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先贤,作家山

 壹哋砡眯 2013-12-07


学先贤,作家山

       耸立于顿村傅山苑门前广场的傅山先生雕像,左膝前山石剖面的“家山”这由先生劲健隽美的书法摹刻的金色大字,使人迷醉,亦触发了我查觅其出处的兴趣。寻得傅山先生77岁书法的印刷件良久赞赏的同时,又引发了对所书之诗文有所了解的兴致,以深一层认知傅山所书诗中“家山”二字的缘由所在。

      “家山”二字语出“陶庐僻陋那堪比,谢墅幽微不足攀。何似崧峰三十六,长随申甫作家山”一诗,先生草书于巨幅花绫立轴(178×51cm,现藏广州美术馆)之上。书于贵重的大幅花绫,尤其在落款处加盖“上心”这未见先生使用过的印章,说明晚年的傅山先生挥这次毫是加心在意,上了心的。“家山”意必非常。

       原诗为《和裴令公南庄绝句》,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妇孺皆知,自不必赘言。这裴令公,即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以身系国家轻重如郭子仪者二十余年”,历经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是由监察御史晋升为御史中丞又转升宰相的功高重臣。“其威望德业,一直为世所重,时人论将相,皆推度为首”。然而,晚年时因宦官专权,只得辞官而退居洛阳。居址可能就是南庄。其《和南庄》原诗为:“两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君先奉紫泥。待平贼垒报天子,莫指仙山示武夫。野人不识中书令,唤作陶家与谢家。君若有心求逸足,我还留意在名姝”。

      白居易对裴度力主削除藩镇并督师攻破蔡州等行为,都予以高度支持与参与(裴度诗首“两人同日事征西”该为事实),为谋求国家统一而志同道合,同时也对裴度四起四落最终归隐山林的凄怆遭遇而心生不平。而自己亦因上表请求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得罪权贵被贬之冤者。命运相同,情投意合,和诗交流,以抒心语。

      从诗面理解,其大意为:陶渊明归隐的那僻壤茅庐哪(反问时“那”与哪通用)可以媲美?谢安山野(原诗为墅字,傅山书为“野”,二字可通用)的幽静豪宅也难以攀比。而我们应具嵩(崧)山三十六峰之品性,矢志效仿申伯和仲山甫(周朝两位辅国贤臣)为振兴(作,按《新华字典》注释可为“兴起”讲,按《现代汉语辞典》注释可为“振作”讲)家乡而奋斗的人。
      白居易此诗,先以物喻人,而后道出了裴度他们矢志报国未酬,然忠心难泯的气质。诗核就是永不削减(长随)的贤臣良将辅政荣国的志向——“作家山”。

      傅山先生之所以在耄耋之龄如此精心挥毫于巨幅花绫这首白居易的诗文,一方面是诗中所涉陶渊明、谢安、白居易、裴度、申伯、仲山甫等先贤都胸怀爱国情,矢定报国志,遭遇有差异,皆为德高人。而于陶、谢、白、裴,更加了一层生平不得志,难泯报国心,身退志未衰,同属抱憾人。也正因此,也许此诗触发傅山先生的心灵历久,这是他“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傅青主“为愿青山作主人”一生抱负直至77岁高龄依然念念不忘心境的慰籍。更是先生一生理想、抱负、奋斗、实践、成就的自我总结。因此,先生饱含深情着重写下白居易这首不仅使自己“上心”,实质上也可以包括自己本质在内的“作家山”墨宝。
      顿村,是傅山先生的家乡。傅山苑前置先生亲书“家山”之金光四射的摹刻大字,合适不过。“作家山”之精神,尚待代代后人继承、发扬、光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