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自己生活的观察家。 为了更好的认识自己,你可以问问自己如下的问题: 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更看重什么? 我的优势、劣势在哪里? 我有什么性格特质?如果用五个词来描述我的正面特质,会是哪五个词?如果用五个词来描述我的负面特质,又会是哪五个词呢? 我能、我适合、我擅长和我喜欢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和怎样的人相处我会感觉愉快,和怎样的人相处我感觉不舒服? …… 当我开始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我逐渐成为了自己的观察者,对自己的很多行为变得有所觉察,就像我们中国人说的“观自在”,我从自己身上跳脱出来,站在外部一个更远的地方反观自己,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我观察现在的自己,回忆过去的种种经历,甚至观察童年时期的梦想和愿望。我发现这样反而更能看得清楚自己。如果我们不跳脱出自己的框架,就容易迷失在自己的“认识丛林”中,我们有很多成语、诗歌都表达了这个意思,如“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只有将自己拉到更远的地方,脱离此时此地的自己,我们才更容易将自己看清楚。 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了解到许多自己未曾真正认识到的信息:我能、我适合、我擅长和我喜欢的事情都跟表达和沟通有关的,比如从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记日记,一直当班长和宣传委员,大学毕业后做广告文案,写博客,写书等;在写作、阅读、与别人交谈等事情上我充满热情和耐心,而在超市购物、修理家电、安装电脑系统等事情上我常感到厌烦,缺乏耐心,因为前者是我喜欢且擅长的事情,后者是我不喜欢又不擅长的事情。 我开始对自己做更深入的工作,观察自己一切的东西:我是怎么说话的?我是怎么思考的?我跟其他人互动沟通又是怎样的?我的情绪是怎样变化?我发现这样做很有意思,仿佛自己是自己的实验品,或者说在和自己玩游戏,学会像观察别人那样观察自己,经常会让我有:“哦,原来我是这样的啊”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做自己的观察家是一个很好的正确认识自己的方法,尤其是从过去个人成功和失败的事件中,更能认识自己。这里要强调一点的是:遭遇失败的痛苦是一个人认识自己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 我有个朋友,头脑灵活,才华横溢,在大型广告公司里从文案助理做到策划总监,但是他总想着自己开公司。后来就辞职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小广告公司,由于不懂经营管理,缺乏客户资源和技术团体,一年不到公司就倒闭了,他还欠了不少钱。于是他回到广告公司当策划总监,干得跟以前一样出色,不久他跳槽到一家薪资待遇更好的公司做策划总监,用赚的钱还之前创业时欠下的债。这样过了一两年,他又和一个朋友合伙开公司,对方给他投资,半年之后公司经营不善又倒闭了,所幸的是创业资金基本是对方出的,他投入的资金比较少,亏损得不多。这两次创业失败不仅让他的金钱蒙受损失,还让他在精神上痛苦万分,信心大受打击,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但是如果按照NLP(神经语言程式学,重点研究一个人的头脑如何运作,研究人的语言,情绪,身体和体验之间关系与规律)的说法:人生没有失败,只有反馈。那么,这两次创业失败给他的反馈让他收获很多。他认识到自己虽然有创意才华,能够写出优秀的策划案,口才不俗,能够打动和说服客户,也能够带领一个小的团队,但是自己在公司的经营管理方面能力不足,缺乏把控全局的才能,对财务管理方面既不精通也不感兴趣,喜动多变的性格也无法做到安心发展一个小公司。如果他想创业成功,需要与人一起合作,这个人是能够在各方面与他互补的人,比他更沉稳,更懂得全局思考,但是之前他的两个合伙人都不是这样的人。 认识到这些,对他后来的工作和生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说:感觉之前一直走在黑暗中,现在忽然看到有一盏灯照在路上,看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以及怎样做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我想这就是遭遇失败的痛苦给人的积极意义:让你从经验中你学到更多的东西,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做自己的观察家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也需要对自己有不少耐心,自我观察会让人去反省、审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总结,在这一过程中会看到更多的自己,甚至会发现一个全新未知的自己,了解到你想要什么,什么是最适合你的,什么是你一直在寻找的,什么是你需要适应和改变的。 二、运用一些心理测评工具来认识自己。 一个好的心理测评,应该是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了解个体性格,然后做一些预测。心理学有不少流派,每个流派的理论基础不同,不同的测评工具由于采用的理论依据不同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研究所教授卡特尔所编,在当今众多人格测试中,它的使用频率是最高之一),就是建立在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之上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该测评工具由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主要用于确定被测试者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进而用于指导被测试者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兴趣的专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是建立在霍兰德的人职匹配理论之上的。MBTI测试是比较流行的职业人格评估工具,理论的基础则是荣格关于心理类型的划分,后经一对母女Katharine Cook Briggs 与Isabel Briggs Myers 研究并加以发展。 这些心理测验的题量几十题,或者上百题是很常见的,一两百道题目也属正常,有的甚至更多达四五百题(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简称MMPI,原来有五百多题,后来修订为399题)。做这些心理测试最大的好处则是提供一个快速认识自己的途径,不过因为这些测试题量的缘故,也因为现代人越来越缺乏耐心了,连做心理测评都嫌太浪费时间,再加上国外的专业测试,有版权的原因,不太好找到真正的原版,所以真正能去做这些心理测评的人以及这些测评工具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都并不多。现在有的职业测试甚至只要花你几分钟的时间,如天际网有个在线的职业测试“我测”(http:///8kqVPbp),测试的题量不多,测试过程快捷方便,对于认识自己也有一定的帮助。 同一个测评工具不一定适合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心理测评时,要选择适合自己文化背景的常模,比如你是中国人就选择中国人的常模(常模是心理测评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时的参照分数标准。测验分数必须与某种标准比较,才能显示出它所代表的意义)。还有做心理测试时一定要诚实,否则,测试的结果将没有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