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吕景山,生于1934年,河南洛阳人,现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吕氏为北京中医学院首届毕业生,师承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曾任山西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理事长、山西省针灸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加拿大中医药针灸学院名誉教授、新加坡康民医药针灸学院学术顾问等职。吕氏业医40年,学验俱丰,学术上继承弘扬“施氏药对”,首创“针灸对穴”;临证上主张辨证施治、中西结合、针药并施;著有《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荣获1982年度全国科技优秀图书一等奖)、《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实用针灸手册》(与杨占林合作编著)、《单穴治病选草》(吕景山、何树槐、耿恩广主编),还先后在《中医杂志》、《中国针灸》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名方】温中止痛汤 【组成】制附片10克,炒白术10克,高良姜10克,香附末10克,炒枳壳10克,干姜炭10克,醋煅大黄炭6克。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水煎,头、二煎混合均匀,早、午、晚饭后分服。 【方解】 方中附子为纯阳之品,其性走而不守,上能助心阳以通脉,中能温脾阳以散寒,下能补肾阳以益火;白术甘温补中,苦温燥湿,二药伍用,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祛心脾冷痛。白术甘缓补中,枳壳理气消胀,枳壳以走为主,白术以守为要,二药一走一守,一补一泻,相互制约,补而不滞,消不伤正,健脾强胃,消食化积,消胀除满。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功专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香附辛散苦降,药性缓和,为理气之良药,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二药伍用,名曰“良附丸”,出自《良方集腋》,治心口一点痛;明·孙一奎以高良姜、香附各等分,名曰立应散,每服6克,治寒痛、气痛、腹痛皆效。 笔者体会,二药相合,治胃脘疼痛,证属寒凝气滞,均有良效。二药取舍多少,应随症化裁,寒甚者多取良姜,少用香附;反之,以气滞为主者,则重用香附,少取良姜;寒凝气滞等同者,二者各半。干姜味辛、性热,辛散温通,散寒止痛,本方用其炒炭存性入药,用意有三:一则用其原药治疗作用;二则取其炭药的解毒作用;三则取其炭之微粒吸附于胃、肠粘膜,从而起到防腐和保护粘膜的作用,以使溃疡面早期愈合。大黄气味俱厚,大苦大寒,其性沉而不浮,其力猛而下行,炒炭醋煅之后,令其入血分,活血止痛;另一用意是为寒热错杂之证而设,施今墨、祝谌予先生常云:“临证之际,寒热错杂之证甚多,寒之不寒,热之不热者屡见不鲜,每遇此证,宜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中介药物,以沟通寒热,可收神功。” 【病例】 1961年暑月,吕氏接诊王某某,女,50岁。胃脘冷痛,前胸(心窝部)后背包裹羊皮一块,舌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先投桂附理中,继投十香止痛,再投活血化瘀,未见效,无奈请教施老,师云:“症属寒证无疑,温之不温,此乃寒热格拒也,非加中介药物沟通,实难奏效。”故于大队热药之中加醋煅大黄炭,服药三剂,果然疼痛立止。 |
|
来自: 学中医书馆 > 《187.杏林中医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