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不同农产品的价格秉性
在平稳的行情中,在震荡的行情中,赚到大钱的概率很低很低,只有抓住一波“历史性”的牛市或熊市,利用期货的杠杆原理和适当的加仓方法,本金才能翻上几倍、几十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上万倍,从几万做到上千万,甚至上亿。期货市场的好几个传奇人物,不都是白手起家的吗?没有千倍、万倍的增长,哪来的亿万财富?所以我们做期货,应该期待暴涨暴跌的行情,不过前提是自己要有完善的分析体系和分析能力,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否则暴涨暴跌的行情来了,要么错过、要么做反。
一个商品会不会涨,会不会跌,会涨多少,跌多少,投资者在这方面要进行分析和预判,必须了解商品自身的内在价值,以及其内在价值的运行规律。另外,我们还必须知道,不同的商品,内在价值不同,特性不同,在分析预判时必须区别对待。比如有替代品的商品,和无替代品的商品,在同样的供求关系中,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中,其涨跌表现也是不同的。
这一次的棉花,我为什么敢看到3万?
棉花的主要功能是做服装的原料。
一方面,一件衣服用棉量比较少,也就用几两棉花,棉花占普通的衣服售价成本的比例并不高,比如一件衣服100-300元,即便用了1斤棉花,以3万1吨计算,棉花的成本也就是15元,只占300元的5%-15%,其实这300元的售价,更多包含的是商场利润、工人工资、物流、税费、房租、利息等。也就是说,棉花价格的涨跌对服装成本高低的影响不大,即使棉花涨一倍,一件衣服的成本提高也比较有限,最终体现在售价上也只是5%、10%最多20%的提升,这对买衣服的群体来说,抑制效应有限,该买衣服的大部分人还是要买,不太会在意价格的小幅上升,更何况买衣服也不是天天去买的,买者对价格小幅上涨并不敏感。这方面的原因给了棉花上涨的空间。不像鸡蛋、猪肉等商品,涨价在终端售价上会完全体现出来,消费者对涨价的幅度更敏感。
另一方面,棉花有一定的可替代性,但不是完全可替代。一件衣服可以用棉花做,也可以用涤纶化纤做,当然还可以用麻或其他的材料去做。现在很多衣服实际上是棉花和涤纶的混纺,棉花的成本高了,就少放一点棉花,便宜了就多放一点棉花,普通人穿在身上基本上感觉不出来。当然了,棉花和涤纶的质感毕竟是不同的,有些人就是喜欢棉质衣服,最好是100%棉花的,或是60%以上棉花的才要,涤纶化纤成分高的不要。
棉花一定程度上的可替代性对棉花上涨空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如果它是无可替代的,那么我预判的就不是3万了,而是5万。
其他的商品,比如大蒜、生姜、花椒等,作为调味品,在百姓和餐馆的食品消费中占的比例太小,人们对它们的价格高度不敏感。不管大蒜是几毛钱一斤,1块钱一斤,还是10块钱一斤,人们都只是吃那么一点点,在食品总支出中占的比例太小。就单单这个层面的原因,就可以打消大蒜大涨大跌的心理阻碍和支撑,在特定的供求关系和外部条件的作用下,大蒜价格翻倍甚至翻很多倍也是正常的,因为价格的上涨对消费者支出的影响不大,涨得不够多不足以抑制需求。
比如豆粕,它是一个具备大涨(涨百分之大几十、涨100%)的品种,但一般不会暴涨(翻几倍)。一方面豆粕在饲料中占的比重不大,在100斤猪饲料中,一般玉米占55斤左右,麦麸占30斤左右,豆粕只占15斤左右,因此豆粕价格的上涨对饲料成本的影响不算大,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助推豆粕大涨。另一方面,大豆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品种,每年的产量很大,库存也不少,对美国、中国和南美诸国来说,大豆都有一定的战略价值,相对稳固的供求关系,相对平稳的生产和库存,使得它暴涨暴跌的空间较小。当然了,在种植面积下降、单产下降、库存下降、气候出问题等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豆粕起一波较好的涨势还是可以预期的。从某些层面来讲,豆粕和棉花的特性有些部分是相似的。
相反,还有一些品种,是不太可能大涨大跌的,比如大米。大米在百姓日常的食品消费中占的比例较高,其价格的涨跌对CPI的影响较大,不单是百姓对大米的价格比较敏感,政府也敏感。另外,大米的供应充足,水稻在我国的种植区域相当广泛,各地的水利设施都比较完备,旱了灌溉,涝了排水,基本都能保证水稻的生长和收获,气候对水稻收成的影响要比其他作物小很多,我国水稻每年的收获比较平稳,国家库存非常充足。大米的这些特性都限制了其涨跌的空间。
我们在投资一个商品时,应该对它的内在价值和特性做全面的了解,然后才去分析它的供求和外部影响因素。有些外部影响因素是很微妙的,比如工资涨了也会助推商品价格的上涨,因为收入增长可以减少人们对物价上涨的敏感度和抗性。
所以,不了解品种特性就做不好投资,不懂经济规律就不懂投资。
大部分人无法第一时间获得供求关系的相关信息,或是无法获得相对准确的供求关系数据,又或是弄不清楚供求力量博弈对价格的影响,不了解一个品种的特性,不了解其他相关品种或相关外部条件对这个品种的影响,所以索性就不去关注基本面了,或是只凭自己的主观偏好、一厢情愿地选择性关注某一些基本面信息,然后得出自以为正确的分析预判。这样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肯定是赚不到大钱的,即使能偶尔赚点小钱,也是无法持续赚钱的。但凡在期货市场赚了大钱的人,都是对某个品种或某几个品种的品种特性、供求关系有深入了解的。我能够在期货市场赚一点钱,并不是因为我足够聪明,而是因为我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少数几个品种的基本面情况。
我做棉花是2009年5月建的仓,对当时的我来说,做期货的钱已经比较多了(600万左右)。我2009年、2010年做棉花,如果是持仓过夜,基本上都是50%左右的仓位,只有赚到一部分钱了去加仓,因为我买的是低价,利润又逐步多了起来(利润越来越多时,我还从账户里转了几次钱出来),行情的波动对我的影响就小了,除非是我主动倒手去赚价差,否则反向震荡没法把我洗出来。随着资金翻倍的增多,我持仓手数也越来越多,最多做到1700手单子。
棉花涨到29600我出来了,错过了后面3000多点的涨幅,我并不遗憾;棉花从33000多点暴跌下来,十几天时间跌了八九千点,这一波行情没有做到,我反而是有点遗憾的。因为我当时已经观察到,棉花价格高了以后(现货价格更高),很多纺织厂用棉的量就减少了,因为棉花有替代物。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期货暴涨暴跌行情,最后往往是“物极必反”,比如2008年暴跌之后,2009年1月就以连续涨停板的形式绝地反转。我预期着棉花疯狂上涨之后,也会有连续跌停的模式结束上涨行情。我从29600出来后,就想着要做一把空头,只是当时现货价格高于期货,我一直等着期货价格再高一点再做,结果价格到了33000多,暴跌下来如此之快,就没有做到。
我做期货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价格在底部运行的时间相对长,而在顶部的时间则很短。大牛市的顶部往往几天时间就被空头“攻破”了,价格会在短期内直线下降;而大熊市的底部则需要多头力量持久积聚、多次“进攻”之后才能在一个特殊的时点被“攻破”。所以说,很多抄底的人往往等不到价格上涨就失去耐心了,而很多摸顶的人又往往因为价格下跌太快而错过了行情。
|