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子文 : 九龙城流动的日子

 随园天一馆 2013-12-06

在九龙城的一家潮州餐馆子,跟一帮“非典型”香港人吃了一顿非典型的晚饭,为朋友离开香港践行。

说”非典型”,是因为在座就餐的各位,都是有很强大陆背景的香港人:有八十年代就移民来港的教授,有从大陆负笈留美再来港教书的学者,还有从大陆来港留学然后留下工作的,以及专才计划申请来港工作的媒体人,只有一位香港出生的媒体人,却已从香港北上大陆发展。

要送别的朋友,是从北京来港工作一年的媒体人。互道珍重外,最集中的话题就是香港的本土意识,由这帮“外来者”在离别的场合“旁观”起来,本身也是蛮有趣的。

这家潮州馆子很地道,保留着传统的潮州酒席摆设,很简朴的厅堂,正中却装饰着金龙金凤,供奉着乡土味十足的关公。服务员清一色是老人家,会跟客人周详絮叨今日主菜,一点没有莲香楼老店欺客的架子,也跟平常香港餐厅一板一眼的“专业”服务态度不同,显得有点土,也有暖暖的人情味。

店外的招牌上,介绍这里是杜琪峰黑帮电影喜欢取景的拍摄地,大家看了都相视一笑,想起了不远处的九龙城寨,甚至想起来了电影《功夫》里的老板娘。

九龙城,原是有名的城寨,也是难民抵达后最早的落脚地,三不管的鱼龙杂处之地。在1993年被拆除之前,1898年割让九龙时留下的这块飞地,曾是天朝官员一厢情愿的“租界”,但在第二年就被英国人赶走,其后寨城一度荒废。1941-1945的日据时期,城墙被拆除,迎来大量露宿者。香港“光复”,“宝安县九龙城居民福利会”入城整顿,国民政府的宝安县长在1948年亲临城寨,宣示主权。

1949年后,大批难民从华南涌入香港,选在这个“城中村”落脚,港英政府最终完全撒手不理。1959年,城寨里发生了一宗命案。但中英互相推卸,谁都不想处理这样复杂,带有强烈帮会色彩的刑事案件。此后,九龙城寨变成了黄赌毒黑的天堂,七十年代港英一度派出3000名警察清城,但很快死灰复燃。香港黑社会电影的素材,几乎不费力气就可以直接从九龙城寨取材取景。

97前,中英达成协议清拆九龙城寨,也清拆了一个百年的故事。这段历史,在每个香港人的记忆里都有很深的痕迹,但没有人再去细细记录回望。有一次和香港一位资深的媒体人走过城寨遗址,他自自然然讲起自己小时候在城寨的黑暗街巷冒险的经历,也谈到自己的亲戚在里面讨生活的故事。

如今的九龙城寨遗址公园,对,它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公园,不再有故事,也没有记忆,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在九龙城旧址周围的棋盘状街道上,分布着四、五层高的旧楼,因为楼层不高,街道显得疏朗大方,不同九龙一般城区的逼仄拥挤。除了潮州菜,这些街道集合了好几家地道越南、泰国餐馆,是九龙有名的聚餐圣地。地道的原因,是这里有大量泰国新移民,也有很多越南厨师。

香港曾是越战后接收越南难民的“第一收容港”,由英国政府在日内瓦签署国际公约承诺,从越南出逃的难民,由第一收容港先行接收,再经西方国家甄别难民的资格,符合甄别标准的难民可转去这些国家定居,剩下的则被遣返。

第一收容港,实际上就是难民的中转站。

从1975年到香港总共收容了超过20万名滞港越南人,其中超过14万名“难民”获得外国收容,被遣返的“船民”有6.7万名,是因为没有获得“难民”的资格,才被为“船民”,身份之别也是命运之别。真正获得香港居留权的越南人只有1385名。虽然因为人道主义接收难民,香港因此负担了巨大财政开支,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却是有史以来香港首次主动参与的、也是最庞大的一次国际救援行动。

曾经因为恐惧自己土地上的政治清洗而逃亡他乡的,并非只有这些越南人,以及留下的这些地道的越南餐馆,这些地道的潮州餐馆,有人情味的潮州服务员,也是一样在不同的年代从自己的故乡出走。

到陌生的土地上,经营家乡的餐厅,这是国际难民最简便的维生手段。所以,现在的九龙城夜生活格外多姿多彩,除了地道的越南菜、泰国菜,有地道湖南人开的湖南菜,以及四面八方喜欢平易生活的人。

在这样的餐厅、这样的街道,为即将离去的朋友送别,谈起近年香港本土意识的抬头,真是不免感慨。对于大多数在外漂泊的人,“同是天涯沦落人”依然是心底的回声,要找到归属感是何其不易。归根到底,大家都是“我心安处便是家”。

那么,香港的本土源头是何处,哪里才是本乡,哪里才是故土?九龙城的日子,恐怕永远是流动的。

(责任编辑:杨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