用。摄食活动的强弱视水温而定。一般认为大鲵适宜水温是10℃~25℃,最佳水温是18℃~22℃。经养殖实践,大鲵在珠海改变了冬眠习性,全年可均匀生长。水温2℃亦摄取食物,水温低于0℃才停止摄食。3、水质:有人认为,大鲵是用肺呼吸,水质好坏对它的生长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虽然大鲵是用肺呼吸,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如水中的pH、溶氧、氯化物、氨等对它影响是很重要的。大鲵较适宜的pH值一般是6.5~7.5。新建的水泥池一般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并换水数次后方可使用。用生石灰消毒时也应特别注意。溶氧有机物耗氧一般不会给大鲵构成很大危害,但溶氧高对它生长有利,以溶氧大于3.5毫克/升为宜。另外,还注意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氯化物、硫酸盐和硅酸盐、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及余氯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4、环境:大鲵具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养殖池要避免强光照射,池内要设隐体洞穴等。(二)幼鲵的养殖1、放养池和苗种消毒: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20天待池水pH值稳定在8.2以下,才能放养大鲵苗。在放养之前池要用漂白粉或敌百虫或其它药物消毒,杀灭敌害生物。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2克或亚甲蓝0.5克兑水浸泡5分钟。2、养殖池面积及放养密度:幼鲵室外养殖池一般5~10平方米,室内池一般2~5平方米,每平方米一般养幼鲵10~30尾。3、幼鲵饵料:幼鲵摄饵能力较好,故要勤投适口饵料。幼苗刚入池后投红虫、水生小昆虫、小鱼虾鱼浆、肉浆。饵料质量要好。4、水质管理:幼苗池面积小、水位浅、放养密度较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因此,幼苗池内要每天换一次新水。换水前要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于净。使池水透明度一眼见底,pH值6.5~8.5左右。5、日常管理:幼苗人池后,每天要作好气温、水温、投料品种、投喂量、吃食情况及观察幼苗活动记录。幼苗入池后,可能由于运输或受新环境和气候的影响,10天左右时间不摄食,即使不摄食也不会死亡。幼苗池水一般保持10~15厘米深即可,池内可放些卵石、石块,以供幼苗隐身。幼苗每天要投喂饲料两次(上午8点、下午5点投料)。养殖中发现有个别弱苗时,要分开单独饲养。
(三)成鲵的养殖1、养殖池与鲵种放养:大鲵养殖分室外与室内养殖。室外养殖池可大些,一般20~50平米,池深1.2~1.5米;室内养殖池可建小些,一般5~10平米,池深0.8~1.0米。池水的进排水系统及排污、洞穴都要配套。鲵种放养前池子要泡水消毒,鲵种也要消毒。同池放养的鲵种规格要一致,以避免大小不齐发生相互残杀。2、放养密度:室外大池养殖密度应稀,一般每平方米1~3尾,室内养殖每平方米3~7尾。大鲵的生长除环境、饵料以外,与放养密度也有一定的关系:(1)密度低的组平均体重净增长及体重的增长率都高于密度高的组。即平均体重增长11尾/池>28尾/池>40尾/池。(2)养殖密度越高,其饲料系数也越大。3、饲料大鲵属肉食性动物。在野生环境中,主要摄食对象是蟹、蛙类、水生昆虫、鱼类、蛇及动物残块。其中蟹占44%,蛙类占8%,鱼类占13%,水生昆虫占有9%,其余占26%。人工养殖条件下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内陆省养殖大鲵要投淡水鱼、蟹、蛙、螺肉、蚌肉、猪肉、牛肉、羊肉及动物下脚料等;沿海省还可以投喂海水鱼类。