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下好孩子“吃苦”这盘棋

 张勰 2013-12-07

吃苦是一部“家史”。一直以来,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把“能吃苦”看作是孩子必备的优秀品格,吃苦也被看作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门“必修课”。当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起来的时候,吃苦的体验却与孩子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现在孩子们难于尝到苦味,已是不争的事实。

现状:没吃苦的孩子长不大

保靖县一机关已退休的彭女士最近一年很纳闷:辛劳了一辈子的她本想好好地休息一下,安度晚年,可她的计划和安排被自己快三十的女儿给打乱了。今年初,女儿成了家,爱人在乡下工作,小俩口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状态,这让从没做过饭菜、洗过衣服刚“断乳”的女儿很难适应独立的生活。无奈下,彭女士现在每天必需要做的是把三顿饭菜按时做好了等女儿下班回来吃,晚上再去陪女儿睡,隔三差五还要帮洗衣服,打扫卫生,不然女儿的基本生活规律就要被打乱,适应不了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新生活。

和彭女士一样,张先生也很苦闷。24岁的儿子今年大学毕业,现在长沙一家单位上班,自己的爱人每月要从湘西老家专门去一趟省城帮洗一下衣服,整理一下房间,彻彻底底搞一次卫生大扫除,张先生担心这种特殊的关照会不会在三、五年儿子成家立业后被未来的儿媳替代。

花垣县一三十出头的陈先生成家立业已七、八年了。因父亲在一信用社上班,从小日子就过得顺顺当当令同龄人羡慕,前几年父亲左拼右凑帮其买了台中巴车,让他跑客运。生意还算红火,但他吃不了早出晚归、日晒雨淋的苦,没干两年就把车转手卖给了他人,现在一天游手好闲的他全靠打零工的妻子和年过花甲的父母供养着。

保靖县野竹坪镇一姓刘的农民快四十岁了,因在家里是“独苗”,小时父母惯养着,饭也不要做,牛也不要守,现在要拖儿盘女、赡养老的的他本该靠“修地球”过日子,但他秧不会栽,田不会犁,出门打工又怕出力流汗,天天东游西逛,过穷日子。

其实,以上几个实例在我们现在生活周围为数不少,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些已成燎原之势的现象给了我们一个强烈的信号:没吃苦的孩子长不大。

相对于以上没吃苦的人来说,不少从苦难里走出来吃过苦的人要成熟得多,说起自己的吃苦经历和吃苦收获也是一言难尽。

保靖县毛沟小学现年42岁的教师张绍梅说:小时候,由于生活条件差的原因,从小就一直缺吃少穿,而且在每天放学后总是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替家里分担一些能力范围内的体力劳动,帮大人挣点工分做农活,什么农活都干过,劳累和饥饿是家常便饭,吃得又差,杂粮都扯不到手,好多时候都是饿着肚皮过日子。经历了那个年代的艰难困苦,让她养成了现在生活的乐观和工作认真、努力、敬业的好习惯。

龙彩芹和张绍梅是生活在同一年代的人。在她读小学的时候,正是生产队,父母靠挣工分吃饭,没时间管理和照顾她。不到五岁就垫着板凳自己做饭,还帮助家里喂猪、喂羊、放牛;到了读中学时田土分到户了,虽然生活条件稍微有了改善,但是农活还是经常要干的,插秧、打谷、种苞谷什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活都要干,即使星期天要去上学也要先早早起来陪大人干上半天活才能动身,背一个星期的伙食翻山越岭几十里山路去镇上读书。这些磨炼让她比别人多了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

32岁的瞿文辉小时候家里一直很艰辛,小学时他就开始学会烧火做饭、干家务活。在假期和周末早夜放牛是自己的主要任务,每天放牛回来必须割一捆牛草或砍一挑柴,遇到农忙季节就陪同大人下地做农活,农村的什么农活他都做过。他说,现在想来,小时候的历炼也是一件好事,走上工作岗位就根本没有苦的感觉。比起农活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没有日晒雨淋,不用起早贪黑,不脏不臭,再大的困难都能认真、努力地对待。

