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诸葛亮出场的铺垫艺术

 杨海国 2013-12-09

谈诸葛亮出场的铺垫艺术

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中心人物,其出场设计独具匠心。作者罗贯中写其他的文人与谋士登场,或靠别人举荐,或毛遂自荐;而诸葛亮的登场则是一个层层铺垫、系统设计的过程。这对塑造诸葛亮典型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之成为无人不知的智慧化身和忠君贤相。

关键词:诸葛亮 出场 铺垫

古典小说中优秀的人物出场描写,不仅使形象先声夺人,而且能为人物在作品中的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诸葛亮作为《三国演义》中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直至第37回刘备三顾茅庐时才与读者见面。当时曹操荡平北方,欲乘胜南下。刘备则屡战屡败,身处逆境。此时以浓墨重彩写诸葛亮出山,为后文扭转乾坤、实现三分天下做出强有力的铺垫,在整部小说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场的铺垫艺术,值得我们在小说创作中认真借鉴。

首先,《三国演义》对诸葛亮出场真可谓是铺了又铺,垫了又垫,层层烘托,“铺垫”得令人击节赞赏。

  水镜伏龙凤雏说为第一层铺垫。刘备跃马檀溪,落魄不堪,惊闻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当下便一再急急追问“伏龙、凤雏何人也?”水镜抚掌大笑,只言“好!!”而不吐真言,让读者和刘备一样如坠云里雾中。其中故事一波三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同时,作者在不经意间运用环境描写予以点缀铺垫,使故事前呼后应,浑然天成。水镜庄上的石床松轩和卧龙冈里的草庐瑶琴等一脉相承,实可体味作者之用心良苦。
  单福用兵为第二层铺垫。俗语云:“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单福甫拜军师即大显身手,计取樊城,大败曹军。然此高士竟非卧龙,着实让人一惊,顿感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就使得孔明尚未展才已显才高八斗,不同凡响。
  走马荐诸葛为第三层铺垫。徐庶(即单福)将诸葛亮其行其好其身世背景一一备述,更有“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的“自比”和“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的“他比”,点出了孔明的“庐山真面目”。但接下来一句“不可屈致”又点明了其高不可攀之傲态,顺手埋下三顾茅庐之伏笔。
  司马徽再荐诸葛为第四层铺垫。此时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再次出现,一方面与前文呼应,另一方面则是对孔明侧面烘托的又一次延伸。极尽赞誉孔明雄才大略之能事,为下文层层展开的细小铺垫精心蓄势。让我们看看毛宗岗之点评吧:“见孔明之居,则极其幽雅;见孔明之童,则极其古淡;见孔明之友,则极其高超;见孔明之弟,则极其旷逸;见孔明之丈人,则极其清韵;见孔明之题咏,则极其俊妙。不待接席言欢,而孔明之为孔明,于此领略过半矣!” 至此,孔明一面不露,却无处不显孔明身影:农人们所咏、诸葛均所唱、黄承彦所吟,极显卧龙澹泊宁静之志;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的慨叹歌吟,既显卧龙之才之志,又显孔明有志必为之勇,正衬之中还兼反托。再加刘玄德一片虔诚之心,如久旱盼雨一般,使得诸葛亮的出山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了。
  诸葛亮出场的最后一层铺垫是三顾茅庐中的“大贤高卧”。如果说以上两顾茅庐主要是通过他人来“旁衬”的话,那么在“三顾茅庐”中,作者却又别出心裁让孔明“自垫自衬”了:孔明先兀然高卧,旁若无人,大梦初醒,抱膝长吟,极显其优雅。至此,已为大贤“登场”做足了铺垫,诸葛亮终于“闪亮登场”了。 统观整部小说,在诸葛先生出场后的六十多回中,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影响着时代风云,左右着时局变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秋风五丈原等一幅幅著名画卷,既凸显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忠心耿耿、流芳百世的光辉形象,也成就了三国演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当我们读完全书,再回过头来欣赏诸葛亮出场时候的从容不迫和曲尽其妙,心里只有感叹作者艺术构思的奇妙,只能感叹道:千呼万唤始露面,大贤岂可轻出山。
其次,诸葛亮出场如此出色的铺垫又绝非作者的故弄玄虚。何以见得呢?第一,刘备的志向是“匡扶汉室”。而当时的形势,却连一块安身立命的地盘都没有。他的部下,如“关、张、赵云之流,虽有万人之敌,而非权变之才;孙乾、糜竺、简雍之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小儒,非经纶济世之士”(司马徽语),因此,事业的需要和诸葛亮的非凡才干,决定了刘备非要把诸葛亮请出来不可。第二,从诸葛亮方面看,由于他每每把自己和古代的管仲、乐毅相提并论,抱负不凡,必然有一个慎重考虑和细心选择的过程,不可能轻易出山。这就为作者的铺垫奠定了合理的逻辑基点。也有对刘备认真观察的意思。待他看到刘备居然能够委屈自己,礼贤下士,三访茅庐时,才清楚地看到了扶刘安汉的希望。此时,他心中理想的火花才放射出熠耀的异彩,才肯“急起身”“整衣冠出迎”,并尽情剖露自己对天下形势的真实看法,答应“愿效犬马之劳”,全心全意辅佐刘备。第三、作者铺垫的合理性还在于刘备求贤心切。恰恰是刘备唯恐轻失会见诸葛亮的良机,又苦于不认识诸葛亮,所以才出现了那么多的层层误会。刘备三顾茅庐的极尽铺垫,不是作者故作玄虚、哗众取宠,实乃事情发展的必然。反之,如果直接把诸葛亮写成一个象徐庶那样的“狂歌于市,以钓使君(即刘备)”的毛遂自荐式人物,或写成一个请之即来的角色,无疑会严重损害诸葛亮深沉慎重、聪敏睿智、虑事周密的典型个性特征。

由此可见,在小说创作中安排人物出场,必须符合事物

发展的客观进程,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如果作者为铺垫而铺垫,人为设置复杂的悬念,那就不仅会使整部作品支离破碎,而且会给人物形象带来极大损害。

作者简介: 杨海国,副研究馆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工作单位:昆山市文化馆,已著有文学作品集《国宝周庄>,<世道>(长篇小说),发表有<钥匙街>(长篇小说)等。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