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父母

 问渠斋房 2013-12-08
为人父母

        天下父母,为子女的培养、教育、成长而幸福着、苦恼着、焦虑着,出现了“问题家庭”的新概念。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使绝大部分为人父母者,在道德观念、知识储备、阅历经验、教育方式等方面,还没有作好如何在新时代培养、教育子女的准备,父母的观念和教育方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很容易受某些报道、风气的影响,盲目跟从、模仿、效法的结果,自然是事半功倍,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家庭,结果事与愿违。

  家庭问题的实质是父母的问题。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行为方式影响、左右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人们常常说孩子出了问题,学习不好,沉溺网络游戏,行为叛逆。造成这种现象固然有着社会的原因,其实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原因。通过剖析众多的问题家庭,发现绝大多数父母陷入了为人父母的误区。概括起来就是:

  溺爱、娇惯、袒护、放纵的误区。现在大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宠,伴随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强烈。父母在没有经济和精神压力的情况下,赋予了溺爱孩子更为丰富的内容,扩展了骄纵孩子的更大外延。简单说,父母处于一种无原则溺爱、放纵孩子的状态。孩子在这种情形下成长,必然会产生种种意想不到的变异。

  攀比的误区。攀比是富裕起来的父母们为满足虚荣而展开的竞赛,这场攀比竞赛的参与者是孩子,教练则是父母。攀比项目为两项,一个是物质攀比,一个是学习攀比。物质攀比的内容大致是名牌、档次等高消费。学习攀比主要是名校、名次等令父母感到骄傲的需求。结果是,孩子在物质攀比中无限地膨胀物质要求的虚荣心,在学习攀比中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两项比赛势必造成孩子物极必反。

  期盼的误区。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根植于父母脑海里的传统理念,特别是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机会越来越多、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父母更是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但却忽视了孩子自身具备的条件、自身的理想抱负。父母的要求和孩子的条件,父母的愿望和孩子的理想,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导致家庭问题的产生。

  教育方式的误区。很多父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误读了严要求和暴力教育本质的不同。这类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和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找不到更为有效的方法,心存焦虑,急功近利,打骂就成为教育孩子的唯一杀手锏。当然效果不会好,甚至更坏。

  和谐社会,归根到底是首先要家庭和谐,家庭的和谐首先要端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尽职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不少教育学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方方面面,理论、系统地阐述了不少关于家庭的解决方案,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广为传播,主流效果已形成。因此,本书只是透过对问题家庭存在的现象的分析和对具体案例的解剖,指出问题的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向和方法,从父母的教育理念、行为方式等诸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为父母在培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参谋。书中的所有问题都发生在我们生活中,也就是父母最容易产生错误判断、错误行为的各个细节。本书决不理论,也不系统,更不高深,只求对为人父母者有所裨益。

    第一章孩子厌食、多病,父母娇惯的误区

  新生命的诞生带给父母无与伦比的幸福感,即便熬更受夜,再累也不觉得苦。这种捧着怕摔了,含着怕化了的心态,是原于对生命的呵护,是人类生命延续本能的伟大和奇迹。但由于初为父母者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期望也就不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父母形态。其中,娇惯、溺爱,作为一种需要限度的情感表达方式,被很多父母放大,结果使自己和孩子都陷入一种困境。

  父母的声音:我们用尽全力,孩子就是不爱吃,时不时地感冒,扁桃发炎,打针住院是常事,真不知咋办才好。

  很多父母感叹,现在的孩子远不如以前的孩子那么好养,吃饭不好好吃,动不动就生病,体质差,特别费心劳神。其实,透过对儿童医院人头攒动的就医父母的观察,不难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使,恰好是孩子的父母。是父母的娇惯、溺爱,让孩子养成了许多的不良生活习惯。

  偏食、喂食无规律、营养搭配不当,无疑是主要根源。进食是幼儿的本能,这种条件式反应表现在幼儿超强的吮吸力和寻找食物的能力上,没有哪个健全的生命体会丧失这种维系生命的需求。即便幼儿刚进完食,我们还常见到幼儿将手中的玩具往嘴里塞、不断的吮吸手指、流口水,这些食欲的反应,表明了幼儿的本能需求。父母怪罪孩子不爱吃东西,实在是冤枉了孩子。如果父母稍加反省,就会发现自己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诸如对奶粉品牌、饮料品牌等食物的选择上,用油炸快餐食品灌输孩子以所谓的儿童饮食时尚,忽视了如何在激发孩子食欲这个环节下功夫。因而,当遇到孩子厌食、偏食时便束手无策了。

