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阅读》精析精练教学案

 逸心茶舍 2013-12-07

2013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18讲 散文阅读》精析精练教学案

 

一、考纲阐释

最新《考试大纲》中对散文阅读有如下的要求:

1.理解 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把握行文思路。概括作品主题考查的是对具体内容的概括能力。

散文的形散神聚这一文体特征是阅读解题必须思考的因素。

《考纲》所说的表现手法是指还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在内的艺术手法,主要考查其表达效果。

“重要语句”通常指:①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②即人们常说的“文眼”、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③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就是分析这一类语句的修辞作用。

欣赏形象通常指通过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形象,通过什么形象抒发了什么情感。作品的内涵,通常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思想感情倾向。

文学经典往往是时代精神的折射,民族精神的体现,甚至通向全人类的普遍文化心理。文学形象具有包孕性,这就使得文学作品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读者视角在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的转换,往往可以发现新意蕴。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探究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

 

二、考点透析

㈠散文的基本知识

1、散文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村广泛(富有抒情性,行散神不散);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

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

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

对景物加以生动得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铺垫情节更好地表现主题

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考场上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㈡根据《考纲》规定,散文阅读从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四个不同的能力层级考查学生,考点分四大类,共十个考点。下面就其中的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作品结构”, 能力层级C。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写景散文为例,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例如:《绿》、《荷塘月色》以游踪为线索,《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梳理清文义,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清,理清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一一吃透“形”。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分析文章结构用语:(1)做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2)埋伏笔:前段为后段埋下的线索。(3)呼应、照应:前后的互相联系。 (4)浑然天成:结构非常完整,如同自然生成的。

⒉寻找“文眼”

《考纲》要求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能力层级D。

优秀的散文大多设有文眼文眼往往是文中最精采、最耐人寻味的地方,是反映主题思想、创作意图的关键词句。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全文的关键,找准了理解、把握全文的突破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从表面上看,全文处处都是扣住一个字,但实质上,却处处都反衬自己内心的不,显然文首的心里颇不宁静,是揭全文之主旨的“文眼”。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寻找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⒊概括主题

《考纲》要求考生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C。

一篇优秀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无论是运用修辞,还是采用艺术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中心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命题时,总会结合中心主旨来命题,我们如若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思考问题,那么我们就不难找出答案来。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体会概括。

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

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如2006年全国卷《绵绵土》,文章的中心意象是“绵绵土”,它的特点是“金黄色,细柔,温暖,纯净”,在文中象征着故乡及亲情。而主要意象的象征意义,往往又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

不少散文作家都喜欢“卒章显志”的写法,我们还可以先读文章的结尾,了解其“志”,然后再浏览前面的材料,这样会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再说,散文的主旨大多是抒情、明志、言理,这也给我们把握主旨带来提示,即我们可从“情、志、理”入手。

⒋分析手法

《考纲》要求考生“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

散文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对表现手法的考查是高考重点之一,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复习应该从四个方面下功夫:一个是作品的表达方式,第二个是作品的写作手法,第三个是作品的布局谋篇,第四个是作品的修辞方法。

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或作者托物言的什么志;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⒌品味语言

《考纲》要求考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能力层级D。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所以,这个考点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义。如2005年高考重庆题《阳台上的遗憾》中有这样一句“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放在上下文中,我们应该能理解它的含义:即使在南方的宅院里,也有三纲五常的专制和文人雅士的伤感。阅读散文要学会鉴赏散文语言的表现力,散文大家朱自清选字炼句十分精妙,他在散文《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这里的“踞”和“浮”写出了梅雨亭灵动的态势,一幅生动的画面便跃然于读者眼前。

6.深层探究

《考纲》要求考生就文本加以探究, 能力层级F。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作者、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从作者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生活习俗、道德观念、生产行为、交往行为以及艺术、体育活动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善于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