近年,珠海利用配合饲料养殖大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管理:大鲵的日常管理是整个养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饲养的优劣与大鲵的生长速度、疾病发生率及经济效益极为密切。其日常管理即:一是勤观察,大鲵多在夜间觅食,且活动迟缓,对过于活跃的动物性饵料,捕食有一定困难,在人工条件下,要对活饵料作适当处理,且投饵以少量多次为佳。同时要勤巡池,并观察、记录生活情况。二是看水质,大鲵对水源要求较冷、清新不污染,平时需水量虽不甚大,但要有一定流动水为好。水色浑浊和透明度不够,就要换入新水。看天气和气候变化情况,便于采取有效措施。三是投喂饲料。投饵品种不宜单一,且要质好又新鲜,以免影响生长。四是大小分开、按级放养。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殖,大鲵个体差异一般很大,体质也不一样,如不按时分池,就会出现因争食互相咬斗,造成伤亡或是弱者被食。五是要注意防逃。成鲵养殖池池壁要求1米以上,池壁上方要做—T型防逃板。大鲵逃逸力最强的时间是瀑雨、雷电之时。另外,大鲵对酸碱特别敏感,养殖中应引起重视。
(四)大鲵的饲料。目前,大鲵人工养殖的饲料主要有三大类,即水产动物类、畜禽肉类及人工配合饲料。1、水产动物类饲料。包括海水和淡水中的许多鱼类及其它动物如蟹类、鱼类、蛙类、蛇、鼠、水鸟、水生昆虫等。大鲵食性虽然广,但对食物仍有选择性,喜欢吞食新鲜的饵料,不吃腐败的鱼虾。在自然条件下,大鲵胃含物中溪蟹出现率最高,在养殖中投喂中华绒螯蟹和海产蟹类,大鲵较少摄食。这可能是由于溪河中鱼类较少难于捕捉,而溪蟹较多,且行动缓慢易于捕捉的缘故。淡水鱼类中,大鲵最喜欢吃的是日本鳗鲡。26种海产鱼虾中,其中14种摄食率低于60%,是它不喜欢摄食的种类。在自然条件下,大鲵主要摄食活饵料,而人工饲养下,更喜欢摄食新鲜的死饵料。在饲养过程中,如供饵充足,活的泥鳅和螂鱼可与大织长期共处。大鲵喜吃的海水鱼超过淡水鱼,几个养殖池的119尾大鲵共投海产鱼和淡水鱼为97511克,摄食65046克,大鲵增重27953克,平均饵料系数为2.33。2、畜禽肉类饲抖。畜禽肉类饲料主要是指猪肉、牛肉、羊肉、鸡肉等及屠宰场下脚料。对于鱼类资源少的偏远山区,用畜禽肉类养殖大鲵是较理想的人工配合饲料。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大鲵,是近年广东珠海首先试用的。试验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动物饵料进行对比。饲养管理按常规方法。
经过三年反复试验,其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有较大差异:人工配合饲料与动物饵料养殖大鲵,其生长速度明显不同,配合饲料养殖大鲵生长速度比动物饵料快33.3%和37.5%。饲料系数:人工配合饲料饲养幼体为3.2,成体为2.8;动物饵料饲养幼体为5.3,成体为4.8。试验中还发现,当饲料蛋白含量高于50%或低于40%时,则影响大鲵的生长发育。另外,在饲料中添加1%的花粉,大鲵的生长速度要比没有添加粉的要快5%~8%。
促使雌雄大鲵性同步发育技术
大鲵(Andriasdav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经济价值极高。大鲵具有特殊的生殖生理特性,在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往往是雌性性成熟了,雄性还没有成熟(活体)精子,而雄性性成熟了,雌性卵母细胞已经退化,这种雌雄性发育不同步现象,严重影响了大鲵的人工催产和受精。因此,研究解决雌雄大鲵性同步发育问题,对提高大鲵卵子的受精率至关重要。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内因是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大鲵的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之间的互动平衡,它受激素正反馈的双向调节,从而促使性腺释放激素或者孕酮,促性腺激素和类固醇激素等的合成与释放,以促进精卵细胞发育成熟[1]。这是大鲵性腺发育成熟的内因。外因是大鲵仍以生存的水体温度、光照、饲料中各营养元素、水质等与大鲵的互动关系。
1建造仿自然生态功能池,实行雌雄配对养殖
