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进作风应警惕和避免三种认识误区

 太阳下的森林 2013-12-06

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广大党员干部纷纷立足实际自检自查、自律自改,在作风建设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也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赞誉。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可否认有部分党员干部在改进作风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偏颇甚至错误思想,不仅背离了中央关于改进作风的重要精神,而且损害了作风建设的先进内涵。为此,结合一些常见的错误思想,笔者认为,改进作风尤其需要警惕和避免三种认识误区。

       误区一:把“作风”混同于“不良作风”。也许因为“作被提及的“改”字,如今很多人一听到、看到“作风”,首先想到的是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重大不良作风问题。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在潜意识中简单地把“作风”跟这些“不良作风”画上等号,便有了进入思想误区的危险。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导引下,许多人“顺其自然”地认为不良作风跟自己沾不上边儿,更没有改的必要,于是坏的作风没有,好的作风也不去争取,便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介于好坏之间的“中间地带”。殊不知,这“中间地带”害人不浅,跟“温水中的青蛙”一样,人在其中待久了,便会思想麻木、机械呆板和停滞不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工作人员,绝不应只是满足于自己没有明显的不良作风,而要经常想一想自己离好的作风有多近、有多远,从思想态度到实际行动上敢于争先、勇于争优,这才是改作风的题中应有之义。

        误区二:把“作风”混同于“干部作风”。许多人把“作风”简单理解为“干部作风”,认为改作风是领导干部的事,与自己这样的普通工作人员没有多大关系,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俨然把自己当成了改作风的局外人。这种思想显然把改作风的内涵狭隘化了。干部作风的改进自然是改作风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全部。干部有干部的作风,普通工作人员也有普通工作人员的作风,清正廉洁还是腐化堕落这样的大是大非是关乎作风的问题,踏实勤奋还是浮躁懒惰这样的日常细节同样也是关乎作风的问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改进作风;其他工作人员也要严格要求、不甘落后,争当作风建设的楷模。可见,改作风其实涉及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涉及每个人的思想态度和实际行动。

        误区三:把改作风当作“阶段性活动”。还有一些人把改作风当作“阶段性活动”,思想上自然也就把它看作一项临时性的任务来对待,中央提出改作风的要求时,便口头上表表决心、喊喊口号,讲起来头头是道,落实上却空空如也,时间一久,更是把作风建设抛到了九霄云外,忘到了爪哇国里。这种错误思想反映出的是没有把个人作风建设内化为主动的需要、自觉的追求,而是始终处在一种被动的应付状态,糊糊弄弄地过,稀里糊涂地改,其效果可想而知。改作风绝非小事,它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是对党员干部行为的自律自查,是对党风政风的洗礼净化,良好的作风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也是赢得群众拥护与信任的稳固基石;改作风也绝非易事,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一劳永逸,需要有“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觉与坚持,更需要有使自己“日日新,又日新”的勇气和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