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传感器”的高考题

 昵称3826483 2013-12-06
有关“传感器”的高考题
江苏省丰县中学特级教师 戴儒京

  传感器,是新课程标准教科书比以前的教科书增加的内容,传感器实验,是新课程高考大纲比原高考大纲增加的实验,传感器,在科学技术和现代生活中也很常见。那么,传感器在高考中考过吗?是怎样考的?回答是肯定的,请看以下几题。

 

  1.2003年高考江苏物理卷第19题(13分)(计算题,压轴题)

 

  题目:如图1所示为一根竖直悬挂的不可伸长的轻绳,下端拴一小物块A,上端固定在C点且与一能测量绳的拉力的测力传感器相连。已知有一质量为m0的子弹B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0射入A内(未穿透),接着两者一起绕C点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在各种阻力都可忽略的条件下测力传感器测得绳的拉力F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已知子弹射入的时间极短,且图2中t=0为A、B开始以相同速度运动的时刻,根据力学规律和题中(包括图)提供的信息,对反映悬挂系统本身性质的物理量(例如A的质量)及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你能求得哪些定量的结果?

 

    

 

  解析:由图2可直接看出,A、B一起做周期性运动,运动的周期T=2t0    ①

 

  令表示A的质量,表示绳长.表示B陷入A内时即时A、B的速度(即圆周运动最低点的速度),表示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F1表示运动到最低点时绳的拉力,F2表示运动到最高点时绳的拉力,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得

 

      ②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处运用牛顿定律可得    ③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

 

      ⑤

 

  由图2可知     ⑥

 

      ⑦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反映系统性质的物理量是

 

      ⑧

 

      ⑨

 

  A、B一起运动过程中的守恒量是机械能E,若以最低点为势能的零点,则

 

      ⑩

 

  由②⑧⑩式解得    ⑾

 

  点评:这是一道开放题,题目的设问不明确,要靠考生去寻找,答案当然也要靠考生去解决,本题由于其开放性,成为当年高考题的一个亮点。就传感器而言,测力传感器在本题只作为题目来源的工具,告诉我们测力传感器可以测得绳的拉力F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象,题目的解决对传感器没有实质性的要求。

 

  2.2003年高考上海物理卷第17题(7分)(实验题)

 

  题目:有同学在做“研究温度不变时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实验时,用连接计算机的压强传感器直接测得注射器内气体的压强值。缓慢推动活塞,使注射器内空气柱从初始体积20.0ml变为12.0ml。实验共测了5次,每次体积值直接从注射器的刻度上读出并输入计算机,同时由压强传感器测得对应体积的压强值。实验完成后,计算机屏幕上立刻显示出如下表中所示的实验结果。

 

 

序号

V(ml)

P(×105Pa)

PV(×105Pa·ml)

1

20.0

1.0010

20.020

2

18.0

1.0952

19.714

3

16.0

1.2313

19.701

4

14.0

1.4030

19.642

5

12.0

1.6351

19.621

 

  (1)仔细观察不难发现,pV(×105Pa·ml)一栏中的数值越来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实验时注射器活塞与筒壁间的摩擦力不断增大

 

  B.实验时环境温度增大了

 

  C.实验时外界大气压强发生了变化

 

  D.实验时注射器内的空气向外发生了泄漏

 

  (2)根据你在(1)中的选择,说明为了减小误差,应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D;(2)在注射器活塞上涂上润滑油增加密封性。

 

  点评:本题的传感器,也是作为实验的仪器和实验实际来源的工具,对传感器,没有实质性要求。

 

  3.2001年高考上海物理卷第13题(填空题)

 

  题目: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______,汽车的速度是______m/s。

 

图A

 

图B

 

  解析:(1)分析(情景分析法):

 

  作运动情景分析示意图,图中,P1N1中间时刻是汽车接收P1时刻发出的超声波信号的时刻,此位置A是汽车的初位置;P2N2中间时刻是汽车接收P2时刻发出的超声波信号的时刻,此位置B是汽车的末位置,要求的汽车前进的距离就是A、B之间的距离。

  求解:

 

  第1步,先读出B图中各时刻对应的读数:

 

P1

N1

P1N1中点

P2

N2

P2N2中点

读数(格)

0.5

1.7

1.1

3.5

4.4

3.95

对应的时刻(s)

0.17

0.57

0.37

1.17

1.47

1.32

 

  第2步,算出对应的时刻,算法如下:先算每1大格对应的时间

 

  

 

  再算各点对应的时间,,填入上表的第3行。

 

  第3步,算出A与O的距离:

 

  第4步,算出B与O的距离:

 

  第5步,算出A与B的距离:

 

  这就是汽车在接收P1、P2两个时刻发出的超声波信号中间前进的距离。

 

  第6步,算出汽车从A到B用的时间:

