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在前面 = 这篇日志得到这么多推荐和喜欢实在是让LZ很有受惊的感觉...本来就不是什么严肃的东西,会写这篇日志,纯粹是因为男盆友做完这个坑爹的测试之后,发来这么一条留言:
男盆友是个工科生,对画什么的本来就不感兴趣。我就想,好吧,那我们就单纯从推理的角度,来判断小朋友跟博物馆吧(死也要死得明白)。 于是我就写了这么个东西给他。 很多豆友说,“我喜欢小朋友的画”,“小朋友画得比较好看”。 首先呢,好看不好看,并不是MoMA收藏画作的唯一标准。 其次,这个测试的侧重点,不是艺术家跟小朋友谁的色彩用得比较好看。而是,看上去相差无几的痕迹,有的挂在博物馆里,有的是贴在冰箱上,你来试着区分一下。 还有豆友说,“这是在黑现代艺术吗”。 我觉得吧,这个测试的本意...对的,就是高端黑无误。 ============================================== 昨晚看到条微博,这个网站提供了一个小测试,看看你能否正确分辨现代艺术Modern Art和4岁幼儿涂鸦Toddler Art。事情是这样的。2005年,ABC新闻网邀请了几位艺术家以及一位艺术史家参与了这个测试。大人们的表现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我也去做了一下,11题对了9题...嗯,还有提升空间。 我觉得只要有心,其实也不是太难判断,成人跟小孩的思维方式不同,不管是色彩还是造型,即便看似杂乱,实则是有选择的;而小孩则更倾向直觉和随意。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吧。其中一些挂在MoMA的展厅,另一些则挂在有娃阶级家庭的冰箱上。
嗯。这是小朋友画的。 色彩很直接。直接指的是,直接从颜料管里挤出来的原色,没有调和过,直接就上,颜色与颜色间不加任何考虑,左侧的蓝,桃红和翠绿随意堆叠在一起,显脏。笔触也是信手,杂乱无章,只是单纯的涂抹动作和重复堆叠。一张纯纯的不加思考的“颜料集合”。
嗯。这是Willem de Kooning的《那不勒斯的树 A Tree in Naples》 跟上一张相比,最直接的区分是,颜色经过了调和。画面中呈现出的蓝色是有层次,有选择的。笔触基本集中在经纬两个大方向,并且看得出是有控制的(一笔下去粗细均匀,有力度感,有速度感,并不只是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拖。这个好难描述,同理可想象一下书法的提按顿挫)。
这个我选错了。我以为是什么当代艺术作品。只能说这个小朋友真是天才。 小朋友使用了剃须泡沫,制造出完美的大理石机理。
咦原来是这样吗!这算作弊啊。
嗯。这也是小朋友画的。 尽管有了混色的意识并且色感也不错,但笔触还是暴露了。跟第一幅的小朋友一样,小孩子的手对画笔的控制力有限,笔触总是很飘忽,不肯定。 而且这个结晶是盐吗。这种初中美术课惯用水彩肌理效果真的欺骗得了群众吗。
嗯。这是Hans Hoffman的《金链花Laburnum》 我觉得这个应该很好判断。这种复杂的构图,有意识的色彩布局,颜色多而不脏乱,并且有收有放(随意的红圈,和细致的红曲线、红十字),不像是4岁小孩能做到的。
这个我也选错了...Gerhard Richter的《树林》。我不太理解这一片模糊是怎么回事...(结果只是因为图片像素低吗!摔!) 其实也应该很好判断。还是这两点,色感,笔触。
嗯。这还是小朋友画的。 我觉得你快掌握我的套路了。色感和笔触。 色感方面我无话可说...这些色彩组合得很牛逼。 笔触上则可以看出点端倪。儿童行为有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同义反复”。同样的动作,他会一直重复下去。你看出画面上重复出现的元素了吗? 嗯。这个小朋友一直在画圈。换了不同颜色(但应该还是同一支笔,笔触也是相似的),但动作几乎没变,圈的大小也相差无几。
嗯。这依旧是小朋友画的。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认定这是幅幼儿涂鸦... 大概是出于直觉吧...(直觉你真好!) 由于是局部截图也很难从构图上来分析... 反正就是感觉什么地方不对劲啦。 感谢@Peggy-小宇宙-* 给出了一个有说服力的解释: “整天和孩子呆腻一起的路过...... 第八副在我看来试色的痕迹明显。有的孩子喜欢把所有颜色全都尝试一遍后再在最后一层上涂盖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对手部小肌肉控制的不稳定性造成笔触往复或覆盖涂抹都是经常发生的。艺术家与孩子的作品相论,前者着色的目的性更强。” 7号小朋友似乎也适用这条“试色定律”呢。