  为了增强孩子的食欲,不少父母喜欢给孩子购买高档、精细的食品和大量的零食,甚至是营养品,满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吃得饱、吃得好了,体质就会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在琳琅满目的食物面前,孩子反而没有了食欲。当然,造成孩子厌食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有:

  饮食无规律,造成胃肠消化规律被打乱。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常常放任孩子任意进食,没有规律,一旦到了就餐时间,孩子反而不愿吃饭了。三岁的婷婷一直食量就不大。按育儿书籍上的标准,婷婷没有一次达标过,为此,父母都十分着急。为了让婷婷多吃点,父母“轮流值班”,每隔三个小时就喂她吃一顿,想方设法哄她将牛奶或辅食吃完,每次喂的时间都在半个小时以上。如今,3岁的婷婷,体重不足13公斤,总是抗拒吃饭,每次喂饭都是到处跑,家长只能趁她不注意把饭菜塞进她嘴里。这不能说父母不尽责,而是父母没有一个育儿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只能陷于焦虑无策的状况。

  片面追求高营养,引起消化不良。现在根据孩子开发的精细、高营养食品越来越多,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在吸收高营养、高精细食品的情况下,获得高速、高效的成长。五岁的甜甜体重已达到四十公斤,确实够壮的,每天正规进食四次,平时零食不断。甜甜妈妈常爱向别人夸耀自己的孩子能吃能喝,直到老师提醒她甜甜可能患上肥胖病,她才带甜甜去医院检查。结果令人吃惊,甜甜居然血糖偏高,也有三高现象了。

  零食不断,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紊乱。在家庭里,父母除了为孩子准备了丰盛的主食外,大都还要准备众多的零食,如果是到郊外玩耍,更是必备大包小包的食物,即便是孩子上学,口袋里、书包里也塞满了各种零食。零食吃多了,孩子自然就吃不下主食了。一些父母也会算账,当孩子在就餐时间不愿吃时,算一下孩子吃的零食,认为孩子吃够了,不必再吃。殊不知零食完全打乱了进食规律,嘴不停,胃不闲,时间长了必然导致胃肠道蠕动和分泌紊乱。如果孩子经常吃过多的饮料、雪糕、巧克力等高热量零食,还会使血糖总是处于较高水平,加上进食环境差,边吃边玩,大脑皮层的食物中枢不能形成优势的兴奋灶,孩子的食欲自然会大大降低。

  过分关注孩子进食,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很多父母一到开饭时间就犯难,就紧张,生怕孩子又不吃饭。于是一人负责喂食,一人负责逗玩,有爷爷奶奶的大都也参与进来,围着孩子吃饭是团团转。其实这些行为往往起不到好作用,只会强化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娇宠意识,直至把吃饭作为满足自己不当要求的交换条件,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养成娇生惯养的毛病。

  运动量不足,新陈代谢缓慢,消化功能削弱。缺乏运动是孩子存在的普遍问题,其原因大多是父母没有时间陪孩子做运动,或是怕孩子在运动中受伤,或是因为天气原因等等。没有足够的运动量,就不能有效地促使身体新陈代谢,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得不到强化,必然会导致孩子缺乏食欲,牵引出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的一系列问题。

  服药太多,滥用保健补品,削弱了孩子自身的抵抗力。孩子生病去看医生、吃药,都是正常的事。但如果孩子吃药太多,使用抗生素级别太高,或听信某些保健品言过其实的宣传,大量服用保健品,势必使孩子产生对药物的依赖性,反而削弱了自身抵抗病毒侵袭的能力,形成病了就吃药,越吃药越有病的怪圈。

  其它如生活不规律、睡眠欠充足、过度疲劳、便秘、身体不适等,也是厌食不可忽视的原因。

  把孩子厌食、多病的原因归罪于父母,并非要贬低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要提醒父母不要溺爱、娇惯,要爱得有法。这个标准就是看孩子是否身体健康,心理是否健康,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如果存在以上问题,父母就需要反思了。独生女欣欣,家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十分宠爱她。平时,她只吃牛奶、面包、鸡蛋,一般的饭菜嚼在嘴里迟迟不肯下咽。穿衣服从小要挑花色品种,要比别人漂亮。在家里对父母说话就象下命令似的,稍不如意就哭闹、发脾气。在幼儿园连滑滑梯都不敢玩,出门上街走几步路就嚷着要抱。到了5岁时,还不会穿衣服,街坊邻居都说她象个无赖的“小公主”。照这样发展下去,适应社会都很困难,成才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有几种现象是需要避免和注意的:

