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的文化生命

 nizijun 2013-12-09
 
孔子的文化生命

  作者:刘伟见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于学问;三十岁时能独立不移;四十岁时不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自己的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却处处符合规矩。”

  这是孔子文化生命的进程,也从个体的角度揭示了人生诸阶段的不同主题。虽然是个人经验,却早已融入到民族的文化个性中去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对今人而言,它具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作为生命个体,生命的不同阶段都值得反省;其二,人生因为不同阶段的实践,不管外在命运如何,心境的修炼是最重要的。这里孔子并未讲什么年龄做官要到什么级别,财富积累到什么数字,而是强调的是人的内心的体验。这与我们当代社会的以欲望实现为主的生涯设计或人生规划大相径庭。所以不同阶段,心灵的境界是根本衡量标准;其三,作为衡量标准的心灵境界,是一个不断自由的过程。由少年立志求学的探索,到三十岁内心能独立不移,到四十岁心灵不再困惑,到五十岁知道自己这辈子大抵上是怎样一种定位,甚至把自己放到社会大环境中看到了自己的有限性。六十岁则世间万象皆不逆我心,耳顺了。至七十岁则起心动念,言语行止,自由自在而与外在不相冲突。在人世中达到天人相安、人人相安的境地。这是人生的至境。我们与外在环境的冲突,或与外在个体的冲突几乎贯穿于每一天中,至现世获得和谐相安,是一种何等的境界。

  相较而言,有些思想家,包括西方的某些思想家愈到晚年愈与人生、社会相远离,孤独忧郁,乃至于自杀者不知凡几。而孔子的人生哲学却能让他在活着的时候实现人生的和谐。生活永远只是自己体会得知的,无论幸福与孤独,未经体会是不知其妙的。而那种内心沉静,外在和谐的生活,正是古人讲的孔颜乐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