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挥别高利进混战时代:储蓄出走抢食者众

 秦翁 2013-12-07

银行挥别高利进混战时代:储蓄出走抢食者众


本报记者 肖君秀 深圳报道

银行突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危机感。靠利率管制吃利差活了数十年的滋润日子,银行如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金、保险、互联网平台等纷纷揭竿而起,通过互联网直接与储户亲密接触,用高收益硬生生地抢食了银行的客户,而且这种势头还在迅速地蔓延……

“他们不是在谈危机,就是在谈转型,或者在两者之间徘徊。”某证券公司副总对本报记者打趣道。在12月5日的“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上,中信银行行长朱小黄表示,存款不再是银行唯一重要的金融资源,如果固守传统,坐吃利差,不再是高枕无忧的生存方式了,弄不好还会面临生存危机。

银行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变化,盈利模式以融资为主转向以资管为主,但这种模式又与其他金融机构短兵相接。

“异军”突起

“不管你关注与否,互联网革命就在那里,不远不近。”宏源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易欢欢对互联网引发的颠覆性革命如此表述。金融界嗅觉敏感者,正在利用互联网革银行的命—— 一轮狼烟四起的支付和资金抢食战正在上演。

近日,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给寿险营销员的一封电子邮件曝光,“春节,我们还将推出一个新的拳头科技产品——电子钱包……希望大家先准备好智能手机,等候通知,让我们一起期待见证奇迹的时刻。” 市场上开始纷纷打听电子钱包到底神奇在哪里,“其推出的理财产品会不会比余额宝的利率要高一些?”一位金融从业者也充满好奇四处打听。据悉,平安的电子钱包可以在手机上使用,兼具沟通交流和投资理财等综合功能。

当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打得正酣的时候,平安的电子钱包横空出世再次搅局,原本“二马”的互联网金融战争瞬间演化成“三马”的战争。他们进行支付端口的占领,并推出高利率产品进行吸金。比如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至年底规模有望站上2000亿元以上。在其规模将要触顶之际,微信支付便出手了,拟在12月中旬推出类似的理财产品,如今微信版的“余额宝”已经吸足了眼球;在1月春节来临之时,平安的电子钱包横空出世……市场正在期待他们的高利率产品横空出世,以便一哄而上。

这些产品的背后合作者,正是传统的非银金融业,如支付宝的“余额宝”以及微信版的“余额宝”都是与基金公司合作,而平安电子钱包的背后有其强大的保险客户作支撑,可见其他的金融机构正通过互联网的手段挑战银行。

10月,银行的存款数字格外引人注目,当月储蓄净流出4027亿元,如果扣除财政资金的流入,居民储蓄暴跌8960亿,企业储蓄则下降2060亿元。除了季节性的因素使然,如此巨幅下降不免令市场大吃一惊。

在瑞士信贷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陶冬看来,居民储蓄搬家加速的原因是储蓄利率被人为地降低,老百姓储蓄放在银行因通胀购买力不断缩水,此时理财产品破土而出,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网上银行等等。不过,10月储蓄如一阵风似的搬家之后,“资金的接收方最终还是要将资金存回银行,资金滞留在中间环节时储蓄数量因时间差而出现起伏。”

所以,11月份这些出走的储蓄,又将会沉淀到银行中来。据申银万国预计,11月预计全行业各项存款3886亿,其中一般存款增长5886亿,财政存款净下发约1900亿。但接下来随着微信版的“余额宝”、平安的电子钱包登场,又可能掀起新一轮的储蓄搬家。

陶冬认为,未来银行的储蓄结构将会改变,居民储蓄减少,企业储蓄增加,储蓄期限缩短,资金调动更频繁。那么,银行存款的起伏波动也会更大。同时为实现这种变化,银行获得的资金成本将会更高,揽储大战将更加激烈。

转型大战

原本高枕无忧的银行面对种种挑战,危机感骤然增加,一些银行正在提前布局,纷纷寻找新的出口。

“如果说过去市场化改革还只是拥抱一下市场化,市场化改革仅仅是一种彩排、热身赛,未来我们这种价格的改革将使我们的整个市场进入生死存亡的淘汰赛。”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说。

如今,存款利率市场化正在通过互联网曲线实现,一些互联网平台上的产品利率已经高达7%上下,而P2P更是高达20%左右,存款正在蚂蚁搬家式地从银行脱媒,转而投向了更高收益的银行外理财产品。

一些积极转型的银行早已出手,12月4日,平安银行行长邵平在内部会议上说,他们正面临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脱媒日益深化,支付脱媒渐成趋势,同业竞争日趋激烈,互联网企业步步紧逼,客户需求日新月异,内部资本金压力也日益加大。”

那么,面对这些挑战怎么办呢?平安银行全面实施事业部制;在业务创新上提出“四轮驱动”模式,以公司、零售、同业、投行驱动业务发展,并积极探索公司业务投行化。

而中信银行零售转型,采取以“小”博“大”的策略,即以小微金融布局促零售战略转型。兴业银行自去年初进行大力转型改革,将总分行制的垂直管理转向专业化程度更高的业务部制。“未来银行将向专业化转型,更快地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大资管、投行化的面貌呼之欲出。”上述金融业人士对本报记者分析称。

如今,资金方和需求方以互联网为纽带进行了直接对接,其结果是银行的存款出走,储户得到了更高的收益,中小企业和个人融资成本下降。而倒逼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走高,以将出走的资金重新吸引而入银行。最近,银行的理财产品纷纷调高收益率,从原来的4%左右一下子站上了5%、6%左右的高位。银行不但融资成本增加,业务模式也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此外,大企业也更多地通过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股、债融资规模不断增大。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尽管我们现在不知道未来中国会不会以直接融资为主,但我们至少知道,间接融资的比重在急速下降,中国正在向直接融资的方向靠拢。”可见,无论大企业、中小微企业,其资金需求都在想方设法绕开银行进行直接对接,银行的金融脱媒正在剧烈地进行。

据某上市银行管理人士称,自三季度以来,资金价格就在大幅抬高,“这种趋势估计年底前不会有大的改变。”这还只是开始,一旦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彻底放开,完全利率市场化时代到来,对银行的冲击还要大得多。

建行批发业务总监许会斌认为,到时存贷利差会大幅收窄,商业银行传统息差业务盈利能力会有所弱化;同时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存款利率空间上浮扩大,银行利率定价方式和定价的能力都将受到严峻考验。而市场预计,利率市场化将在未来两年内完成。银行转型已迫在眉睫,其所拥有的时间已经不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