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经筋理论中“横络”、“解结”的认识 发表者:韦嵩 922人已访问 《内经》对经筋理论中“横络”、“解结”的认识 《内经》认为经筋结构或功能异常是引起痹痛或加重痹痛的关键。《灵枢·刺节真邪》曰“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之上,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明确提出了“横络”和“解结”的概念,为临床应用“经筋理论”治疗痹证奠定了理论基础。 “横络”,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横络”就是指肢体经筋走行上出现的局部条索、聚筋等病变;广义的“横络”有关节内横络与关节外横络之分。关节内“横络”多为关节内增生肥厚的关节囊、关节内组织粘连索带、关节内血肿机化组织、剥脱的软骨等,是痹证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诱发痹痛的重要病因;关节外“横络”多为发生在肌腱末端及其附属组织的异常解剖或功能改变,如肌肉、腱鞘、滑囊、韧带痛性结节或条索状包块,以及经筋走行上存在寒温异常或感觉迟钝的部位。“横络”是做主要的治疗点,对此,近代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1-12]。我们认为除外痹证的肿痛部位,循经筋走行常可扪及条索状、点片状或结节状“横络”,在肿痛部位周围、上下常可发现肢体寒、温不均或感觉迟钝的表现。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膝痛患者大多在胫骨粗隆内下方近阴陵泉存在“横络”结点,强直性脊柱炎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大多在腰二、三棘突旁存在皮温增高现象,对这些部位进行疏通、松解后,原发肿痛即可明显减轻,切中《内经》的所述。 “解结”即是解除“横络”等节点对经脉、关节的痹阻和卡压,是“经筋理论”治疗痹证的重要治则。《内经》提出的“解结”法疏通、清除“横络”是临床治疗痹证又一有效途径,是对改善痹证临床症状大有裨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