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韩愈与董邵南

 荷香月暖 2013-12-09

唐代韩愈与董邵南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摘要:我在《董氏渊源与古代董氏名人》以及《古代董氏诗词名人大全》中,我把出现在古代二十四史的董氏名人几乎罗列了,然在出现与诗歌中的董氏名人,依然有缺漏。韩愈以文为诗,形成诗歌的散文化。以散文句法入诗,便于诗人驰骋笔力,提高诗歌的表现能力。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的转移,写过程不觉其平淡拖沓,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而我对在诗词中董氏统计的缺漏,就包括韩愈诗歌中的董邵南。韩愈为赞扬董邵南孝慈德行所作的乐府《嗟哉董生行》和藉古讽今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向他们致意说:“有圣明的天子在上面当政,可以出来做官(为国家效力)了!”。 为此,我在本文专门为董邵南进行初步探讨研究。希望对搜集古代董氏名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安徽寿县西南部60公里。安丰原名隐贤集。相传,东汉即已形成集镇,三国时曹操曾在此建炉制造兵器,故名百炉镇。唐属寿州安丰县。文学家韩愈在其名篇《嗟哉董生行》中云:“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

董邵南是何许人也?董邵南,唐寿州安丰(今安徽省寿县西南)人,自幼家贫,孝亲而好学,刻苦上进,因董邵南在百炉镇隐居,后人改百炉镇为隐贤集。因当时不得志的士人往往投靠藩镇,而董邵南被投闲置散,他便决心到河北寻找出仕的机会。古时候,隐贤集西滨淠河,与霍邱县隔水相望。因有舟楫之便,鱼盐之利,帆樯林立,商业繁荣。该集有董子墓、董子读书台,明嘉靖八年(1529年)寿州知州王莹为之修有董子祠。

一、董邵南与韩愈诗歌

《新唐书.藩镇列传序》:“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由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公元742年,唐代宗长子李适出生。 公元762年,唐代宗即位,李适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讨伐叛军,并晋封为鲁王、雍王。公元779年,李适即位,是为唐德宗。唐德宗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德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政局为之一新。建中元年(780)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宣布废除租庸调制及一切苛杂,实行两税法。由即位之初信任宰相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形成了拒谏饰非、刚愎自用;由武力削藩转而变为对藩镇姑息:唐建中四年(783)十月至兴元元年(784)六月,泾原(治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兵因不满朝廷不给赏赐而在长安发动的兵变。《旧唐书。卷一三八姜公辅传》:泾原兵变后,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应对地方的藩镇割据更显得无心无力。德宗成为第三个逃离长安的皇帝,从此不再信任宰相,对将领猜忌,更为重用宦官。德宗从对内廷宦官由疏斥转而变为后来的委重,以宦官掌握神策禁军和担任监军成为制度;且变为喜欢财物与大肆聚敛,改变了他的财政政策和用人政策。

唐代虽平安史之乱,却未能捣其巢穴,且又欲借封其降将制御契丹边乱,终使其趁机割地自雄,形成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成德、卢龙、魏博三镇。唐《摭言》曰:“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艰难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大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进士科”竞争激烈,士林重进士轻明经的风气。董邵南应进士科,屡试不中,心灰意冷,隐居百炉,不得志,绝意于科举,于是董邵南被投闲置散,不得已走向河北三镇时,决心到河北寻找出仕的机会。董邵南不得志?绝非 “不才明主弃”,却是怀抱利器却无人赏识,如古燕赵之士一般,郁郁不得志而成感慨悲歌之士。韩愈对董生的惋惜之情,亦暗讽了唐代朝廷未能延揽人才、举用贤能,是迫使董邵南必须远走他乡,苦寻得以发挥长才的政治舞台的原因。

韩愈唐贞元二年(788年)十九岁时,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先后两次贬广东。《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元和四年(809年)冬被降职调为河南令,以后相继任职方员外郎、国子博士。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

当时朝廷仕途壅塞,而河北藩镇藉此机会笼络才俊,不经朝廷审核即自行任命官员,朝廷既无力阻止,只好勉强承认。韩愈在唐贞元中期,为此写了《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欲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表达了对董邵南的鼓励、慰勉、惋惜和同情。