保靖县阳朝学校副校长彭军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吃苦的经历和体验不计其数。光小时候求学的经历就难以忘怀。一是家里兄弟姐妹多,小时候4姊妹同时上学,沉重的负担,让姐姐们随时面临辍学。正是同处苦境,造就他们长大成家后,仍然非常珍惜姐弟情,相互关心、相互扶持。二是学校学习环境差,坐在没有门窗的教室里,冬天冷得缩成一团,脚手都生冻疮,初中去县城读书,每个星期都要背苞谷和红薯步行去上学。正是艰苦的环境,吃苦的经历激励着他要用心学习,长大才能有成就。

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彭雪也是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家住永顺县乡下的他小时候刚上学的时候连书包都买不起,背的是母亲用布自己缝的烂布书包,并且还要去很远的邻村上学,每天要扒木桥。买文具都是很困难的事,基本每年都要欠学费。学校也很简陋,黑板是老师自己用门板做的,教室的地板也坑坑洼洼,粉笔也十分珍贵。能上学的孩子很少,很多孩子都在家里帮父母做家务或是农活。基本上等到年龄稍大才有机会上学。记得那时候还有农忙假。放学回家都是在做家务或是去地里帮忙做工,或是去山上放牛、砍柴、割猪草,找一些山药、野果帮凑学钱。而鞋子、衣服一般穿烂了补,补了再穿。有的还是其他大一点孩子留下来的旧衣服。吃的就不用讲营养了,只要能吃饱就行。很拮据的日子使现在自己在出色完成学业的前提下靠打工来完成自己的大学也不觉得苦累。

与他高中同班同学的祝国锦也有一段难忘的吃苦经历和体验。他说记忆最深的便是儿时的冬天,天寒地冻的,早早起床,在父母的“强迫”下用那几乎结冰的冬水马马虎虎擦把脸,冒着刺骨的寒风就得往学校赶。感觉永远穿不够的总是衣服,永远通红通红的总是那双小手,昏暗的教室,抖擞的身体,以及周围同学不断哈出的白气,便是他冬日学校的基本元素。回到家后,趴在小桌上,望着窗外阴暗的天,一边用红肿的小手握着笔,一边期待着夏天的到来……夏天也并不是那般美好。闷热的天空,燥动的空气,飞舞的蚊虫,这样的环境下,他却还是安安静静的呆在自己的小空间里,不停的做着奥数题,为了心中的梦想,不得不舍弃那舒适,那享受,迎寒霜,斗酷暑,每天学到凌晨一两点,身虽苦,心却甜……

采访中,在提及从小吃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哪些重要影响的时候,西北工业大学大二学生祝国锦给了我们一个响亮的回答。他说,从小的吃苦经历给了他巨大的影响:

一是吃苦让他拥有一颗坚定从容的心。小时的吃苦经历,磨炼了他的面对问题,坚持本性的心态。不焦不躁,不急不缓,只要有那么一丝希望,保持坚定、从容安排,按自己的计划一步步向前走,不害怕于失败,也不惊喜于成功。善于把握自我,坚信自我,有梦想、有激情、有这年轻的心,一切就都有可能!

二是吃苦让他积极乐观。小时的吃苦经历,坚定了他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哪怕天再寒,地再冻,有父母的关心、老师的鼓励、同学的一起担当,一切困难顿时就显得那般无关紧要。红米饭,南瓜汤,红军照样精神饱满,我们也一样,虽然物质上是苦了点,但精神得富足,足以让他每天开开心心。想想儿时的吃苦经历,又有什么不能坚持下去?积极乐观,乐观积极,只要有这坚定的信念,生活哪天不是美好欢乐的呢?

三是吃苦让他永不言弃。对于从小就吃过苦的孩子,没有什么不能坚持的。风再吹,雨再下,生活该是怎样还是怎样,一切艰难困苦终将是过往云烟。他相信,只要努力,只要坚持,就没有翻不过的墙,跳不过的坎。

四是吃苦激发他对生活的热情。小时的吃苦,让他对生活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情弱者,关爱他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怎敢不全心全意的去热爱呢?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彭军的回答也非常坚定,他说主要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能够锻炼孩子,磨炼孩子坚强的意志;二是能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因为孩子身处苦境,身受其苦,会激发斗志,产生改变逆境的想法;三是从小吃苦,能使孩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孩子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中南民族大学大二学生何清怡认为:吃苦对孩子的一些品质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缺少了吃苦的体验与教育,必然会对孩子的某些品质的培养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难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人变得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变弱,这些使得现代的人总体能力下降,自杀率的上升。有了吃苦的一些经历,再遇到挫折,会更坚强,更有毅力,懂得经过不只是简单的经过,而是总结,是修行,是基石,很庆幸。