  ·切不要在孩子没有食欲的时候,用呵斥、训诫、威逼的方式,强迫孩子吃饭。大凡使用这种方式都会使孩子产生紧张、抵触情绪,长期使用必然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产生影响,也达不到增进孩子食欲的目的。恰当的方式是让孩子去玩、去运动,玩累了、饿了,自然就有食欲了。家长应该避免“追喂”等过分关注孩子进食的行为;当孩子故意拒食时,不能迁就,如一、两顿不吃,家长也不要担心,这说明孩子摄入的能量已经够了,到一定的时间孩子自然会要求进食;决不能以满足要求作为让孩子进食的条件。

  ·不要给孩子吃过多的药物和营养品。因为抵抗力弱,幼儿多病是很自然的,在儿童医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儿童因为感冒引起炎症而打针输液,病了是一定要治疗。但如果三天两头跑医院,有的孩子所用消炎药甚至到了很高级别,这就值得为父母者警惕了。引起孩子患病的客观和被动原因很多,可以列出若干条,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父母所要反思的是主观原因。我们解析不少这样的多病儿童,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体质差。体质弱必然是因为运动少。强调运动不仅仅是为了增进孩子食欲,其目的是为了增强孩子体质,提高孩子自身抗御病毒侵袭的能力,孩子健壮了,父母担忧少了,家庭幸福就多了。有些父母抱着“先天不足后天补”观念,吃得越来越精细,补得越来越高级。其实孩子是不宜进补的,很多儿童出现性早熟的现象,都是吃出来的。例如现在的家禽多是被“催熟”的,而禽肉中的“促熟剂”残余主要集中在家禽头颈部分的腺体中,长期吃鸡鸭鹅的颈部,就会促成性早熟。再例如反季节的水果、油炸类食品等,高的热量会在儿童体内转变为多余的脂肪,引发内分泌紊乱,导致性早熟;而且食用油经反复加热使用后,高温使其氧化变性,也易引发“性早熟”。至于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牛初乳品,纷纷标榜能够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其实,牛初乳里面的促性腺素含量极高,对于婴幼儿可能没问题,但是对于接近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其身体较为敏感,长期大量服用容易提早进入青春期。

  ·不可偏食。不少偏食儿童喜爱某种食品或排斥某种食品,大多是父母造成的。在孩子没有食欲的时候,父母强迫喂食的食品会使幼儿条件反射的产生抵触。恰当的方法是合理搭配食物的种类和营养成分,精心制作,不要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上,当孩子食欲很强的时候,他就不会排斥了。特别是有人推荐某种蔬菜或水果时,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我们娃娃不喜欢吃这个。”饮食要规律,定时进餐,保证饮食卫生;生活规律,睡眠充足,定时排便;营养要全面,多吃粗粮杂粮和水果蔬菜;节制零食和甜食,少喝饮料。不要盲目吃药,莫滥用保健补品;可以适当服用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功能的中、西药。但注意:一是要看小儿科或消化专科医生,不要听信游医巫医的甜言蜜语;二是不要过分依赖药物,孩子的胃肠消化功能潜力很大,如果严格按照以上几条去做的话,大部分孩子的厌食症是可以不药而愈的。改善进食环境,使孩子能够集中精力去进食,并保持心情舒畅。

  ·不要因为天寒或天热而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父母需要注意的就是要让孩子适应不同季节的不同气候变化,在适应中增强体质。掌控好孩子的运动方式以及运动时间和运动量。老子在《道德经》说:“比於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说幼儿有着无穷的精力。多运动,有益孩子的体格、肺活量、大脑的生长发育。因为运动多、消耗多,孩子自然对食物的需求就多。这是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跑着、追着喂孩子食物的场景,有时唠家常还可以听到老人对已成年的孩子回忆说:“你小时候吃饭要跑半条街。”也就是说较大地运动量促进了孩子的食欲。尽管我们不提倡一边运动一边进食,但为人父母者需要认清幼儿的这个特质,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陪孩子运动上,合理安排运动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