三、命题规律

2011年新课标《考试说明》: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应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能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近年来各地文学作品阅读试题,尤其是2011年试题可以看出,散文阅读侧重于对文章组织和结构的考查、对艺术手法中描写的考查以及对主要词句的考查(理解含意,赏析意蕴)成了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三重”。 

    材料选取上,突出“温暖”主题,注重精神提升,以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为主导,间以平和的小说,积极发挥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引导作用。

考点安排上,越来越凸显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

    2011年高考,上海卷、福建卷、天津卷、北京卷、四川卷、广东卷、湖南卷等考查了散文的阅读。试题侧重于理解解释文中重要句子、理解归纳内容、鉴赏艺术形式、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以简答题为主,其中北京卷、上海卷、福建卷既有主观题,又有客观题。在题量和分值方面,相对稳定,一般是4道题(广东卷是3题),分值15-25分不等(广东卷是315分)。试题的开放性将越来越强,是今后命题的主要趋势之一。题型稳中有变。出现了一道综合性极高的探究题,对考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考点的对应上,着眼于鉴赏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的考查。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都有涉及。在难度的控制上,渐趋稳定,有降低的趋势。

 

四、技法点拨

㈠基本考点突破

1.正确理解重要词语,可具体运用如下方法:

1)词语指代内容的概括

使用词语指代的目的是为了行文的简洁。词语指代在文中经常使用,而且运用灵活,它可以指代一个词、短语、句子,甚至整个段落。如果对词语的指代内容没有搞清楚,就会影响对文意的理解。特别要注意,非指示代词的指代,考题是以“理解含义”的提法出现的。代词指代义的确定,必须紧扣上文内容,要注意:指代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概括。要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2)推断词语的情景义

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明晓它在语境中是如何产生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问、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手段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①对词语比喻含义的理解与确认要从分析喻体与本标的相似性人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②对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的理解,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含意、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3)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

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是理解词语的高要求,即揣摩词语的情味、色彩等附加意义及在文中的修饰作用。其主要作用有:

①形象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叙事、写人、绘景中鲜明、具体、生动传神,含色彩性、音乐性等。

②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

③精确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表达概念方面的准确恰当,修饰、限制、补充性词语在表意的精确、严密方面的作用。

④结构性作用,主要指词语在全篇(或段)中的地位和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的结构作用。

2.正确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示段意。②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主要是文章统领性的、过渡性的、总结性的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①句子主干浓缩法:对于那些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要善于抽出主干。

②句子作用定位法:文中的重要句子主要指起始句、总结句、衔接句、主旨句、情感句、矛盾句、警示句、引用句、修饰句等等。弄清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地位、作用,对理解句子有重要意义。

③结合语境阐发法:要善于抓住句子所在的段落,考查其相邻语句的隐含信息及其与该句之间的关系

④结合事例推断法:句子的思想或感情并不明朗时,就必须结合事例、引用材料等来推断了。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它实际上就是在做保留有用信息、剔除无用信息的工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抓住题目是关键。

第二,开头段落的提示作用和结尾段落的总结作用

第三,文中出现的指代性语言。

第四,重视过渡段和过渡句。

第五,文章以外的有用信息。如写作时间和地点、作者、文章出处等,

4.在现代文阅读中.正确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1)抓文中标志性语句。

(2)扣文体结构特征。

(3)分析思路情感脉络。

(4)把握语句衔接特点。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掌握以下方法:

1)从核心语句突破。

(2)循主要线索突破。

(3)层层概括突破。

(4)挖掘隐含信息突破。

6.在现代文阅读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可采取以下方法:

(1)抓住中心句、关键句,从文章主旨突破。

(2)分析事例、引文,从主要内容突破。

(3)比较不同观点、态度,用求同存异法突破。

(4)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材料突破。

7.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应做到:

(1)理清思路,瞻前顾后,切脉通络。

(2)根据主旨,注意宾主,分析技巧。

(3)揣摩修辞,比照分析,咀嚼内涵。

8.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整体阅读,把握形象,揽旨品趣。

2)借助阅历,发挥联想,鉴赏创造。

9.文本探究

本考点考查,多是以论述题、阐述题的形式进行。解答这类题注意以下问题:

