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项羽与刘邦》

 了齋 2013-12-08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项羽与刘邦》 - 秦無衣 - 天下事了犹未了更何况不了了之
                                          司马辽太郎的历史小说《项羽与刘邦》

  《刘邦与项羽》由日本著名右翼作家司马辽 太郎所著,司马辽太郎(1923年8月7日-1996年2月12日),本名福田定一,专攻历史小说。笔名司马辽太郎是「远不及司马迁」的意思。被认为是日 本大众文学的巨匠,也是日本国民中最受欢迎的作家,被认为是中流砥柱般的人物。作者精研中国古代历史,对历史潮流的掌控游刃有余,在本书中,历史故事已然 活了,高潮迭起,人物鲜活,且不失理性思考;作者利用写实的手法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和个性进行了精致入微的描写,对那个中国思想最为鼎盛时期的思想流派、社 会现状、政治状态都有独到的解读。
   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将其诉诸于作品的方式,不得不说让当今国内那些所谓专家汗颜!
  
   士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群雄涌起,农业开始飞跃发展,人们从农奴的地位中解放出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立精神,即对个体的尊重。由此导致了百家争鸣 的盛况,各路思想流派纷纷煞费苦心的建立一整套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然后经由被称为辩士、门客的信仰者云游各诸侯国,竭力宣扬。从这个时代开始到汉朝建立 可以说,是由觉醒的个体所组成的士的时代!
   这个时代,儒家学说还并未被广泛接受,在人们的价值体系中,侠义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核心纽带,正所谓“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意思是说吃别人的饭的 人,要拿自己的生命来做报答。这种侠义正是彰显于张良、韩信、纪信、夏侯婴这些人身上,正是这种道德信仰促使他们坚贞不渝的帮助刘邦打天下。
   同时,由于个体价值得到尊重,以及受到不同信仰流派的影响,人们对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着清晰的认识。刘邦年轻时混迹于沛的街市而误伤夏侯婴,夏侯婴对刘邦 竟无半点恨意,反而为解救他而坐监一年,而自从刘邦参加反秦阵容之后夏侯婴便甘愿给他做马夫,直到后来被奉侯也未改其马夫之职,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价值理 念,那就是跟随且保护沛公。当时办理刘邦误伤夏侯婴一案的萧何在认识到刘邦这个人的独特之处时,并非自己做首领来反秦,而是推举刘邦这个人,虽然当时的刘 邦无德无能。萧何善于处理后勤和民生问题,跟随刘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他坚守职责,理性的分析形势,且从未越俎代庖,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孔子曰:士志于道。士的时代涌现出了很多流传至今的人和事。虽然社会中有着普遍的礼、孝等道德伦理,但人们不必拘泥于大一统的思想统治下,因而个人价值得到体现,个人思维、行为创新且具有道义。只可惜,士的时代早已流失于历史长河。
  
   楚汉英雄
  
   本书之所以让我着迷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历史人物形象被塑造的如此活跃、如此具象,合上书本后对各个人物的赞叹和惋惜油然而生。在不同时期,作者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人物,同时对人物的经历和由此而来的心理状态有细致的分析。
    刘邦起初是没有学识没有修行的江湖混混,也正因如此,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学问中的那种虚伪,他都没有沾染。他的人格魅力就在于虚怀若谷,能够容得下不同的 声音,并具有从中选择的能力。在于项羽的较量中,刘邦不断吃败仗,但总是能够避免被项羽毙命,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从来都把项羽看作是不可逾越的英雄,而自 己作为弱者是不能与项羽正面对抗的,他需要游击战术,以及接受身边谋士的谏言,以谋略取胜,这也是刘邦最后能够战胜西楚霸王而改变历史的原因之一吧。在刘 邦势力的发展来看,他始终是被身边的谋士推着走的。刘邦没有夺取天下的足够野心和智谋,甚至在许多次对抗中嚎啕大哭,直言放弃。而他身边的萧何、张良、陈 平,包括儒生郦食其和辩士侯生、陆贾都能够洞悉世态变化,提出智慧的谏言,他们的理想都希望在刘邦身上得到实现,所以促成了刘邦的霸业建成。
   项羽在那个时代是个无可厚非的勇猛之才,统领楚军横扫关中,像拍苍蝇似的把刘邦追的屁滚尿流,他是无可厚非的霸王!但是,踏进关中大地的他却将二十万秦军 坑杀,踏破一座城池之时便任凭兵将打家劫舍平扫百姓人家,跟刘邦这种农民军真诚或装出的对百姓人家的亲和形象完全异样。令人费解的是,在对待有血缘关系的 人时却亲切备至,对待虞姬时同样表现的很是柔情,鸿门宴上刘邦跪地求饶便一下让项羽的心软了。这就是说,项羽的哲学是极端的看待世界,黑白分明。同时,项 羽不注重政治策略和外交手段,都让他备尝苦果。
  自汉开启了大一统的国家统治之后,再也没有如此激动人心的时代,至今仍如此。
  中国的政治总是以让人们吃饱饭为第一要义。
   经历了战国和秦朝灭亡的刘邦和他手下的关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觉醒的个体,他们是由侠义这种相互扶助的精神像黏合剂一样黏合起来的,后来这种精神在中国 消失了。但是,尽管在战国这种个体及其尊严确立起来了,此后的中国,这种精神却衰落下去,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
  人们往往产生一种错觉,以为了解了一个人的过去,就了解了一个人的一切。自尊心太强的人看不见他人,这与项羽在政治上和战略上都缺乏灵敏的触觉不无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