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县甜玉米 有个巨大的“胃”

 榆杨 2013-12-09
横县甜玉米 有个巨大的“胃” 

2011-07-28 00:00 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日报 作者:记者周元元 卢彬 点击数:( 321)


第一道工序剥去苞衣


甜玉米罐头

  核心提示

  盛夏六月,横县甜玉米收获了第一造甜蜜,虽然受气温影响,今年甜玉米比往年推迟了20多天才扎堆上市,影响了收购价格,但是农民种玉米的信心没有受到动摇——原因很简单,不断拉长延伸的甜玉米产业链让横县甜玉米有了一个巨大的“胃”。

  日前,记者来到横县校椅镇——西南地区最大的甜玉米种植基地,看到公路两旁都是成片绿油油的甜玉米地,有的在抽穗扬花,有的可以采摘了。农户们或收割或下种,一派忙碌。


  种多少卖多少,从不怕烂地头”

  校椅镇是横县种植甜玉米的主要生产基地,这里有近10万亩甜玉米,差不多占横县甜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在这里几乎家家种植甜玉米,甜玉米成为全镇人的致富法宝。

  不过,今年6月校椅镇人遭遇了和许多种植其他作物的农户一样的问题:甜玉米集中上市,市场价格并不好,最低的时候,收购价只有三四毛钱,许多农户称不赚钱。

  “上一造产量高,但是价钱低,大家都没赚什么钱。”当地竹花甜玉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海滨说。李海滨同时还是农民经纪人,专门在田间地头收购甜玉米,再转售给客商,最了解行情。

  李海滨自己家里也有6亩地,全部种植甜玉米。年初下种的时候,为了错开峰期,他有意比别人晚播了一段时间。别人已经移栽了,他才刚刚下种。没想到受长期阴冷天气影响,最后上市时居然还是和别人同时间。他是按一元一公斤把收来的甜玉米卖出去的,赚得不多。

  记者问他,这种状况会不会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李海滨说:“不会,至少在校椅镇不会。最惨的时候价格跌到两毛钱一公斤,校椅农民还是坚持种甜玉米。”

  这是为什么呢?

  李海滨告诉记者,在校椅镇,种甜玉米是最稳妥的致富路。校椅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植甜玉米,种植规模逐步扩大,近几年发展尤其快。过去甜玉米价格下跌,主要是因为没有形成稳固的销售渠道,现在不一样了。在横县,有6家甜玉米罐头生产企业,其中3家是较大规模企业,再加上外地来收购甜玉米的企业,这里的甜玉米基本上是种多少卖多少,农民从来不怕烂在地头。

  “像今年上半年这样的情况比较少见,但即便像这样也没有玉米烂在地头。农民最多是说争取下一造多赚点钱,对种植甜玉米还是很有信心的。”李海滨说。

  目前这个时候,第一造甜玉米已经基本收完了,地里还有一些错峰种植的在采摘,不多,收购价格也跟着往上升,已经涨到八九毛钱一斤了。还有抢先种植第二造的,如今已经开花,8月底就可以收获。李海滨不着急,他打算8月才下种,一是因为他还有其他生意要忙,顾不上;二是因为这时候雨水多天气热,消耗的肥料多,但产值不见得大。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他自信等到10月收获的季节,他会有个好收益。“上一造是意外,等到10月所有的甜玉米加工厂都会开工,我们肯定也能卖个好价钱。”

  “横县甜玉米从每年5月收获第一造,一直可以收到12月。之后,让土地歇一歇,这个时候正好在大棚育秧,过了春节就将秧移到田里。在横县,因为气候原因和多年摸索出的种植经验,甜玉米的丰收季节长达半年,这边收,那边种,错峰种植,一年可达三至四造。”校椅镇青桐村村委会副主任罗正活说。

  青桐村虽小,却是全国有名的甜玉米集散地。不光横县本地的甜玉米,贵港、宾阳出产的甜玉米都会拉到这里,从这里装车运到全国各地。每至甜玉米收购季节,青桐村便沸腾了,运输车一辆接一辆排成长龙,从中午12点至晚上七八点这段时间塞车是免不了的,得靠交警出动疏导交通。

  罗正活说,第一造收获旺季已经过了,现在每天从青桐村发往全国各地的甜玉米有三五车,每车有20吨。在高峰期,每天多达五六十车。虽然今年第一造的价钱不尽如人意,农民们还是很淡定,期待着下一个收获高峰——10月。

  深加工产业链是个巨大的“胃”

  种多少卖多少。横县的甜玉米一半拿到菜市场上出售,一半销给加工厂。罗正活说,横县农民种了十几年玉米,从不担心销路。

  李海滨则说,横县的6家甜玉米加工企业,是种植户的保障线。

  位于校椅镇的金牌帆船食品公司目前暂时停产,一般情况下甜玉米罐头加工企业每年会在收购淡季停产两个月。

  今年6月初记者曾到金牌帆船食品公司采访,那时正值繁忙时节,一辆接一辆的货运大车满载甜玉米而来;女工们在玉米堆旁忙碌地剥去苞衣,流水线上甜玉米被快速剥粒、清洗、装罐、高温消毒、装箱、搬运……仓储间里成箱的甜玉米罐头码得高高的。

  这家企业的副总经理李常焕告诉记者,甜玉米罐头大多是应外地企业订单生产的,大多运往北方,在那里甜玉米很受欢迎。企业一天就能生产10万罐,可消化甜玉米5万公斤。在横县,他们这家企业还不是规模最大的。

  在广西集盛食品有限公司的展览室里,记者看到成排的甜玉米罐头和袋装食品,包装上印着各种语言。集盛公司的客户既有国内企业也有国外企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最高纪录是年产甜玉米食品近2万吨。