⑴善于选择审视角度。

同样的一部书,不同领域的读者所获得的认识和启发是彼此不同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彼此的审视角度不同。比如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政治的角度、教育的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其深层的意蕴。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根据文本本身的内容多方位的联系,选择那些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视点。我们确定审视角度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可以假设自己具有多重身份,然后分别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对文本进行审视,这样就比较容易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发掘。

⑵善于进行层面切割。

一般说来,对一个文本我们可以对它作字面上的解读,这是浅层面的。可以联系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和体验进行解读,这就可以获得一些具有个性化的理解,相对来说这就深了一层。可以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除此而外,我们还可以把文本里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能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性意义。

⑶善于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磨制美好的珍宝)。充分利用前三题解答信息。

⑷善于有序呈现结果。

角度与层面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发生交叉的时候,我们就分别进行表述。而且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发掘”的呈现,还是对“不同的层面发掘”的呈现,都要善于由浅近到纵深这样的次序排列,而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尽可能的运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做一个提示。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

⑸平时注意归纳不同时期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共性的东西。

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中华民族心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等,将提炼出的共性与阅读的个案对照分析。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字。

㈡整题阅读突破

⒈掌握阅读技巧,养成阅读习惯

从文章整体入手,理清行文脉络。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其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的,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如2000年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材料《长城》,作者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

研究背景,了解创作历程。

散文通常是社会生活的折射,了解了文章的相关背景,就掌握了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2011年福建卷的散文阅读《走进腾格里》,解答这篇文章的题目就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了解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的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的内涵丰富。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了解了创作历程,把握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就不难找到题目的答案了。

借助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联想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之心了。

掌握手法,找准突破口。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叙事散文讲究以小见大,注重形与神的关系;写景散文注重情景交融,把握其情与景的契合是解读的关键;咏物散文则往往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手法,理解其象征手法和抒情方式是解读的重点。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表现手法十分重要。

明确技巧,有的放矢。阅读散文,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有:比喻。反衬。对比。象征。排比。变换人称。不同的人称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便于抒情,便于对话,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可以写出不同人的感受。反复。便于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白描手法。能使文章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见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用典。能丰厚文章的文化底蕴,丰富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寓庄于谐。能使文章行文活泼,幽默风趣。

瞻前顾后,辨析句段关系。

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关联。如2011年北京卷《祁连雪》文后设题:作者曾说:是《祁连山》的文眼,其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面段落之间的关系。要理清作者行文思路,然后再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写作手法,就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了。

⒉明辨试题类型,遵循答题程序

类型一:考查是什么。主要包括说说这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某某词或句子的含义是什么。答题对策为:

掌握语句的特点。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寻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中那些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发表议论的语句。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后呼应或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和结尾处的语句等。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理解本义,内引外联。词语或句子的本义,即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可先将词语的词典义、句子的浅层意义把握准确,然后联系语境对其本义进行引申。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设置了这样一道题:怎样理解第l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这道题主要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解答这道题,应把握尽情的唱得含义,理解其语境义,最后联系上文就可以知道。

类型二:考查怎么写。主要包括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等。答题对策为:

明确谋篇布局的方法。散文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动静结合、想象、联想、象征、白描、细节渲染、反语、烘托、对比等。

掌握基本的答题程序。考查文章谋篇布局、思路层次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得出谋篇布局或思路层次的特点。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散文的结构层次主要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理出结构层次,文章的思路也就清楚了。其方法通常是从综合归纳各段内容入手,有主句的文段,把主句画出来,内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并概括。其次,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该特点的。

考查文章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类题目的答题程序一般是:判定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指出该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作用;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样写的好处(即表达效果)。如2011年四川卷《锈损了的铁铃铛》文后有这样的题目: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道题是考查表现手法的。解答该题,第一步,要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想象。第二步,要回答比喻、拟人和想象的作用:使所描写的对象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得出结论。