困惑:孩子吃苦遭遇种种难堪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条件的好转,孩子们却少了吃苦的机会,少了吃苦的锻炼,能吃苦、肯吃苦、会吃苦的孩子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变得越来越少。是什么让孩子吃苦遭遇种种难堪,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难题一:吃苦的意识在变差。据调查发现现在当父母的人,大多数都是从过去缺吃少穿的困苦年代走过来,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几个月难吃到一餐肉,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委屈,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做父母的都一手操办孩子的一切,不让孩子经历“风吹雨打”,久而久之,许多孩子都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喜欢在蜜罐里长大,成了身体素质差、生活能力差、抗挫能力差的“三差”孩子。“温室效应”培养的“后遗症”是依赖思想严重,意志薄弱,遇到事情就缩手缩脚不知所措。

孩子吃苦难过“父母关”的同时,其实也难过孩子“自身关”。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暖,衣食无忧成长的他们相互攀比的心理非常严重,总想跟别人比吃比穿,而从来没有思考吃好穿好背后的艰难困苦,根本没有吃苦的想法。

难题二:吃苦的环境在变坏。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孩子们衣食无忧,加上家长对孩子过于疼爱,根本舍不得让他们下地干活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他们体会不到生活辛苦的锻炼,不懂得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主观因素上讲,当前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或者两个孩子,在家长们的眼里孩子都是宝,家长的主观意识是“再苦不能苦孩子”,一味地对孩子在物质上的宠与爱,基本上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生活状态,即使孩子想吃苦也没机会。客观因素上看,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环境,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出门坐车不用走路,环境造就人,孩子们少了吃苦的机会。

在这个问题上,祝国锦的看法是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楼取代了低矮平房,玻璃取代了昏暗孔窗,各种明亮灯具取代了微弱的煤油灯、白炽灯,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冬天不再那般寒冷,夏日也不再酷热难耐,出门再难寻见那泥泞的小道,回家也不再叹息潮湿的地面……生活确实提高了,却少了儿时那份深刻,吃苦少了,欢乐也少了……

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家长的溺爱思想更加严重。父母不必再像原来那般必须天天工作,孩子就更不必辛苦生活了。父母多出的时间精力,完全的用于对孩子的溺爱,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如此关爱,孩子又如何能够吃苦呢?

在某县一实验小学,笔者调查发现90%的学生从来没做一点家务,95%以上的学生从来没下地劳动。在某县五个乡镇抽样调查发现80%以上的孩子从来没有做过农活,70%以上的孩子从来没有做家务。孩子远离吃苦已成趋势。

难题三:吃苦的教育在弱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长辈们只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尽量过得舒服些,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零花钱从来不断,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吃一点苦,尽力去掩饰生活的真实面,导致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苦是什么。还有很多孩子的家长不注意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孩子吃苦的榜样。有的孩子家长甚至把吃苦教育简单的错误的理解成挫折教育,不想让孩子在逆境中成长,在吃苦中长大,吃苦教育处于弱化状态。最后是学校教育的缺失。从日前来看作为学校还没有一套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学校教育在孩子吃苦上还处于一种无奈和缺位。

出路:孩子吃苦的棋子该怎么动?

孩子吃苦如何走出遭遇的种种难堪?吃苦的棋子又该怎么去动?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保靖县阳朝乡学校彭军觉得环境造就人。社会、家长和学校要为孩子创造吃苦的环境,要让孩子在“苦境”中体验、感悟。城镇的学校和家长,应多带孩子进工厂、下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多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农村的家长和学校,应充分利用农村条件艰苦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吃苦。把吃苦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有利于孩子健康成材的教育,而不是时冷时热开展一两次活动就能见成效,需要社会、学校和家长各方面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受教育的条件。

保靖县毛沟小学教师田维宁认为必要的劳作和吃苦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必须的。比如,父母辛苦地支撑家业,要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也要担当一份孝敬父母、努力学习的责任。