 

  第7步,算出汽车的速度:

 

  点评:分析物理过程,画出示意图是关键,把格数转化为时间是难点,求AB之间的距离是重点。任何难题,可以把复杂的过程分解,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本题虽然没有明说是传感器,但实质是考查了位移传感器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真是,此处无声胜有声。

 

  4.2001年高考上海物理卷第18题(7分)(实验题)

 

  题目:某学生为了测量一物体的质量,找到一个力电转换器,该转换器的输出电压正比于受压面的压力(比例系数为k),如图所示。测量时先调节输入端的电压。使转换器空载时的输出电压为0;而后在其受压面上放一物体,即可测得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的输出电压U。现有下列器材:力电转换器、质量为m0的砝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干电池各一个、电键及导线若干、待测物体(可置于力电转换器的受压面上)。

 

 

  请完成对该物体质量的测量。

 

  (1)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力电转换器的输入电压可调,并且使电压的调节范围尽可能大,在方框中画出完整的测量电路图。

 

  (2)简要说明测量步骤,求出比例系数k,并测出待测物体的质量m。

 

  (3)请设想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个问题。

 

  答案:(1)设计的电路图如图所示。

 

 

  (2)测量步骤与结果:

 

  ①调节滑动变阻器,使转换器的输出电压为零;

 

  ②将砝码放在转换器上,记下输出电压U0

 

  ③将待测物放在转换器上,记下输出电压U1

 

  由U0=km0g,得k=U0/m0g

 

  测得U=kmg,所以m=m0U/U0

 

  (3)①因电源电压不够而输出电压调不到零;

 

  ②待测物体质量超出转换器量程。

 

  点评:本题是用力电转换器(传感器的一种)测物体质量的实验,考查了实验设计、实验电路图、实验原理和实验故障的预测与排除,是对传感器的实质性的考查。

 

  5.2007年高考江苏物理卷第13题(13分)(实验题)

 

  题目:如题13(a)图,质量为M的滑块A放在气垫导轨B上,C为位移传感器,它能将滑块A到传感器C的距离数据实时传送到计算机上,经计算机处理后在屏幕上显示滑块A的位移-时间(s-t)图象和速率-时间(v-t)图象。整个装置置于高度可调节的斜面上,斜面的长度为l、高度为h。(取重力加速度g=9.8m/s2,结果可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现给滑块A一沿气垫导轨向上的初速度,A的v-t图线如题13(b)图所示。从图线可得滑块A下滑时的加速度a=        m/s2,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       。(填“明显,不可忽略”或“不明显,可忽略”)

 

  (2)此装置还可用来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通过改变       ,可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实验时通过改变       ,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

 

  (3)将气垫导轨换成滑板,滑块A换成滑块A’,给滑块A’一沿滑板向上的初速度,A’的s-t图线如题13(c)图。图线不对称是由于        造成的,通过图线可求得滑板的倾角θ=       (用反三角函数表示),滑块与滑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答案:(1)6 不明显,可忽略。

 

  (2)斜面高度h 滑块A的质量M及斜面高度h,且使Mh不变

 

  (3)滑动摩擦力  (都算对

 

   0.3(0.2~0.4都算对)

 

  解析:(1)下滑时,加速度为;上滑时,加速度为摩擦力对滑块A运动的影响不明显,可忽略。

 

  (2)改变斜面高度h, 即改变斜面的倾角,则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力(),可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改变滑块A的质量M及斜面的高度h,且使Mh不变,因为,使Mh不变,则F不变,可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

 

  (3)图线不对称是由于滑动摩擦力造成的,因为在滑块上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在滑块下滑时,加速度的大小为,在滑动摩擦力不可忽略的情况下,二者不等,图象不对称。从题13(b)图中得,又,所以=。从题13(c)图中上滑阶段读出,,根据,代入=,已知,则,解得

 

  点评:本题是对传感器的实质性的考查。位移传感器连上计算机,不仅可以实时画出位移-时间()图象,也可以实时画出速度-时间()图象,比传统实验方法(打点计时器)方便得多。

 

  本题不仅考查了实验:匀变速运动的研究(求加速度),也考查了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质量一定时,加速度与力成正比的关系;验证力一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的关系),可谓一题多考。要在短时间内、用少数题目考查学生多年学的这么多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就要一题多考,提高题目的综合性。

 

  6.2007年广东物理1卷第13题(实验题)

 

  题目:(1热敏电阻是传感电路中常用的电子元件。现用伏安法研究热敏电阻在不同温度下的伏安特性曲线,要求特性曲线尽可能完整。已知常温下待测热敏电阻的阻值约4~5Ω。热敏电阻和温度计插入带塞的保温杯中,杯内有一定量的冷水,其它备用的仪表和器具有:盛有热水的热水杯(图中未画出)、电源(3V、内阻可忽略)、直流电流表(内阻约1Ω)、直流电压表(内阻约5kΩ)、滑动变阻器(0~20Ω)、开关、导线若干。