嗯。仍然是小朋友画的。 蜡笔留白+混色。初中美术课惯用水彩肌理效果第二弹。而且纸张和颜料看上去质量都不好。 还有,水彩就不要混进来冒充抽象作品了谢谢啊。
嗯。这是Sam Gilliam的《咖啡百里香Coffee Thyme》 画法可能显得幼儿,但画面里不同宽度的矩形和正三角形的组合,表明这是个有意识的布局。而且在颜色上有种刻意为之的规律,小孩在颜色的选择上会更随机,而且形、色分离的情况会比较多,也就是说,他不一定一行只用一个颜色,而是会一种颜色一下子画好多行,而且不一定等这一行画完,就换成了另一个颜色。小孩对色彩的感受力是发散状的,而不是切割开的块状。
嗯。最终仍以小朋友收宫。 原理同第一幅。 ==一些回复== @liubinyan ---------------------------------------------------------- 97楼 2013-10-04 18:39:47 江渚渔樵 为什么只从技能高低上做区分?所谓大师仅仅是技法更老道吗? ---------------------------------------------------------- 虽然天赋是无法习得的,但技巧可以。显然在技巧(构图、力道、用色)上小孩就相对容易暴露业余的一面,这也是区别二者作品的重要指标。没有比较作品高下,但技法是完全可以用来当做区别工具的 @屋顶小花猫 就说第一幅和第二幅。第一幅画是小孩子。第二是艺术家的。 我更喜欢小孩子的。颜料没有调和,纯色,用笔不讲究, 但是画面完整,颜色跳跃,很积极乐观、健康快乐的感觉。 第二个是大师的。虽然画面笔触松弛有度,颜料经过调和,有经过严谨构思。 但是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 每个人看图都有自己的见解。 个人喜欢小朋友的。 @chujiney ls们的疑问也许可以参考这本比较当代艺术与儿童画的书,我粗看了一下虽也没说得太有意思,因为“看出区别”这真的是经过训练形成的感官上的事,抓住文字描述不放作文章都容易走偏,lz的分辨方法十分认同,觉得很好分辨,除了大理石纹那个她自己手参与的成分较少,与其用“技能”这个词,不如用“身体经验”,经过训练与否的画法本来就没什么可比性,阶段不同而已,至于审美喜好是很个人的事,挑什么都可以像挑白菜一样,高端黑是黑他们也是在黑我们自身,面对这个讨论画面掌控力的问题 旁人在回答时是不是想太多反而文不对题了,也许当代艺术最好的一点,就是它的标准和以前越来越不一样 没有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931826/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022935/ 最后 Willem de Kooning的笔触 力道实在太霸气了 里希特也是,,身体经验如果是一个体积的话除了由长 宽 高,还有密度,这个指得就是眼睛的精度吧,能看见得更多,更细,这也是基础绘画训练的必要. @塑料片 可以吐槽一下"大人们的表现差强人意。"这句话么……差强人意的意思是大体令人满意,近义词有"白璧微瑕"…… ... @Gee Law 哈哈哈你已经吐了嘛 对的。你说得对。 不过我觉得保持现状也没什不妥。 这个事情的始作俑者,事儿逼记者John Stossel为了把现代艺术黑彻底,搞了个在线的测试,http://abcnews./2020/popup?id=527562,拿给艺术家们看,也开放给公众投票。 所见即所得。所有的图片都缩得特别小,完全看不到细节,分辨率在200x200dpi以内。 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艺术家们的表现大概还不错吧。在Stossel的报道里提到了两个弄错的情况,都是误把小朋友当做艺术家。 不过在线测试普通群众可能就我们一样有点哈哈哈哈... @Pokharaism 昨天看到aiww在推特上转了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同样分不清文学作品与人民日报的区别"... @塑料片 和孩子呆腻一起的路过...... 第八副在我看来试色的痕迹明显。有的孩子喜欢把所有颜色全都尝试一遍后再在最后一层上涂盖自己最喜欢的颜色。对手部小肌肉控制的不稳定性造成笔触往复或覆盖涂抹都是经常发生的。艺术家与孩子的作品相论,前者着色的目的性更强。 