亲体培育是大鲵人工繁殖成败的关键,只有发育好的亲体,选择适宜季节,采用适宜的外源激素进行人工催产,才能达到理想的催产效果。加强亲体培育提高精卵质量是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物质基础,精卵质量好受精率和孵化率高,反之则低。然而,在亲体培育过程中,亲体的饲养方式很重要,通常在室内采取三种方式饲养,即单养、混养和人工建造仿自然生态功能池饲养。单养,水泥池面积大小不等(0.5~1.5m2)按一池一鲵原则,依个体大小分养,小者居小池;混养,椭圈型或长方型水泥池,面积8~16m2,每池放养8~16尾;仿自然生态功能池饲养由3部份组成,一是饲养室,墙体开窗,屋顶用150mm塑料弯管,每8~10m2设一个排气透光孔,管口用聚乙稀纱窗布封口,防止异物入室,在光线强时用遮阳布遮盖,保持室内有微弱散射光透入,光线强度控制在100~500lx之间,平时经常开
窗通风换气,调节室内温度和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二是饲养池,规格为1.6m×0.8m×0.7m,2个或3个饲养池一组,每组饲养池的中间墙体1/3用栏栅隔开,池与池水体相通,雌雄配对,或中间雄左右雌配养,池子底部铺放1/3卵石,直径为1.0~3.0cm,供亲体在活动时增强腹部摩擦和运动机能,有利健体;三是在饲养过程中,微流水刺激,保持室内经常
有流水叮当响的声音。
据观察,混养摄食略好于单养,但相互打架,咬伤、咬死现象时有发生,疾病传染机遇大,且不利于观察;单养克服了混养缺点,也因雌雄长期不能得到信息交流不利性腺发育;仿自然生态池饲养,克服了混养、单养的缺点,做到雌雄在饲养过程中,既能互通信息,又不相互残杀,还基本上满足了性腺发育对外界生态环境条件的需要。所以对性腺发育十分有利,一般可提高“三率”(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8%~12%。
2坚持科学投喂
饲料及投喂技术直接影响到亲鲵的性腺发育程度,进而决定亲鲵繁殖效果的好坏。所以饲料及投喂必须讲究科学。
饲料主要以新鲜的泥鳅、鲫鱼为主,辅投动物肝脏,如猪肝、牛肝等。活泥鳅、活鲫鱼体内的血液、肝脏,脑垂体等活性物质有利大鲵的性腺发育;动物肝脏富含卵鳞脂,是组成动物细胞的重要物质。投喂动物肝脏,可增强大鲵神经细胞的活性,促进大鲵精卵细胞的形成。
饲料投喂,坚持“四定”。即:定位,在野生条件下,大鲵常独居一穴,有昼伏夜出习性,白天多栖居于有洄流水或暗泉水的岩洞或石缝中,夜晚则离穴外出觅食或守候在滩口附近洞穴,坐待夜行上滩觅食的蟹类或某些游往滩口嬉水的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的这一习性也未曾改变,通常白天匍伏在有微流水滴落的池底或人工洞穴中,夜晚活动频繁,大多沿池壁爬行觅食。因此,如果投喂新鲜料时应尽量靠池边或人工洞穴口边投喂,这样便于大鲵摄食。定时,投食时间一般为16∶00至17∶00为宜。定质,包括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投喂的饵料无病原体;二是投喂前做好饵料处理,即:①先观察饵料有无病变,病灶或异常情况,发现带病菌料一律不喂;②采购来的活鲫鱼、活泥鳅喂前在有微流水或机械增氧的清水池中暂养2~3d,活者投喂;③活体克氏螯虾,步足大、硬、易弄伤鲵体,且食后不易消化,应除之投喂,活体青虾、鸡尾虾,可直接投喂;④鱼块,取活鲢鱼或草鱼肉,除去硬刺,切成50g/块左右,长方形清洗血污后投喂;⑤牛肝或冰冻食物用3%食盐水浸泡30min,再用清水反复漂洗后投喂。牛肝还要仔细观察,有无寄生肝体内的绦虫,若有则不能投喂。三是饵料搭配,是饲喂亲鲵的关键。亲体大鲵性腺每年3-4月开始发育,7-8月成熟,9月后开始退化吸收。根据这一规律,人工培育亲体采取不同发育时期投喂不同饵料。12月至翌年2月,水温低(<12℃),大鲵摄食量少,以新鲜鱼块、猪肝、牛肝为宜。3-7月是大鲵性腺迅速发育成熟期,主要投喂有利大鲵性腺发育的活性物质,如活泥鳅、活鲫鱼等,占总投料的60%,活虾或鲜虾占30%,牛肝、猪肝约占10%。雄性大鲵每月还要增喂鸡、鸭睾丸一次。大鲵产卵、排精后,一般体质都比较虚弱,饵料以柔软、无硬鳞、硬刺少的活体为主,如活泥鳅、青虾、鸡尾虾等,这些饵料食后易被大鲵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全面,有利产后亲鲵迅速恢复体力,加速卵巢和精巢退化至Ⅰ期,同时积累脂肪准备越冬,为翌年打好基础。定量,是有别于商品鲵养殖的关键,亲鲵培育既要让它吃好,满足亲鲵性腺发育所需,又不能让它长的过肥。这就需要定量供应。12月至翌年2月水温低(<12℃),3~5d投喂1次;3-4月和10-11月(水温<18℃),3d投喂1次;5-9月(水温<21℃),2d投喂1次;人工催产前停食2~3d,产卵排精后3d开始喂食。其次是投喂量,依吃食、水温情况调整投喂量,一般为鲵体重的0.5%~1%左右为宜。