学生家长张绍梅认为应从小事做起。平时给孩子的零用钱应视需要而定,不要一味地顺从孩子的要求;同时,要教育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独立生活、独立学习和劳动的习惯,不要从小依赖他人,做事要善始善终,不要半途而废。社会、家长应充分理解和支持学校工作,对学校开展的有利于学生吃苦耐劳的活动应大力支持。

学生家长田宏群认为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非常重要,在培养上要突出四个方面:一是父母从小要给孩子灌输吃苦的思想,比如自己小时候吃苦的经历;二是该让孩子自己做得事情就得让孩子自己去做;三是让孩子完成适当的家务,洗碗、打扫卫生、整理房间;四是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

保靖县教育局机关干部杨才付认为,家长要有“温室里的花朵长不大”的认识,在基本满足孩子物质生活条件时,适当提供机会去锻炼孩子;学校可适当组织相应活动让学生体验苦的经历,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所渗透。

学生家长胡华蓉建议:社会上的有关团体应多组织一些专门的吃苦事情让孩子去参加,去体验;学校应在每学期有计划有意识地去组织一些吃苦体验活动,还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去唤醒家长们教育孩子的吃苦意识;作为家长更要重视平时对孩子参与劳动的事情,要有意识地去引导、指导孩子参与其中,体验劳动的苦乐。

在对待这个问题上,长沙师范大二学生黄梦超建议:该让孩子做的事情,就得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做不好的事情,父母应该指导孩子去做。在家里,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的生活起居,打扫自己的房间,清理自己的物品等,学习和心理上,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家长不能代替孩子去考虑问题,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孩子能独立思考问题,有主见,从而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再就是要在生活中,设置一些挫折,让孩子去面对。要孩子完成适当的家务,要孩子参加社会实践。西方的孩子在十岁后就在家里或到外面打工,锻炼自己,接触社会,培养吃苦精神。

西北工业大学大二学生祝国锦觉得我们有必要有意识的增加孩子的吃苦经历。

首先,家长必须意识到孩子吃苦的必要性,千万不能再有我吃的苦不能让孩子再吃的观念。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简单任务,让他能有机会去吃苦。当孩子遇到问题时,鼓励孩子自己解决,不能万事包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孩子去农村感受生活。由此就要求家长也必须多多吃苦,给孩子做好好的榜样。

其次,学校有必要经常组织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留心生活,不可为了怕出问题而禁止一切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要让应试教育体制尽快在实际上得到改变,积极发展素质教育,为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

最后,社会也应该尽量变得和谐安稳,为孩子的吃苦教育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社会大环境。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学会关爱他人,让孩子感受温暖,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为其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阳朝小学教师徐春春认为,要把孩子的吃苦教育看作孩子成长的一门必修课。她觉得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不仅是“劳其筋骨”,更要“苦其心志”。首先教育部门应把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纳入教育规划,区别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家庭环境,因“苦”施教。其次社会要营造浓厚的氛围,加强舆论导向,讲究“苦”的层次性,区分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和对苦的接受程度,因人而教。第三,家庭的榜样力量相当重要。家庭生活中,家长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质量标准,对孩子起着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家长的表率作用至关重要,一个只知道享受的家长是决不能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的。

保靖县葫芦镇一学生家长认为,磨练孩子的意志不一定非得通过吃苦,而且在这个安居乐业的年代,也没那么多真正的苦让孩子们去吃。要改掉孩子娇生惯养的坏毛病,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作为父母首先应该审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很多孩子吃不得苦其实都是由父母一手惯出来的;其次,可以通过生活体验、参加公益活动等方式逐步帮助、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就是,要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权,让孩子明白自强、自立才是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

保靖县雅丽中学教师王万青认为吃苦教育是一种经常性的,有意识的、经过精心设计的有益的习惯培养。大致可分为“勤俭习惯培养”、“劳动习惯培养”和“体能训练培养”三个部分。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应当适可而止,不能允许孩子大手大脚,奢侈浪费;对于孩子的日常家务劳动,家长不要越俎代庖,应该让孩子多动手参与;对于孩子的体育锻炼,家庭和学校都应该像智育教育同等重视,让他们的体魄日益强健起来。概而言之,家庭和学校应该执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而不应该厚此薄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