真是好些小艺术家都要被大人们给埋去大海下面了~~~ ... @Peggy-小宇宙-* 哈哈不会埋的,有个艺术家猜错了这幅http://abcnews./images/2020/abc_art_hannah_050223.jpg 这是两个小朋友Hannah和Haley画的,结果他说,WOW!给他们搞个show! @小M~维可~ 敢不敢把整副画放出来?还是会很好区分的。不过,艺术追求孩童的视角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目标。 @阿古 那些画家画的好像都很难看很憋屈的样子,倒不如小孩子的涂抹来得淋漓酣畅。 @Johanna-Jo 我为4岁儿童绘画天赋惊呆了。另外,顶级现代派画家的终极追求不就是拥有4岁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吗 @奥德赛的暗流 结果就是大人的画比小孩子的更有秩序——但这种秩序对于这种画作却似乎是不必要的……孩子的画更加梦幻,更加自然,更加贴近我们的生物本能。而成人的画,试图描绘混沌却掩盖不住自身受过的秩序训练,我觉得那应该算是败笔…… @花菜 得评论家者得天下 多少人不想活在这个“天下”? @Rockeymen 容易错的原因在于,出题者用现代艺术的标准去挑选了一些儿童涂鸦。某些现代艺术本身就是在用简单的手法来表达主题。简单到没有操作门槛,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只要是操作过程简单的艺术,都会有这种现象。 这些现代艺术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有更多的感受美的方式。哪怕这种美只有部分人因为能体会,那对那些人来说,这副画就是有价值。进一步说,那些画的作者是否值得赞誉呢?打个比方,有人悉心培育果树,他的每个果树上都是美味的果实。有的人则马马虎虎的种果树,结果十棵里面有一棵的果实称的上美味。这两个人种出来的美味果实,对品尝者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于两个种植者应如何评价,这就是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有人会觉得,后者是无意中种得好果实,不值得称道。有人则认为,既然果实美味,就无论怎么种出来,都是要夸的。 @颜色 原帖中有个留言不错, “Every child is born an artist, the problem is to remain one once they grow up.” Pablo Picasso @阳 其实“现代艺术”和小孩画的区别只在于,一个想卖钱,一个图好玩。现代艺术这种东西本身就是因美国CIA在冷战时期和苏联的文化对抗而被美国以国家力量吹捧起来的(谁最会瞎搞就花最大的钱去捧谁,以彰显美国的前卫自由与包容), 对这样的作品认真你就输了。 @Gill Sans 基友推荐的默默看了一下,理性的说法是,艺术与哲学有时候是相通的。从初入深后又回归最初。所以那么多艺术家喜欢琢磨小朋友的画,原始未被雕琢,同时完全表达自我。这种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全看个人喜好。谁说小朋友的画不能挂MOMA?现代艺术无法被定义,你也可以说它是狗屎也没关系。如果你无法分辨儿童画和现代艺术,那最高兴的是那些艺术家吧^______^ @mona 虽然这种quiz很有意思,但是meaningless,抽象派的画不是以画家一幅画来判断优劣的,如果这样判断,很多小朋友的涂鸦都很好看,我一直认为抽象派的画更看重的应该是画家通过一系列画作所表达的思想体系,小朋友画画是随意的,你让一个小朋友根据他画的某幅画的风格再画出一个类似的看看 @且向塵中住 对了10道,错了1道。第5道,Hans Hoffman《金链花Laburnum》看全图好判断,看局部实在是……小孩完全可以画出来。这套题有一个缺陷,就是一旦有人专门以孩子的视野为手法去创作,那么就全部得推翻了。所以,这不过是个出题人自爽的游戏罢了。 @狄拉克的海 所以,在一般人看来,Modern Art和Toddler Art毫无差异。如果不是主观喜欢,就是翔。 @Anastasia 真希望我班里那些孩子的家长能看到这些画。。。并不是画的和书上画的一模一样才是画的好。。。 @崔槿汐 艺术作品的创造力判断方法科普: Collaboration, Originality, Fluency, Resistance to premature closure , Abstractness of titles. 么么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