3适量添加VE、VC
VE、VC为天然生物抗氧化剂,具有调节动物机体新陈代谢的功能,能使机体保持旺盛的代谢,有利促进动物体的性腺发育;VE、VC能调节动物体内内脏和性腺中类因醇类激素的生物合成,从而促进亲体性腺成熟和调控胚胎发育,改善亲体生殖性能。此外,VE、VC在体内具有双向协同作用,VC在水相,VE在脂相共同发挥抗氧化和抗应激作用并提
高动物的免疫功能等。
在饲养过程中,对VE和VC的使用,要根据大鲵(亲体)的发育规律有针对性地添加,一般大鲵繁殖过后,体质比较虚弱,主要添加VC。VC有中和细菌内毒素,促进抗体生成,增强白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肝细胞抵抗力和肝解毒能力,改善心肌与血管代谢以及上述抗炎抗过敏作用,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达到尽快恢复体质,促其健康生长之目的。9-11月份添加量,每周投喂1次,每次每尾亲体50mg(一片),置入饲料中投喂。3-7月是大鲵性腺迅速生长、发育、成熟期,喂VE为主,辅喂VC。VE能增强皮肤毛细血管抵抗力,并维持正常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环及调节生殖功能。大量水产动物研究结果表明,产卵前在饲料里添加一定浓度的VC、VE可使卵质得到明显改善,进而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2-4]。VE和VC要间隔性投喂,一般每投喂2次VE后投喂1次VC,投喂量为每周1次,每次每尾亲鲵50mg(一粒或一片),置入饲料中投喂。
4搞好水温调控
大鲵繁殖率低,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雌雄性腺发育不平衡,性腺成熟过程与鱼类相反,鱼类是雄鱼在每年11-12月先成熟有精子,第二年春天雌鱼卵子才长成熟,而大鲵雌体在华中地区是每年7月中下旬成熟,而雄体在8月上旬成熟,相差20d左右,也就是说经过人工催产后雌鲵产卵雄鲵没有成熟精子(活体),等到雄鲵有成熟精子(活体)时雌鲵卵已经退化吸收。因此,大鲵性腺发育同步调控技术尤显重要,而大鲵是变温动物,它和绝大多数鱼类一样温度是影响其生长发育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水温在鱼类性腺发育成熟中有三个作用:一是直接作用于性腺,影响一些酶和激素的活性作用;二是影响性腺对GTH的敏感性;三是影响脑垂体的GTH分泌与合成。温度可以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效应。根据这一理论,在大鲵的饲养过程中,在其适宜水温范围内,将雄鲵的培养水温适当提高1℃,而雌性大鲵低1℃。刘鉴毅[5]大鲵性腺发育的周年积温为5950℃·d,一年365天,每日平均16.25℃,按雄鲵饲养水温每天高1℃推算,雄鲵可推前22d,与雌鲵性成熟相差20d左右基本持平,达到雌雄鲵平衡发育。
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在同一养殖室内可采取调节水流的办法实现,即若采用深井水饲养,冬季水温比自然水温高,微流水主要刺激雄鱼,夏季水温比室温低,流水主要刺激雌鱼;若采用水库底层水或溪河泉水饲养则要根据当时注入新水时的温度灵活掌握,若当时水源水温低而室内水温高,微流水主要刺激雌鱼,反之则刺激雄鱼。微流水量的控制以入水口至出水口处温差小于或等于1℃为宜。这样既能使雌雄鲵配对饲养,又能达到人为调温的目的,对促使雌雄性同步发育应该说是有效果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