  即便是集盛这样的大型企业,有时候也因为收不到甜玉米不得不停工,规模不如它的加工企业停工的时间就更多了。

  李常焕告诉记者,不但本地企业要抢原料,外地企业也常常来横县抢购甜玉米。有的时候一个经纪人一天就可以发6车共2万公斤甜玉米到厂里来,有时候自己出去收也收不到。

  “前段时间有位深圳老板说要和我们这边的企业合作,我们负责把甜玉米煮熟包膜,他负责销往日本。”李海滨问李常焕:“你们有没有兴趣?”李常焕考虑了一下,告诉李海滨:一是担心包膜保鲜问题,二是怕甜玉米供应量不足。

  对于种植户来说,企业的担忧对他们却是利好。都说农产品销售难,横县通过培育和引进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销售市场搬到家门口,有效地解决了销售问题。

  据了解,目前横县甜玉米种植规模约有22万亩,年产鲜苞20.72万吨;仅本地6家企业年加工能力为17万吨。甜玉米行情低,他们可以大量接收订单,加工甜玉米;甜玉米行情高,就交给市场消化。难怪李海滨会说,即使遭遇一时的低价,农民对种植甜玉米仍然有信心。

  玉米秆也是宝

  连片绿油油的甜玉米地孕育着希望。黄澄澄的玉米粒在横县农民眼中是宝,玉米秆、苞衣、玉米芯等在头脑活络的人看来,也是好东西。

  横县陶圩镇新安村有一个名叫覃势的“牛老板”,做起了玉米秆的文章,他把近200头洋种肉牛从山东千里迢迢运到横县安家落户。

  这批名叫“西门塔尔”的洋种肉牛是今年4月从山东运来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名声便在周边村镇传开了。6月中旬记者到新安村时,正遇到一拨人来向覃势取“养牛经”,其中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

  横县石塘镇农民韦永良参观了牛棚,听了覃势的一番介绍后,打算引进一两百头牛试养,行的话再扩大养殖规模。70岁的姜求活来自玉林,他听说“西门塔尔”肉质好,产肉量大,而玉林的牛肉巴很出名,他考虑用这种洋种肉牛做牛肉巴的原料。

  为什么要不远千里从北方引进洋种肉牛呢?

  覃势给记者做了一番解释: “西门塔尔”产肉量大,养到50公斤可得牛肉30公斤,一般的牛养到50公斤只得15公斤肉;“西门塔尔”出栏快、肉质好,8个月就可出栏了,在山东当地一公斤卖到50元,比一般的牛肉贵,多数供出口。“这些还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横县常年有充足的牛饲料来源”。

  覃势是新安村人,家里也种有玉米地。“过去收了甜玉米后,还得请人砍下秸秆拉到田埂晒干后丢弃或焚烧,很可惜。现在不少人意识到玉米秆是好东西,近几年,云南、贵州等地的客商来横县以每吨上百元的价格收购,拉回云贵每吨四百元出售给牛场。”多年在外经营生意有了些本钱,脑子灵活的覃势开始琢磨利用资源在家门口开养牛场,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这个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陶圩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黄春丰说,陶圩镇有2万亩甜玉米地,3万亩甘蔗地,4.5万亩水稻,玉米秆、苞衣、蔗叶、蔗尾、水稻秸秆等常年都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经过粉碎发酵或氨化处理后,便成了饲养牛羊的高营养、高效能生物饲料,代替部分粮食饲料喂牛、羊等牲畜,可降低30%至60%的养殖成本。

  横县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甜玉米生产与加工基地,有甜玉米22.33万亩,产甜玉米秸秆约30万吨,加上甘蔗叶、水稻秸秆等,如果全部加工转化成饲料,每年可以养牛10万头。

  目前,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牛场在新安村动工了。站在被连片玉米地包围的牛场新址上,覃势很豪气地告诉记者他未来的目标:由他牵头与周围农户一起成立养牛合作社,他将牛拉回来,分给合作社成员养,再由他回收出售,打造成一条养牛产业链。

  黄春丰说,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利用,对于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当地政府也打算把养牛打造成陶圩镇的支柱产业,成为新的增收点。覃势的牛场就是一个试点。
 

甜 玉 米 又 获 丰 收
作者:农 健    文章来源:南宁日报    点击数:89    更新时间:2008-7-8 

 

 

    日前,横县甜玉米又获丰收。

    横县是广西甜玉米的主产区。全县甜玉米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产鲜苞17.9万吨。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横县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甜玉米生产和加工基地,甜玉米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之一。该县校椅镇竹花村村民运用免耕栽培技术种植了5000亩甜玉米,在前茬玉米收获后,不用耕整土地,就可以进行再次播种,一年可种植四造甜玉米。

    图为竹花村村民在捆装收获的甜玉米,准备装车运向企业和市场。

通讯员农 健 摄影报道


甜玉米刚熟就被包销

2011年10月10日惠州日报惠州新闻
字号:T|T
种植户在田头等待收购车辆。

种植户在田头等待收购车辆。

鲜嫩的甜玉米。

鲜嫩的甜玉米。

近日,惠城区水口街道万年村的甜玉米种植大户老张,正在组织雇工收获甜玉米。“甜玉米一年四季都可以种,随种随收,成熟期为两三个月。我今年种了100多亩,亩产1500公斤左右,刚刚成熟就被一家酿酒公司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全部包销了。”老张说,接下来他将抓紧时间把育好的甜玉米苗移栽到田里,再扩大种植面积。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浙江缙云:收购甜玉米

2011-08-05 信息来源:中国缙云新闻网 

连日来,大源镇绸门村的4个点,正忙着收购甜玉米。据了解,该村共种植甜玉米250多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