类型三:考查为什么。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等。答题对策为:

掌握写作技巧的作用。散文的结构手法有伏笔、线索、转换、过渡、照应、详略等;其作用为: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上启下,首尾呼应,深化主旨,卒章显志,等等。

遵循基本的答题程序。首先指出题目中的内容使用了什么写法(用术语),其次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所在,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对其作用进行总结。

⒊关于开放性试题

鉴赏、赏析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鉴赏。如浙江卷《泰山之思》文后第21题: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解答鉴赏、赏析类试题的一般方法为:读懂题干,领会要求;依托文本,把握内容;亮出观点,鉴赏分析。

分析、评价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性思维范畴。它强调阅读与认知的关系,既要通过阅读丰富和深化认知,又要根据自身的认知对作者的观点或文本的重要语句进行分析、评价。解答该类试题,首先要弄清原文结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要进行一定的分析、概括。

认识、理解类试题。此类试题要求考生针对文中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2011年高考福建卷《走进腾格里》文后第15题: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到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成理。

联想、想象类试题。这类试题要求考生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谈谈文章给自己认识事物带来的启发。这类试题以文本为基础,但又不局限于文本,要求融入考生自己的感受、体验、观点和认识,是考生自身的认识能力与文本解读能力的完美结合,也是今后试题设置类型的发展趋势。

 

五、高考典型例题

一、(2011·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21分)

塔上的树

                                           易云武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是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       (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      (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       (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1.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分析表达技巧。这个段落的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是有效信息区间,抓住这部分中描写性语句,并确定关键词,就可以组织答案。写作意图可从铺垫、伏笔、点题、扣题、扬抑、过渡等方面考虑。

答案:砖石斑驳    塔角翘檐破损残缺   风铃失声

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2.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为什么中途而返?(3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第三段由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一句,提出关键词句即可;

第四段根据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一句概括即可

第五段由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几句可以提炼出第三条答案。

答案:因有青苔,防滑倒;躲避鸟的袭击;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3.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3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散文语言的鉴赏能力。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一束树根束状地死死地勒入青苔之中的情状。字写出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遒劲有力,弯弯曲曲,多而交缠的状况。字写出绿莹莹的卷须亮晶晶的水珠晶莹欲滴的情状。

答案:嵌    

4.请细读最后一的自然段,写一段80字以内的赏析性文字。(5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散文的综合鉴赏能力。对于一个语段的鉴赏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展开。内容方面,考虑对主题的作用,或深化、或升华,考虑对文章风格的影响。形式方面,可以考虑结构的过渡、呼应、扣题、总收等,可以考虑语言的使用技巧,或修辞、或描写角度等等。

答案 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

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5.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若无必要,请说明理由。若有必要,请你出新的题目。(2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此题一定要要联系全文,以写作目的、写作主题为主要依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答案:

无必要。

理由:塔上的树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融的起因。

有必要。

理由: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

C.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文学作品。C项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的知识。思考时要注意语境,通过句间的逻辑关系理解各句的来龙去脉。 E项考查主题与评价,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并非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

答案: E

 

二、(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样几样东西。面包、水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光,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 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乳汁!

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道逶迤的线条跟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咏,一缕风,一一株草,还有这充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⑾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满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节)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段连用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从最后一段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等句子可以看出第身后的那个世界既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也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一切多余的东西指的不仅仅物质的东西,也指对人的精神无益的东西。故A选项是错误的。C选项显然曲解文意。作者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暗示的是月亮能积淀民族的历史文化,给人们带来精神寄托。

答案:AC

2.文章第段划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准题目的关键点。划线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关键点无疑是深处悠远。什么才是深处悠远的东西?那就是童年、历史、等。顺着这个思路在文中寻找有关信息,然后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与桂花树的月亮);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3.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个探究性的,很开放的题目,理解可以是多元性的。答题时要立足表现作者行为的句子,如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等,透过文学性的语言,发掘作者隐含在句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观点。

答案: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活诅咒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