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民周刊在2013年9月7日刊登了一篇署名張襦心的文章,記者兩次採訪了駱詩文先生——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司長,2006年駱先生預言:「我們執行錯誤的中藥現代化路線與國際接軌三四年,已經使得中藥加速走向衰敗。如果這種情況再讓它繼續5年,中藥就無法挽救了。」五年後的2011年,記者再拜訪駱老,他直言:「醫藥不分家。現在傳統中藥已經不復存在,醫也完了!」 2,中藥材歷來講究「道地」,即原產地,駱老:「一旦改變環境,藥效就不行了,文革之前,中藥如果需要異地種植,必須經過三代,考察是不是有療效,用第一代的種子種第二代,第二代的種子再種第三代,直到三代藥材的療效和原產地藥材一致,才允許移植。現在想去哪裏種就去哪裏種。」 3,農藥污染:「幾乎在所有的藥材樣品中都檢出。二三十年前,為了消滅長白山上的松毛蟲,政府曾組織飛機在林區大規模灑下666等劇毒農藥,至今該成分仍不時在長白山區的人參中被檢出。」 4,轉基因。1999年成都已經利用轉基因技術提高枸杞等藥材的抗病蟲害能力和藥材產量。「國家投資了好幾個億在黃河以南搞黃芪轉基因,黃河以北的黃芪療效才好,到黃河以南有甚麼用?轉基因之後是否影響藥性,這事沒有人管,科研經費才是大家更重視的。轉基因研究項目中包括——金銀花、忍冬藤、連翹、板藍根、魚腥草、人參、太子參、大棗、枸杞、核桃仁、丹參、綠豆、黃芪、百合、青蒿、何首烏、龍眼肉、杜仲、甘草、半夏、桔梗、銀杏、麻黃、防風、蘆根、地骨皮、竹葉、菊花、廣藿香、巴戟天、枳殼、夏枯草等。」 5,不按時節採摘。藥王孫思邈在一千多年前指出,不按時節採摘的中藥材等於爛木頭。「天麻裏面都是癟的,桔梗生長要兩三年,現在人工種植只一年。杜仲等樹皮類藥材標準是0.3釐米厚,樹齡10-15年,折斷後的杜仲絲拉都拉不動,現在不管年限,也不管加工、研炒,當年種的都拿來用,都是薄皮和枝皮,也根本沒有絲,療效相差極大。黃芩五寸長才能用,現在才長到一寸,甘草、大黃三年以上才能達標,但農民遇到價好就採收。藥用價值極高的遼五味子要到10月才能採收,現在提前3個月,青果上還要噴上藥水焐紅,自然成熟的五味子無處尋覓。」 6,偷工減料。「藥材採集之後,最基本的工作是除去泥沙和混雜物,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藥材所含泥沙重量幾乎佔20%以上。藥材切法不同,藥效也不同,但現在藥工怕切到手,隨意把藥片薄片改厚片,厚片改塊狀。」 7,化學製藥。用硫磺為藥材、食材化妝非常普遍,影響到連香港的市場上都隨處可以找到硫磺熏過的藥材、食物,特別是蒜頭與薑類。用硫磺熏是為了賣相好,延長保質期,發霉的藥材、食物被硫磺熏過後都可以煥然一新。硫磺熏業者叫「打磺」,本來是傳統的熏製方法,現在發展成掙黑心錢的工具,「為了讓藥材更好看,除了打磺,還增加了用雙氧水浸泡天麻漂白,用氧化鐵水洗丹參染色,拿洗衣粉搓掉霉斑……」黑心賣藥材在香港也有,我知道香港有一家老牌國貨公司,會不時把一些過期的藥材從新包裝以後再低價出售。 8,炮製技術後繼無人。「現在善鑒別精炮製的中藥專家,全國只剩下兩位『高徒』:83歲高齡的王孝濤和85歲高齡的金世元,所有中藥炮製方面的專家加在一起,總共40多位。」 9,學中醫人數零增長。自從清末太醫院被廢止,中醫藥就開始走上了不被重視之路。「西醫人數,從1950年到2004年,增長了70多倍,達157萬人。而中醫從1950年的27萬至30萬人,達到2004年的27萬人,實現了零增長!況且這27萬人和55年前的那27萬人,醫療水平無法相比。」 你在進補還是在吃藥渣? 香港的中藥材源頭是否安全?新民週刊:「大陸的藥材出口只是世界草藥銷量的2%,日本90%佔第一把交椅。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則佔5%-7%……為了避免低劣藥材之禍,特意從香港進口藥材。」作為香港人我們從來不知道藥材的源頭,但香港的藥材竟然有信譽!這報道絕對令我們心又喜心又慌。無論如何《半畝田》忠告業者珍惜羽毛,同時忠告用家自己多加小心,如果吃一家店的藥無效,請換一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