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不以农村为壑才能看到中国的未来

 渔翁很快乐 2013-12-08

城市不以农村为壑才能看到中国的未来

 

精彩观点

>>>今天的城市化不是满足人性的回归,而是为了权力。归根到底,问题是制度造成的,以致城市规划不是围绕人性、围绕人,为了生活更美好,而是为了长官彰显他的智慧和话语权。

>>>农村的土地值钱,可是农民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城镇化进程农民都没法参与,也没有人为他们发言,几个人就决定了他们的土地怎么卖,卖给谁。农民若出来谈判,就是钉子户。这个过程中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

>>>目前,城市决定发展什么产业不是根据产业集群和文化传统,也不是根据劳动力资源、资本的投入,而是根据权力。钱不是来自于市场和资源的配置,也是来自于权力,这是问题的核心和根源。

>>>是否存在一个城市社会,这个城市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之间是否一致,一致的话是如何衔接的,不一致的话这中间是如何断裂的,可能是最根本地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理解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变。

>>>恢复农村剩下来的一些东西,使其尽可能少受到损伤,是对城市化最大的帮助,也是对我们自身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最大的帮助。

朱学东拒绝了“乡土派”的标签,在他看来,城镇化是一列加速开动的火车,势不可挡。然而,他敏锐地指出,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过多的权力使用和长官意志使得农民持续做出牺牲,而这一大部分人的自由选择权被剥夺,心中乡愁满溢。在主题为“重新发现城市”的凤凰城市沙龙上,作为一个多年前来自江南小村的“北漂”,他率性而温暖地表达了对“乡土中国”到“城市中国”的深刻思考。

 

 

说我是个乡土派,要给我贴标签,我完全不同意,我一再强调,我认为城镇化是主流趋势。城镇化没有新旧之说,它一定是一个完全自然加上人力推动的过程。任何国家没有像今天我们发展那么快,也没有像我们今天城镇化造成那么多文化断裂那么多痛苦,也没有我国这样的城市规划。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过去建设城市,依水筑城,依海筑城,交通方便,这是满足人的要求、符合人性的规划。今天的城市化不是满足人性的回归,而是为了权力。归根到底,问题是制度和权力造成的,以致城市规划不是围绕人性、围绕人,为了生活更美好,而是为了长官彰显他的智慧和话语权。长官是城市化发展的决策者,也是今天城市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30年中国城镇的发展来自于过去重要的城乡二元化政策,没有城乡二元化这个恶政就不可能有今天建立在农民、农村基础上的中国城镇的高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包括未来的城镇化可能还需要继续牺牲一些利益,但首当其冲的牺牲品依然是农村和农民。然而我想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同一群人做了同样的决策,造成了恶果后他能做到把自己的手砍掉,把自己的脑袋禁锢起来再去恢复,让其他人参与改变吗?做不到。

地方政府做城市规划的决策者们不是在座的每一位专家,是政府让沈院长、袁老师去设计、去改造,然后再决定采用怎么做,所以才会有空城。我们还会在这条路上走漫长的路,这是制度性的问题,制度性决定了不可能。农村的土地值钱,可是农民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城镇化进程农民都没法参与,也没有人为他们发言,几个人就决定了他们的土地怎么卖,卖给谁。农民若出来谈判,就是钉子户。这个过程中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今天我们才承认市场的决定性力量,然而几百年来西方社会的发展就靠这个。

目前,城市决定发展什么产业不是根据产业集群和文化传统,也不是根据劳动力资源、资本的投入,而是根据权力。钱不是来自于市场和资源的配置,也是来自于权力,这是问题的核心和根源。我们的文件里边说,过去讲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推动力,那肯定是错的,如果我们新型城镇化是为了来推动经济发展,这也是死路一条。城市化过程中,我们的悲剧,我们的痛苦,和我这些年对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观察思考的悲观的根源在此,我看不到解决之道,技术上永远不是解决之道。

我从来没有批评过设计部门,规划部门,因为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下,没有人扛得住。我悲观于纠偏机制永远改不了这个指挥棒。在大家没有自由选择权的时候,只有圣人才能够俯视一切说这个事情。

以前我们都是城市化的强烈呼吁者,欢呼者,我们从乡下来到城市。但是今天我们会认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由选择权的重要性。农民工到城里来,哪怕他住棚户区,都是他自由选择权利,如果连这个权利都没有,农民工肯定不知道何去何从。有了自由选择权以后,人们可以选择不在这个城市,而在适合的地方。然而,现在的制度不支持,现实的经济环境也不支持。比如你投资一万块钱,在这个地方能产出一百万,投到甘肃去,很可能一分钱都产不出来。

三中全会当中提到未来机遇在于精细化、专业化,这实际上要求各地方去思考自身的产业链体系。同时,消费者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很大。是否能带来真正的产业创新的一些人,以及在促进消费方面,能不能为这些人带来让他们更加愿意去消费的产业,是保证新型城镇化可持续的两个机制。

城市要形成差异,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在这个城市里面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现在的规划和城市建设不仅规划建筑,连生活方式都一并规划了。城市化,化在生活方式上。生活方式跟本地的历史文化传统、水土,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关联。虽然技术进步,开放交流会融化很多东西,但是很多的基本的生活特征是不会改变的。

成都人悠闲的生活在上海去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才是叫城市化,化,真正意义上“化”的东西。我们现在所谓的推动城镇化建设,城市化建设,我们的“化”在于“划”,这儿划个圈,造多少栋楼,建多少个居民区配套的产业园。这个产业园在电脑出来的时候就叫电脑产业园,互联网的时代,就叫互联网产业园、IT产业园等,这些全来自于我们的规划,而不是来自于真正意义上由于人居住所形成的产业。

是否存在一个城市社会,这个城市社会的运行逻辑和乡村社会的运行逻辑之间是否一致,一致的话是如何衔接的,不一致的话这中间是如何断裂的,可能是最根本地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理解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的转变。

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希望农村变成什么样才会为真正意义上新的城市化提供动力,同时为乡村自身的存在保留价值。我认为,核心是把我们的残山剩水维护好,这都是要补的课。以前我们说“国破山河在”,现在是“国在山河已破碎”,这不是我发明,最初是河南省一个领导的发明。

要回到从前的乡村是永远不可能的,只有失去了人才有乡愁,而且即使在中国最偏僻的角落,我们也都回不去。农民工哪怕最穷,最苦,最累也要抛弃故乡到城市去,我们都是这样选择的产物,现在也一样。所以,恢复农村剩下来的一些东西,使其尽可能少受到损伤,是对城市化最大的帮助,也是对我们自身生活状态和精神生活最大的帮助。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东西而糟践别人的,以邻为壑。城市不以农村为壑,从这个角度才可以看到中国的未来。

 

(以上文字是凤凰网城市频道根据我在凤凰城市沙龙上的演讲整理,因是沙龙,中间一些话题是针对其他论者的观点提出的,故在衔接上略有一些牵强。感谢凤凰城市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