韩愈写的《嗟哉董生行》:“淮水出桐柏,山东驰遥遥千里不能休;淝水出其侧,不能千里百里入淮流。寿州属县有安丰,唐贞元时县人董生召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门外惟有吏,日来征租更索钱。嗟哉董生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尽日不得息。或山而樵,或水而渔。入厨具甘旨,上堂问起居。父母不戚戚,妻子不咨咨。嗟哉董生孝且慈;人不识,惟有天翁知,生祥下瑞无时期。家有狗乳出求食,鸡来哺其儿。啄啄庭中拾虫蚁,哺之不食鸣声悲。彷徨踯躅久不去,以翼来覆待狗归。嗟哉董生,谁将与俦?时之人,夫妻相虐,兄弟为雠。食君之禄,而令父母愁。亦独何心,嗟哉董生无与俦。”。韩愈写该诗歌,时值被贬,前途未卜,心有戚戚,必将备加小心、纵有万般艰险,也将赴之蹈之。

二、董绍南与董晋的关系

说到董邵南,我不得不把他与董晋联系起来,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死于贞元十五年(799),仕唐,官至宰相。旧唐书《董晋传》:“董晋,字混成,河中卢乡人。明经及第。……历秘书太府太常少卿监、左金吾将军。旬日,德宗嗣位,改太常卿,迁右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知台事。以清勤谨慎,故骤迁右职。……五年,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时政事决在窦参,……晋明于礼学如此。窦参骄满既甚,帝渐恶之。八年,参讽晋奏其侄给事中窦申为吏部侍郎,帝正色曰:岂不是窦参遣卿奏也?晋不敢隐。因问参过失,晋具奏之。旬日,参贬官,晋忧惧,累上表辞位。九年夏,改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会汴州节度李万荣疾甚,其子乃为乱,以晋为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营田、汴宋观察使。……惟恭自以当便代居其位,故不遣候吏,以疑惧晋心,冀其不敢进。不意晋之速至。晋已近,方遽出迎之。然心常怏怏,竟以骄盈慢法,潜图不轨,配流岭南。朝廷恐晋柔懦,寻以汝州刺史陆长源为晋行军司马。晋谦恭简俭,每事因循多可,故乱兵粗安。长源好更张云为,数请改易旧事,务从削刻。晋初皆然之,及案牍已成,晋乃命且罢。又委钱谷支计于判官孟叔度。叔度轻佻,好慢易军人,皆恶之。晋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六,废朝三日,赠太傅,赐布帛有差。卒后未十日,汴州大乱,杀长源、叔度等 可见,董晋之时,窦参专政,董晋心感到惶恐,上疏辞职……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唐德宗以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宣武节度副大使。本来李万荣临死前已让同乡亲信邓惟恭接任,这样,邓惟恭对董晋的来任非常不满,以至发展到谋图反叛。朝政争夺激烈,宦官专政。董邵南离开唐朝,到河北也是大多数不得志人士的做法。

而董邵南离开时期是贞元中期,估计在贞元十八年(803年)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被贬官连州阳山令左右时间。该时候,证明董邵南还活着;同时,从唐德宗(生于公元762年~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于贞元元年(乙丑,公元785年)即位。806年,唐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元和元年丙戌(806) ,宪宗即位,成为元和元年。那么,董邵南应该属于贞元后期了。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中的《赠太傅董公行状》:“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父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公讳晋,字混成,河中虞乡万岁里人。……享年七十六。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勋累升为上柱国,爵累升为陇西郡开国公。娶南阳张氏夫人,后娶京兆韦氏夫人,皆先公终。四子:全道、溪、全素、澥。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全道为秘书省着作郎,溪为秘书省秘书郎,全素为大理评事,澥为太常寺太祝:皆善士,有学行”。

新唐书《董晋传》:“子溪,字惟深,亦擢明经,三迁万年令。讨王承宗也,擢度支郎中,为东道行营粮料使。坐盗军赀,流封州,至长沙,赐死。子居中,善诗,为张籍所称。”

根据清同治五年续修后再重修的浙江某《宋谱》却记载这样的世系:103邵南(讳:俊,字:宗义。进士,娶钱氏,韩愈公以序送之,见古文)→104茂→105基杨→106安于→107梦龙→108骏元→109崧→110昌、晋(字:混成,世居陈留,唐贞元中拜相,累升上柱国,封开国公,娶姜氏)。这样,董晋却成为董邵南的8世裔孙,怎么可能呢?邵南与董晋的孙子年龄相当,而史上记载董晋娶张氏、韦氏。不是姜氏?

看来,宗谱是要认真校对的,需要后人不断的对错误予以矫正,也需要拿出勇气!

 

201312923:11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于广西贺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