 

  

 

  ①在图(a)的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要求测量误差尽可能小。

 

  ②根据电路图,在图(b)的实物图上连线。

 

  ③简要写出完成接线后的主要实验步骤

 

  1)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稍等读出温度值。

 

  2)                                          

 

  3)重复①,②测出不同温度下的数据。

 

  4)                                         

 

  (2)广泛应用于室内空调、电冰箱和微波炉等家用电器中的温度传感器,是利用热敏电阻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特性工作的。在图甲中,电源的电动势E =9.0V,内电阻不可忽略;G为内阻不计的灵敏电流表;R0为保护电阻;R为热敏电阻,其电阻值与温度变化关系如图乙的R- t图象所示。则热敏电阻R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为R=           ;闭合电键S,当R的温度等于40℃时,电流表示数I1=2.25 mA,则当电流表的示数I2=3.6 mA时,热敏电阻R的温度是________摄氏度。

 

  

 

  答案:(1)①如图所示。

 

 

  ②连线图略。

 

  ③A、往保温杯中加入热水,稍等读出温度值。

 

  B、调节R,快速测出多组I,U值。

 

  C、重复①,②测出不同温度下的数据。

 

  D、绘出各温度下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2)R = –1.875×10 -2 t + 4.25    120

 

  解析:(1)因为热敏电阻的阻值(常温下约5Ω)与直流电流表内阻(1Ω)差不多而比直流电压表内阻(5kΩ)小得多,所以用电流表外接法,为了多次测量以便列表做图象,所以滑动变阻器接成分压器。

 

  (2)因为图象是直线,用斜截式求热敏电阻R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设为,则根据时,(此处易误读为,要小心),得,再根据时,,得,所以得Rt的关系为

 

  R=1.875×10 -2 t + 4.25

 

  从图甲,有,从图乙读出,当时,,代入得,可求出,又有,解得,查图乙得

 

  点评:本题两问中的热敏电阻是不同的,两问考查的知识点也不同,第(1)问考查伏安法测电阻的常规问题:电流表的内接、外接问题及滑动变阻器接成分压器还是限流器问题,电路图及实物图也是常规要求。第(2)问则考查了电路图和图象,考变化的情况,要求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可见,物理实验既不要忘记常规,也要求注意创新。

 

  图乙还告诉我们,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热敏电阻的阻值对温度很敏感,这就是热敏电阻可以成为温度传感器的重要元件的原因。

 

  7.2005年高考上海物理卷第23题(14分)(计算题,压轴题)

 

  题目:一水平放置的圆盘绕竖直固定轴转动,在圆盘上沿半径开有一条宽度为2mm的均匀狭缝。将激光器与传感器上下对准,使二者间连线与转轴平行,分别置于圆盘的上下两侧,且可以同步地沿圆盘半径方向匀速移动,激光器连续向下发射激光束。在圆盘转动过程中,当狭缝经过激光器与传感器之间时,传感器接收到一个激光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经处理后画出相应图线。图(a)为该装置示意图,图(b)为所接收的光信号随时间变化的图线,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接收到的激光信号强度,图中Δt1=1.0×10-3s,Δt2=0.8×10-3s

 

  

 

  (1)利用图(b)中的数据求1s时圆盘转动的角速度;

 

  (2)说明激光器和传感器沿半径移动的方向;

 

  (3)求图(b)中第三个激光信号的宽度Δt3

 

  解析:(1)由图线读得,转盘的转动周期T=1.0s-0.2s=1.8s-1.0s=0.8s  

 

  角速度  

 

  (2)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由中心向边缘移动(理由为:由于脉冲宽度在逐渐变窄,表明光信号能通过狭缝的时间逐渐减少,即圆盘上对应探测器所在位置的线速度逐渐增加,因此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由中心向边缘移动)。

 

  (3)设狭缝宽度为d,探测器接收到第i个脉冲时距转轴的距离为r1,第i个脉冲的宽度为ti,激光器和探测器沿半径的运动速度为v。

 

                 

 

  r3-r2=r2-r1=vT             

 

  r2-r1           

 

  r3-r2           

 

 

  式解得

    

 

 

  点评:本题体现了传感器做实验的优点:快速,连的时间都能测出来,这是用秒表或打点计时器做不到的。本题考的实验也不是教科书或大纲列表的实验,说明对实验题,也要灵活掌握,灵活应用,不可死记硬背。

 

  从以上题目可以看出,有关传感器的高考题,可以是实验题,也可以是计算题,可以是考传感器本身的,也可以用它作题目的来源的工具,原来,高考是这样考传感器的。以后,还会有新的关于传感器的高考题出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